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議論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議論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議論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議論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議論文教學反思1

你會教學生議論文嗎?你的學生有多少個會寫議論文?

第一節課剛剛下課,我就夾着書來到了十六班的門口。這可不我心血來潮,而是近來,我發現教育學生更多是形式上的東西。哲學上說,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於是內容,可我覺得在教學方面,至少是語文教學方面,開式是決定於內容的。

什麼形式決定什麼內容呢?

形式分學科專業與課堂組織教學,至於課外輔導則可以歸入課堂組織一類。

在此,單說後者。

課堂組織教學首先是師生心理上的準備。比如說,教師提前到教室。這樣做有兩種好處,一是學會迅速的安靜下來;二是教師可以利用這幾分鐘的時間,梳理一下自己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有的學校提倡候課,我想是有其科學性的。

其次是物質上的準備。書,練習本,筆,這些都是必不可缺少的東西。有的學生課本找不到了;有的學生學案找不了;有的學生要喝水;有的學生要去衛生間——這些事情或東西準備不好,學生是不會安心學習的。

教師除去候課外,最重要的是備課了。教師的備課有大備課,課時備課,小備課之分。大備課是教師學科素養的提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語文教師來說,大備課主要是讀書。但是這種讀書是略帶一點專業性的讀書,不是大衆化的讀書。大衆化的讀書更多的是水消磨時間,以滿足好奇心爲主,關注的是故事情節的曲折。語文教師的讀書應該稍稍不同於大衆化的閱讀。它更應該關注文章的形式,比如說節奏、詳略、言語形式等等。不過只有經過了大衆化閱讀階段,纔有可能進入專業化閱讀階段。因爲,大衆化閱讀是養成興趣,形成習慣的有效途徑。小備課是作者本人的教學的,就是在上課前的幾分鐘裏,把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寫下來,以規範自己的課堂,不至於信馬由繮。

  議論文教學反思2

  教學過程:

第一步,揭示議論文寫作搭好架子很重要?

根據學生作文中的表現情況,發現這樣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喜歡將寫議論文作爲作文文體的首選,但很多作文有寫議論文的意向,寫出來卻不像議論文。主要表現是議論文結構不合體。如開頭不提出論點,中間只寫幾個論據,而不分析,更沒有分論點;甚至在列舉論據時,還出現了大量的描寫和記敘。結尾不能夠進行道理上的總結或引申,卻出現大量抒情。

第二步,分析原因:

一是思路不合邏輯。如開頭提出的議論文論點是“幹什麼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邏輯思路,接下來的論證應主要圍繞“爲什麼要三思而行”來展開,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夠帶來的好結果;但是有的學生卻重點在寫“三思而行是什麼”或者“怎樣三思而行”,讓人感到彆扭。

二是不重視段落層次。很多學生寫作沒有分段分層意識,對各段各層的功能、地位、長短沒有固定看法,導致該簡短的段落卻冗長拖沓,該豐富完整的段落卻支離破碎。

三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缺乏必要的粘連,即通常所說的有述無論,有據無析。 爲此,寫好議論文,必須走好以下三步,即結構合體,思路入格,粘連有術。 第三步,指導學生按照三個步驟規範議論文寫作(結合學生作文)

1、議論文的結構合體

怎樣寫議論文才算“合體”呢?

一是根據議論問題的一般思維模式,應當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或曰“引論”、“本論”、“結論”) 三大塊構成。“提出問題 ”即在議論文開頭一般要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在文章的中間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即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或者得出綜合性結論,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二是分析問題即本論部分,要按一定的方向分層展開論述。即論述展開的方向: 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何果。一般情況下, 一篇學生議論文作文,其本論部分只要從這四個方向中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展開即可。但無論是從哪個方向展開, 其分論點之間都要形成一定的聯繫。一般來說,有並列式、遞進式和對照式三種。

所謂並列式,就是圍繞中心從同一個向度列出幾個分論點,逐一論證。如果僅僅圍繞一個向度寫,那麼幾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大多是並列關係 。例如:議論文範文1(學生作文和優秀範文對照)

遞進式同並列式結構相比,除了論點之間的意義聯繫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結構模式與並列式相同,就不再說了。

所謂對照式,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其優點是結構簡潔,論證充分,容易上手。最簡單的對照式是在提出觀點後,一段從正面論證觀點,一段從反面論證觀點,最後得出結論。還有一種對照式結構是在正面進行論述或者擺出論據後,緊接着用轉折或者假設的方式從反面展開論述。例如:議論文範文2(學生作文和優秀範文對照)

2、思路入格

議論文是論述問題的,當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議論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我們知道,議論文是論證問題的,你在提出議論文論點後,就要擺事實,講道理,讓你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地確立起來。因此,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就應當是因果聯繫,即中心論點是“果”,分論點是“因”。這個因果聯繫就是議論文的思路之“格”。

作爲一個高中生的議論文作文,最起碼要做到在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之間 ,論點和論據之間要有一定的因果聯繫。

學生提出中心論點後,只要圍繞中心論點問一個“爲什麼”,就能找到提出分論點的方向。如中心論點是“只有堅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昇華,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稍加分析,就可發現這個觀點是在說“堅守”的重要性,於是,分論點就要回答“爲什麼堅守很重要”這個問題。那麼就可從“爲什麼”和“何果”這兩個向度來立分論點。如“堅守是一種執着,使絕望變成希望”,“堅守是一種信念,使普通變得高尚”,“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如果我們要檢驗這三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的話,只需在這三個分論點之前加上“因爲”,在“堅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連起來念一下即可。

同樣,分論點和議論文的論據之間,也應當是因果聯繫。如在“堅守是一種職責,使平凡變得偉大”這個分論點後面,就可這樣展開論述:“邊防戰士的堅守,使國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師的堅守,使桃李滿天下;白衣天使的堅守,使病魔爲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飛”這個分論點下可以這樣展開論述:“行動可以受制於客觀現實,思想卻永遠享受絕對的自由。有了這份思想的自由,纔有了集豪放與浪漫於一身的詩仙李白;纔有了身陷囹圄還在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後主李煜;纔有了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天才詩人海子。總之,因爲這份思想的自由,社會纔會在其牽引之下不斷地進步,纔會創造出一個個永載史冊的人類奇蹟。”

3、粘連有術

一篇像樣的議論文,除了議論文的結構合體、思路入格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論點的恰當闡述和對論據的中肯分析;沒有這樣的闡述和分析,議論文論點論據就不能粘連起來,而這個粘連是有“術”的。

(一) 觀點+過渡+事例+分析

這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過渡”和“分析”。所謂“過渡”就是要在觀點和事例之間,用適當的詞句來勾連,以接通文氣,使觀點和議論文材料在語言形式上暢通無阻。所謂“分析”,就是事例敘述完之後,還必須對事例進行適當的分析評論,指出其本質特點,使事例和論點在內容上聯結在一起。例如:議論文範文3(學生作文、範文)

(二) 觀點+過渡+論據+分析+歸納

這種議論文論證方式就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歸納”。所謂歸納,就是從多個事例中提煉出必然性的東西。既然要從多個事例中提煉,那麼,“論據”部分,就應是兩個或三個以上。例如:議論文範文4(學生作文、範文)

(三) 一般道理+個別道理

即“演繹推理法”。前面的分析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而演繹推理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用普遍性的真理(論據)來證明特殊的論點的方法。例如:議論文範文5(學生作文、範文)

第四步,總結:議論文是特別注重結構的,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大概就能寫出結構上像樣的像樣的議論文了。

  教學得失:

收穫:學生系統的學習了議論文結構設計的基本方法,對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和提高寫作效率有很大促進。好的結構可以從直觀上很好的顯示議論的條理層次,使作文“面貌一新”

不足: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對議論文寫作仍然難以根本糾正隨意議議評評,一事一議一事一評。

理論思考和解決方法:

學生論辯思維較差,對議論文寫作缺乏系統的操作方法,對於結構這種基本要求都不太重視。

所以訓練寫議論文,在提出論點、選擇論據、展開論證等基本意識已經養成後,如何提高議論文作文水平,應該從規範結構上做起。

  議論文教學反思3

學生覺得議論文枯燥,不好懂,上課氣氛也不如學記敘文活躍。一次議論文教學的嘗試,改變了我對議論文教學的偏見。

內容簡單,結構清楚,課前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第一課時,我給學生播放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從音樂中走出來後,我請他們談談聽這首樂曲的感受。許多同學都描述了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理解,課堂上熱鬧紛繁。由此我請同學思考:“聽到貝多芬音樂後想一想,我們應當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自己的理想?”同學很自然地談到了課文中的觀點,“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階梯。”由此引入對課文的教學,學生閱讀課文十分認真,努力尋找文章中作者認爲如何奮鬥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看法去理解其中的事例。

整個閱讀過程大部分同學都很投入,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二課時,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如何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上課前,我認真分析了三個分論點及論據,確定一分論點作爲突破口。上課後先請同學閱讀這一自然段,找出文中的觀點和事例,然後分組討論:“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到用具體事例證明論點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學生們在討論中提出了許多觀點,在總結討論時,我又請同學們一定依據原文把自己觀點的理由闡明,這樣在全班同學判斷正誤及闡明理由的辯論中,許多困惑迎刃而解。最後請同學獨立把大家認可的觀點歸結一下得出結論。雖然運用語言不盡一致,但含義大致相同,就是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要注意:

(1)事例與觀點要一致;

(2)事例要有代表性;

(3)要對具體事例加以適當評述,把它們與觀點聯繫起來;

(4)事例記敘要簡明。從以上二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體會到議論文教學應儘量從感性內容入手,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議論文思維嚴密的特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是上好議論文課的一個方法。

  議論文教學反思4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下面這篇文章就是描述提高教學議論文的效率的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高中學生比起初中學生生活閱歷進一步成熟,思考能力進一步提高,有了更多素材,寫好議論文應該不是難事。尤其必修三四冊後的8個寫作單元,分別從論點確立、論據選擇、如何進行論證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逐層逐項練習,會有利於學生議論文寫作提高。

我校作文教學現狀是高中生不會寫議論文,甚至不知什麼是議論文。一提到寫議論文,學生就手足無措、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便“逼”他們動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格式”都不懂,或論點不明,或論據不足,或論證不力,或結構混亂。寫不好加上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步履維艱。

  一、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論述。好多學生碰到一個論題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開。

2、不會論證分析。論證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但具體到"如何擺"和"怎樣講"時,卻不甚得法。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往往是論點一擺,再緊接着就是“例如”,或者寫上幾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結束了。中間沒有闡釋句,對論據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

3、材料積累不夠。舉例不過那麼幾個:中國的屈原、項羽、司馬遷、張海迪,外國的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即便列舉出來也不會多角度尋找與論點的關係,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爲觀點服務,說不出道理,爲了湊足篇幅,只好寫些不着邊際的話。

  二、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存在重記敘文輕議論文的輿論導向。一些專家認爲高考作文應寫富於生活氣息的活生生的記敘文,大力提倡寫記敘文。它可以讓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有話可說。而認爲議論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過高,學生不會寫就不要寫。因此,這導致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忽視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也認爲議論文不會寫無關緊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不重視議論文教學。許多教師迫於應付種種考試而疲於奔命,卻忽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如速讀習慣、作讀書札

記習慣、使用工具書解疑的習慣等等。有時爲了趕進度,隨意壓縮課時,把教材內容擠成“壓縮餅乾”硬餵給學生,結果食而不化,嚴重影響了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3、議論文教學只把傳授議論文的基礎佈局和寫法方法當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法寶,只講解與論點、論據、論證有關的寫作知識,或單一的指導學生議論文的結構,卻沒有或很少針對論證分析進行教學,以致於學生似乎聽懂了該怎麼寫的道理,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會論證分析,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針對議論文寫作存在的雙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怎麼辦?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則:對症下藥、事半功倍。纔是改變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視議論文教學。

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文體,而且從某一程度上看,議論文比記敘文更加重要。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議論文的這一特徵要求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駕馭能力。可以說議論文寫作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鍛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快速成長起來。同時議論文寫作的高要求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閱讀面和視野的擴大都有重要意義。

分析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題目,有一大半題目也比較適合寫議論文。如xx年的《人與路》,xx年的《綠色生活》,xx年的《品味時尚》,xx年的《拒絕平庸》,12年的《憂與愛》。這些題目相對而言,記敘文寫作難度要大。而寫議論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遠,更具備現實意義,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師應該把議論文教學提升到與記敘文教學相同的地位,重視議論文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強調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觀念。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並學會挖掘、運用素材。

首先,指導學生建立“論據收集本”, 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庫。同時,教師在每天的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課堂上分享。也可以讓同學們把素材本互相傳閱、交流,這樣一個同學所積累的素材變爲全班同學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當年放棄央視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新聞傳播學,而今成爲我國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這一素材通過大家討論,發現這個素材可以用於:學會放棄、堅持等話題之中。學生通過這樣的機會,素材積累增加了,素材運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思考、挖掘素材運用的主題,選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針對具體文題提出符合題意並具有文化價值的論點,就能夠達到舊瓶裝新酒—創新的目標。例如:學生平時非常熟悉的"司馬遷發奮著書"的素材,很多學生會從司馬遷在逆境中奮進,還會從司馬遷不畏艱難著書等方面來利用這些素材。但是如果學生從更深的角度如"學會放棄,舍小我全大我",以及從相反的角度如"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制度又怎麼會有司馬遷的發奮,又怎麼會有《史記》的流傳"等,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層次的角度進行立論,這對於學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條便捷的途徑。長期堅持,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積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論據素材以及形成對於文化現象的思維習慣。所以,素材積累不僅要多而精,更要會思考和運用。

三、教師要經常推薦優秀議論文,擴大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的特點是舉一反三,厚積薄發。沒有金字塔形的堅實的基礎,學生是很難登上議論的高峯的。教師應積極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議論文,擴大學生議論文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教師可以推薦《雜文報》、《雜文選刊》、《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優秀議論文,與學生一起品讀。由於這些文章貼近現實,所以學生感覺容易親近,也容易從中學到議論的.真本領。

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對一個人很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葉聖陶先生十分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些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也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等。我們要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能力,須讓學生養成以下幾種習慣:經常聽廣播看報紙的習慣,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社會發展;快速閱讀的習慣,不求一目十行,但須通過迅速瀏覽,迅捷把握文章觀點;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認真書寫的習慣,儘量做到筆畫有來歷,書寫整潔美觀。

  議論文教學反思5

近年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一線教師對高中議論文教學做出了很多積極有效的嘗試。在實際的議論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教給學生怎樣審題,怎樣搭建框架,怎樣做素材積累,怎樣借鑑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寫一篇四平八穩的議論文沒什麼大問題,但如何組織素材使其邏輯嚴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體現深度等問題,則依然是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在落實應試技巧之外,我們也應當思考,老師舍此還能教給學生些什麼,以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近幾年的教學嘗試來看,我認爲以下這三個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議論文寫作水平。

第一,基礎邏輯學知識能夠引導學生合理組織材料,並進行充分論證。邏輯學是通過研究概念、命題等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統的邏輯學常識,尤其是邏輯學中對嚴密論證的要求,將有助於學生合理組織語言,體現完整、充分、明晰的論證思路。學生在論證某一觀點時,往往會陳述一則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後就匆忙得出結論,這使得論證過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談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議學生讀過一些比較淺顯的邏輯學著作(如北京大學陳波的《邏輯學是什麼》、《邏輯學十五講》等普及型著作),發現對此有過研究的同學在議論文論證方面有十分顯著的先天優勢。這讓我看到了邏輯學常識在議論文寫作中所具有的潛在而又實際的成效,一直將邏輯學常識的介紹納入日常的教學環節。

第二,從很長時間的教學探索來看,社會心理學在學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實用。若干年前引發社會廣泛思考的“小悅悅事件”,也同樣引發我對學生議論水平的思考。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作文中引用這則事例時都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評“社會冷漠”,路人“道德敗壞”,因而要“呼喚愛心”……看多了這樣千篇一律的話語頗爲膩煩,何不設想一下:“假如你當時在現場,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棄的路人甲、路人乙嗎?”除了從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角度分析類似事件之外,我們就沒有其他視角了嗎,“批判冷漠”,“呼喚愛心”是不是僅僅就用幾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學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種不同的社會現象,既然是社會現象,就會有很多分析社會現象的維度。這讓我想起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在分析“小悅悅”、“扶不扶”等社會現象時非常理性,它呼喚社會責任,卻因爲“責任分擔效應”或“從衆”心理對這些冷漠的路人給予了適當的“瞭解之同情”,並沒有太過地苛責他們,那麼如何突破這種“責任分擔效應”或“從衆”來“利他”,裏面也有非常明確的建議。假如學生藉助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來行文,必然會遠遠超越只從道德優越感寫作的同學。

第三,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比較淺顯的哲學著作(如柏拉圖《理想國》,笛卡爾《談談方法》、羅素《西方哲學史》、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哲學的邀請》等),這不僅僅是政治學科的任務,更是語文學科在議論文教學中所需承擔起的開啓智慧、啓迪思維的責任。林經緯談到翻譯《哲學的邀請》的心得時說:“哲學是一種僅僅屬於每個思考者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作爲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問,它不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東西,而是給予我們拿起和放下的勇氣,和拿起什麼、放下什麼的判斷力。它解決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幫助我們承受‘生命之輕’。[爲您編輯]”這段詩意的表達,也正向我們呈現了哲學之於人的重要性。哲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沒有哲學的功夫做底子,議論文很難會有超乎尋常的識見。我在發現,那些哲學功底好的學生,其文章彷彿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誇張一點地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讀過的人若干年後依然清晰記得當年感動。

總之,古人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講授邏輯學、社會心理學的一些常識,引導學生閱讀哲學類著作,看似有點“迂迴”,好像與實際的高考應試技巧並不相關,不過,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問題解決了,就會“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維能力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並不能憑空而生,是經過嚴格、長期的訓練而得來的,這需要一線教師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跳出單純的應試圈子,設計一些與此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果無法安排課時,也可重點向學生推介一些這樣的書),喚起學生對邏輯學、社會心理學、淺顯哲學問題的關注,從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維水平的學問來解決學生在議論文中出現的思維問題,相信,正本清源則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