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

《靜默草原》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消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2、把握草原的特點,並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3、學習 “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準字音並理解重點詞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的魅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學情分析:

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裏的學生對草原的瞭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爲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如果有條件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讓學生領悟作者寫作本文的真正內蘊。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應以讀課文爲基礎,具體學法可分爲以下三步:

認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

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賞讀課文: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並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

 寫法借鑑:

學習 “對比”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設計教學情境(同學們,你喜歡旅遊嗎?如果讓你旅遊,你想到哪兒去呢?並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順勢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時,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什麼?(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徵: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蒙古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作家鮑吉爾.原野。

⑵ 鮑爾吉?原野,1958年生。內蒙古赤峯市人。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爲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

⑶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爲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夫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他的老師告訴他;“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正是因爲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三、學習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着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認讀課文: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並運用圈點批註法標出本文的生字生詞,瞭解本文大意。

(1)解決字詞障礙: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 摩挲(suō) 咆哮(páo xiào)處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於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穹廬: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撫摩。

(2)解題:

從標題來看,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

“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爲何說草原是靜默的?

明確: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

2、解讀課文:把握草原的特點,體會草原魅力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多種形式讀課文(1—10段),並標出有關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們對於草原的感受的語句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來分析草原的特點。(板書句式)

A、草原的特點:(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

參考內容:

(1)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瞭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

(2)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裏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

(3)看不到與看不盡: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

(4)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5)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淨的心。

B、人們對於草原的感受:(齊讀11--12段)(內容可以根據時間來調節)

參考內容:

(1) 人難免爲這種遼遠而驚慌:此時人們爲眼前突然開闊的空間而驚慌,爲自己不知所從而驚慌,爲擔心爲擔心自己的得失而驚慌。

(2) 爲什麼說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侷促。”呢?

這裏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自由”與“不自由”,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次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裏騎馬、摔跤……悠閒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於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柺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纔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揹負着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柺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爲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由”“侷促”。

(3)人在這裏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作者是說,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應當不卑不亢,保持獨立的個性和人格。

C、(指生讀13—15段)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並體會作者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來分析人們對於草原的感受。(板書句式)

3、賞讀課文:本文語言優美,富含哲理,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用心體會。並用“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對於這一問題的設計,是爲了引領學生深入閱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學生,從文中摘錄一句話,並說出自己喜歡的合適的理由即可。

參考內容:

(1) 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爲“母牛”“烈馬”; “母牛”和“烈馬”兩個反差的意象。 母牛,烈馬讓人想到什麼?

賞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在這裏,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用“母牛”這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牛”相反。火熱的愛,不顧一切的愛,甚至有點野蠻的愛。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2)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裏“善忘”是忘記什麼?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賞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淨的心。

4、學習並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語段,並簡析其作用。

參考內容:

1、城裏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對比。

2、觀看海景與觀看草原景色的對比。

四、佈置作業:

背誦11段,選做互動練習題3-5道題。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方法:對比 作用:強化

 《靜默草原》教學反思

《靜默草原》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篇目,本文語言優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詞清辭麗的哲理性散文。教讀這一課,必須緊扣課文,在閱讀中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因此,我針對本文設計了“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同時,我還認真分析了學生學習本文可能出現的情況:本文內容比較抽象,我們這裏的學生對草原的瞭解較少,再加上這是第五單元的課文學生還沒有學到,也沒有預習。所以學習本課我以課文爲載體,通過“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領悟本文的真正內蘊。

我設計的第一套教學方案是: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展示,使學生對草原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後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通過幻燈片展示,引領學生閱讀分析重點語段。當我得知焦園中學沒有多媒體教室時,我立即又設計了第二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二套教學方案是:學生課前預習,消除字詞障礙。課堂上重點講讀課文:首先分段講解,然後精講精彩片段,最後引導學生探究本文主旨,學習寫作方法。但是,我在網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說“課前抽籤決定上課順序”,我想如果這樣學生是沒有預習機會的。於是我又設計了第三套教學方案。

我設計的第三套教學方案是:“教師引領——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裏結合了我們三春中學的“三讀教學法”。課堂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夠引起學生深層思考。如果學生大膽自信、積極勇敢我就讓學生自主發言,如果學生沒有積極舉手、大膽發言的習慣,我就指生回答。爲了使所有的學生都有話可說,我緊扣課文設計了幾個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點,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出了人們對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這樣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是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的句式不但扣緊了課文,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時老師要給以適時的指導、評價。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設計了評比臺。

在我教授完這一節課後,我的教學目標都基本實現。學生在我的引領之下,有條不紊的學習了課文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引起了他們或深刻或淺顯的人生體驗。但是對於這一課,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內容需要挖掘,這在短短的幾十分鐘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爲它要和生活聯繫在一起,在課堂上學習,到生活中體驗。

美中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漲,雖然我課前得知這個班的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愛發言、成績也較差。但是我沒有想到他們即使會也不願意回答問題;不過在我用多種形式引導之下,也出現了積極回答問題的局面;其中一個同學,一節課就回答了四次。不過因此也影響了我的教學進度,我預計提前3—5分鐘完成的教學任務,卻在下課鈴打響之前的幾秒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