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白米山的傳說大綱

白米山的傳說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在滁州沙河鎮和明光張八嶺鎮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峯,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這山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當地有這麼一段美妙的傳說。

白米山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亂石山。山也沒有現在這麼高,那麼挺拔,那麼美麗。雜草叢生、亂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幾棵雜樹。可繞山有一條常年不幹,四季涌流的清水澗。澗兩邊土鬆草肥,周圍村莊上每天都有一些放牛娃在這裏放牧。就在此山東北角處有一個較大的村莊,莊名叫"大張郢"。村南頭住着一戶張姓人家,就爺倆。爺爺是七月初二生的,所以爺爺的父親給起了個名字叫張七二,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孫子出生時也是七月初二,不能再叫張七二了,因家用門口有棵彎棗樹,爺爺給趣了名字叫張棗。張棗已經十三歲了,爲了餬口替村裏大戶張老鐵家放牛。按家門輩分,張老鐵還應叫張棗一聲叔叔呢。可有錢人輩分也長了,這張老鐵只叫棗子,他說他家和張棗已隔了十代了,論年齡棗子應叫他大爺。張老鐵家養三頭水牛,僱棗子放牛時談好,一年四季吃住在張老鐵家,另外每年給棗子三鬥玉米貼補家用。這工錢雖少,但張七二還是同意了,因爲家裏少了一張嘴,一年還能進三鬥玉米。

話說這年秋的一天,張棗在清水澗邊放牛,小肚子餓得"嘰哩咕嚕"直叫喚。在過去淮河一帶有個說法叫"狗無中飯,貓無晚飯,小放牛的的沒早飯,"這都是大戶人家摳油,想方設法剋扣。張棗餓急了,叭在澗邊"咕咚咚"喝了一肚子涼水。不停地擡頭看太陽,這太陽掛在原處就是不動。張棗看着看着就覺得天旋地轉一頭栽倒在地餓昏過去。不知什麼時候,張棗醒過來,身邊盤腿坐着個白髮道人。白髮道人見張棗醒過來了,從懷裏掏出個小木碗,又掏了兩粒米放在碗裏,然後在澗溝邊舀滿了水,雙手上下一搖,雙止緊閉,口中"嘰哩咕嚕"念着經,不一會一碗雪白雪白的大米飯遞到了張棗面前,張棗一對小眼一眨不眨地看了個全過程。神了!接過碗也顧不了許多了,大一口小一口的吃了起來,越吃越香。奇怪!張棗的小肚子漲得繃繃的,可小木碗裏的飯還是不見少。張棗吃着、想着,能不能把剩下的飯帶回去給爺爺吃一點呢?自從記事就沒見爺爺吃過一頓白米飯。那白髮道人像是會算,他一手撫摸着張棗的頭,一邊說:"真是個孝順的孩子,自己餓昏了,有的吃了,馬上就能想到爺爺。"張棗望着白髮道人,看他慈眉善目是個好人,於是大着膽子說:"老神仙,這剩下的飯能給我嗎?我從沒見爺爺吃過白米飯,他老人家要是吃了我給他留的香噴噴的白米飯,不知要有多高興。"他見白髮道人點點頭,站起身跑向一個藕塘採了片大荷葉,又跑了回來。張棗把小木碗裏的白米飯倒在荷葉裏包好揣在懷裏,他跪下要給白髮道人磕頭。白髮道人扶起張棗,從張棗腰上抽下放牛鞭然後把自己拇指上的一個玉斑指抹下來套在牛鞭杆上說:"孩子,前面亂石山下有取不盡的白米,這就是鑰匙。鎖眼是山腰三棵檀樹正中的那個石縫,每天必須在太陽照在石縫上時,將有玉斑指的這頭插在石縫中,口中念: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白米救貧人,連着三遍,白米就自動流出來,記住了嗎?"張棗看看手中的鞭子點點頭說:"全記住了。"白髮道人又說:"此事不能讓人知道,以免有貪心的人對你不軌。"張棗點點頭。白髮道人說::"你去趕牛吧,牛走遠了。"就在張棗回頭看牛的一瞬間,白髮道人不見了。張棗掐了下小臉蛋覺得痛,知道不是夢,是遇到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