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民間故事:匈奴騎兵大綱

民間故事:匈奴騎兵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常惠,西漢幷州太原人。生卒年不詳,是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動家。常惠的幼年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的,這種貧困的生活,磨鍊了他沉着機敏,謙恭好學,寡言語而又果斷的性格。成年之後,常惠步入仕途,從事涉外活動。

民間故事:匈奴騎兵

西漢前期,國家北境不寧,常遭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邊民屢受其害。武帝時,國力漸盛,數 次大敗匈奴,把他們驅逐到大漠以北,才使北方邊境漸漸安定下來。爲鞏固軍事上的勝利,天漢元年(前100年),武帝採取“一張一弛”的策略,對匈奴實行和 盟政策,常惠便在這種情況下,奉武帝之命以副使的身份,協助大使蘇武出使匈奴。

常惠隨蘇武到達匈奴後,缺乏和盟誠意的匈奴單于,背信棄義,用高官厚祿拉攏蘇武和常惠背叛國家,歸順匈奴。蘇武、常惠不辱使命,不失氣節,義正言辭地予以拒絕。匈奴單于惱羞成怒,扣留了他們。

爲消磨蘇武和常惠的鬥志,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牧羊,把常惠囚禁在官府牢獄, 並讓他做非常繁重的勞役。妄圖通過這樣的卑劣手段,使他們屈服,背叛漢室。蘇武在北海忍受飢寒困頓,罕見人煙之苦,而常惠此時已淪爲匈奴達貴的宮廷奴隸, 完全喪失了做人的自由。然而,常惠始終不忘自己是大漢使節。他嚴格地恪守着“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氣節和信念,挫敗匈奴人的多次威逼利誘,抗爭了十九年都未 曾屈服。

直至漢昭帝繼位,匈奴與漢重新和好,匈奴單于纔將不辱使命,十九載如一日的蘇武和常惠釋放,厚待以禮,送回漢朝。

常惠回漢以後,受到同僚們的稱讚和漢昭帝的信任,昭帝任命他爲光祿大夫,幫助皇帝處理匈奴問題和相應事務。

漢宣帝繼位後,匈奴與漢的關係又日趨緊張,爲了聯合西鄰各國一起抗擊強敵,徹底清除邊患,宣帝命熟悉匈奴情況的常惠爲校尉,持節出使西域烏孫國,與其締結結盟,共同抗禦匈奴。

當時的烏孫國,都城在赤谷城,是遊牧民族,也經常遭受匈奴侵擾。烏孫國王對結盟共擊匈奴,猶 豫不決。常惠瞭解到,烏孫國並非對漢沒有誠意,而是害怕匈奴的強悍,擔心締結聯盟以後,被匈奴知道,反受其害。常惠對烏孫國王說,只有結成軍事聯盟,才能 合力抗擊匈奴的侵擾,打通西域與漢室的通道,發展兩國的貿易,使兩國人民過上富裕安定的生活。否則,匈奴不逐,對烏孫和漢朝都不利,而且烏孫更容易受害。

常惠的勸說,終於使烏孫國王打消顧慮,與漢室結成了軍事聯盟。後來,兩國合擊匈奴,大獲全勝,消滅了共同的患害,發展了兩國貿易往來,安定了兩國的邊境,受到了宣帝的嘉獎,被封爲長羅侯。

過了不久,蘇武年老而死,常惠又代蘇武典屬國之職,專門處理國家的外交事務,成爲西漢中期的外交活動大家,爲處理漢與西域各國和北方匈奴諸部族的外交關係,盡心盡職,功績卓著,史稱“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宣帝甘露年間擢升右將軍之職,成爲國家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