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康熙三伐葛爾丹

康熙三伐葛爾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康熙皇帝,他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同時也是清入主北京城的第二位皇帝。他八歲的時候登基爲帝,十四歲就已經開始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三伐葛爾丹

康熙帝時後世人最熟悉的封建帝王之一,同時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被後世學者稱爲千古一帝。康熙在位之時所做的一些功績,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他少年時敗鰲拜,年長時平三藩收臺灣,更是親政噶爾丹,保衛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定了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權。康熙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同時也是清朝盛世的奠基人,在清朝歷史上地位極高,去世後上諡: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征戰。噶爾丹是一位野心勃勃之人,最重要的是還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不將他連根拔起,便會死灰復燃。所以在歷史上,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最終挫敗噶爾丹的野心。

第一次親征噶爾丹,是在噶爾丹取得對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統治權,繼承汗王之位後。噶爾丹獲得權力之後,便開始了對周邊地區的`佔領。他兩次出兵佔領哈密、吐魯番,康熙二十九年的時候更是以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與黑山派爭鬥爲由,出兵乘機攻佔南疆地區,將喀什噶爾和葉爾羌握在手中。康熙二十六年,又以爲弟報仇的理由,向喀爾喀蒙古發兵。

消息傳來後,康熙帝以安親王嶽樂,簡親王雅布等人爲將,調青海等地士兵,發佈諭令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到呼倫貝爾的時候,康熙帝調盛京兵一千名,會和科爾沁騎兵一萬駐守,噶爾丹退走。隨後在喀喇鄂博的領地,康熙帝調八旗子弟兵和火器營兵1000名等各地兵士將噶爾丹鎮壓。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持和慫恿下,再次集兵,六月入烏爾會河以東地區。尚書阿喇尼領兵前往阻擊,兵敗!噶爾丹因此從烏爾會河,輕鬆進入烏珠穆沁地。噶爾丹再次起兵,讓康熙帝意識到,如果不能徹底將噶爾丹除掉,那麼勢必還會再有禍患。於是康熙帝派兵佈陣,涉及諸大臣數十人,其中有命裕親王福全、皇子允禔、恭親王常寧、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副之、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等。康熙帝想要一舉將噶爾丹除去,不過後來因病,親征的康熙帝返回京城。後來福全雖然將噶爾丹的軍隊大敗,但是最終還是因爲中了噶爾丹的患病之計,讓噶爾丹帶殘兵逃脫。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親征,以三路清軍約期夾攻。這一次噶爾丹還不等康熙帝等人親自動手,自己就暴斃。噶爾丹死訊傳來,準噶爾叛亂纔算徹底了結。

噶爾丹從兄弟手中接過大權之後,便想要恢復昔日蒙古帝國的容光。但是要想建立這樣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勢必會引起清政府的反彈。初時之時,噶爾丹並沒有露出獠牙。但是隨着勢力的不斷髮展,最終向南疆、喀爾喀蒙古伸出了手。

噶爾丹的這一動作,當然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很快就調兵防衛。噶爾丹三次反叛失敗,除了當時清政府在康熙帝的領導極爲強盛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內部的原因。

噶爾丹的首領之位,是殺掉政敵得來的,內部不穩就迅速發動戰爭,自然後患無窮。所以在後來行兵打仗之時,與噶爾丹同牧的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諾木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均已成年,噶爾丹視他們爲準噶爾汗位的潛在爭奪者。兩方爆發巨大矛盾,使得噶爾丹勢力受到削弱,被清政府輕鬆打敗。

另一方面,康熙帝的親征,極大的增強了清軍的氣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內有政敵牽制,外有強敵當前,噶爾丹的失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