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慈禧受辱相國寺民間故事

慈禧受辱相國寺民間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公元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帶着光緒和王公大臣倉皇逃到西安。她一邊下令清軍斬殺義和團,一邊命李鴻章爲議和大臣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討得了洋人的歡心。北京城暫時平靜下來,她驚魂稍定,便動身返回北京。途中,她一時興至,要帶光緒和衆大臣到古城汴梁一遊,順便到古剎相國寺降香禮佛。

慈禧受辱相國寺民間故事

旨意傳到開封,開封知府慌得手忙腳亂立即張貼告示:"聖上駕到,凡鑾駕經過的街道須用紅氈鋪地、門上掛彩;全城婦孺老幼皆要傾城出動,頭頂明燭,路旁跪迎;無論貧賤富貴均按人頭每人交白銀二兩以備爲老佛爺慈禧進禮。如有抗命不從者,嚴懲不貸。"這一下可苦壞了全城百姓,個個叫苦連天,只好到相國寺進香拜佛祈禱菩薩保佑免除這場災難。

開封相國寺長老智清,五十多歲,俠肝義膽,機智多謀,心生一計:他向知府請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兩白銀,他情願向慈禧獻出鎮寺之寶。知府聽了暗想:開封百姓食不飽肚,確實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鎮寺之寶獻出有何不可?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

過了兩日,慈禧的大隊人馬進了開封城,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稱萬歲。開封知府迎駕後,西太后乘八擡大轎徑直朝相國寺而來,智清方丈身披紅袈裟率寺內衆僧跪在山門迎接。慈禧下得轎來,見衆僧跪地迎駕,忙說:"自家子弟不必俗禮參拜,快平身回話!"慈禧爲啥把智清和衆僧稱爲自家子弟呢?原來,她篤信佛法,自稱是受命於天的老佛爺,所以,她認爲到相國寺等於串親戚,對佛門的僧人皆稱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後智清忙跪地高念一聲佛號,說道:"今日老佛爺駕臨敝寺,真是蓬蓽生輝,光耀佛門,現將鎮寺之寶獻上,請老佛爺笑納。

慈禧一聽智清要給她獻寶,滿是皺紋的老臉頓時樂開了花。太監李蓮英一揮拂塵走到智清面前說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快快將寶獻上。

智清聽了,向身邊一個僧人示意。稍時,只見兩個壯健的僧人擡着一個紅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慈禧見珍寶如此沉重正在納悶,只見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說:"敝寺開山一千多年,佛門鼎盛,衆弟子得以安心誦經唸佛,普濟衆生,全仗此寶庇護。今將此寶獻給太后,望老佛爺珍愛。

慈禧聽了十分歡喜,忙說:"都是佛門弟子,老佛爺我豈能不珍愛?"李蓮英對智清說:"既是獻給老佛爺的珍寶何不快快揭開黃綾讓老佛爺過目?"智清走上前去雙手揭開黃綾,衆人拭目一看,原來是滿滿一桶黃土,土中長着一堆姜芽,不由瞠(chēng)目結舌。慈禧頓時大怒,厲聲喝道:"智清,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說道:"稟老佛爺!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諧音是"一統江山".智清向慈禧奉獻此物,寓意譏諷她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喪權辱國,賣國求榮,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場的大小官員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戲弄太后,都暗暗爲他捏一把汗。開封知府嚇得魂不附體,渾身像篩糠一樣發抖。

慈禧心裏雖惱,卻強裝笑臉對智清說道:"衆弟子既然把此寶獻出,我就把它收下。不過此寶過重,離京路途遙遠,攜帶不便,暫留貴寺,待日後再派專人將它運回京城。"慈禧嘴上這樣說,可牙卻咬得吱吱響,智清見慈禧眼含殺機卻也並不理會。

慈禧在左右的攙扶下來到大雄寶殿,她擡頭見大殿門上方高懸着一塊匾額,上面鑲嵌着"古汴名藍"四個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賜良機!今日,老孃讓你這禿驢就死在眼前。便問:"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話:"貧僧在此,老佛爺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臉來,指着匾上的四個大字問道:"智清你知罪嗎?"智清一看匾額,馬上明白慈禧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但他故裝不知說道:"貧僧學識淺薄,請老佛爺明示。"沒等慈禧開口,李蓮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這禿驢好大膽子,竟敢犯諱!來人!將這禿驢拿下,請老佛爺發落。

爲啥說匾上的字犯諱呢?原來匾額上的"古汴名藍"四個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經上把衆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藍",簡稱"藍".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藍兒,按照封建禮教的規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準民間擅自使用,如果與名字相同必須用其他的字代替,這叫避諱。可巧,大雄寶殿匾額上的"藍"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這豈不犯了彌天大罪?這時,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說道:"弟子本是佛門中人,我本不願加罪於你,可惜國法難容,因此地是佛門聖地,本宮不開殺戒,賜你自裁,現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話,整整袈裟對天遙拜之後,走到放生池邊縱身跳進池內。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見放生池內爬出一個人來,慈禧以爲是什麼怪物,仔細一看,原來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膽智清,竟敢違抗懿旨!來人……"沒等慈禧說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說道:"貧僧豈敢違旨?貧僧剛剛走到奈何橋上,被一個人攔了回來,無奈貧道只好又回到陽間。

慈禧哪裏相信,她冷笑一聲,問道:"何人如此大膽?竟敢違抗本宮之命。

智清答道:"稟太后,此人乃是先帝乾隆皇帝。先帝親口所言,此匾是他親筆所題,與貧僧無關,故叫貧僧返回陽間。

智清說得頭頭是道,慈禧心裏也疑惑起來,她忙問道:"既是先帝所題,爲何沒有先帝落款?

智清答道:"想當年乾隆盛世,天下太平,黎民安樂,朝臣皆服。先帝爲體察民情,多次南巡路過開封來本寺降香。他看本寺香火旺盛,衆僧皆安心誦經唸佛,一時興至,故御筆親題匾額。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訪,故不便留名。

慈禧聽智清說得有根有據,不由半信半疑,又問道:"先帝既是微服出訪,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筆呢?

智清答道:"本寺原先不知,後來,先帝在太和殿召見河南巡撫時提及此事,巡撫告知本寺並囑咐本寺將此匾高懸於大雄寶殿上,方以光耀千秋。"慈禧聽了轉頭問開封知府:"此話當真?"知府戰戰兢兢地答道:"此匾確係先帝所題,開封府志上有記載,臣去取府志,請老佛爺覽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