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與聯繫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與聯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 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與聯繫

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

就本身來,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沒有相關聯的份, 老子 、 莊子 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死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老子爲宗又追求修煉成仙的本質來說荒謬的,這是一直以來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爲本的 王充 著有無神論作品《 論衡 》,對漢末流行的神仙方術進行了全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爲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者普遍認爲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落腐敗的產物,而道教支持者認爲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補之處。

 【道教簡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爲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爲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爲教祖,尊稱他爲“太上老君”。

因以“道”爲最高信仰,認爲“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爲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爲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爲主要經典。奉三清爲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道教歷史發展】

我國古代先民認爲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爲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爲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爲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爲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記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爲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爲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唸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爲敬天準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爲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爲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爲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的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祕,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爲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佈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爲道教所繼承,成爲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后,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