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課前五分鐘的演講稿

課前五分鐘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演講既然是一門工具,一門科學、一門武器、一門藝術,下面小編整理了課前五分鐘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參考!

課前五分鐘的演講稿

  課前五分鐘演講稿篇一:課前5分鐘演講

提高演講與口才水平的“八多”

演講既然是一門工具,一門科學、一門武器、一門藝術、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當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學好的。但也絕不是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樣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探索古今中外著名演講家的成功之路,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聞名於世的傑出演講高手都不是生就的天才,而是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鍛鍊成功的。正如,美國久負盛名的演講家戴爾卡耐基說的那樣:“演講絕不是上帝給予少數人的特別的才能。”世界上沒有什麼天生的演講家,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奮鬥不息的你。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呢?根據二十多年來學習演講,掌握演講,運用演講的實踐經驗,本人認爲,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要做到“八多”:多看、多聽、多問、多寫、多記、多想、多學、多練。

第一節:多看、多聽、多問

演講是藉助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藝術手段,面對聽衆的講話,是一人講、衆人“聽”、衆人“看”的實踐活動。一個人要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面對聽衆講話,就必須首先做到“多看”、“多聽”、“多問”。

一、多看

多看的含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多看一些演講與口才方面的書籍和文章。演講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因此,演講者必須認真系統的看一些與演講相關的書籍如:演講學、演講美學、修辭學、邏輯學、心理學、語言學、交際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全面掌握演講知識和規律,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後,再由理論到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演講與口才水平在實際運用中得到較快的提高。

目前,國內和國外的演講理論、演講實踐和演講技巧的書籍越來越多,數不勝數;演講與口才的雜誌和報刊也紛紛面世,而且深受歡迎。如邵守義老師主編的《演講與口才》雜誌,自1983年來創刊以來,越辦越火紅,發刊量早已突破一百萬,被廣大讀者譽爲“說辯的良師,交際的指南,公關的益友,人才的搖籃。”曾榮獲全國優秀期刊獎,是全國百種重點期刊之一。

第二、多看別人演講,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講錄像,多看一些電視談話節日和電視論辯賽。這樣就能增強對演講的感性認識,提高對演講態勢語言技巧運用的理解,並從中感悟出演講的要蒂和精義。

看演講,特別是看演講高手風度瀟灑,動作優雅,舉止得體,表情豐富的演講,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薰陶。在古希臘時代,人們都以看名人演講爲榮。在國外,人們參加演講活動都要穿上正規禮儀服裝,衣冠整齊,懷着十分虔誠和崇拜

的心情注視着演講者,他們把看名人演講,作爲一種文化層次高、社會地位高的標誌之一。

第三、“多看”的含義還表現在要求演講者要認真仔細地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和變化,觀察與演講內容相關的事物。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質,看點,看面,看深,看細,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對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切不可心不在焉,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是要用眼睛做攝像機把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現象和素材拍攝下來,經過大腦的分析,整理後在儲存在腦海裏或記錄在本子上。

演講活動是一種高級交際活動,也是一項複雜的智力活動。演講者往往身負嚴肅的政治使命或教化使命,經常面對着生疏的變換着的聽衆,只有符合社會需要,符合聽衆的心理特徵和交際需求的演講,纔有可能獲得成功。因此,演講者在臺上演講時,還要多看聽衆,多用眼睛和聽衆進行交流,觀察聽衆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時調整演講思路和演講內容。

二、多聽

演講者要把話講給別人聽,要使自己的演講動聽,其前提之一,就是演講者自己首先要多聽。

一是多聽別人演講,多聽別人說話,以提高有聲語言的表達能力。資產階級革命家、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並做到了多看、多聽。他年青時當過農民、伐木人、店員、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爲了成爲一名律師,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聲若洪鐘、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佈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着樹林和玉米地反覆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於成爲一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界。

二是多聽電臺、電視臺播音員、節日主持人播音、講話,提高自己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和音色、音質、音量的水準,以達到演講語言流暢悅耳、優美動聽的目的。

三是多聽自己的講話練習或錄音(像)。正如羅馬哲人塞涅卡說的那樣:“在向別人說些什麼之前,首先要把它說給自己聽聽。”初學演講者在正式上臺講話之前,應該反覆地練習講幾遍,可以對親朋好友講,可以找個偏僻無人的地方講,也可以對着鏡子或錄音(像)機講。每講一遍,自己都要留心的聽,仔細地找出語言上的毛病,或請內行人挑刺指出弱點和不足,並認真加以改正。如果每次演講、發言之前都能堅持試講、試聽幾遍,長此以往,其口語表達能力則會不斷提高。

四是學會“聽”話的藝術。要學會說話,首先就應該學會“聽”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會“聽”話的人既能很好地領會,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又能仔細地

欣賞、揣摸別人說話的技巧,更能從別人的言談中聽出言下之意和絃 外之音,同時,還要做到察顏觀色。

有一個年輕人,去拜訪蘇格拉底,向他求教演講術,蘇格拉底剛開口沒說幾句話,這位年青人不但不認真聽,反而打斷老師的話,自己滔滔不絕講了許多話,以顯示自己的才能。蘇格拉底說:“我可以教你演講,但必須收雙倍的學費”。年輕人問:“爲什麼要雙倍呢?”蘇格拉底說“要教你兩門課,除演講外,還要上一門課:怎樣閉住嘴聽別人說話。”

三、多問

演講是一門學問,有許多客觀規律和成功的經驗。但不少人都有這樣一個誤解,認爲說話是天生的,一個人兩三歲就會咿咿呀呀說話了,好像也沒有花多大功夫,自然而然就會了。因此,很多人對說話的藝術和技巧都不大在意,更談不上用心去求教,去學習,去研究了。有的人雖然覺得說話、演講有東西可學,但又只限於看看書或聽聽錄音,而不好意思開口向別人請教,結果只是事倍功半。

柏拉圖說過:“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我們學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無知”。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放下架子,丟掉面子,向有經驗的演講者和對口才有研究的專家虛心求教,不懂就問,不恥下問,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演講與口才能力發生質的變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於廣播,電視深入千家萬戶,錄像、錄音設備的普及應用,幾乎所有大型的較爲重要的會議和活動都會有新聞工作者錄像、錄音,製作後多次向廣大聽衆和觀衆播放。現代人的說話,已經不是一說而過了,而是會音像齊全的永久保留。所以每一個人特別領導幹部對自己的發言、報告、演講一定要加以重視,高度負責。在國外,尤其是發達的國家不管是國家首腦還是一般人員,他們在發表重要講話和演講之前,都要向演講口才專家諮詢求教,並接受專家的輔導和指點。在西方國家所有的演講口才諮詢服務公司,家家業務繁忙,生意興隆。可喜的是,在我國現在也有不少領導幹部開始接受演講與口才的輔導和諮詢了。

第二節:多寫、多思、多學

一、多寫

對於初學演講和語言即興表達能力不是很強的人來說,多寫是一種提高口才能力的有效途徑。多寫的要求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多寫發言稿、演講稿。不管是什麼規模和級別的會議或活動,只要認爲自己有發言的可能,就應該爭取機會並抓緊時間提前做好準備,認真寫好文字稿,並不斷的修改、完善,然後把稿子背熟,做到胸有成竹。上臺發言時儘量不帶講稿,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循序漸進,即:先寫書面稿,背熟,上臺脫稿;慢慢地只寫

幾點提綱;再到只打一下腹稿;發展到最後不要任何準備,能臨場發揮、見機行事、出口成章、口若懸河;其演講口才水平就會由量變到質變,到達一個較高的層次

二是多寫一些學習演講與口才的心得體會,把自己對演講口才的認識、感受用文字寫下來,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同時,把自己工作中,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的閃光語言,寫在本子上,記錄下來,以便日後查閱使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記憶不如爛筆頭。

二、多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韓愈也認爲:“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不論是臺上演講,還是平常生活中的說話,都是一個語言思維、邏輯思維的過程,它是把大腦中的想法即無聲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的過程。人們思考問題和思想交流的過程中必須憑藉語言的幫助,思考的內容和交流的思想要通過有聲語言的表達才能體現出來。否則,誰也不知道你在想問題,誰也不明白你思考的是什麼問題。

言爲心聲,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心裏怎麼想,嘴巴就會怎麼說。嘴上說的,就是剛纔想的;剛纔想的,就是下面要說的。想與說,思維和表達,相互之間交流傳遞,循環往復。有聲語言這種區別於書面語言表達的、想說就說、隨想隨說的特點,就決定了說話者即要才思敏捷、思維靈活,又要深思熟慮、三思而“言”、“君子敏於行而納於言”。這是多思的要求之一。

多思的要求之二,要經常冷靜思考,反覆分析,爲什麼有的人講話非常受歡迎,有哲理,有深度,有廣度,使人感動萬分,受益非淺;爲什麼有的人說話枯燥無味、漫無邊際、毫無新意,甚至令人反感。多思者,就能從中悟出道理,獲得經驗和教訓。

多思的要求之三,說話之前要在腦海裏認真構思一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打“腹稿”。在不同的情況下,要考慮好不同的說話內容,“到哪個山就唱哪個山的歌”。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說話時,要認真思考應該怎麼說,那些能說,那些不能說,多琢磨,多推敲,力求做到“語不驚人誓不休”。“說一次之前想兩次,你就會說得好一倍。”這是名人演講的經驗之談。

多思的要求之四,要“一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進行反思,對那些比較得體,成功的講話要總結歸納、舉一反三;對有些失誤、不妥的話,甚至得罪人、起反作用的話語,要分析原因,閉門思過,加以改正,儘量避免在今後的說話中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現象發生。

三、多學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古今中外一切著名的演講家,都是以學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爲基礎的。因此,任何一個想成爲演講家的人,想擁有出衆口才的人,就必須在“多學”上下功夫。

1、多學知識。

英國哲學家、政治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前蘇聯的偉大作家高爾基曾說過:“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一個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美術家、哲學家達·芬奇說過:“對一件東西的愛好是由知識產生的,知識愈準確,愛好也就越強烈。要達到準確,就須對所愛好的事物全體及組成的每一個部分都有透徹準確的知識。”所以說,多學知識,是提高口才和演講水平的前提。因爲知識是口才的基礎,沒有知識就肯定沒有口才。

“積之愈厚,發之愈佳”。一名優秀的演講者,一個口才出色的人,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聯想,演講起來,才能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山南海北,古今中外,旁徵博引,融會貫通、談吐自如。一個機智風趣的演講家還必須具有隨機應變,對答如流的能力,演講起來才能談笑風生,妙語聯珠,巧問妙答,左右逢源。而要做到這一點,沒有淵博的知識積累是無法實現的。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就應有一桶水,半桶水都不行。那些學識淺薄,胸無點墨、孤陋寡聞,不學無術的人,是根本說不上有口才的;說起話來,不是信口雌黃,就是洋相百出、錯誤連篇。所以,演講者要多學、廣學、博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的、天南海北的、三教九流的、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體育的、科學技術的、工業的、農業的、文學藝術的、醫療衛生等等,都要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2、多學演講技巧

一個人敢說話、會說話,還不等於有口才,正如一個人會騎自行車還不是藝術一樣,只有雜技演員嫺熟的騎車表演才稱得上藝術。演講上是一種綜合藝術,要真正掌握這種藝術,並非易事,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技巧,諸如聲音的字正腔圓、吐字歸音,形體的動作、面部表情和儀表禮節,控場、應變的方法,即興說話的訣竅,論辯的藝術,對話的妙法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理論到實踐,對演講的技巧進行系統的學習和運用。

古希臘著名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之所以能登上古希臘演講藝術的頂峯,成爲當時的“十大演講家”之首,就在於他熱衷於演講藝術,並主動地求教於演講學者和專家,自覺地進行極爲艱苦的演講基本功與演講技巧的學習和訓練。

3、多學做人

演講是一種思想性、政治性較強的現實活動;演講是真理的吶喊,演講是心靈的共鳴,演講是人格的展現。因此,演講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

  課前五分鐘演講稿篇二: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方案

一、主題概念:

“課前演講”是指教師在開課新授前提供時間給學生,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輪流上臺講演。要求他們態度大方,表情自然,用洪亮的聲音完整、清楚地給同學們講一個內容,可以從平常小事中發現哲理,也可以談風土人情、談社會、談理想、談志趣、講故事、說笑話、以及地名、成語故事的來源等。演講內容健康即可。

二、理論依據: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著名教育家張孝純先生說過:“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爲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個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絡式的和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從而我們可以得出:課前演講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有力途徑。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語文學習歷來都講究“積累”二字,“一蹴而就”顯然在這門學科中是行不通的。

三、活動意義:

1、鍛鍊了學生們的口頭表達、書面表達、交際、思辨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勇氣

2、提高了同學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

3、加強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

4、適應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慾望的心理需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四、活動現狀:

“熱鬧有餘,收穫不大”的現象普遍存在,即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但說話、寫作能力的提高卻不明顯。有如下弊端:

1、輪到某小組的同學做演講時,卻無人準備。其主要責任在於小組長沒有組織好,所以要對各小組的小組長做好要求,讓他們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2、很多同學認爲課前演講就是找資料,上講臺念資料。希望他們的演講不僅侷限於查找的資料,最好能融入自己小組成員的觀點,要有自己的東西。 “課前演講”可以與作文、閱讀等教學相聯繫、相結合。

3、點評膚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點評都僅止於:學生的儀容儀表,音量音色,流利程度,準備情況等。千篇一律,未能挖掘演講材料的意義、內涵,表達自己對材料的理解、感悟、啓迪。

四、操作建議:

1、思想動員。激起學生的興趣。

2.安排順序。由班長與課代表廣泛徵求意見,排出課前5 分鐘輪流演講表(每節晚輔導課前一人)(第一輪由課代表、班幹部帶頭,下一輪開始按學號或座位)。

3.學生提前一週準備。或收集材料或自行撰寫並做好充分準備。

4.教師審稿。宣佈輪流演講名單,用一節課時間作方法指導,鼓勵動員,宣佈從某節課開始;要求學生選擇材料後就給教師審稿,課代表督促檢查準備情況。

5.正式開始。上課鈴響,教師進教室找一空位坐下,如學生一般聆聽臺上演講,學生可自告奮勇擔當主持人。

6.師生互動點評。教師由示範點評至學生自主點評,教師或鼓勵或點撥或作“換位”教育(師生互換、生生互換),隨時作適當的正誤、優劣評價。

五、材料選擇

1.優秀演講稿。

2.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身邊小事。故事的文字吸引人,意味深長,是較好的課前材料,能一下子抓住學生或鬆散,或緊張的注意力,從而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3.經典短文。欣賞文質優美的短文,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渠道。現當代作家的作品,舒緩、清麗、短小、含蓄又富有哲理。

4.名人小傳。名人之所以成名,必有其超越常人之處,從其生平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些啓示,構建自己的人生。

5.唐詩宋詞賞析。語言精闢,內涵豐富,爲平時的寫作增添感染力、說服力,文學功底在此鑄就。

6.自己寫的大、小作文,口語交際。這些作品必須修改成演講稿,語言要精煉、上口,聽者易懂。

7.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材料。可作爲新課導語,如作者的生平,課文作者的其他短篇作品,寫作此文時的歷史背景等。

8.課文後要求積累的詞語。根據新課文後面要求積累的詞語,自選五個,串成一段有內容有思想的文字,進行演講。

六、評價標準

演講者:儀表大方,姿勢端正;聲音宏亮,發音清晰;有適當的表情動作,語氣合理;選材生動,能吸引聽衆;中心明確,條理清楚;選材有教育意義,富有內涵者加分

聽評者:根據以上評價標準進行點評。(低年級)

迅速抓住印象深的一點,展開評價。(中年級)

迅速捕捉到材料主題,聯繫自己的生活、閱讀、感悟經歷,作出富有哲理的賞

析。(高年級)

語言乾淨不拖沓,見解明瞭,批評含蓄不傷人。(高年級)

總之,開展“課前演講”活動對於推動演講課教學的發展,賦予演講課教學新鮮活力和創造力有着重要意義。對演講課教學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因爲它切實做到了理論與實際聯繫、知識向能力轉化,值得我們繼續改進和不斷探索,使它真正成爲學生增進知識、鍛鍊能力、交流思想的舞臺。讓這一方小小的講臺,成爲學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培養能力的陣地。

中心小學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