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宋朝歷史人物故事:劉啓(漢景帝)

宋朝歷史人物故事:劉啓(漢景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宋朝漢景帝是誰?

宋朝歷史人物故事:劉啓(漢景帝)

劉啓是漢文帝劉恆長子,母親竇漪(竇太后),漢惠帝七年(前188年)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

漢景帝劉啓(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崩於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終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安葬於陽陵。按周代的《諡法解》,“景”是美諡:“由義而濟(獲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慮(喜歡深思熟慮,善於充分謀劃)曰景”,“布義行剛(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雖有諂媚溢美之意,但還是從幾個側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性格特徵。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爲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諸侯王: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漢景帝平七王戰爭經過示意圖

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既有遠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立兄劉仲之子劉濞爲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文帝時,吳世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啓(即景帝)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世子砸死。太子因爲一盤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長子,而且一點沒有道歉的意思,這使劉濞大爲惱火。當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乾脆賜他几杖(茶几、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徵),准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驕橫。

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晁錯的父親得知此消息,立即大罵晁錯不孝,並與其斷絕父子關係。在後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遠見。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於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爲首的“七國之亂”,終於爆發了。

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樑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樑軍大敗。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爲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爲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爲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爲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腰斬晁錯於東市,並殘酷地誅其九族。雖然晁錯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畢竟不能使諸侯服氣。這樣削藩只能使問題進一步激化,並且給了七國一個發兵的理由。漢景帝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藉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於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率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盟友東甌國,被東甌王所殺。

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諸侯王國間的一次關鍵性的戰爭,僅僅三個月就勝負分明。漢廷爲何速勝?叛軍爲何速敗?其答案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0:

臣心、軍心、民心的向背。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好轉,所以臣民擁戴漢室。如平民趙涉向周亞夫建議:漢軍經藍田出武關,即可迅速控制洛陽軍械庫,又可避開吳楚伏兵,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相反,吳楚等七國爲了各自的私利,驅使百姓,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安定,再加上勾結匈奴,更爲廣大人民所厭惡,所以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