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愛國故事 > 關於屈原的愛國故事範例

關於屈原的愛國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屈原,名平,字原,所作《離騷》詩篇中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是春秋初年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後裔,屈瑕封於屈,因以爲氏。他大約生於周顯 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七年(楚頃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生活在楚威王、楚懷王、楚頃襄王在位時期。他是 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

關於屈原的愛國故事

楚王愛才留屈原

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紛紛僭用王號,形成 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的局面。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其中秦國漸漸成爲最強大的諸侯國,已有吞併六國的野心。當時楚國面臨着外 患內亂的局面。外患是由內亂而起,當時民不聊生,外夷乘虛而入。王權豈能穩固?惶惶不可終日的楚懷王有許多重大問題不能解決,需要屈原爲他出謀劃策,爲他 分憂。而賦有政治抱負,又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屈原就應運而出了。他滿懷政治熱情,又有救國救民理想,任命爲左徒官的屈原猶如一匹千里馬縱橫馳騁在沙場上。勸 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爲了使秦國不欺負勢力不強的六國。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懷王十 一年(公元前318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朝政開始理順,社會上的混亂局面明顯有了好 轉,流離失所的百姓漸漸安居落業,社稷面貌有了變化。總而言之,如春回大地,一日甚一日。楚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 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做主。

張儀欺楚屈原罷官

由於屈原的突出才能深得懷王重任和寵愛,所以遭到了一些鼠目寸光以楚國公子子蘭爲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嫉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獨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後來齊宣王訪楚,齊楚縱親,再訂新盟的消息傳到秦國,秦廷上下頗爲震驚,因爲這是秦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威脅和主要障礙,經過一番精心策略之後,秦惠王於公元前313年的一日,派相國張儀攜重禮東使於楚,旨在收買以子蘭、靳尚爲代表的親秦派,排斥屈原,拆散齊楚聯盟。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張儀看到屈原堅持原則,毫不退讓,於 是他又去找子蘭。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纔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指望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 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后鄭袖,鄭袖與張儀,不僅彼此早有耳聞,而且相互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但卻從未見過面。這次會 見,攸關各自利益的成敗,無不十分珍視,鄭袖雖不想當國王,卻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她一心欲立子蘭爲太子,將來繼承王位,那麼荊楚大權便操縱在她的手裏 了。因爲張儀代表秦,秦是當今天下最強大的國家,有它作靠山,鄭袖的心裏踏實得多了。

靳尚作了介紹,張儀大禮參拜,當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鄭袖時,那白壁的寶光,把她的眼睛都照花了。鄭袖雖貴爲南後,主宰楚宮,但這樣的奇珍異寶,她還是第一次見到,真是天外有天啊!

一丘之貉相聚,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直談至子夜過後方散。

經過雙方討論,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爲,在對待秦、齊兩國的問題上,懷王常常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是因爲受屈原的盅惑和齊甜 言蜜語之矇騙,正力主聯齊抗秦,有屈原在,秦楚就休想結爲兄弟之好;要從根本上轉變懷王的這一觀念和立場,只有依靠王后鄭袖;所以只有想方設法讓懷王不信 任屈原。對此,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

一切準備就緒,過了幾天,就托子蘭引見懷 王。張儀大禮參拜,黃金萬兩,白銀千錠,綢緞五百匹,珍寶珠玉麗件,高腳金醞一對(這是秦王三代相傳的稀罕寶物)。懷王本就是個貪財圖利,見錢眼開的人, 看到這樣的稀世珍寶到手,自然是眉飛色舞,欣喜若狂。張儀見重寶打動了懷王的心,征服懷王不費吹灰之力,不由得暗自慶幸,無限欣喜。他趁機勸懷王絕齊聯 秦,列舉了很多好處,說秦王準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說有秦作兄弟,天下列強,誰敢虎視眈眈於楚。

懷王既貪心,又無政治 遠見,他看不清列國形勢,識不破秦的陰謀,猜不透張儀的騙局,爲其甜言蜜語所惑,只覺得不費一刀一槍,不損一兵一將,便可取回商於六百里國土,實在是再也 便宜不過的事了,何樂而不爲。回到宮中,高興地把這事告訴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 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爲了誠心感謝張儀的盛情與功勞,懷王盛設國宴,款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 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爲,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 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聽了張儀關於白璧之言,記起昨夜鄭袖“提防屈原作梗”的警告, 眼看將成的好事就要被屈原破壞,不由得怒火中燒,拍案而起道:“難道爲着一對白璧,就反對朕收回商於六百里國土?爲着一對白璧,就不要祖宗和荊楚之利益了 嗎?絕齊聯秦,朕意已決,敢再反對者,有如此盞!……”說着他伏身抓起几案上的茶杯,狠狠地拋之於地,摔得粉碎。全場皆驚,無不屏息斂聲。接着就叫武士把 屈原拉出宮門。屈原被武士們逐出宴會廳後並沒回家,而是站在宮門口,等待懷王回心轉意,改變主意,一直等到太陽下山,宴罷席散,官員們相繼醉醺醺地步出廳 門,紛紛議論着秦楚聯盟之事。屈原嘆着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知道已無可挽回,他不由自主地在長街上游蕩,也不知何時何人攙扶着將他送 回家去了。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沒想到一覺醒來竟成了被衆人攻擊的對象,想着自己慘淡經營的成果,一腔心血的結晶,一朝將付之東 流,他怎能不心碎欲裂,肝腸寸斷呢?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嬃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 遇到危險啊!”

他認爲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他失去了與王國議國事的條件,幾次欲拜見 懷王,都被拒於宮門之外;寫了數份奏章,也都石沉大海,杳無迴音,大約爲子蘭、靳尚之流所扣壓,懷王根本不曾見到。此時的屈原,有話無處說,有冤無處申, 有力無處使,苦惱、焦慮、憂憤、壓抑、憋悶、窒息,彷彿正做惡夢,前胸壓着一塊巨大的砧石,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 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 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漢北之行

屈原整日憂心如焚,吃不 下,睡不安,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亦大不如先前了。女嬃勸他暫時離開郢都,到別的地方去遊覽一下,以排解心中的鬱悶,待懷王回心轉意後再歸來。起初屈原執 意不肯,他說:“我怎能當國家正處危難之秋,人民正瀕臨災難的深淵不管,而獨自一人外出遊山玩水呢?”女嬃及其他人都說:“離都外出,非爲遊山玩水,而是 藉此機會與民相處,察民之情,體民之苦,此乃日後治國之基也。”

屈原細細品味父老鄉親這番話,確有道理,於是接受大家的意見,搬出了郢都,開始了歷時四年之久的漢北流浪生活。

屈原乘坐兩匹馬拉的車子,沿着通向襄樊的大道向漢北前進。襄樊爲楚之商業與軍事重鎮,沿途非常熱鬧,風景也很優美,但屈原卻無心觀賞,總在思念着楚國人民的苦難和楚國未來的命運。

到漢北去要經過宜城,宜城曾爲楚都,有王城、廟宇、宮殿等建築物,在這些建築物的牆壁上,刻畫着天地山川的神像和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故事。祖先的遺蹟吸引 着他在此逗留了一個時期,聖君賢王的事蹟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爲什麼這樣糊塗。竟不能以聖賢的先君爲光輝榜樣,選賢任能,排斥奸佞,思發展,圖進 取,最終統一天下呢?自己的忠直勸告,他爲何總不肯相信,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呢?面對着這形形色色的神靈,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 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做了回答。當懷王下令北關守將,不再與齊國通使,然後授張儀相印,賞賜黃金百鎰, 並準備車馬,就派人隨張儀赴秦接受土地。

張儀與楚使一路飲酒談笑,打得火熱。當快到秦都咸陽時,張儀假意酒醉墜車,摔傷了足踝,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楚使住在客棧裏,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直等到秦齊訂盟,纔出面見楚使。他故作驚訝地對楚使說:“將軍爲什麼現在還不回國,難道還有什麼事沒辦妥?”於是楚使向他提出了帶 他去秦王那裏交割土地的事。他鄙夷不屑地說:“區區六裏方寸之地,何需煩擾大王,本相即可做主。”楚使聽後大吃一驚,說道:“貴國明明親口許諾的是六百里 土地,怎麼現在只有六裏土地了?”張儀狡猾地辯解道:“將軍聽錯,焉能怪我!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畝俸地,秦國自己的大片土地怎麼能白白送人呢?”楚 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懷王不等楚史報告完畢,直翻白眼,口吐白沫,跌於座後……他後悔當初不該不聽屈原的忠言直諫。但懷王因頭戴國君之高 冠,不肯向屈原賠禮認錯,不肯與之共圖大計。

楚王怒而猝然興師,幾近烏合之衆,哪裏會有什麼戰鬥力。秦軍則與此相反,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數年來一直南征北戰,東侵西掠,將指揮有方,士能攻能守。所以楚軍連打幾個敗仗,全陣亡,秦兵佔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後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屈原雖承受着幾近滅頂的打擊,但卻並沒有灰心絕望,在思想情緒上依然充 滿着高度的自信。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使齊修好訂盟。屈原樂而從之:“大王到底迴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再使齊國又放張儀

楚叛齊投秦,撕毀了齊楚聯盟和六國縱約,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屈原則非他人所能比,這是齊宣王及齊廷上下最崇戴的人,是齊之老友至 交,故而一如既往地盛情接待,不分彼此地坦誠相見。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在談判中,齊王想要屈原留在齊國做官,被屈原拒絕了。屈原還 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雲夢地方,舉國上下,正陷人深深的悲痛之中。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爲了追悼死難的將士,安撫他們的親人,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全場莊嚴肅穆,只有復仇的怒吼聲和淒厲的哭泣聲不停地撞擊着人們的耳膜,牽動着千萬人的心。

齊楚復交的消息很快傳到秦國,秦國君臣大爲不安,因爲他們明白:只要齊楚聯盟這一軸心存在,它便很容易將二晉拉入縱約國,重新形成關東六國聯合對付秦國 的被動局面。爲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秦惠文王提出:將近年來奪得的楚國漢中之地分出一半還給楚國,秦楚重新結盟。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楚國傳達消息。但關鍵 派誰去楚國呢,去的人只有張儀合適,但他知道懷王此時十分惱恨張儀,張儀此去,肯定沒有好果子吃,因此他不知該怎麼辦。

張儀看出了秦 惠文王的心思,他說他去楚國,通過兩人間的探討,張儀敘述了他跟靳尚、鄭袖間的關係,特別強調楚懷王器重靳尚而又媚事鄭袖,他們兩個人內外用事,左右朝 政。他還向秦王介紹了鄭袖急於廢嫡立庶,彼此間達成的許諾,以及極力主張聯齊抗秦的屈原已被罷左徒之官,剝奪了參與朝政之權,這對秦十分有利。充分利用這 些有利條件,巧妙周旋,楚懷王未必能夠殺他。最後張儀說:“臣因商於六百里欺楚方引起這場秦楚大戰,解鈴尚需繫鈴人,臣只有親往當面謝罪,秦楚間的怨恨方 能消除。只要魏將軍留兵漢中,楚懷王便不敢輕易殺臣。”

秦王覺得張儀言之有理,便答應了他使楚的請求。

懷王得知 張儀來到楚國,不肯見他,一到楚國就被懷王下令捆綁了起來,準備殺了他。張儀讓人送一份重禮給靳尚,並託靳尚將秦國從別國掠奪來的一些珠寶轉送給鄭袖,於 是靳尚和鄭袖就去懷王面前替張儀說情,尤其是鄭袖當夜對懷王既哭且鬧,不讓懷王安生,說:“大王倘殺張儀,激怒秦王,必招致殺身滅國之禍,你我夫妻不久即 將分手,各自身居異處,亦未可知,豈不悲哉!”

楚懷王無主見、耳根子軟的老毛病又犯了,幾經鄭袖盅惑,決定不殺張儀,具體處置辦法,以後再議。

第二天,靳尚見縫插針,乘機而入,對懷王說道:“大王殺張儀,無損於秦,但卻有害於楚。秦得楚黔中數百里之地,便對楚成包圍之勢,隨時可吞而食之。放張儀,黔中可保也。楚有屏障,民方得以安寢,望大王三思定奪。”

靳尚與鄭袖你一言,我一語,緊鑼密鼓地敲敲打打,真的把懷王的心給說轉了,不僅釋放了張儀,還用厚禮款待他,說了許多請張儀幫忙指教的話。

狡猾的張儀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可乘之機,立即向懷王展開了攻心戰,繼續進行他的破縱連橫工作。又說了秦楚結盟的種種好處。

懷王聽完張儀的一番花言巧語,不覺大喜,於是,他令人拿來許多財物送給張儀和秦王。張儀便喜氣洋洋地回秦國覆命去了。

屈原使齊歸來,聞聽懷王又放張儀,氣得他捶胸頓足,他真想憤然轉身離去,任其所爲,從此永不再見這位糊塗的君王。然而,國事,民利,天下事,重擔在肩,早就以身許國的思想家、政治家屈原,怎麼能夠義氣用事呢?他儘量鎮靜着自己,平息胸中的義憤。

子蘭、靳尚、鄭袖聽見屈原回來了,馬上在懷王面前說屈原使齊謝罪修好,並非是悔過之舉,只是權宜之計罷了,是想回來替冤死的人們伸冤報仇。懷王聽了他們 的幾經盅惑,非常氣憤,立刻下令任屈原爲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屈原那善良的願望和忠君愛民之心再次碰壁,碰得頭破血流。但是尋思無計,只得準備 上任去。

勸阻懷王入秦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302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公元前300年,秦復攻楚,大破楚軍,殺楚軍民二萬餘人,將軍景缺 陣亡。公元前299年,秦國經過幾年的準備,將大批軍隊佈置在楚的西、北兩面邊境上,加之羣小的搗亂,一面派兵攻佔了楚國北部八城,對楚進行軍事威脅,一 面進行政治上的訛詐。秦昭王修書一封,派使臣送於楚廷。

讀了秦昭王的來信,懷王整日愁眉苦臉,心事重重,不知該如何答覆秦之來使。欲 應邀赴會,恐見詐被欺,秦仗恃着自己國富兵強,全不講信義,不久前張儀欺楚的國恥,他記憶猶新,永遠也不會忘記。欲拒邀不赴,又恐惹惱秦昭王,將破壞秦楚 兄弟之盟的罪名加到自己的頭上,興師“嚴懲”。

子蘭野心勃勃,一心欲借秦之強力奪取王位。此時太子橫正質於齊,倘懷王赴會不歸,正稱 了他們的心願,可不費吹灰之力地將太子和國王這兩頂桂冠同時奪到手,戴到自己的頭上。借秦人之手殺死懷王,是他們的罪惡陰謀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於是他整日 拖着條瘸腿出入宮內外,來往於文臣武將之家,扇陰風,點鬼火,極力慫恿唆使懷王赴會。子蘭之舉令鄭袖欣慰。於是在他們的煽風點火下,懷王同意去武關會談。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雪裏豈能埋死屍,消息還是迅速傳揚開去。屈原獲悉,很是驚訝。他知道,爲了討好強秦,獲得秦的賄賂,羣小什麼賣國勾當都幹得 出來,故而心中焦急萬分,他不能眼看着懷王往那狼穴虎口裏鑽,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在途中正巧碰到懷王和靳尚帶了大隊人馬動身,他 奔到跟前,馬上從馬上跳下,伏在車前,在懷王面前大聲慟哭,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 讒言喲!”10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10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裏也涌起了一陣感傷。

懷王聽屈原言之有 理,一時又猶豫起來。靳尚恐懷王變卦,衝着屈原白了一眼,狠狠地對屈原說:“今者大王故選此吉日良辰登程,三閭大夫偏以這不吉不利之言來攔阻,居心何 在?”屈原氣得嘴脣發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啊!”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兩手緊緊抓住車軾說: “大王啊,武關乃虎口之地,臣寧願死於車輪之下,也決不放大王前去!……”靳尚怕懷王動搖,不等懷王說話就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急命馭手揮鞭啓程,催着懷 王出發了。屈原身材高大,毫無防備,跌倒之後,摔跌的程度可想而知。他艱難地爬起身來,跌跌撞撞地擠出人羣,追趕懷王,可是懷王的車駕已經馳出城外,揚塵 而去了。他心裏明白,懷王武關赴會,既無強大的軍事做後盾,又無忠勇的大臣相隨,此一去恐怕就是永別。他站在大街上,呆呆地望着西門外那滾滾的塵煙,久久 不肯離去,淚水模糊了視線,心裏有說不出的痛楚……

事情的發展果不出屈原之所料,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秦昭王並不在武關,只有一名將軍於武關設伏,將懷王綁架到了咸陽。

遭讒被逐

[-(@_@)-]

噩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爲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爲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屈原拼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 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後,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昭王就囚禁了他,要挾他割地,楚懷王不應,秦國就把他 扣押起來。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只得伺機潛逃,因爲秦楚交通防守太嚴。不易逃脫,就從偏僻小道逃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又打算經過魏國回楚,行至魏國 時,被秦國派來使者追到,又被押回秦國。於是患病,經常氣得吐血。在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時死了。秦國把他的喪屍送回楚國安葬。

懷王死於秦,引起了楚國人民的極大憤慨與社會騷動。人們知道做了令尹的子蘭是害死懷王的罪魁禍首,都紛紛責罵子蘭,並寫信給屈原,請他替人民表達要求追 究責任的心願。無比的沉痛和憤怒,使詩人的心一刻也難以得到平靜,他狠狠地詛咒奸臣們的賣國,說上官大夫和子蘭等人,正像有毒的莠草雜於香花之中。

頃襄王執政後,雖然爲了給懷王報仇,開始也執行過一段聯齊抗秦的政策,但他經不住羣小的慫恿與盅惑,不久便認賊做父,當了秦王的乘龍快婿。這真使屈原失 望和痛心,他多麼希望頃襄王能夠牢記國恥家仇,永遠斷絕與秦的來往,在國內親賢能,遠小人,實行變法圖強的政策,振興楚國,以統一天下呀!他不顧羣小的`打 擊與陷害,又給頃襄王寫了一份奏章。在奏章裏,他批評了頃襄王所執行的錯誤政策,揭露了幾年來羣小與秦國勾勾搭搭、狼狽爲奸的種種罪行,勸諫頃襄王堅決爲 楚國、爲懷王報仇雪恨。他還寫了許多詩篇,揭露奸佞們的貪心與醜惡。

屈原的奏章落到了子蘭的手裏,子蘭讀後恨得咬牙切齒;加以屈原的詩迅速在民衆中流傳,百姓都在紛紛怨恨子蘭的行爲,稱頌屈原的仁德,子蘭覺得如不從速設法把屈原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很難保住。子蘭慌忙報告鄭袖和靳尚等人。

他們將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屈原新作蒐集起來,掐頭去尾,斷章取義;又將屈原的那一奏章加以巧妙的改造,去掉那些對他們自己不利的東西,喬裝改扮之後,一齊 拿着上殿面君,當靳尚把這篡改過的奏章呈與頃襄王時。頃襄王大怒,氣急敗壞地拍案而起道:“瘋子,簡直是瘋子,讓他立即去死!……”

公元前296年盛夏一日,頃襄王頒旨,免去屈原三閭大夫之職,立即放逐到江南荊榛未闢之地,無王命宣召,永不得回郢都。

一個接着一個,一個比一個沉重的打擊向屈原襲來,但屈原依然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他想的是朝廷之事一時難以挽回,想的是在這媚外求榮的君臣統治下艱難生 活、痛苦呻吟的黎民百姓,想的是被敵國騙去、終於困死於秦的懷王,想的是自己無法施展的政治理想與抱負。他這樣想着,想着,不禁心痛欲裂,淚如雨下……

流放江南

屈原回顧了自己多半生的所作所爲,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決不屈服,決不變節,決不玷污自身的皎潔,決不向媚外求榮的官僚貴族集團低 頭。他不再幻想,不再眷戀,催促着衆人趕快整理行裝,儘快動身離開這羣卑鄙齷齪的小人。整理行裝,既無金銀細軟,亦無箱篋古玩,只有幾件破舊的衣物和卷帛 書簡——這是他朝中爲官半生的所有家當。睹此,在場的人無不失聲痛哭,不約而同地在心裏說,尊敬的三閭大夫啊,爲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天下的統一, 你操勞奔波了多半生,你吃過多少苦,遭過多少難,蒙受過多少不白之冤,當你開始流浪生涯的時候,卻只有這一堆破破爛爛。你爲官半生,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你忠肝義膽,心裏裝的是天下、宗國和人民,唯獨沒有你自己;你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和那些賣國的奸臣們勢不兩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所以才屢遭陷害, 纔有今日這悲慘的結局。

一切收拾停當,當馭手套好馬車,女嬃和年邁的僕伕催促他上車啓程的時候,他卻又猶豫起來了:我就要離開郢都 了,這一去即是永別,這難道是真的嗎?郢都,這座古老的城市,經過幾代先王的慘淡經營,艱苦締造,浴血奮戰的保衛,纔有今日之繁華與美麗,未來她將是如何 呢?屈原不敢想下去……

馬車出了郢都的東門,兩匹馬懂事似的放慢了腳步,最後竟漸漸停了下來。悲哀地嘶叫着,傷心已極的屈原熱淚縱 橫,溼透了衣衫。雨雖說比先前小了許多,但卻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如幕似簾,漫天烏雲籠罩着悲泣的郢都,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 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屈原離開郢都以後,先往訪鄂渚舊友,然後順水路南下洞庭,憑弔安眠在那裏的商之賢大夫彭咸和虞舜之二女宵明和燭光。

屈原一行乘船從三江口入洞庭湖,這裏是江與湖的匯合處,江水混濁,湖水清澈,混者似烏雲密佈的蒼穹,清者若一碧如洗的夜空;混者像滿臉肅殺的冬婆婆,清者猶輕歌曼舞的春姑娘。二者涇渭分明,水火不能相容,你吞我吐,你侵我伐,你推我搡,頗具情趣。

洞庭湖是座“日月出入其中”的大湖,因其太大,遊覽起來,不似“百頃西湖十里源”那樣方便,以致極少遊者有幸領略到它的全部風光。今日屈原來此,雖說並 無遊覽的興致,卻有憑弔先賢的感情、志趣和義務;雖說他正處放逐之中,但畢竟不同於解押的罪犯,相對來說較爲逍遙,有充裕的時間;他欲藉機深入湖區民間, 採集深埋在那裏祭神歌舞中保存有古九歌的豐厚遺產,以便修改他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和《雲中君》,因此,憑弔之外,他還要到洞庭湖西北部的華 容一帶的河網地區和西南部益陽、桃江一帶的丘陵地區去漫遊。

公元前295年,屈原一行溯湘水到達長沙。這裏是楚先王始封之地,城西的 湘江東岸有先王的古城遺址、宮殿、太廟等許多建築的基礎尚歷歷可尋,清晰可辨;城西南嶽麓山下先王的陵墓尚在,古坊、石獸猶存;這裏的人口中熊氏約佔三分 之一,追溯起來他們跟屈原乃一脈相承。無論何姓何氏,人們對屈原的遭遇無不十分同情,聽說屈原來了,紛紛前來看望。談及天下形勢,國君的昏庸,荊楚的危 難,奸佞的跋扈,民生的疾苦,或咬牙切齒,或摩拳擦掌,或憤憤恨恨,或破口大罵,許多人在陪着三閭大夫嘆息、垂淚。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挽留屈原在長沙住下, 雖說生活艱難些,但不必再吃那顛沛流離之苦。長沙百姓的熱情像一團熊熊燃燒着的大火,烘烤着屈原,炙灼着屈原,使他那顆萎縮的心在舒展,使他那顆冰冷的心 在溫暖,使他那顆凝固的心在熔化。他耐不過這熱情,經受不住這高溫,只好在長沙暫住了下來。

在流放江南的幾年中,楚國與別國連年戰 爭,連年災荒,官府不管百姓的死活,只顧橫徵暴斂,屈原欲藉此機會走家串戶,深入瞭解民情,以便有朝一日返回郢都,主持朝政,制定方針政策,好有充分的依 據。他不相信自己會這樣一直流浪下去,他在等待國君的悔悟,似乎用不了多久,頃襄王便會頒旨將他召回,君臣一德,共振荊楚。他還將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 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魂歸汨羅

周赧王三十七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國大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屈原深感楚國政治昏暗,國都傾覆,危在旦夕,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

自郢都陷落後,在短暫的兩三個月的時間裏,屈原一氣呵成寫了《哀郢》、《懷沙》等幾首光輝詩篇,但他終覺意未盡,情未了,志未明,話未完,於是抓緊這辭世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又趕寫了《惜往日》,這是他的絕命辭。

人終有一死,死並不可怕,令人悚懼的是死前那痛苦的折磨——災難的折磨,疾病的折磨,刑罰的折磨,境況和遭遇的折磨,……在這個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日子裏,屈原正經受着精神和感情上撕肝裂膽的折磨。

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裏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髮,心裏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然而在這彌留之際,他的腮 幫卻未掛一滴淚痕,也許爲國爲民爲天下、爲自己的不幸和坎坷經歷,他的心早已揉碎,淚早已流乾;或者“從彭咸之所居”是他的最佳選擇,自覺主動地自蹈死 地,樂而從之,欣然前往,故而不憂,不傷,不悲。屈原用盡平生之力將被套從馬背上掀了下來,從中取出石鎖和麻繩,用麻繩繫緊了石鎖,一頭又繫緊了自己的一 只腿,然後抱起那對碩大而沉重的石鎖,縱身躍入羅淵。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躍啊!就在這縱身一躍的剎那間,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轉瞬即逝,炸雷落地, 只震得山崩地裂,峯巒坍塌,鞭杆子雨直刺惡壓,雨鞭無情地抽打懲罰着這個罪惡的世界。正當這風暴雨狂之際,一顆明星劃破鉛灰色的蒼穹,流向西北——他隕落 了!……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後,楚國人民爲了哀悼他,在每年這一天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表示他們的哀思。後來這一風俗,由楚地推 廣到全國,竹筒盛米也變爲用竹葉包成的棕子。據說改變包裝的原因,是人們恐怕用竹簡盛米容易散在江中,爲水中蛟龍所食,使屈原不能享受祭祀。這個傳說雖然 是神話卻表達數千年來廣大人民羣衆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這就是盛行於我國及東南亞各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源。

他的愛國宣言

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擁有才幹卻不被重任,他的朋友和親人勸他到別國發展,但他明白到別國做官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祖國,愛國心戰勝了私慾,寧可投江殉國,也不願幹有悖於祖國之事,顯示了屈原愛國的真情和高尚的品德,關鍵時刻,更要像屈原這樣的人來喚醒沉睡的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