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康熙大帝》讀後感

《康熙大帝》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康熙原名愛新覺羅·玄燁,他精算術、會書畫、通外語。他八歲登基,是個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掛子本事的一位皇帝。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康熙大帝》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康熙大帝》讀後感

  《康熙大帝》讀後感(1)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這本書文筆精緻,情節動人心魄。

先說康熙,這個曾被後人號稱爲“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爲確實不同凡響。八歲登基,十六歲剷除政治對手權臣鰲拜,十九歲清三藩,此後三次親征,六次南巡,個人功業彪炳史冊。更難得的是,康熙一生中並沒有多少被後人詬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方面。

在識人上,年幼的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不拘人的小節,重用人的長處,從臣僚中檢拔出于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腐官吏的人員黜落掉。比如,進士科考試過後,他上街私遊,發現一名舉子口出狂言,說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還說已經得到了上書房大臣明珠的允諾,等到考官把中試名單交到皇帝手中時,康熙果然看到名單中有那個舉人名字,於是提筆就劃掉了。

在謀事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爲自己隱忍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在膽略上,年少時的平內亂,撤除三藩就可以看出來。

說到帝王心術,“孤家寡人”的帝王不會輕信任何一個人,即使象像魏東亭、索額圖,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在對待索額圖、明珠黨爭問題上,康熙皇帝也是視而不見,對於皇帝來說,大臣黨爭是帝王的平衡之術,他們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這比你們團結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監察部門起不到的作用。在對待諸皇子們,康熙都給皇子鍛鍊的機會,通過做事來歷練、來甄別各人的能力。那麼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晚年的康熙年間,王朝的貪墨已經很嚴重了,從書中隱隱約約的感覺到,康熙需要的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業,可反貪腐的繼承人。皇八子鋒芒畢露,但是包庇貪墨官員,導致國財流失腐敗官員之手;原太子優柔寡斷,做事乖戾,難當大任;長子才能不堪。只有皇四子用鄔思道計謀:反貪有力。最後獲得康熙青睞。在對待百官上,康熙爲魏東亭付國庫借銀,臨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統統貶官黜落甚至送進監獄裏,目的是即爲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給新皇帝留下施恩的餘地,同時也避免那些大臣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駕馭,真是一石數鳥。

在對待大臣節操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操。從書上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孝、友、信這些方面行止有虧,被時人所詬病。而對滿清入關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疇、錢謙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貳臣傳中,給後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個警示。

伍次友這個人從初爲帝師到真相大白,始終被矇在鼓裏,我覺得鄔思道相比,這個人物的塑造有其矛盾的地方更加。

明珠應該是個幸運兒,從他大難不死到才學有限,卻生逢亂世中同進士入朝爲官,就註定了其人必將有後福。書中對其人正面描寫並不多,反面描寫到不少,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但是明珠慣用的手法就是拆毀別人的婚姻,像伍次友與蘇麻喇姑,周培公與阿鎖,屬於十足的小人之尤。本來高士奇也在他的打擊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與索額圖黨爭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寫也很到位,很有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還是康熙年幼時平明太子內亂一段,真真的驚心動魄,好看的很!

  《康熙大帝》讀後感(2)

康熙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功績卓越:平三藩、整治河潰、親征格爾丹……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書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文治武功卓著,被後人譽爲“千古一帝”。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文集的上卷,共有四冊,全篇分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大帝》,而我初次接觸這段歷史是因爲電視劇《康熙大帝》,不僅陳道明的演技活靈活現,其中的種種歷史事件也深深地吸引着我,開始對這段歷史有了嚮往。

首先,對這本《康熙大帝》是否有參考價值和是否遵循歷史史實不予置評,歷史是別人寫出來的,真假參半,寫什麼內容是依據史官和筆者自願,對我們來說,不過是一名看客罷了。

書中描述了康熙帝一生的卓著表現,從幼年至晚年,非常詳細,但如果說有哪個部分給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康熙晚年各個皇子爲了皇位勾心鬥角的局面。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富貴和權利是誰都向往的,但貪慾和嫉妒是誰也避免不了的劣根性。於是康熙帝在廢黜太子之後,致死未立太子。由此可見,在英明的皇帝也無法擺脫瑣碎俗事,庸人自擾而已。

另外在書中讓我佩服的是康熙帝對目標的嚮往,他在朝堂的柱子上將自己的目標寫下“三番、漕運”每日自省,逐一攻破,可見康熙帝用功之專。另一方面康熙的精明也是爲人稱道的,一是康熙善於發掘人才,三次出巡都選了新的上書房大臣,並且在實效中也證明了他選人的精明;二是康熙心機頗深,從幼年剛登基時期,乳母懷抱着他受大臣參拜,但康熙執意要下來自己走,並裝出一副沉穩老練的大人模樣,參拜完後,又一頭扎進乳母的懷抱。八歲孩童有這般心計實在令人佩服。

還有諸多未表之事,不逐一例舉。《康熙大帝》這本書在讓我瞭解歷史的同時,也在爲人處世之道上有了新的啓示,兩個月1200多頁書本讓我如飢似渴、回味悠長。

  《康熙大帝》讀後感(3)

一位英明的帝王纔可以平定天下,深受百姓的喜愛。在我國幾千年的漫長曆史中,就出現過許多位這樣偉大的帝王,而清朝的康熙帝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前不久,我翻開厚厚的《康熙大帝》,瞭解這位君王充滿傳奇的一生。

康熙僅僅八歲便登上了萬人矚目的皇位,少年時期的他面對不服統治的強大對手鰲拜,用驚人的聰慧與鰲拜一次次明爭暗鬥,最終一舉擒拘了狂妄的鰲拜及其黨羽。可康熙依然四面楚歌:“三藩”稱帝,邊境鐵騎襲京,汪士榮長安兵變,“鍾三郎”會策反,同時起事,顛覆大清江山。而康熙多次微服私訪,察民情,誅貪腐官吏,用良臣,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戰鬥,終於平定所有反清勢力。中年的康熙清澈黃河,緩和民族矛盾,團結前明遺老,懲治貪腐官吏,西征葛爾丹,完成統一中華的大業。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使他心力交瘁,臨終時,康熙傳位給穩重得體的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從此,傳奇的康熙王朝畫上了一個句號。

我最敬佩康熙的謙虛好學。康熙雖貴爲天子,卻因自己皇帝的使命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他剛登基不久便祕密拜江南才子伍次友爲師,如飢似渴地學習歷代帝王的治國經驗,從而放下一國之君的架子。除此之外,他常常不恥下問能臣,懂得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治國方。今天的我們雖然無法擁有康熙天生的聰穎,但我們可以用不斷讀書的方式擁有像康熙一樣淵博的學識,這也許就是讀書的真諦。

康熙還有許多可貴的品質。從他面對生死於一線的險境仍不慌張,看出他的臨危不懼;從他多次誅惡官的事蹟,看出他爲人十分正直;從他不拘一格的啓用棟樑之才,看出他求賢若渴……這些品質,如果我們擁有,那便會像乾田遇到大雨一樣,這就是康熙一直被人們讚頌的原因。

歷史長河還在不斷流淌,可偉大的人物永遠不會被沖走。我翻過《康熙大帝》的最後一頁,心中的思緒和感受似乎也隨着歷史一起滾動……

  《康熙大帝》讀後感(4)

“讀一本書,不能書上怎麼說就怎麼理解,讀書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瞭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幾人。懷着這樣的心情讀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現在就這本書來說一下他所寫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給我們展示了被人稱爲“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風采與才智。清聖祖康熙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國家的內憂外患迫使他磨練出了堅毅、沉穩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就在政治舞臺上獨當一面。他採用欲擒故縱的計謀,殺了飛揚跋扈、居功自傲的鰲拜,那年他年僅15歲;他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歲;他採用誘敵深入的謀略,一舉消滅了葛爾丹,平定了叛亂,那年他也不過34歲。隨後他又驅逐了沙俄勢力,拉開了中國歷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這本書看來,康熙一生無愧於“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間,他鞏固了帝位,肅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統一了全國,開拓了疆域。這本書從充分讚揚了他的業績。我個人認爲看這本書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面。

在識人上,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從臣僚中檢拔一出小於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一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一官污吏的人員罷黜。可以說他在識人方面是相當的成功的。

在謀事上膽略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暗自積蓄自己的力量,爲自己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將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掃除,同時他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說到帝王心術,聖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夠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東亭、索額圖,大概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爲帝王,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礎,也是他維護王權的手段。同時,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盡其才,對於庸人不濫用,對於能人也不埋沒。

在對待大臣節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現代人看來是這樣的。但是這也是康熙對個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堅持。也是對當時大臣的一種警示。

這本書因爲虛構成分多,歷史上的很多史實在這本書裏並不能看到。它既不同於清史演義,也不像宮廷演義,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義爲歷史小說的。可是我們同樣可以從這本書中瞭解康熙,瞭解歷史上的康熙王朝。雖說是不完整的,有虛假的,可是我們可以拿他同其他歷史傳記比較,既可以瞭解事實,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給人而言,太枯燥的傳記我是看不下去。

在傳記之外人們對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識字是人,也從電視上或者長者口中瞭解的一些有關康熙的事。人無完人,儘管傳記中把康熙說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一愛一民。”大多數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從他的政績不難看出。的確從帝王的角度看,他相當的成功。讚美他是應該的。

但是從時代的發展看,康熙帝延誤了歷史的進程沒有把握住歷史的機遇,謂的“康乾盛世”只能說是落日的餘輝。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爲他處在一個鉅變時代,卻拒絕了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在人爲的延長已經衰落的封建社會。對於這些評價,我並不太感冒。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屬於康熙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活在現實,對於歷史,對於傳記,我們可以去也應該去讀去了解。我們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鑽牛角尖。我們要做的是瞭解史實的同時學習其中可以用於當世的東西。即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於康熙,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做一個帝王,可是我們可以學他的識人處事,學他的博學多才。他可以從弱勢走向巔峯,我們也可以從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讀後感(5)

開始並沒有選擇準備看《康熙大帝》的,因爲已經看過電視劇了,雖然是斷斷續續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從八歲登基開始,歷經磨難,大智若愚,除奸懲惡,大愛無言,憐恤蒼生,撤三藩,定邊疆,擴版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學小學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頌德的寫法。

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問題,縈繞在很多讀者的腦海裏,到底鰲拜有沒有想過殺康熙,如果真想殺的話,真有那麼難嗎?要按文中所寫,鰲拜早就下定決定要廢立了老三了,可遲遲沒有下手,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康熙羽翼未滿的時候不殺,偏等長大了才動手,又偏偏一出手就會走漏風聲。這一切的一切從側面告訴我們一個猜想:鰲拜根本就沒想過殺康熙!

歷史從來都是當朝者的執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結果,我們只不過附庸在歷史的過程中,臆想着可能會發生的場景,最終用自己的期望來定性那些已經擋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義戰勝了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