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醫家爲何被稱爲杏林中人

古代醫家爲何被稱爲杏林中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導語:在各種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到古人稱醫生世家爲杏林衆人,古醫家爲何以“杏林中人”爲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醫家爲何被稱爲杏林中人

“杏林”是中華傳統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爲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爲藏,醫技以“杏林聖手”爲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爲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爲崇。“杏林春滿”或“譽滿杏林”,通常被人們用來稱頌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生。其實,杏林文化的產生與形成是通過古人董奉在廬山創立的“和諧杏林園”所衍生的。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有很高的道術和醫術,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爲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古時又稱匡山,位於江西九江南岸,其獨特的“一山突顯”的地理概貌,形成了山上樹木茂密,雲霧茫茫,山下長江滾滾的巨大反差。古代廬山原始森林裏風雲變幻莫測,毒霧瘴氣籠罩其間,使當地民衆多哮喘、溼熱疫毒之患。董奉認爲春季疫毒不斷,夏季溼濁犯體,秋季溼燥相積,冬季陰寒虛熱,外感內傷連綿其根難除。後經反覆冥思苦想究其關鍵在於清肺化溼、祛邪解毒。遂就地取材,以當地的“杏”爲主材治病防病。春天董奉以桑杏湯免費佈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既濟無米之炊又具潤肺解毒之功。以杏爲主藥配置的藥劑很快使纏繞山民的頑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儘管“靈山之下,其木多杏”,也不能滿足與日俱增、慕名而來的病患和災民藥食兩用。熱忱爲山民診病療疾的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5棵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1棵杏樹。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爲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10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2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

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神奇醫術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以紀念董奉。

代表着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化現象。醫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不光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教育和師徒相授,並且來自民衆。其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代醫務工作者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