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1:

1. 自覺參與,主動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師生在學習課文時,突出了以讀代講的學習方式,以師評、學生互評的評讀方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朗讀指導方面,採取靈活多樣的手段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進而創設了一種想讀、愛讀的讀書氛圍。

二年級下冊《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

2. 動手標畫,培養習慣。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動筆標畫“誇讚、稱讚、讚揚”等近義詞,並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貫穿於本節課。既注意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又爲培養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標記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圖時,指導學生主動展開合理的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麼人在誇讚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誇讚”的意思。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敢於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2:

《畫家和牧童》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讚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1、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脈絡,初步體會課文內容的意思。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我在教學的時候,讓他們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用這樣的一條線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我認爲這樣的課文,是不需要過多的講解的,學生在我的導語牽引下,緊扣課題去尋找。經過分層次的讀和品,藉助課件的演示,讓學生逐步體會課文的大概內容。

2、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小組讀、接龍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運用抓重點詞品讀課文,如:“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絕妙之作”等詞語,讓學生體會戴嵩畫畫的技藝之高超。本文的教學中我着重抓重點句子,注重挖掘文本。我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充分挖掘課文,着重於說話能力的訓練,先讓學生朗讀完課文,抓住重點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等等句子,讓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戴嵩出色的畫畫技巧的。

4、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質。

我通過讓學生品讀5、6兩段的內容,找出戴嵩說的話,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而體會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最後又讓請學生來誇一誇戴嵩,不需要老師來灌輸,學生就能夠感悟到就自然感悟到戴嵩的品質了。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3:

聯想我以前教過的《畫家和牧童》一課。提前一天放學之前,我在黑板上板書:畫家和牧童,學生覺得奇怪:老師今天怎麼寫的字不一樣大。我微微一笑說:“今天作業第一項:讀《畫家和牧童》課文,思考:老師爲什麼這樣寫,這樣寫對不對。”次日課堂上,在學完生字後,我指着板書的課題讓學生髮表自己預習後的意見。孩子們爭先恐後,一方面自己預習了,想表現自己;另一方面,想讓老師肯定他的看法。

“畫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所以老師寫的一大一小。”

“畫家很偉大,牧童只是放牛娃太普通了,所以寫得一個大一個小。”

“站在畫家一邊的人多,力量大,支持牧童的人沒有,所以他的名字就寫小。”(哈哈~~妙啊!我雜沒想到?哈哈哈)

“老師老師,我跟他們不一樣。我認爲他們名字應該寫得一樣大,都是人,應該是平等的。”郭瑞琳可是考慮問題一向象大人似的。

“大家各抒己見,到底誰講的對,咱邊看故事邊找答案,怎麼樣?”

用我欣賞的兩句話自勉作結:問題是思維的觸發劑,啓發總是針對問題而言的。應精心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各種問題,或形成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或聚焦爲牽動教學的敏感區。解決問題,教師應抓住“憤悱”之機,巧妙思維支點,或引導學生讀書,或類比舊知識,或聯繫生活經驗,使問題解決在教師的巧“啓”之下。這是啓發教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