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39課《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課文(蘇教版初二下冊)

39課《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課文(蘇教版初二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

39課《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課文(蘇教版初二下冊)

  郭沫若

年輕的朋友們:

講演對於我倒不是件難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五分鐘",卻使我感到困難。而主席又只要我作"五分鐘"的灘頭講演,讓你們好早點跳下海去,作你們青春的暢泳。

我想,本來我可以這麼開始我的講演:"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請大家沉默五分鐘!"於是當大家沉默到五分鐘的時候,我便說:"沉默畢,我的講演完了。"大家假如要反詰我:"你向我們作五分鐘的講演,爲什麼叫我們沉默五分鐘呢?"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朋友,人們不是說'沉默勝於雄辯'嗎?"

本來我可以這麼開始我的講演的,但是當我聽了剛纔X先生兩分鐘的講演,太漂亮了!他說:"人民的作家蕭紅女士一生爲人民解放事業奔走,到頭來死在這南國的海邊,夥伴們把她埋在這淺水灣上,今天,圍繞在她周圍的都是年輕人,今後的日子裏,不知有多少年輕人來圍繞着她。朋友們!我們是年輕人,我們沒有悲傷,我們沒有感慨,請大家向蕭紅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五分鐘講演只好改變計劃了,讓我把年輕人引申來說一下吧。

年輕人之所以爲年輕人,並不是單看年紀輕,假如是單看年紀輕,我們倒看見有好些年紀輕輕的人,卻已經成了老腐敗,老頑固,甚至活的木乃伊--雖然還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幾千年

反過來我們在歷史上也看見有好些年紀老的人,精神並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幾千年,而一直都還像活着的年輕人一樣。所以一個人的年輕不年輕,並不是專看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的還是看精神上的年齡。便是"年輕精神"充分的,雖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

那麼,什麼是年輕精神的品質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張白紙,毫無成見地去接受客觀真理;他如飢似渴地請人指教,虛心坦懷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學習,以養成他的智慧。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一特徵。

第二,是博愛的實踐者。他大公無私,好打抱不平,決不或很少爲自己打算,實切實地有着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懷抱,而爲他人服務。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二特徵。

第三,是勇敢的戰士。他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他富於彈性,倒下去立刻跳起來,碰傷了舐幹血跡,若無其事,他以犧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三特徵。

這三種年輕精神的特徵,每一個年輕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這些特徵保持着,並擴大着,那他便永遠年紀輕,就是死了也還年輕;假如他把這些特徵失掉,比如年紀輕,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僅不年輕,而且老早是一個死鬼了。

就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附解析

文章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開題"(1-3),讚頌女作家蕭紅"一生爲解放事業而奔走"的精神,並由此引出"年輕人"的話題。第二部分"主體"(4-11),闡明"年輕人"的概念,論述了"年輕精神的品質"的三個特徵。第三部分"結尾"(最後一段),指出"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開題,講演的開題相當重要。這篇講演,講演者先說主席要他作"五分鐘"的講演而感到困難,接着又對自己的假設("沉默五分鐘")加以否定,然後對某先生的話加以讚揚,很自然地引出要論述的話題。這種開場屬於白曲徑通幽式的開場白,既能達到活躍氣氛,又能吸引聽衆的效果,可謂別具一格,別出心裁,與開門見山式不同。開門見山式開場白,顯得過於直接、直露,不能引起聽者興趣,特別是在這樣的一個場合(墓前講演),這是針對環境的不同而言的。作者妙趣橫生,語言頗爲幽默。

主體,講演者圍繞"年輕人"這個話題,層層展開論述。(1)作者劃分"年輕人"的標準,一個人的年輕不年輕,並不是專看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是看精神上的年齡。(2)作者爲什麼這樣說?有好些年紀輕的人,卻已經是老腐敗、老頑固,甚至活的木乃伊----雖然還活着但早已經死了,而且死了幾千年了。有好些年紀老的人,精神並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幾千年,而一直都還像活着的年輕人一樣。(3)這裏用了對比論述,這種寫法讓讀者明白,看一個人年輕不年輕,不能看生理上的年齡,而看精神上的年齡,由此"年輕精神"充分的,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4)作者的論述很精闢,一針見血,頗有哲理性。"真理的追求者""博愛的實踐者""勇敢的戰士"。(5)作者還指出"年輕精神"的三個特徵,每一個年輕人都是有的,如果保持着、擴大着----便永遠年輕,死了也年輕。如果失掉了,做狗腿子的事,不僅不年輕,而且老早是一個死鬼了。這裏又是對比的寫法,作者熱情讚揚的是年輕精神,而批判的是那些違歷史潮流的反動者,對他們加以痛斥,對比寫法更加體現了作者愛憎分明。

結尾,作者對比論述了"年輕精神"的三個品質後,自然的收尾指出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的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結語,這篇講演引入自然、中心突出,緊扣"年輕人"這個話題,展開論述。先從生理的年輕推論到精神的年輕,闡明瞭年齡與精神的辯證關係,接着深入一步,對"年輕精神"展開論述,最後號召大家學習"年輕精神",全篇觀點鮮明,中心突出,且語言也風趣、幽默,具有哲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如"朋友,人們不是說:'沉默勝於雄辯嗎'"、如"我們是年輕人,我們沒有悲傷,我們沒有感慨"排比,加強語氣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