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誨人不倦》教學實錄(附評課稿)

《誨人不倦》教學實錄(附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論語》裏的第十一課《誨人不倦》。大家已經作了預習,下面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大家把學案裏的難讀的字一起來讀一下。

《誨人不倦》教學實錄(附評課稿)

生齊讀。

師:不錯,都讀準了。這篇課文大家已經看了,字詞上應該已經理解了。我們請兩位同學將下面兩個句子翻譯一下。

1、女與回也孰愈。

2、《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師:翻譯的時候,注意:第一個句子要分析它的虛詞,加人名“回”,“與”這個實詞要翻譯成贊成的意思。虛詞有的要譯,有的可以不譯,這個“也”是一個句間停頓,可以不翻譯。第二個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讀,要注意一下“其師之謂歟”中的“之謂”。下面請同學譯文。

生翻譯句子:你和顏回相比誰比較厲害?第二句:《詩》裏面像反覆地切磋琢磨,大概說的就是顏回吧

師:如切如磋這個意思要苦讀,像什麼?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樣反覆切磋,“之謂”這個結構譯得很好,應該翻譯成什麼?“大概”是相對於哪個詞,是“其”,不是代詞,而是表示猜測的語氣詞,相當於“大概”。“斯”是這,“之謂”呢,就要譯成“說”“就是說”“說的就是”,這個含有固定的翻譯的格式。我們換一個內容譯一下,“滕老師之謂也”怎麼講?

生齊聲:就是說的滕老師或說的就是滕老師。

師:語文課代表之謂也。

生齊聲:說的就是語文課代表。

師:第二句我們要把這篇課文梳理一下。這篇課文“誨人不倦”,一個“誨”字就可以貫穿全文。我們按照第二個思路,誨,爲何誨,誨誰,怎麼誨,這樣一個思路,梳理一上課文,請一位同學。

師:看看誰來?這個課文的序號可以標一標,第一章標1,第二章就標2。

生:因爲人的天性是很乾淨的,但是後天學習的話人就形成差距,所以要誨。誨誰,就是誨那些虛心學習上進的人。誨那些教人做人的道理,還有生存能力的技能。怎麼誨,就是要與人之間要細心地教導,要不斷地交流溝通。

師:我們根據他說的內容在課文是哪幾章。爲何誨,應該是第一第二章,也可以說是講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養。誨誰,就是第3章,講的是教育的對象。孔子提這個是偉大的思想,有教無類。第4-7章是教育的內容,這內容很廣,但也只是就孔整個教育內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見全豹。教育的內容,這四章主要是講德行文理。第8-10章其實可以概括爲教育的方法,孔子這裏從這些章節裏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則,14、15既可講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講教育者的素養。這是我們這篇文章大體的內容。讀《論語》我們不要帶着畏慎的心理,以爲這是2000多年前的人說的話,很深奧難懂。《論語》是可以親近的,它是樸素的。像這個標題,誨人不倦,有教無類,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反三,切磋琢磨,巧笑倩兮,述而不作,我們平時就在不知不覺地運用這些詞語。雖然我們沒有看過《論語》,但《論語》的生命力就根植於我們的身上,所以論語與我們有着天然的文化血緣關係。比如看到誨人不倦這句話,我的心情就感到非常複雜。你們說呢?一方面我感到很慚愧,因爲我常常是感到誨人有倦。你看我們老師,很多都是面有菜色,這個就是心理和生理疲倦。是不是啊?

生笑。

師:另一方面又感到教書育人是神聖的,莊嚴的。它是一種事業,我們再疲倦也要堅持下去。所以讀《論語》,有時候我們就覺得不是在讀古代讀古人,而是在我們讀現代讀自己。下面我們就把課文裏的這些章節一起來研讀一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講教育的秦用,這個道理已經非常明白了,教育是造成人與人之間主要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現在都非常重視這個教育。當然孔子也指出,有兩類人,哪兩類人?

生:上智者與下愚者。

師:教育對他的作用要小一些,這兩章我們把它讀一遍。

齊讀: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師:讀得很好。我們在讀“子曰”的時候,也可以回想一下奧運聖火,2008年2008位表演者一起讀論語“子曰”,這個“子曰”裏我們要讀出對“子”的一種崇敬,要讀出中化文化的一種自信。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

師生齊讀。

師:我們看第三章。第三章有很多理想,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自己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不誨也。”孔子說只要自願拿出十束乾肉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這個無類,有人說是無貴賤,無區域,無智愚,我們從孔子的教學實踐中也可以看出來,孔子的學生也是不論出身貴賤的。像南宮司馬牛是貴族,子貢是商人,顏回曾參子路等是貧民,也有坐過牢的,還是孔子的女婿,孔子後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還有做過盜賊的,顏,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孔子優秀的學生。孔子招收的學生也是不分智愚的,如子貢顏回,他的接受能力領悟能力就很強,但是像曾參高才接收能力就要差一些,顏回很好學,宰予,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孔子的高才生;也不分年齡的限制,有些學生只比孔子小几歲。比如子路,比孔子只小9歲,冉伯牛隻比孔子小4歲。有的比孔子要小四五十歲。也不分區域,孔子是魯國人,他的學生有齊楚晉,而且楚,是湖南,在那時候是不開化的地方,被稱爲夷狄,孔子也不歧視,也收了那裏的人作爲自己的學生。所以第三章有教無類的思想表現了孔子作爲一位教育者的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情懷。孔子之前,學在官府,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點,孔子開始開辦私學,很多人有了接觸教育的機會,就這點上來講就非常了不起的。聯繫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有沒有完全做到有教無類了?

生:沒有。

師:教育還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鄉之間,我們70%的優質教育資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這是城鄉之間的不均衡。比如區域之間,北京的學生考北大清華就容易一點。我們老師對待每一個同學也往往是,學習好的同學就另眼相看,學習不好的同學可能態度就差一點。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到現在爲止還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下面我們看第四章,看孔子在教些什麼?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歷史文獻,行是指社會實踐,忠信是關於什麼?

生:人的品德。

師:我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就是學會做人。這個可以對應爲哪兩個字,忠信;學會做事,對應哪兩個字,行;學會學習,對應文。聯繫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我想大家對這句話做點評價。

生:我覺得孔子的教學內容非常全面,它包括人的個人修養,也有些待人接物的方面,還有些社會實踐動手和動腦的,是發展人的全面。

師:還有哪位?

生:孔子教學內容比較全面,不過有些方面也有些欠缺。內容上好象只學習歷史文獻,沒有科學的東西。

師:這的確可能是教材內容上的一些侷限。

師:以下四章都是孔的教學內容,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我們看講得多好,我們再記一記,一起默記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養,你說話就沒文采,不學禮,你連做人的立足都無法立。這裏詩和禮的內容,是可以把我們現代社會變,我們覺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說的詩與禮,但孔子說的道理是不變的。所以馮友蘭先生說,我們學習古代的文化,有時候可以用抽象的辯證法,就是它說的道理是對的,至於內容在現代社會是要換的。這個是關於孔子的教學內容,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孔子的教育,有許多非常深刻的東西,這個課堂時間的關係,這一塊不做深入的研討。下面我們要主研討一下孔子的一些教學方式。先看第8章,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注意一下,“憤”和“悱”都是豎心旁,它是人的心靈一塊,學習的過程就是心靈的過程,所以做老師的要有尊重學生的心。這是教育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我們不可能象《天龍八部》中逍遙派的掌門人,叫誰啦?無崖子(生)。無崖子怎麼把內功傳給虛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電視裏是怎麼拍的,就是按住他的頭頂,倒立,然後“噓噓噓”……

生笑。

師:經常是這樣拍的,但實際上做得做不到?

生:做不到。

師:我很多年前讀《天龍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夠遇到一個無崖子,結果二十幾年過去了,有沒有遇到呢?沒有。這是金大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語文,按住他的頭頂,灌注到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們許多經常老師採用的方法。所以我們要向孔子學習。孔子這裏的方法是什麼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誘導,啓導。他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請同學說說看,這個不復有什麼好處啊?

生:老師不再三重複的話,是有利於同學自己的思考,開動腦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記憶。

師:說得很好。“不復”,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己去設定深入思考,如果復啊復啊,一而再,再而三,再而四,長期以往,我的學生會變成什麼樣了呢?思維變得懶惰,思想變得懶惰。下面我們來看看第9節。這很有意思,孔子跟子貢在聊天,他說你跟顏回比哪個更厲害些啊,子貢說我當然比不上顏回了。如果我這樣講,你會怎麼說。學生(差不多)我會說你不要失去信心,你會趕上他。孔子很有意思,他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他怎麼可以這樣擡高這位同學,打擊這位同學呢。如果你是子貢,你會怎麼講?

生:我一定會好好學習,趕上他。

師:可見孔子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你看他就是抓用了這位學生的心理,他採取的是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