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五年級作文 >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精選15篇)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精選15篇)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

星期六我和媽媽去超市,看到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禮盒,我問媽媽:“這是賣什麼的?”媽媽說:“因爲端午節快到了,賣糉子的。”

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一位叫屈原的人。端午節主要的活動就是包糉子和賽龍舟。我說:“媽媽,我也要包糉子、賽龍舟。”

媽媽笑着說:“過幾天,在夾河裏就有龍舟賽,到時候媽媽帶你去看。我可以教你包糉子。”

我和媽媽買了包糉子用的糯米和糉葉,回家後媽媽把買的東西都放到了水裏泡着,媽媽說要泡一天,哎呀,急得我在廚房裏轉來轉去的。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催着媽媽包糉子。媽媽把糉葉在桌子上放平了,從一頭開始往上折成三角形,再折一下就弄成了一個三角形的漏斗,媽媽把泡好的米、花生和大棗裝進去,然後用糉葉一層一層的包好,再用線把三個角綁住,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開始做,哎呀,怎麼回事,怎麼裹不住呀,米都跑出來了。看媽媽做起來那麼簡單,怎麼我做就這麼難呢?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做了三個糉子,一個送給媽媽,一個送給爸爸,還有一個送給我自己做端午節的禮物。

過端午節真有意思呀!既能玩又有好吃的,媽媽還誇我是個愛勞動,懂得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真希望天天都過節!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2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的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糉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爲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糉子包好後,慢火煮一下午。糉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線。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五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爲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在屋檐上插艾葉、在手腕上纏紅絲線還要吃糉子。

據說,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而發明的。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是一位愛國忠臣,可是後來楚王聽信讒言,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不久,秦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屈原聽到國家滅亡的消息,心中萬分悲憤,就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祭奠屈原,便發明了糉子。

上街買好原材料,我和媽媽就忙開了。洗箬葉,淘糯米,醃豬肉所有材料全部歸位,開始包糉子啦!只見媽媽先把兩三片箬葉疊在一起,捲成一個蛋筒一樣,然後往裏面放一些糯米,加上一塊肥而不膩的五花肉,再蓋上一層糯米,把五花肉藏起來。接着把蛋筒上跑出來的葉子蓋上。最後繫上紅絲線或竹杆固定好糉子葉就好啦!溫馨提示一下,綁糉子的繩子要勒緊,不然糉子煮出來不好吃。

包好糉子,就可以放進高壓鍋煮了。煮熟的糉子散發着一種淡淡的清香,輕輕撥開,糯軟的米粒包裹着爽滑的五花肉。這滋味,讓人一聞就垂涎三尺了。

雖然經典糉子很美味,但是我們新式糉子也毫不示弱。我們的糉子從開始的肉餡變成了紅豆餡、粗糧餡至今的糉子甚至成了黑暗料理!什麼湯圓餡、巧克力餡、奶油餡、榴蓮餡、百果餡真是琳琅滿目,令人應接不暇。要是屈原嚐了這種糉子,恐怕再也不敢吃任何糉子嘍!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我非常喜歡端午節。爲什麼呢?實不相瞞,我喜歡端午節的原因是因爲糉子!糉子實在太好吃了。誒?那邊怎麼啦?原來是糉子煮好了。我也不多說啦,吃糉子去了,要是再不去恐怕糉子就沒了。哎!給我留幾個!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4

又是一年的端午,空氣中瀰漫這糯米和艾葉的香氣,清香寧神,層層的霧氣掩映着熱鬧的氣息。

猶記幾千年前,那位詩人抱石投入了汨羅江,人們紛紛划船尋找,龍舟,糉香在節日裏傳承下來。今天的端午是否還似當年那樣,龍舟馳騁,糯米糉香。

是否還記得,那一年手包糉葉,糯米在手中迴旋,慢慢的繞成一個又一個喜人的糉子,蒸籠的青煙瀰漫,江南小鎮的細雨朦朧,誰手持艾葉,一曲離散,吹盡了斷橋的哀愁,喝盡了那一杯三生三世的雄黃酒。

說到端午,應該有不少人記得五色線,小小的絲線在手腕腳腕上繞來繞去,繞成一個個五彩的結,小孩子戴上去格外的喜人辟邪的說法也在其中流傳下來,下雨天時拿下來順着河水流走,總少不了雨天的詩意。

我還記得家鄉的端午節必須是要吃糉子的,那芭蕉葉包裹着的糯米,層層的`香氣縈繞在鼻翼之間,小心翼翼的剝開糉葉,生怕是破壞了糉子的形狀,糯米的軟糯香氣與糉葉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令人久久回味,一口咬下去,便是無窮回味。

南方的很多地方或許還留有着端午佩香囊的行爲,這香囊裏有着硃砂,雄黃和香藥,外包絲布不僅樣子玲瓏奪目,而且也是清香四溢,有着祈福安康避邪驅瘟之意,在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也是精巧至極。

手包糉子,手採艾草只有親手才能體會到端午的樂趣。糉香、五色線、艾葉、賽龍舟。這本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如今卻能見的幾個又有誰人能知,連那糉子也都是超市裏的各色糉糉子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各色糉子爭奇鬥豔,卻也失去了曾經的那種手包糉子的歡樂,民俗在漸漸淡去,哪個纔是我們想要的節日。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5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棕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包棕子、吃棕子啦。媽媽提前一天就把糯米和包糉子的葦葉泡在了盆子裏,做好了包棕子的準備。

端午節一大早,一家人開始包糉子了。我看着媽媽那嫺熟的動作心裏癢癢的。於是,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一片棕葉,將它裹成圓錐體,放入糯米和紅棗,再把多出來的棕葉折過來,蓋住米粒。但這些米粒就像故意跟我過不去似的,不聽話地從縫隙裏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棕葉把他們裹住。爲了不讓糯米粒漏出來,一片棕葉不夠再來一片。結果我包的糉子就像個“大肚子將軍”,渾身纏了好多條線,彷彿被五花大綁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連平時裏嚴肅的爸爸也笑得合不攏嘴。

要煮棕子了!媽媽先在鍋裏倒上水,然後將棕子一個個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上午。煮好後,一掀開鍋蓋,糯米的香味兒就充滿了整個屋子。

吃棕子了!我解開棕子身上的線,打開青青的棕葉就看到了白白的糯米。一口咬下去,黏黏的、甜甜的,不僅甜在嘴裏,還甜到了心裏!一家人在開心地品嚐着棕子,只有我那“大肚子將軍”躺在鍋裏無從問津,最後只好由我親自“消滅”了。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問了爸爸後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7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清明節、中秋節、國慶節、春節……。下面我爲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家鄉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端午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據說屈原自投汨羅江後,人們哀悼他,怕他的屍體給魚龍吃掉,每當這天都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投雞蛋、糉子讓小魚小蝦吃。到了後來就演變成快到端午節時家家都買糯米,包糉子,插艾葉,小孩都戴荷包、系五彩線。

這一天我們家人都早早的起來,去外邊踏青,到河邊走走,往臉上撩一捧河水,順便採些艾蒿有時也帶回一兩枝柳樹的枝條回家,插在門框邊,窗臺上,出發前奶奶會把五種顏色的線混合搭配在一起,系在我的脖子上、手和腳上。大街上有好多人,還有賣東西的,媽媽也給我買很多好看的荷包戴。說是要到節後下第一場雨時摘下來,扔到外面,把晦氣,還有身體的毛病隨着雨水一起沖走,這一年就會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回來之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前包糉子,有時也會提前幾天就包好,到過節時就省事了。我和奶奶學着包糉子,可怎麼也包不好,奶奶說要包結實了糉子纔會好吃,水不會浸到裏面。過了好一會,我才把糉子完全弄好了一個,用馬蓮草使勁捆了一圈又一圈,扎的很結實,呵呵,我終於放鬆了。包糉子是需要有耐心的,不是馬馬虎虎就能包好的,就像學習一樣,要認真,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好。

糉子煮好了,早餐開始了,同時都端上來的還有煮雞蛋,我挑一個大的雞蛋讓媽媽也拿一個和媽媽頂,媽媽的雞蛋被我的頂破了…。就在歡聲笑語中我們結束了端午的早餐,新的一天開始了。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就是這樣過的,你們那裏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也很有特色呀,我很喜歡過端午節。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8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它是怎麼來的呢?通過查資料,我瞭解到:原來,端午是爲了紀念屈原一樣的愛國人士的,而且,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囊等。我喜歡吃糉子,這次也不例外,我和媽媽一起包糉子。

我們準備了許多材料:有糉葉、糯米、紅棗和鹹肉等。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糯米浸泡在水裏,再把糉葉和紅棗放入水中清洗一下,將棗核去掉;然後,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入鋪平的糉葉裏,包成三角狀,不封口;接着,將處理好的紅棗放進去,又在上面撒了一層糯米,封上口;最後,在糉子外面繫上腰帶。我也跟着做。很快,一個一個口味不一的小糉子做好了,它們排成一排,可愛得很!媽媽把它們放入鍋裏,用中火蒸。我開啓了等待之旅。

不大一會兒,美味的糉子就要出鍋了。那香噴噴的氣味勾引我來到了鍋前,打開鍋蓋,抓起一個糉子:“哎呀!呼呼!好燙!”我慌忙扔掉糉子,把伸出去的手又抽了回來。媽媽轉個頭來提醒我:“小心點兒,你這個小貪吃鬼!別添亂了,還是讓我來吧!”說完,媽媽拿來筷子,把糉子一個一個夾到盤子裏,端到桌上。這些三角形的糉子,像一座座小山,堆在盤子裏,真好看!我耐心等了一會兒,等糉子不燙了,拿起一個糉子,解開它的帶子,脫掉它的綠衣服,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一旁的爸爸見我吃得這麼香,笑了,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像屈原一樣的愛國人士,我們可不能忘記他們。”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爸爸說得對,絕對不能忘記這些爲國付出的人。

這次的端午節,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歲:作爲中國人,我定要向屈原他們學習,做一個熱愛祖國的好男兒!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9

伴着糉香,又來到了我最喜歡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插艾草,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滿心想精忠報國卻被奸臣所害,就投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裏,人們知道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很多味道鮮美的糉子扔進江裏,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這一天,天空灰濛濛的,而我們一家的心情恰好相反,輕如棉的風浮過我的臉頰,舒服極了!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騎着車子去奶奶家過端午節,奶奶還炸了糖包和菜角,一定很好吃。可是在半路中,因前天下雨形成一條條泥路,坑坑窪窪的,使我們的車子很難再往前騎,無奈之下,只好把車子停在正好路過的同學家裏,單身前進!我們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走着,鞋上沾滿了泥巴。終於,在重重困難下到了奶奶家,實在把我們給累壞了,我一屁股癱在奶奶家的牀上,打開了電視,畫面上正放映着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賽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我頓時倦意全散,拍手叫好,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場面真是如此壯觀!

這時候,奶奶輕輕地走過來,手裏給我拿着糉子,糖包和菜角,讓我趁熱吃。我就一邊吃着美味的食物,一邊看着賽龍舟壯觀的畫面,真是兩全其美!家鄉的端午節和外地的習俗一樣,過得紅紅火火!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0

又到一年端午時,當然少不了端午的一些傳統習俗。這次,我將帶領大家重溫端午節。

上午一起來,奶奶就叫我一起去包糉子,端午節少了糉子怎麼行呢?我帶着極大的興趣跑到廚房。這時,奶奶正在包糉子,我看着她先把糉子葉捲成圓錐狀,把糯米和紅棗放進去,把多出來的糉葉成螺旋狀卷好,最後一點點地捲起來對摺,最後用繩子捆住,一個完美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糉子這麼簡單,我也忍不住試一下了。第一步還挺順利的,到裝餡的時候,我裝了一點點,正當我準備下一步時,奶奶頓時叫住了,說:“糉子餡要裝得溢出來,要不然糉子包好後餡在糉子裏就顯得一點點,就不好看了。”我照着奶奶說的話做,果然,一個完美的糉子就出爐了,放到鍋裏蒸一個,味道棒極了。原來包糉子還有這麼多的講究啊!

中午吃完糉子,和媽媽一起去買艾草,聽說艾草掛在門前能驅蚊、辟邪,於是我和媽媽一起買艾草。一路上都是賣艾草的,可是大都賣完了,找了半天,才發現僅有一家在賣。買回家,把艾草掛在門口,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晚上,又一次聚餐,大人們喝雄黃酒,喝雄黃酒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說了這麼多習俗,我們來了解下端午節的來歷吧!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在過端午節,吃糉子,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這個短暫而有意義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屈原沒死,他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1

在我國,每到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唱起這首童謠:“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時,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午節流傳下來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也因此,過端午節也成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民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如今,端午節已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2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3

黝嘿,又到了放假的節日了,那就是端午節。但是,馬上也要考試了,說玩吧,想着考試,說讀書吧,又想玩,到底幹什麼幹好呢?

在週五,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把我在休息日的安排全部寫了下來。

1.在週五,把我的英語作業寫完,吃飯、睡覺。

2.在週六,把我的數學和語文寫完,把全部的作業都寫完之後,看書,吃飯、睡覺。

3.哈哈,終於可以好好的玩兩天啦!週日,在家裏吃着零食,看着電視(要適量),下午,下樓和朋友一下玩。吃飯、睡覺。

4.接下來就是星期一了,也是我們放假的最後一天,所以,姐姐帶着我去看電影,哈哈……好開心那,就在那一天,我要一天都在外面玩,因爲要開學了嘛,好好放輕鬆。

這就是我的“休息安排表”,把我的休息時間都寫在了下面,因爲這樣可以讓我更好的去完成它。

安排是安排完了,接下來就要做了,在第一天,也就是週五的下午,因爲我的英語最好,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它。那在地二天呢,我也是按照我的安排表做的,這不過太超出在我想象的範圍內了,因爲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我就多讀了一些書。在第三天,我還是按照安排表來完成的,媽媽給我買了好多的零食,我也沒有多麼的貪吃,只是把二分之一吃了,呵呵……接下來就該地四天了,也是我的最後一天。雖然這一天還沒有到來,但是我就已經可以想象出,明天是多麼的美好!

我的端午節就在這個子寫作業又有娛樂中結束了,但是我非常開心。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4

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熟悉的兒歌總會迴盪在耳畔:“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要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包好。糉葉、竹葉還有裹糉子的菖蒲葉子要在鍋裏煮一下。煮好的葉子不再青翠欲滴,而是變得結實柔韌。單是糉葉的香味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了。

媽媽會包多種口味的糉子,糯米餡的、鮮肉餡的、蜜棗餡的、麥仁餡的、紅豆餡的……有時媽媽還會包雜糧餡的,就是各種米、各種豆、各種乾果混合着包在一起,五顏六色的,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心靈手巧的媽媽包起糉子來是又快又有型,左手託着糉葉,右手撈起一把米,放在糉葉中間,箬葉的,媽媽會包成“磚頭形”、“元寶形”,竹葉的,媽媽會包成“三角形”都用細長的菖蒲葉子纏得結結實實的,這樣煮出來的糉子纔會緊緻有彈性。

糉子要在大鍋裏煮一夜。

端午節的早晨,會早早的被媽媽叫醒,媽媽要在我的手腕上裹五絲,就是用黑、白、紅、黃、綠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洗臉水是媽媽煮糉子的水,褐色的、散發着糉子的香味,洗完臉上滑滑的。

待媽媽打開鍋蓋,滿屋都瀰漫着糉子的清香,讓人聞了禁不住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葉,撒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甜甜糯糯的,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每每這時,媽媽都會給我講屈原的故事,而我總是百聽不厭,懷着對屈原的敬仰,咀嚼着分外香甜的糉子,我更加喜愛端午節了。

五年級端午節作文1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說到端午節,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舊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糉子,把糉子投進舊羅江中.

晚上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節,這時,外婆正在包香噴噴的糯米糉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在江南地區:他們爲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 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這時,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糉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說:" 外婆,我來幫您嚐嚐糉子熟不熟 "外婆笑眯眯的說:"看你這隻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糉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糉子,聞一聞,哇!真香啊!真讓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馬上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外婆說:"現在的糉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糉,水晶糉,肉糉,鹹肉糉……"聽着聽着,口水早就已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去了外婆家,我不僅瞭解了不少的知識,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節的糉子,真是高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