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商鞅五馬分屍的故事

商鞅五馬分屍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秦國第一功臣給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被秦王五馬分屍!死得那麼慘!他對秦國的巨大貢獻,爲什麼會讓他落得如此下場。

商鞅五馬分屍的故事

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導秦國改革變法的商鞅因謀反罪被政府軍擊殺,屍體被車裂。作爲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商鞅先後於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國主持進行了兩次大的變法改革。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與其他各國變法相比,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最爲全面、最爲徹底也最爲成功。

作爲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商鞅先後於孝公6年(公元前356年)和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在秦國主持進行了兩次大的變法改革。變法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與其他各國變法相比,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最爲全面、最爲徹底也最爲成功。商鞅變法的效果也極其明顯,《戰國策》稱讚商鞅變法的效果:“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用今天的話來說,商鞅變法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提高了綜合國力。商鞅變法使一個落後的弱小的秦國,變爲一個強國。爲秦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基礎。

商鞅最令人不齒的行爲應當是詐敗魏國。雖說戰場上爲得勝利不擇手段是常事,但商鞅以飲酒求和爲名引得魏將公子昂前來並於席間襲殺之,實無最基本的道德。可以說是道德淪喪。我們說盤外招不是不可以用,但不能這樣用,無論是用間還是使詐,都不失人之信度,因爲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交鋒,但以自己的信用作手段無論如何都不能信服的。當然如果這些種種最後都沒能成爲商鞅後來被車裂致死的因素的話,我們都不能說他什麼,但很不巧的恰恰是這些最終要了商鞅的命。

再說他的嚴刑峻法,對於公子虔,本來如果只是簡單的處理,或許公子虔還能是商鞅以後的得力幫手,但是卻還是被割去了鼻子,之後躲在深宮之中,懷着對商鞅的'憤恨。直到孝公死後,於是聯合舊勢力一起扳倒了商鞅。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這一點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秦孝公是商鞅的靠山,儘管商鞅很多事情也觸犯了孝公,但是孝公能包容;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孝公能壓制。但是,孝公一死,商鞅也到頭了。並且商鞅貪婪無度,在成秦相後,商鞅有些飄飄然,大談自己對秦國的貢獻。四處招搖,一度有不備齊應有的排場不出行的情況出現。由此引發了隱者趙良對其的曉之厲害。然,處於權力頂峯的商鞅非但不認可趙良的規勸,反而變本加厲起來,拿自己和輔助秦穆公稱霸諸侯的五羖大夫並論,並得出己成就已經超越了彼五羖大夫。

趙良不堪商鞅的自我吹噓,以實例說明,商鞅之貢獻比之五羖大夫來實不值得一提。且進一步指出商鞅變法急功近利,與百姓無恩,與卿相無德,如再貪戀名位榮華,必將身敗名裂。由此認定商鞅只有及時抽身秦國,才能保得後世太平,但商鞅終不信趙良之言。及孝公敗,果如趙良言,太子登位後,商鞅立馬就被受過他刑罰的太子傅太子師報復。秦惠王以謀逆罪捉拿之,商鞅出奔,夜欲就民舍,被民舍以不驗證正身不能留宿爲由拒絕(被自己定下的制度所制,可悲可嘆。作繭自縛用在商鞅身上實不過分),後又逃之魏地,因痛恨其昔年詐敗公子昂而不肯入之,最終走返秦地被捉後遭車裂。

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之所以是必然,其原因更多的是在其嚴苛,殺敵一萬而自損八千。一般都要在“太史公曰”中總結人物成敗原因的史學大師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傳》中卻沒有對商鞅死因進行認真梳理總結,只對商鞅做出六個字的負面評價:“天資刻薄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