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滿井遊記》教案

《滿井遊記》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滿井遊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滿井遊記》教案

《滿井遊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愛遊山玩水,在山水之間書寫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這節課讓我們跟隨着作者袁宏道,去欣賞他筆下的自然美景,去體會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檢查自學情況

上節課我們已對文中的重點難字難詞做了學習,這節課首先請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然後把自己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不懂的地方說出來,我們討論解決。

(學生口頭翻譯,之後將不懂的句子提出並予以解決。)

2、配樂齊讀全文

三、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優美的意境。

顯然,這是一篇寫景記遊的散文,請問,文章描敘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色,你能從文中的句子裏找到證明這是寫早春的詞語嗎?

(學生說出這是描寫早春景色的文章,並以以下句子爲證:)

(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2)、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與匣也。

(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教師點撥“微潤”、“始解”、“將舒未舒”、“淺鬣”,明確本文描寫的正是早春之景,並進一步提問,文章還描寫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確:柳枝、麥苗、土、冰(水)、山巒、鳥、魚、遊人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那些詞用的生動?語言的生動還表現在哪裏?)

明確:一些動詞用的極爲生動傳神,如“洗”、“拭”、“曝”、“呷”。“洗”、“拭”寫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麗明媚。“ 曝”、“呷”寫出了鳥魚的悠然自得。

這些句子還巧妙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這些語句,教師提示:請問你們是帶着怎樣的感情去讀的?)

2、深入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提問:作者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去旅遊的?你能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窺察出作者的心情嗎?

(學生並自由發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悅的。並可以以下列句子爲證:)

(1)若脫籠之鵠。(脫與離對比,體會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自己從侷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寫出作者驟見如此美景的驚喜)

(3)、借寫遊人、魚鳥來傳達內心的喜悅。

3、進一步探討作者的思想。

(1)教師提問:滿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來這裏之前知道嗎?你從何得知?

明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始”字說明現在才知道,而在這之前,作者的狀況是怎樣的呢?

(學生找到第一段,並讀。)

(2):在城裏,他“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學生可能答是氣候寒冷,教師追問僅是天氣的原因嗎?請從文中找到答案?)。

明確:結尾“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對爲官的看法,“不能以遊墮事”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於作者本人,本無意於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魚鳥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這篇山水遊記,與其說描繪滿井一帶的二月春色,還不如說作者借遊春在抒寫性靈,反映了他厭倦官場和寄情山水的態度。

(3)在爲官與山水之間,他最終選擇了什麼?(自此始遊)

4、知識鏈接:

袁宏道輕視名利,始終無意於仕途,他萬曆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不願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猻入籠中”。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寫下了很多著名的遊記,如《西湖遊記二則》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在登臨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爲國子監助教。但污濁的官場讓他嚐盡人間冷暖,此後第二年,他便告假還鄉,過上隱居的生活。

四、總結課文

1、至此,我們對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瞭解了吧,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上像他這樣的文人還是很多的,你知道還有誰嗎?

2、最後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作者筆下動人的滿井之春吧!希望這能對我們今後寫作遊記散文多少有些幫助。(配合圖片再讀)

五、拓展練習:結合圖片,以文中對春天的描寫爲基礎,展開想像,描寫春天。

板書設計

寫景:早春之美——用詞生動傳神、修辭巧妙自然

抒情:滿井遊前——侷促不出 鬱悶

滿井遊時——脫籠之鵠 喜悅 厭倦官場、寄情山水

滿井遊後——自此始遊 自由

《滿井遊記》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文意,瞭解作者袁宏道及寫景小品文的特點,學習賞景技巧。

2、過程和方法目標:重視誦讀,力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並且通過學習這篇小品文認識到只有衝破種種限制,擴大視野,才能發現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教學難點:

①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技巧,增強自身寫作能力。

②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初讀課文:

新課伊始,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學習《滿井遊記》。然後問他們:滿井在哪裏?北京郊外。它到底是個怎樣的所在?那兒的景色美嗎?學生茫然……

於是我要學生大聲地自瀆課文,並說說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發言時不重複他人的意思(只作補充或另闢蹊徑)。意在瞭解學情,同時培養學生專心聽話的習慣。。

學生輪流發言。從發言中我發現,學生讀懂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讀出了作者的情感、還感覺到語言的美。

爲使學生更好地深入文本,體會語言妙處、觸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我引領學生走進“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環節。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讀查找的資料,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簡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爲“公安派”的創始者。他主張文學創作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寫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遊記。作品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

寫作背景: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教授,於是他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爲苦悶,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閒,有空暇就遊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蹟,《滿井遊記》就作於此時。

(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資料,課堂上請學生宣讀,然後由教師補充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思想狀況,爲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三)二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朗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的氣勢、韻味、節奏及停頓,並正音正字。(字詞用大屏幕展示)

燕yān 廿niàn 礫lì 鵠hú 娟juān 鬟huán鬣liè輒 zhé

妍 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浹jiā 曝pù墮huī。靧 huì

2、學生放聲自由朗讀,盡情感悟文章。

3、自由朗讀結束後,出示需學生着重掌握的字詞,意在瞭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後,憑藉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求知慾,學生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並質疑釋疑,把文言文學習中字詞掌握這一基礎環節落實到位。(字詞及解釋用大屏幕展示)

東風時作:作,起。

土膏微潤: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茗,茶。這裏名詞用作動詞,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這情況。

而此地適與餘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紀,紀事。

4、理清結構,把握內容。

①齊讀課文,在大腦中再現美麗的春景畫面。並用筆在文中圈出作者描繪了哪些景?

②學生齊讀課文並圈畫後,指名學生回答。

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④作者這樣寫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的,這屬於對點的描寫,(板書:分)除了分寫,作者還進行了總體的描繪,即是對面的描寫。文中哪一句是對景物的總寫?(指名學生回答:“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教師扳書:總:滿井全景(面))

這裏把學生初讀時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條理化、清晰化。因爲有前面很多小環節的鋪墊,到這裏應是水到渠成了。整理形成如下板書(大屏幕展示):

滿井遊記(袁宏道)

第一部分(1)城中“餘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部分(2)滿井春色:(總)“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面)

(分)水——山——柳——麥——人——鳥——魚(點)

第三部分(3)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四)三讀課文,美景追蹤:

1、結合閱讀體驗,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語句,並說出理由。(提示:可以從語言特色、詞語的運用、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賞析。)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結合提示在語句旁邊寫上理由(即旁批)。然後四人小組交流(每人大聲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及所寫的旁批。)小組彙總後,推選一位同學發言。其餘小組進行補充。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賞析與朗讀的指導。如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從修辭角度等方面入手品析。品析後,要學生朗讀品析的句子。指導他們從朗讀重音、停頓及句子流露出來的作者的情感方面進行美讀。下面舉課堂中的一個品讀片段:

生1:我們組認爲“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寫得好。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特別是“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爲之一振。這個句子還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剛纔發言的同學抓住了句中的關鍵字來賞析,還指出此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非常好。不過還想請這位同學朗讀一下這個句子。(學生朗讀句子。)

師:你覺得自己讀得怎麼樣?

生1:不好。

師:爲什麼?

生1:沒有停頓、沒有重音、更沒有感情。

師:那怎麼辦?

生1:要讀出停頓、重音、感情。

師:好,再來試一下。在剛纔朗讀的基礎上補上停頓、重音、感情,朗讀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學生又朗讀句子。)

師:怎麼樣?

生:好多了。

生2:不過重音不明顯。

師:你認爲哪些地方要讀重音。

生2: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這句中的“始”、“乍”要重讀。

師:爲什麼?

生2:因爲“始”、“乍”,寫出了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爲之一振。這兩個字是關鍵,所以要重讀。你能讀一下嗎?(學生朗讀,重音明顯。)

師:看來找重音也是有講究的。能把這種方法總結出來嗎?

生3:句中能表達中心、情感的詞語。

生4:能把景物的特徵表現出來的那些詞語。

生:……

師:大家講得很有道理。我們就照這個方法把剛纔陳煒同學品析的這個句子中的重音都劃出來。並試着讀給同桌聽。接着又請幾位學生朗讀,師生點評後,全班齊讀。

師:還有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嗎?

(學生舉手)

生5:我是對陳煒同學的品析作補充。我認爲“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還採用了白描的手法。因爲這裏的寫景很樸實,用極爲簡練單純的筆法將水的清亮勾勒出來。應該是白描寫法。

師:很不錯,你竟能看出白描手法。其實我們學過的《湖心亭看雪》中就有運用白描手法的景物描寫。大家還有印象嗎?

生(七嘴八舌地念出來):“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補充):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剛纔我們一起回顧了《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今天學習的《滿井遊記》中的白描手法的應該不止一處,找一找,還有哪些?

生5:“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句是白描,寫出了楊柳的動態美。

生6: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寫出初春麥苗的特徵,非常簡練,也是白描。

師:下面我們一起朗讀文中白描寫法的語句。(學生朗讀後,大屏幕出示文中的白描寫法的句子及賞析示例。)

白描: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極爲簡練單純的筆法將其勾勒出來。

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水的清亮便突出出來。

寫柳條爲“將舒未舒,柔梢披風”,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的風韻,以及楊柳的動態美都活生生地再現了出來。

寫“麥田”,用“淺鬣寸許”4個字便表現出初春麥苗的特徵。筆法極爲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品析語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頭戲,以學生自學、學生互動交流、朗讀爲主,,師生互動、教師指導爲輔,儘可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寫旁批、小組討論。說說讀讀講講,在學生賞析感悟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適當深入,引導他們總結方法“授之以漁”。)

2、在賞景的基礎上,歸納寫景技法。(作者如何寫景?)

如果學生對語言的品析做得到位、充分,寫景技法的總結就省時自然。這裏的寫景由學生自己歸納並相互補充,教師最多是提示或補充。然後用大屏幕展示寫景技法及句例,這些內容可視課堂具體情況而定。因是教案,放此備用。

一、抓住景物特徵寫景——乍暖還寒,萬物復甦。

●“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時飛沙走礫”,這說明冬寒猶在。

●“天稍和”,“高柳夾岸,土膏微潤”,這說明春天剛降臨人間。“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賊亮,一個“始”,一個“乍”,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敘寫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點,令人精神爲之一振。

●寫“柳條”不是“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盛春之景,而是“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個“將”字,一個“未”字,初春之景不寫而境界全出,寫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韻;

●“麥田淺鬣寸許”,寫剛從土裏鑽出頭來的麥芽,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淺”,“寸”準確而生動。

●就連設喻時,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點。用“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比喻“春水”,一個“新”字,一個“乍”字,不正好對應“初春”之“初”嗎?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妝比喻春山之新綠,正合了初春之景。

二、按照一定順序,寫出景物的層次。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然後再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遊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採用空間順序,由面到點,由遠及近。

三、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所寫景物形象生動可感。

白描(上面已展示。)

擬人:把景物擬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也便於在景物描寫中滲透進作者的感情色彩。我們來看作者對鳥和魚的描寫:“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着一股喜氣,這首先是因爲作者心頭盪漾着春天的喜悅。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爲“脫籠之鵠”。寫水波“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積雪融化後的山巒,這兩個比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顯出春光的明媚動人。“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四、在景物描寫中滲透自己的感情,情融於景。

●本文寫了不同環境中作者的兩種不同情感。

作爲“城居者”,整個冬天蝸居斗室之中,室外飛沙走石,欲出不得。景物描寫中,愁苦煩悶之心可見一斑。

來到郊野,看到明媚春光,長期的壓抑一時得以解脫,自然一切都是新的、美的,作者筆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生機,具有了人情人態,掛滿了喜悅的色彩。

●作者在寫景中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讚美。如“若脫籠之鵠”、“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等句。

補充:一、從不同的感官角度來描寫,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二、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

3、請一生感情朗讀第二段,體味情境。

(五)四讀課文,體會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王國維語: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作者要在文中表達什麼感情?在文中何處可以足見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文句,並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學生速讀課文後,找出主旨句,齊讀主旨句,輪流談理解,教師明確並引導體會。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參考示例: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的內容,表現了作者的歡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對哲理的追求。從這次出遊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爲自己“侷促一室之內”,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昇華的表現。這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由於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現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明確:這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於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人生哲理。(聯繫作者的意趣和生平來理解。)

2、理解“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內涵。

學生齊讀末段,劃出要理解的句子。

教師提問:同學們,作者在文未點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麼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以小組爲單位,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指名學生髮言。

學生髮言,教師明確並引導體會。

參考示例:作者重在抒寫“性靈”,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區別。“不能以遊墮事,”是對那些熱衷於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於作者本人,本無意於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有不虛此行的滿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場感到孤獨,大自然給他以慰藉,山水鳥魚都成了他的知已。

(六)閱讀拓展,鑑賞比較:

1、學生小組展示有關寫春的詩句,教師展示補充,引導學生積累。

2、本單元的幾篇散文都屬遊記,試從思想內容方面比較本文與其他散文的不同。

學生髮言討論,教師引導明確:

唐宋時代的遊記重寄託重理念,如《小石潭記》借景抒貶官失意的孤悽之情;《岳陽樓記》借景抒憂國憂民之情;《醉翁亭記》抒發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袁宏道的山水遊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遊山玩水的愉悅心情。

(七)小結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優美的圖畫,閱讀本文,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八)佈置作業(自主作業,可做可不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遊覽,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遊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運用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方法。

教學反思:

《滿井遊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六單元的第四課,這是一個以寫景記遊爲主的古代散文單元,經過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能把握這種遊記的特點。而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南方人眼中的“北國之春”,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這是老師需要着力的。這篇優美的遊記散文,是體現袁宏道個性化抒情風格的代表作。文章抓住特定時間、地點的景物特徵寫景,白描、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形象有韻味,適合反覆吟誦,用心感受。老師應着力於引導學身學生誦讀、感悟,體會作者遊覽時的歡快心情。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討論法,注重課堂討論,始終以學生爲主體地位,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互動,讓學生了解寫景技法,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學重點;比較閱讀法,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在學法上,力求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學會通過語言文字(關鍵字詞),再現藝術形象,掌握賞析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教學手段上,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不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後稍作調整形成。

導入部分的自瀆說感受,瞭解學情。令人意外的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竟有激發閱讀興趣之用。

重點字詞的理解也在疏通文意之前。意在瞭解學生初讀、二讀課文後,憑自己原有的文言積累及文言語感解釋重點字詞,以“疑”激發求知慾。這樣學生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質疑釋疑,顯得需要而自然。事實上,課堂教學實際也證明這樣的預設有效,學生在自主疏通文意環節很投入。字詞句質疑釋疑仍用借力還力法,即學生間互動答疑。由於是初二學生,又是文言文,故把握文意環節比較詳細:有聽讀、自由朗讀、正音、釋字詞、梳理大意。可上成連堂課或兩課時,以求課內落實。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語言的品析。因爲是初二下學期,學生無論是邏輯理解能力、注意力,還是文言文的基礎與語感都較初一好,故這一環節以學生自己賞析及相互交流爲主,給予賞析角度和方法,輔以實在的操作辦法。如在小組交流前要學生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寫旁批(賞析語)、朗讀句子及旁批等,使學生的小組交流落到實處。爲了照顧到全體學生,每一環節明確總結後都由大屏幕出示討論參考示例,以文字、視覺彌補學生聽課時的疏漏。

總之,在《滿井遊記》的教學上,我儘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思考的時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施以引導之功,幫助學生養成自學語文的能力,爲學習的最高境界“學是爲了會學”獻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