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康熙大帝讀後感3篇

康熙大帝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康熙大帝讀後感(一)

康熙大帝讀後感3篇

“讀一本書,不能書上怎麼說就怎麼理解,讀書要加入自己的思考,瞭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幾人。懷着這樣的心情讀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現在就這本書來說一下他所寫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給我們展示了被人稱爲“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風采與才智。清聖祖康熙皇帝一愛一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國家的內憂外患迫使他磨練出了堅毅、沉穩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紀就在政治舞臺上獨當一面。他採用欲擒故縱的計謀,殺了飛揚跋扈、居功自傲的鰲拜,那年他年僅15歲;他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歲;他採用誘敵深入的謀略,一舉消滅了葛爾丹,平定了叛亂,那年他也不過34歲。隨後他又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拉開了中國歷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這本書看來,康熙一生無愧於“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間,他鞏固了帝位,肅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統一了全國,開拓了疆域。這本書從充分讚揚了他的業績。我個人認爲看這本書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面。

在識人上,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從臣僚中檢拔一出小於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一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一官污吏的人員罷黜。可以說他在識人方面是相當的成功的。

在謀事上膽略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暗自積蓄自己的力量,爲自己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將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掃除,同時他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說到帝王心術,聖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夠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東亭、索額圖,大概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爲帝王,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礎,也是他維護王權的手段。同時,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盡其才,對於庸人不濫用,對於能人也不埋沒

在對待大臣節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尤其是在收臺灣上有贊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現代人看來是這樣的。但是這也是康熙對個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堅持。也是對當時大臣的一種警示。

這本書因爲虛構成分多,歷史上的很多史實在這本書裏並不能看到。它既不同於清史演義,也不像宮廷演義,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義爲歷史小說的。可是我們同樣可以從這本書中瞭解康熙,瞭解歷史上的康熙王朝。雖說是不完整的,有虛假的,可是我們可以拿他同其他歷史傳記比較,既可以瞭解事實,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給人而言,太枯燥的傳記我是看不下去。

在傳記之外人們對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識字是人,也從電視上或者長者口中瞭解的一些有關康熙的事。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我們同樣看到了一個無愧於大帝二字的“康熙”。人無完人,儘管傳記以及電視劇中都把康熙說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聖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一愛一民。”大多數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從他的政績不難看出。的確從帝王的角度看,他相當的成功。讚美他是應該的。

但是從時代的發展看,康熙帝延誤了歷史的進程沒有把握住歷史的機遇,謂的“康乾盛世”只能說是落日的餘輝。中國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爲他處在一個鉅變時代,卻拒絕了重大的變革,其一生的功業只是在人爲的延長已經衰落的封建社會。對於這些評價,我並不太感冒。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屬於康熙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活在現實,對於歷史,對於傳記,我們可以去也應該去讀去了解。我們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鑽牛角尖。我們要做的是瞭解史實的同時學習其中可以用於當世的東西。即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於康熙,我們不可能像他一樣做一個帝王,可是我們可以學他的識人處事,學他的博學多才。他可以從弱勢走向巔峯,我們也可以從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讀後感(二)

峻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於清史演義,也不像宮廷演義,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義爲歷史小說的。因爲虛構成分多,歷史上的很多史實在這本書裏並不能看到。那麼,這部書的看點在哪裏呢?我覺得應該注意幾個主要人物,以及由這幾個人物所貫穿的故事情節。

先說康熙,這個曾被後人號稱爲“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爲確實不同凡響。八歲登基,十六歲剷除政治對手權臣鰲拜,十九歲清三藩,不到三十歲就力主收復臺灣,此後三次親征,六次南巡,個人功業彪炳史冊。更難得的是,康熙一生中並沒有多少被後人詬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康熙的識人、謀事、膽略、帝王心術這幾個方面。

在識人上,康熙先後從潦倒舉子中檢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從臣僚中檢拔一出小於成龍、傅鴻烈、郭琇、陸隴其、魏東亭等一班能臣,從草莽中檢拔一出劉鐵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從皇子中甄別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時,也把一批有可能成爲貪一官污吏的人員黜落掉。比如,進士科考試過後,他上街私遊,發現一名舉子口出狂言,說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還說已經得到了上書房大臣明珠的允諾,等到考官把中試名單交到皇帝手中時,康熙果然看到名單中有那個舉人名字,於是提筆就劃掉了,跟隨的大臣馬上進諫,說國家取士有法度,不能僅憑某人那一句話就隨意更改,康熙馬上說到:我豈是爲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腳下踩了一枚測字先生掉落的銅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在謀事上,康熙容忍鰲拜專橫不法,不與正面衝突,爲自己贏得親政時間;在撤除三藩上,先禮後兵,謀定而動,知人善任,恩威並舉,尤其在對待王輔臣父子、傅鴻烈、西疆葛爾丹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在膽略上,一個撤除三藩、一個穩西疆、一個收臺灣就可以看出來。

說到帝王心術,聖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夠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東亭、索額圖,大概還有明珠這樣的大臣們的私邸裏,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線。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見一斑,看來“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虛設;在對待索額圖、明珠一黨一爭問題上,康熙皇帝也是視而不見,對於皇帝來說,大臣有一點一黨一爭未必是壞事,他們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這比你們一團一結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監察部門起不到的作用。在對待皇權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視的,其他尤可,唯皇權一日不可旁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決心所在。在對待諸皇子們,康熙對待這些皇子們應該說還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給你事做,通過做事來歷練、來甄別各人的能力。那麼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從書中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應該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業。皇八子鋒芒畢露,對皇權有威脅,拿掉;原太子優柔寡斷,做事乖戾,拿掉;長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鄔思道計謀:拼命做事,不爭是爭。最後獲得康熙青睞。在對待百官上,康熙臨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統統貶官黜落甚至送進監獄裏,目的是即爲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給新皇帝留下施恩的餘地,同時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擁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駕馭,真是一石數鳥。

在對待大臣節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個忠字,這從對待李光地和編修【貳臣傳】就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當時屬於大學者,名滿天下,尤其是在收臺灣上有贊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爲文華殿大學士,但是終其一生卻沒能進上書房,也就是說康熙沒給他“宰相”名份。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康熙只取他一個忠心,卻不齒他的節一操一。從書上可以看出來,李光地在孝、友、信這些方面行止有虧,被時人所詬病。而對滿清入關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疇、錢謙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貳臣傳中,給後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個警示。

伍次友這個人雖然書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覺得人物描寫並不豐滿。從初爲帝師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終被矇在鼓裏,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識窮天下、學貫古今的瀟灑才子縮影表現出來的木訥。尤其是在與鄔思道相比,更加明顯。

明珠應該是個幸運兒,從他大難不死那一刻就註定了其人必將有後福。從他的綽號“琉璃蛋兒”,就可以看出這人的爲官之道。書中對其人正面描寫並不多,反面描寫到不少,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但是明珠慣用的手法就是拆毀別人的婚姻,像伍次友與蘇麻喇姑,周培公與阿鎖,屬於十足的小人之尤。本來高士奇也在他的打擊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與索額圖一黨一爭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寫也很到位,很有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完了【康熙大帝】(驚風密雨),其中的康熙大帝,爲人打抱不平的江湖大盜“雲一娘一”,機智敏捷的太監小一毛一子,魯莽的小夥子“青猴兒”,從儒弱書生變成了軍師、對人毫不留情而又聰明機智的周培公,“犟驢子”姜立子(後來被皇太后命名爲武丹),一奸一詐狡猾的汪士榮,擅長僞裝的“假朱三太子”楊起隆,反賊吳三桂等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假“朱三太子”楊起隆,他不平凡的身世讓我特別留意,因爲他是個假的朱三太子!真的朱三太子早已去世,楊起隆是從一個已死的太監的懷裏找了一個小匣子,匣子裏就是那個能證明持有者是朱三太子的一個玉璽,還有更易被人拿走、同樣能證明朱三太子身份的並可以當武器用的一精一鋼骨扇。因爲持有了這幾樣寶貝,楊起隆便成了“朱三太子”。

我還很喜歡太監小一毛一子。他很會迷惑人。康熙出了場“苦肉計”,可惜得很,只能讓小一毛一子捱打了。“朱三太子”在宮裏安插的一奸一細黃四村和阿三來了,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地想把小一毛一子拉到“朱三太子”的麾下,結果是黃蓋降曹一操一,最後,被識破後小一毛一子又逃了回來。

我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