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兒童成語故事15篇

兒童成語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兒童成語故事1

  孺子可教

張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謀士。他年輕的時候,曾計劃刺殺秦始皇,刺殺計劃失敗以後,便隱居到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去,然後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到橋下面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毫不猶豫地照辦了。當張良把鞋子撿上來後,老人又對張良說:“給我穿上。”於是張良跪下又把鞋子給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意思是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誨)!五天後一大早到橋上來見我。”

兒童成語故事15篇

五天後,張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橋頭,卻看到老人已經在橋上了。老人責備道:“和長者見面,怎麼能遲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到橋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還是責備張良來遲了,讓他五天後再來。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橋上等,他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老人可高興了,於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贈給他,讓他認真學習。

張良得到兵書後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終於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

後來人們就用“孺子可教”來讚揚年輕人有培養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誨。

  南轅北轍

魏王要出兵攻打趙國。大臣季樑在外邊遊歷,半路上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了回來。他衣服來不及理,臉也來不及洗,就跑進宮去見魏王。魏王很奇怪,問他:“您怎麼回來了?有什麼要緊話要跟我說嗎?”季樑說:“是呀,我在路上碰見一個人,他乘着馬車直奔北方。我問他上哪兒去,他說要上楚國去。”魏王聽到這兒,忍不住笑了出來,說:“上楚國去怎麼往北走呢?”季樑說:“是呀,我也這樣問他。他說:‘沒關係,我的馬挺能跑。’我對他說:‘馬雖然能跑,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呀!’他說:‘沒關係,我路費帶得不少。’我說:‘你路費雖然多,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呀!’他說:‘沒關係,我這個駕車的挺有本領。’”魏王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說:“天下哪有這樣胡塗的人。”季樑說:“是呀,馬越能跑,帶的路費越多,駕車的越有本領,他離楚國可就越加遠了。大王老是想當各國君主的首領,那就應該讓各國的君主都信任大王。可是大王憑着兵精糧足,打算借攻打趙國來提高聲望。這樣攻打別國的次數越多,離您當首領的願望可就越來越遠,這正跟到楚國去走了往北的道兒一個樣。”

“南轅北轍”就是從季樑打的比方來的。“南”和“北”是“往南”和“往北”的意思。“轅”是“車槓”,這裏就指車;“轍”是車輛在路上碾出來的痕跡,這裏就指路。成語的意思是說:如果採取的行動跟所要達到的目標相違背,儘管條件好,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自量力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爲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有的說:“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說:“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說:“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他下令要全體兵向鄭國發起襲擊。鄭國馬上出兵迎戰。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不自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實力而輕舉妄動。息國正是犯了這個錯誤而遭失敗。

  空中樓閣

古時候,有一個既愚蠢又固執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訪另外一個富翁。到了這個富翁的家裏之後,他看見那樓房造得十分華麗美觀,明亮寬敞,心中非常羨慕。他呆呆地望着樓房,暗暗地想:我的錢財一點兒也不比他少,爲什麼不可以建造一座這樣高大美觀的樓房呢?他回到家裏以後,馬上就把當地的工匠找來,問道:“那座氣派非凡的高樓是你建的嗎?”工匠回答說:“是我建的。”富翁很高興,跟工匠說:“你也照樣給我建一座那樣的高樓吧。”木匠答應了這個富翁的要求。

沒多久,工匠就動手建造高樓了。富翁看到工匠從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問:“你們這是幹什麼呀?”木匠答道:“建三層樓房啊。”富翁聽了,直搖腦袋,着急地說:“我不要下面兩層,趕快給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層。”木匠聽了這傻話,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給他解釋:“這是辦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層和第二層,第三層是建不起來的。”富翁堅持他的意見:“我不要下面兩層,你們一定要給我建最上面的那層。”當地的人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覺得這個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樓閣”就是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原意是指懸在半空中的樓房亭閣。後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空想。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捨,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並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麼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於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後,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鑽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後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塞翁失馬

在兩個國家的邊境上,住着一個老頭兒。有一回,老頭兒家的一匹馬跑丟了。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並不着急,他說:“這算不得什麼。跑了一匹馬,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幾天,跑丟的那匹馬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千里馬。左右鄰居知道了,都來向老頭兒道賀。老頭兒並不高興,他說:“這算不得什麼。白得一匹千里馬,可能會惹出什麼禍事來。”老頭兒有個兒子,最喜歡騎馬。有一天,他騎着那匹千里馬出去玩兒。

馬飛奔起來,他拉不住繮繩,摔下馬來,折斷了大腿骨。左右鄰居聽說了這件事,又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仍舊不着急,他說:“這算不得什麼。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斷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一年,兩個國家發生了戰爭。邊境上的年輕人有的被這邊拉去當兵,有的被那邊拉去當兵,十個倒有九個沒回來。那老頭兒的兒子因爲腳跛了,沒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跟“安知禍福”連在一起用。如果發生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事情發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結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馬”來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麼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馬,安知禍福”來安慰他。

兒童成語故事2

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

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着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

在戰鬥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爲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

可是耿合卻認爲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

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爲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兒童成語故事3

【成語】: 乘人之危

【拼音】: chéng rén zhī wēi

【解釋】: 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

【成語故事】:

“乘人之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趁別人危難之時去要挾或打擊。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蓋勳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東漢時,蓋勳因爲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爲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勳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樑鵠管轄,而樑鵠又是蓋勳的朋友。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幹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樑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不料,樑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勳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勳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勳聽了斷然拒絕說:“爲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爲。”

之後,樑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勳打比方規勸樑鵠說:“餵養鷹鳶,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爲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兒童成語故事4

成語】: 借花獻佛

拼音】: jiè huā xiàn fó

解釋】: 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鎮,鬧蝗蟲鬧得很厲害,所以,不管種什麼植物都長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獸下山吃雞鴨,讓鎮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釋迦牟尼佛特地從天上降臨人間,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蟲,也馴服了猛獸。

鎮上的人十分感謝佛祖,其中有一位窮人特地爲佛祖獻上一束鮮花。當釋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渾身髒兮兮的,卻捧着一束美麗的鮮花,忍不住就說:“你家需要我幫忙嗎?”獻花人說:“佛啊,我不敢欺騙您,我家裏是很窮沒錯,就連這束花都是我去借來的,可是,這是我一片誠心,所以,請您一定要收下。”釋迦牟尼十分感動,便讓鎮上所有的窮人都擺脫了貧窮,從此大家過着幸福的日子。

造句

1.現在他想用你的話,借花獻佛,送給你。

2.這則笑話是網友寄來的,我借花獻佛,轉寄給你,博君一笑。

3.這是別人送給我的禮物,現在我借花獻佛,轉送給你。

4.送給女人的東西,很少是真正自己的,拆穿了都是借花獻佛。

5.我就用這杯現成的酒,借花獻佛,祝你步步高昇!

6.你好,首先聲明我是借花獻佛了,我在護膚雜誌上面看到的。

7.今兒有人送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

8.徐永光是中國慈善事業最知名的專家之一,他在20xx年寫了一篇文章,批評陳光標隨意捐贈現金,還從其他企業家那裏募集善款、借花獻佛的行爲。

9.這房子是朋友的,我只不過借花獻佛,讓你先有個地方待下來,不必謝我。

10.在壽宴上,老王舉杯說:“今天承蒙邀宴,小奮就此借花獻佛,祝您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兒童成語故事5

傳說,很久以前,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爲生。每當北風吹,雪花飄的時候,人們便進山打獵。

有次,獵人們進山居然用陷阱成功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牢牢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兒。這隻小虎崽兒還剛剛睜開雙眼,還沒有斷奶呢!只見它好奇地睜着雙眼望着獵人,一點也不慌張膽怯。獵人看到小虎崽兒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格外喜愛。

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崽兒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兒,也覺得非常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兒,小虎崽兒絲毫不怕他,還與他玩耍起來。

小虎崽兒在獵人一家的精心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

轉眼間,冬去春來,輕風吹拂,冰消雪融,河水也解凍了。這時候,人們紛紛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驚慌失措。因爲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漬,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蹤影了。獵人頓時有一種不祥之感。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此外,還有一個“養虎遺患”的故事,是張良等人用之來說服劉邦的。

話說秦朝末期,由於秦國統治十分殘暴,激起了天下民衆的反抗。其中劉邦和項羽是起義軍的代表。劉邦比項羽先攻下秦的都城咸陽,項羽很不服氣,決定攻打劉邦。

當時項羽的勢力很強大,劉邦不敢應戰,只得退守到漢中。後來,劉邦任用賢臣,廣施仁政,勢力逐漸強大起來。而項羽卻相反,一天天被孤立。這時,劉邦並沒有攻打項羽,而是派人去和項羽商量,願意以鴻溝作爲界線,兩人各佔領一邊,並簽訂互不侵犯的和約。

項羽明白以自己的力量很難打敗劉邦,只好接受。雙方簽下合約後,項羽帶兵往東去了,劉邦感到很滿意,打算撤兵往西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但大臣張良等人卻對他說:“楚兵罷x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遺患也。”張良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您已佔領天下大部分的土地,諸侯又都投靠了你。項羽的x隊已經不堪一擊,如果不趁現在消滅他,將會留下後患,真是養虎遺患呀!

劉邦也覺得張良等人說的很有道理,於是發兵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史記·項羽本紀》

兒童成語故事6

孫康映雪

【成語故事】晉代孫康因爲家貧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費光陰。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夢醒,見一絲亮光從窗縫裏鑽進來,原來是大雪映出來的,他起身對着亮光看起書來。經過他刻苦努力終於成爲飽學之士。

【出處】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藝文類聚》卷二

【解釋】比喻讀書非常刻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勤奮讀書

【相近詞】囊螢映雪

兒童成語故事7

簡單的兒童成語故事:千慮一得

晏嬰是齊國的大夫。他父親死後,由他繼任齊國的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王朝的相國。晏嬰爲人正直,當官清廉,生活非常儉樸,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對他都很尊敬。

一天,晏嬰正要吃午飯,劉景公派了一個人來見他。晏嬰因爲對方是君王派來的而特殊款待,當場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來人共進午餐。當然,他這頓飯沒有吃飽。

景公知道這件事後,感嘆他說:“相國家裏竟然如此貧困,我一直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

說罷,景公命人給晏嬰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賓客之用。不料。晏嬰不願接受,叫來人帶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當景公命人第三次送來時,晏嬰對來人說:

“請稟報大王,我並不貧困。大王給我的俸祿,不僅足夠我供養家人、接待賓客之用,還可以用來接濟窮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額外的賞賜了!”

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爲難,對晏嬰說:“相國,我是奉命辦這件事的。您這次又不願接受,叫我如何去回報大王呢?”

晏嬰想了想,說:“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進宮,讓我當面向大王辭謝。”

晏嬰見了景公,感謝他對自己的厚愛,並表達作爲一個臣子,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過多的財富,請求他不要勉強讓自己接受。額外的賞賜。

景公聽了這番話,對晏嬰更敬重了,但還是要把千金賜給他。景公還舉了一個例子:齊國以前的賢相管仲;爲齊桓公成爲當時各諸侯國第一個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賞給他許多封地,管仲沒有推辭就接受了。你晏嬰爲什麼要推辭?晏嬰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聖人千百次考慮,總有一次失誤;笨人千百次考慮,總有一次正確。也許管仲考慮這件事有失誤;而我雖然笨,這件事處理得可能正確。”景公聽他說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罷。

兒童成語故事8

【遊刃有餘】

宰牛技術十分熟練,刀在牛的骨縫裏自由移動碰不到一點阻礙。比喻做事熟練,解決問題輕鬆利落。遊刃,運用刀子。餘,餘地。

有個廚師給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蓋抵壓的地方,都嘩嘩有聲。刀插進牛身,也嚯地一聲響。這些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經首》樂章的節奏。

文惠君說:“啊!太美妙了,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樣的地步呢?”

廚師放下屠刀回答說:“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規律,這遠遠超過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裏看見的沒有不是渾然一體的全牛的;三年以後,就不再看到整個的牛了。現在,小臣憑心神來領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將心神作用施展出來,就能依順着牛的天生結構,劈開那自然的縫隙,循着那骨節的空竅,按照它本來具有的情況自如地運刀。經絡、肌腱、連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況大骨頭呢!好廚師一年得換一把刀,因爲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廚師一月得換一把刀,因爲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殺的.牛有好幾千頭了,可是刀刃就像從磨刀石上新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那些骨節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卻沒有什麼厚度,用沒有什麼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寬寬綽綽的,刀刃的運轉一定是大有餘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還像剛從磨石上新磨出來的一樣。雖說這樣,每當碰上筋肉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難下刀,就總是驚恐地戒備起來,目光集中在一點,行動慢慢地緩下來,用刀非常輕,待嚯地一聲那關鍵已經分解開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裏,向四周環顧,爲完成這活兒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妙極了!我聽了廚師的話,從中懂得了保養生命的訣竅了。”

兒童成語故事9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餘。這一壺酒到底怎麼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爲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 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裏想:他們畫得真慢。又想顯示自己的本領, 他洋洋得意地說: “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於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畫着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 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裏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爲什麼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爲蛇。蛇本來沒有腳卻被人給它強行加上腳,比喻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壞事 。用農村的話說就是六指抓癢多一道。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能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名著《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爲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爲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兒童成語故事10

【成語】: 過門不入

【拼音】: guò mén bù rù

【解釋】: 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成語故事】:

遠古的時候,洪水氾濫。堯帝命鯀治水。鯀用土石來堵掩兇猛的洪水,結果失敗了,被堯處死了。

舜即位後,又命令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吸取父親的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把溝渠的水導人江河,又把江河的水導人大海。13年如一日,天天帶領百姓奮戰在治水工地,有三次路過家門口都顧不上進去看一眼。他這種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犧牲精神得到後人的稱頌。

這個成語形容忠於職守,公而忘私。

兒童成語故事11

一《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爲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爲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爲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爲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二《萬死不辭》

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爲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一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故事:東漢末年,朝政大權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驕橫跋扈,出入宮廷用皇上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一律封爲列侯。他還徵二十五萬民夫爲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三《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爲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四《拔山舉鼎》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今騅(zhui)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着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五《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隊伍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六《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王,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王,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爲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爲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爲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爲,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衆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爲,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爲。

七《必恭必敬》

“必恭必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態度極爲恭敬,後來也形容非常端莊和有禮貌。

這個成語來源於《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非常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周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餚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

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夜晚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爲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爲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爲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裏。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非常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已的心情。

詩的第三節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隊伍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隊伍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後來演化爲“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八《專橫跋扈》

漢大將軍樑商的兒子樑冀,肩膀上聳,眼角倒豎,說起話來口齒不清。他從小放蕩不羈,喜好喝酒、打獵、鬥雞。靠了他父親和當皇后的妹妹的權勢,官越做越大。

樑商死後,漢順帝任命樑冀爲大將軍。接着,順帝也死去,樑冀爲了掌握朝政大權,強行把年僅八歲的劉纘立爲皇上、這就是漢質帝。質帝雖然年幼,但很聰明。他見樑冀非常驕橫,有一次召見羣臣時,看着樑冀說:“這位是跋扈將軍!”“跋扈”,是霸道、不講理的意思;樑冀聽到質帝這樣責罵,恨透了他,他命手下人把毒酒加入餅裏。質帝吃了,當天就死去。

在決定立新君的時候,大臣們又要求立劉蒜爲帝。當時,蠢吾侯劉志正在和樑冀的小妹議婚,於是粱冀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當衆宣佈立劉志爲皇上。這就是漢恆帝。接着,將力主立劉蒜爲帝的兩位大臣殺害。

劉志因樑冀的關係而當上了皇上,自然封他的小妹爲皇后。這樣,皇太后和皇后都是他的妹妹,他的權勢更大,也更胡作非爲了。樑冀利用搜刮來的錢大造豪華的住宅園林,開闢大片的獵場。僅僅一座兔苑就造了好幾年,綿延幾十裏。

後來,樑冀當皇太后和皇后的兩個妹妹先後去世,樑貴人受到桓帝寵幸。樑貴人本名鄧猛,父親早死,母親宣氏改嫁給樑冀的親戚樑紀。樑冀的妻子見她得長美,就認爲乾女兒,改姓樑,並把她送進宮中,結果受寵。樑冀怕她母親宣氏泄露真情,派人去暗殺她,不料刺客被她家隔壁人家發現而逮住。

宣氏得知這個情況後,進宮向桓帝哭訴。這時,桓帝對樑冀的橫行霸道已非常不滿,就召集一些大臣商儀,決定除掉樑冀,並立即派出一千多武土包圍了樑冀的府第。樑冀和他的妻子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當天就自殺身死。

九《爲虎作倀》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峯人住着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峯,見到一座佛寺裏,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裏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欣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着,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裏。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着外面的動靜。半夜裏,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纔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最終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裏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裏過夜。

半夜裏,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着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着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裏,還要爲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爲老虎效力。成語“爲虎作倀”由此而來,現形容爲壞人做幫兇。

十《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故不敢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細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十一《天經地義》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形容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爲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麼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爲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隊伍,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十二《奮不顧身》

“奮不顧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奮勇向前,不顧個人安危。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爲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爲騎都尉,率軍抵禦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鬥中,由於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爲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爲,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麼交情,但我見他爲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爲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後由於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爲,他這次投降,並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爲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後,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後很是痛心,於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爲國捐軀的願望。

司徒王允見董卓如此囂張,很爲漢玉室擔心,但又無法除掉董卓,心中非常煩惱。一天夜裏,他到後花園散心,忽然聽見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走近一看,原來是家中的歌妓貂蟬。王允問道:“深更半夜,你爲什麼來這裏唉聲嘆氣?”

貂蟬回答說:“承蒙大人恩惠撫養,爲我訓習歌舞,並以禮相待。我雖然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萬一。近來見大人雙眉緊鎖,知道必定是爲國事操心,所以心中憂傷,但不敢詢問。今晚又見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長吁短嘆起來,想不到被大人發現。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雖萬死也決不推辭。”

王允聽了貂蟬的話,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馬上朝貂蟬跪下,納頭便拜。貂蟬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淚說:“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賊臣董卓將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計可施。董卓有一個義子呂布,驍勇異常,天下無有敵手。方纔聽了你的話,我想出一條‘連環計’來,先把你許配給呂布,然後再暗中獻給董卓。你去離間他們父子兩人,讓他們因爲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後挑撥呂布去殺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爲國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蟬緩緩站起,態度堅決他說:“我已許下大人雖萬死也決不推辭,如果不能遵計殺死董卓,以報國恩,願意死在萬刃之下!”玉允和貂蟬共同謀劃,實現了“連環計”,結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兒童成語故事12

【成語】: 不識時務

【拼音】: bù shí shí wù

【解釋】: 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成語故事】:

東漢獻帝時,政權完全操衆在大臣的手中,漢室已經面臨危機,作爲皇帝的子孫劉備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可是他始終找不到好的根據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當時很有才學的隱士司馬徽。司馬徽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問明瞭情況後對劉備說:你之所以沒有很好的機會,是因爲你沒有好的人才幫助你。劉備想了一會兒,不明白地問說:幫助我的人都很有才華,糜竺和簡雍兩人能文,張飛和關羽能武。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呀!司馬徽笑着說:他們確實很有潛力,可惜都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不知道時事,更不明白該如何來適應時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應該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夠通權達變的人,來幫助你,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兒童成語故事13

  1、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戰功赫赫的大將,被封爲上卿。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等出色的表現,也被提升爲上卿,而且位居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說:“藺相如出身低賤,僅靠一張嘴皮做些事,地位竟然超過我。要是見到他,我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後,就儘量避開廉頗,以免與他發生衝突。

有一天早朝,藺相如的車馬正好與廉頗的車馬相遇,藺相如連忙命令車馬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行。

藺相如的做法讓手下的門客很不解。藺相如解釋說:“秦王我都不畏懼,難道我會害怕廉將軍嗎?現在,秦國是強國,但秦國不敢攻打我們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如果我和他鬧矛盾,只會對秦國有利。我這樣做,正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

這話傳到了廉頗那裏,廉頗感到十分慚愧。於是,他裸着上身,揹着荊條,前往藺相如的府宅請罪。

從此,兩人盡釋前嫌,成了生死之交。

  2、高山流水

楚國人俞伯牙,非常喜歡彈琴,曾拜成連先生爲師。

學藝三年後,爲了進一步提高俞伯牙的技藝,成連先生將俞伯牙帶到東海蓬萊山,將他獨自留在那裏。

浩瀚的大海,碧波萬里;高山層林,蒼翠無際。眼前的美景讓俞伯牙心胸豁然開朗。澎湃的浪濤之聲,悠長的虎嘯猿啼,俞伯牙全神貫注地傾聽着,大自然美妙的音樂激起了他滿腔的熱情。

俞伯牙任心中的激情自由流淌,一曲《高山流水》誕生了。

俞伯牙終於領悟到了音樂的真諦,成了最著名的音樂家。

一次,俞伯牙在泰山遊覽。面對巍巍青山,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彈奏起來。有位青年樵夫名叫鍾子期,被他的琴聲吸引了。當撫琴的俞伯牙志在高山時,鍾子期就讚歎說:“真好!琴聲巍峨如同泰山!”當他志在流水時,鍾子期又說,“真妙!琴聲浩蕩如同江河!”

俞伯牙所彈所想的,鍾子期都能聽出來。俞伯牙欣喜萬分,以鍾子期爲知音,二人結爲至交。

  3、苟延殘喘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人們都叫他東郭先生。

一天,東郭先生從街市上買了一麻袋書,正往家走,遇到一隻狼。狼氣喘吁吁地對他說:“好心的先生,請你救救我吧,獵人馬上要追過來了。”

“可是,我怎麼救你呢?”善良的東郭先生爲難地說。

“請你把口袋裏的書倒出來,讓我鑽進去,暫時避一避,得以苟延殘喘吧!”

“可是……”東郭先生有些猶豫。

“先生,求求你了,你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會報答的。”

東郭先生被狼的可憐相和花言巧語打動了。他將口袋裏的書倒出來,讓狼鑽進去,繫好袋口。

這時,獵人過來了,問:“先生,你看見一隻大灰狼了嗎?”

“沒有。”東郭先生掩飾道。

獵人看了看東郭先生的口袋,問:“那裏面裝的是什麼?”

“都是書。”東郭先生回答說。

獵人走了。東郭先生放出狼。狼伸伸懶腰摸摸肚皮,說:“先生,你真是好心人。你就好事做到底,讓我吃了你,填填肚子吧!”說完,狼兇狠地撲向東郭先生。

幸好,一位農夫從這兒路過,打死了狼,救了東郭先生。

兒童成語故事14

  聞雞起舞

晉代,有一位非常愛國的將軍,他的名字叫祖逖。他非常的有才能,也很受人尊敬。但祖逖小時候卻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他不愛讀書習武,整天只知道到處去玩。

他長大後,看見國家衰落、戰爭不斷,百姓的日子非常艱苦,他的心裏很悲傷。爲了改變國家的狀況,他開始刻苦的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請教別人。認識他的人都說:“祖逖將來會是國家的棟樑之材。”

他24歲的時候,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學問和能力還遠遠不夠,就沒有答應,仍然刻苦讀書。

祖逖有個好朋友叫劉琨,兩人經常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兩人的關係非常的好,經常談到深夜,困了就在一張牀上休息。

一天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雞叫聲,便爬起來對劉琨說:“公雞叫了,我們快去練劍吧!”從此以後,祖逖和劉琨約定,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牀練劍,不管颳風下雨,不管酷熱寒冬,從來沒有間斷過。

經過長期刻苦訓練,兩個人都成長爲國家的有用之才。

聞雞起舞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堅持和努力,我們纔有可能獲得成功。我們要向祖逖和劉琨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兒童成語故事15

【自壞長城】

自己損壞禦敵的長城。比喻妄自損壞國家力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朝廷召檀道濟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說:“世上突出的勳功,是道家所忌諱的。今日無事召他進朝,禍事就要來了。”

元嘉十三年春天,檀道濟即將受朝廷派遣回到自己鎮守的地區,因爲水道停聚還沒有出發,彭城王劉義康假傳詔命,將檀道濟召去說要餞行,結果把他逮捕交給了治獄官。

當時人們曾有一首歌謠唱道:“可憐《白浮鳩》,枉殺檀道濟!”

檀道濟被捕後,非常憤怒,眼睛裏像要噴出火來,只一會兒,就喝了五斗酒。

他把頭巾摘下來摔到地上,說:“這是毀壞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北魏人聽到這個消息,都說:“檀道濟已經死了,吳人們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從此以後連年向南方攻伐,大有飲馬長江的野心。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軍隊打到了東臨長江的瓜步鎮。文帝登上石頭城遠望,滿面憂慮,慨嘆說:“倘若檀道濟在世,怎能弄到這步天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