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1

一、古今異義

1、土膏微潤 古義:肥沃 今義:糊狀的東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義:梳掠 今義:奪取

3、柔梢披風 古義:在風中散開 今義:一種披在肩上沒有袖子的外衣

4、惡所無紀 古義:安,哪 今義:厭惡

二、一詞多義

1、於:①於時冰皮始解(介詞,在)

②乍出於匣也(介詞,從)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詞的詞尾,……的樣子)

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錶轉折,卻)

3、鱗:①鱗浪層層(名作狀,像魚鱗一樣)

②呷浪之鱗(指代魚)

4、之:①若脫籠之鵠(表修飾關係,可譯爲“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表示限定關係,可譯爲“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三、詞類活用

1、作則飛沙走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使……跑)

2、鱗浪層層(名作狀,像魚鱗一樣)

3、泉而茗者(名作動,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動,端着酒杯)

5、紅裝而蹇者(名作動,穿着豔裝,騎驢)

四、翻譯

1、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鴿。

翻譯:高大的柳樹夾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溼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2、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翻譯:這時的河冰面剛剛開始融化,水波才閃爍發光,像魚鱗似的波浪一層層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澈的光輝突然從鏡匣子中射出來一樣。

3、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翻譯: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翻譯:遊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來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豔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5、風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翻譯: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鬣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寫冬天侷促一室外,寂寞難耐的心境;第二段寫滿井春色,

2、第二段順序:由遠及近,由概括到具體。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具體。

先總寫滿井春色的輪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澗,一望空闊”及“若脫籠之鵠”的愉快情懷。

然後從四個方面具體寫景物的細節:

a寫河的小巒;b寫柳條麥苗;c寫遊人;d寫“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最後給局點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題

記敘了作者遊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體現了作者疏放不羈的精神,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

4、這篇遊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A“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爲之一振;

C“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準確而生動。

作者的感情:描寫中無不滲透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讚美。

5、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是找出一句進行賞析,結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效果。

A“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以物比人)

C“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脫籠之鵠”,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籠子中飛出來的天鵝一般。比喻形象貼切,具有強烈感染力。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詞語,增強文言語感。

⑵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標:

⑴ 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⑶ 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3、德育目標: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1、討論點撥法。

2、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優美的意境,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深層探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較閱讀,感受袁宏道遊記散文的獨特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指圖評說:

同學們,我國的南方,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前面我們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覽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與范仲淹相伴,登臨岳陽西北的岳陽樓;在歐陽修的指引下,觀賞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們將“揮師北上”,看看北京東直門的滿井一帶又有什麼好看的景緻,走,我們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多媒體顯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萬曆年進士,官至吏部中郎,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爲“公安派”的創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閒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遊記,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勝古蹟、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等,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屬山水遊記,又因其短小,稱“山水小品”。

3、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爲苦悶,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閒,有空暇就遊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蹟。《滿井遊記》就作於此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選兩位同學播放預先錄製好的'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並點評。

教師提示評點應注意的問題:

⑴ 讀音是否正確;

⑵ 停頓是否分明;

⑶ 語調的輕重緩急有無區別;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順勢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請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節 靧面 曝沙 呷浪 浹

罍而歌者 淺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墮事

飛沙走礫 惡能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分四組。

明確: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⑴ 學生自行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詞句。

⑵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⑶ 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實詞:

東風時作 作:起。

土膏微潤 膏:肥沃。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於時:在這時。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 新開:新打開。匣:指鏡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樣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騎着驢之意。

作則飛沙走礫 飛,使沙飛;走,使礫走。

② 一詞多義:

凍風時作(經常)

於時冰皮始解(這時)

然徒步則汗出浹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樣子)

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開始)

髻鬟之始掠也(剛)

欲出不得(能夠)

悠然自得(得意)

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錶轉折,卻)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飾)

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度關係,可譯爲“以”)

脫籠之鵠 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係,可譯爲“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

③ 難句翻譯: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譯:遊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豔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遊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譯:大概說是不能因爲遊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3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每輒等詞的古義;瞭解未之知這種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句子。

2、學會分析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3、領會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的薰陶。

二、難點、重點

1、文章表現出來的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激情。

2、三種比喻句的不同表達效果。

三、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略)

教學課時:1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學家與其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爲明代公安派領導人物。文學是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主張。

2、我們久居城內,滿眼都是紅牆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滿地綠意,滿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勝。這篇文章就是作者與友人遊歷了滿井後寫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懷的文章。

(二)

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文章

(1)讀文章,消滅文字、詞語障礙注意斫、遁、礫、茗、鵠、呷、蹇等幾個字的讀音。

(2)教師範讀並補存註釋

每:每每

輒: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參考工具書及課文註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時圈畫疑難詞句,並向老師提出質疑。

(4)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5)複述課文內容

2、瞭解課文內容

(1)作者圍繞滿井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明確:柳、土、冰、山巒、鳥、魚、遊人

(2)作者抓住了這些事物怎樣的特點?

討論明確:水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光明麗的特點

山巒爲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則寫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淨明媚

柳柳條將寸許

則寫出了春天柳條的柔軟與麥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齊喜人的情景。

(3)這篇文章除了寫滿井早春景物之外,還寫了些什麼內容呢?試分析他們在表達文章主題上的作用。

討論明確:首段寫燕地早春之特徵。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和渴望出遊的心情。爲後文出遊做鋪墊。

尾段則表述了作者將以這次遊覽爲起點,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並表達了作者不同於一般俗人以遊墮事之處。

(三)小結

這篇短文優美動人,融情於景。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

五、課堂測試

1、依據課文寫出漢字併爲之注音

飛沙走()波色()明清()見底()然如拭鮮()明媚泉而()者

2、翻譯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3、找找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並說說他們的好處。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4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覆吟誦,用心感受,應着力於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註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後人輯爲《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爲“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爲“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遊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遊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侷促一室之內:侷促,拘束、侷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溼潤。

於時冰皮始解:於時,在這時。冰皮,河牀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裏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裏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爲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爲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爲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遊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餘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麼。無紀,沒有記遊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餘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遊所見滿井春色。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瞭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後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遊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的特點。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略知大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提問: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麼特徵?寫城中餘寒景象表達作者什麼心情?

討論並歸納:氣候特徵是“餘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

2.提問:第1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徵,暗示作者渴望出遊的心情,爲後文做了鋪墊。

3.提問:第2段可以分幾層,請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可以分三層。

第1層(“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2層(“高柳夾堤”到“皆有喜氣”):描寫滿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層(“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4.提問: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麼描寫的?

討論並歸納: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爲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遊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徵,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問: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討論並歸納:表達自己將以這次遊覽滿井爲起點,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並歸納:本文以遊覽行蹤爲線索,以清新的筆調,歷歷如畫地描寫了北京近郊滿井的早春景色,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遊的願望。

7.提問: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並歸納:

(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四、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動人的寫景抒情小品。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具有藝術魅力。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滿井遊記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遊人

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鬱、煩躁→輕鬆喜悅→感嘆讚美

(抑 揚)

結構覽勝

一、 城中餘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節後(地點、時間)

餘寒猶厲 凍風時作

飛沙走石

二、 出遊地點:滿井

滿井所見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楊柳之美

麥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紅裝而蹇者

物 曝沙之鳥

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學習要點

自讀課文:

首先粗略閱讀原文,熟悉文章內容,並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詞、句下面做出標記,藉助於工具書和參看課文下邊的註釋,爲生字注音,爲生詞釋義,將全文譯成較通順的現代漢語。

關於滿井:

明清兩朝,滿井是北京近鄰的一個風景區,這個井的'形狀,明人王季重的《遊滿井記》說:“一亭函井,其規五尺,四窪而中滿,故名。”《嘉慶一統志》說:“井經五尺餘,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關於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後期反對文學復古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的籍貫是湖廣公安,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人。他們的文學主張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反對承襲,主張通變。認爲文學應該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二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認爲文學要抒發真情實感。三是推重民間小說,提倡通俗文學。

思考:

1、細讀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麥田淺鬣寸許。” 體會作者是如何以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描繪滿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因此上面這段描寫滿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爲全文的主體部分。在這部分文字裏,景物寫得自然清新、優美動人,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鮮貼切、生動形象的比喻是分不開的。如作者以“脫籠之鵠”爲喻抒寫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懷,此可謂由物生情,緣情狀物。總之,通過一連串恰當的比喻,藉助於簡潔、準確的文字(“微”、“始”、“乍”、“新”、“將”、“淺”等),作者突出了滿井初春景物的特點,也從中巧妙地抒發了郊遊的喜悅。

2、本文題爲《滿井遊記》,顧名思義,文章是寫作者去京郊滿井這個地方遊覽觀光的所見所感。此處早春景色處處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處,不能不說還在於“滿井”這口不同於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無一字正面寫井,對此應作如何理解?

其實,文中所寫的“滿井”,是北京東北郊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名勝。它之所以吸引衆多遊客,主要在於有這樣一口非同尋常的井:水面往往高於井邊,井中是個水泉。作者到此一遊,照理說,無論如何也應寫一寫這口井,這個認識是正確的。然而我們再仔細體會就可以看到,本文雖爲遊記,並非單純記實之作,它還是要通過寫景有所寄託,即文章結尾所說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結尾,使這篇遊記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爲了抒發作者春遊郊野心胸豁然開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餘寒猶厲”,“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襯;另一方面,放開筆墨逐層展開對最能表現滿井春色的種種景物的描繪,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出富有議論抒情色彩的結尾。這樣看來,它仍不失爲一篇選材精當,佈局嚴謹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費較多筆墨寫井,就不一定那麼重要了

《滿井遊記》原文和譯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爲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文: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後,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裏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着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溼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裏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裏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後,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形的髮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裏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紅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閒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它啊。

八年級語文教案:滿井遊記5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品位賞析文中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2.小組合作品析文章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2.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關資料。

3.查找一些以描寫各季節景色爲題材的古詩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春天,是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季節。即使我們坐在教室內,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種勃勃生機和無處不在的明媚陽光。現在就讓跟隨疏放不羈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領略北國之春的魅力。

檢查預習,介紹作者

課前,老師讓大家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有關作者的資料,相信同學們都會完成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發言,把你知道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資源共享。

(學生自由發言並互相補充。在這裏要求學生,不但要有查找資料的能力,而且要對查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教師小結: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公安三袁”,爲公安派的創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師事李贄,推崇徐渭。提出與復古派針鋒相對的文學主張,反對厚古薄今,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較多作品着意抒發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筆流暢,語言通俗活潑。所作遊記、小品最爲人稱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讀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後,教師放錄音,學生自己正音。

教師檢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礫(lì)鵠(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浹(jiā)曝(pù)呷(xiā)惡(wū)

2.參照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義,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難,尋求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幫助,師生合作解決。

凍風時作:作,起。

土膏微潤:膏,肥沃。

於時:在這時。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淺鬣寸許:鬣,獸頸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這裏名詞用作動詞,可爲“品茶”。

以遊墮事:墮,壞,耽誤。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

整體感知,細膩品味

(過渡)中國曆代文學作品中,以“春”爲題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卻不急着寫春意春情,而是點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凍風時作。這讓爲官清閒,想暢遊一番的作者憋悶得很,我們甚至可以想像,這位如籠中之鳥的客人爲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內焦急地踱着方步了。當“天稍和”便即出城遊玩,北國的春寒非但沒有阻止作者的'遊興,反而給他帶來許多新鮮感,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從不同角度切入,如寫景寫人、狀物抒情、寫景說理、品評佳句、動態靜態的關係、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從各個角度欣賞文章的美。

1.小組討論(給各小組明確學習任務,發給學習小結,請本組的記錄員將大家討論的結果做好記錄。老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與他們共同探討,並給予正確的指導,對有創意的見解給予充分的肯定)

2.小組彙報鑑賞結果

教師明確:

滿井遊記 寫景寫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狀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寫景說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靜態動態──栩栩如生的畫面

品評佳句──美好喜悅的意境

修辭手法──生動活潑的形象

拓展閱讀

1.請同學們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誦讀,說說寫的是什麼季節的什麼景色?你是從怎樣的角度進行賞析的?

2.教師出示三首,先讀,後填表。

甲: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乙: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丙:春歌

南朝樂府

春風動春心,

流目矚山林。

山林多奇採,

陽鳥吐清音。

季節

景物

家家雨、處處蛙

春天

(點悟:甲段中“黃梅時節”爲“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葉、蜂、蝶,丙段中季節爲春天,景物有山林、鳥)

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從以上的詩句中不難看出,這些詩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節特徵進行描繪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滿井遊記》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細膩地描繪了滿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幾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機。文筆清新流暢,比喻新鮮貼切,字裏行間洋溢着遊覽時輕鬆喜悅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濃濃情趣。

作業

1.拓展閱讀中的三首詩都爲讀者提供了想像的餘地,請分別說明。

2.翻譯句子:

山巒爲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3.請模擬文中的比喻句,結合日常生活中所見之物,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