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仁義禮智信作文(精選44篇)

仁義禮智信作文(精選4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仁義禮智信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仁義禮智信作文(精選44篇)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爲“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行爲規範,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爲的常理。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這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僅僅侷限於家族親屬之間。

隨着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老子說:“與,善仁”。其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裏“仁”已成爲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爲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範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

這裏講的“義”,主要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羊在我們生活中,從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國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與魚構成了“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羊和魚都是最鮮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國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個“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來構造的,這反映了人們對羊所具備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並把這種境界作爲國人應該追求的品行,作爲應該提倡的道德。

《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和“善”聯繫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極爲推崇“仁”德,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認識的。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裏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古人云:“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爲榮,背義爲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爲主要標準的。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爲一種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

隨着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寫道:“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加以規範,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範,提倡以“禮樂”治天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爲道德準則加以提倡。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爲”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幹什麼?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爲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衝動的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尊重、加以規範、加以倡導。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範之首,表明“禮”已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規範爲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昇華爲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佔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爲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裏。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纔是智慧之舉。這裏講的“是知也”就是指“這纔是智慧、這纔是聰明、這纔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爲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範中的地位,使之成爲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爲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纔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爲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係。缺乏堅定可靠和相互信賴這種基礎,人們在自己的行爲上也難以實現誠實和守信。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

歷代賢人聖哲關於“信”的強調不絕於書,甚至包括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一些古典文學名著裏,也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都有關於“信”的人性詮釋和故事描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

老子說:“言,善信”。其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

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爲規範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

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貞觀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徵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把“信”作爲治國之大綱加以強調。《舊唐書》寫道:“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尚書》寫道:“信用昭明於天下”。

《詩經》裏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信誓旦旦”。像這種對“信”的認識、對“信”的提倡、對“信”的崇拜,從古至今像存活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說明“信”作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所推廣。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

唐朝時,每逢朝廷有什麼喜慶活動,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給皇上送禮,禮品主要是各地的特產。

有一年,有個叫緬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到太守的委託,送一隻活天鵝到京城去給皇上進貢。因路程遙遠,還要照顧天鵝,緬伯高一路上很是辛苦。

當他走到一個大湖邊時,覺得很疲倦,就決定休息一下,洗個臉再走。他下了馬,洗了把臉,覺得精神好了許多。他又把馬牽過來讓他也喝了點水。他見那隻天鵝身上灰撲撲的,就把天鵝也拿到到水中洗洗,天鵝下了水,異常興奮。緬伯高一時疏忽,那隻天鵝在水中游了兩下,忽然翅膀一抖,飛了起來。緬伯高一見,汗都嚇出來了,急忙伸手去抓,哪還抓得住,只是抓掉了天鵝的一根羽毛。

緬伯高看到天鵝跑掉了,心裏非常憂慮。回去重拿吧,時間來不及,空手進京也肯定不行,怎麼辦呢?他低頭看着手中的鵝毛,靈機一動,心想,也只有這樣了!於是就把手中的鵝毛收好繼續上路了。

緬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趕上皇帝召見各地使者。大家都帶上禮品,去朝見皇上。各地送的禮品都是珍奇異寶,只有緬伯高與衆不同,他兩手託着一根羽毛,恭恭敬敬地呈獻給皇帝,說:“我們路途遙遠,太守派我千里跋涉,專程送來一根潔白的鵝毛。禮品雖然很輕,但我們尊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樣,是很真誠的。”

皇帝聽了,很高興地收下了鵝毛,還給了他很豐厚的獎賞。

從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對待朋友或長輩,送的禮物不一定要貴重,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對待他們就好了。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

提起關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許多人都在心裏敬仰他。當然我這個癡迷於《三國》的人,也是打心眼裏敬佩他。哦,我聽到你問了,是怎樣喜歡關羽的。別急,聽我慢慢講來:我是從《三國》的其中三回悟出了關羽的性格從而喜歡上關羽的。

從《三國》的第五回(溫酒斬華雄)中悟出了關羽“神速”的作戰風格,書曰:“其人身長九尺,丹鳳眼,臥蠶眉,迎戰華雄也,眼間,手起刀落,關公已提華雄首級提入帳營中矣。”不僅如此,還悟出了他不誇大功勞,而且不狂妄,書曰:“關公提華雄首級來到營中,曰:“吾此將華雄斬於馬下,只將首級提來,小弟束是無能。”關羽是多麼謙虛啊,這對於我的學習也受益匪淺。關羽的第一次戰鬥出場便在我的腦海中定了一格。

還從《三國》的第二十八回(古城相聚)中悟出了關羽精忠報國的精神,雖然在魏國吃香喝辣,但他始終不忘自己的國家,在孫乾的勸告之下,關羽回國的決心更大,於是他帶着孫乾保二嫂赤兔行千里向汝南進發。經過幾番周折,終於到了蜀國,碰見了多月不見的張飛,書曰:“關公望見張飛到來,喜不自勝,付刀與周倉接了,拍馬來迎。只見張飛熱淚滾滾,興奮至極。”關羽是多麼忠厚啊,他既能身在曹營卻不忘桃園三結義。他是多麼赤心報國啊。他的作風對我們也受益終生,於是關羽這個勇謀大將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又攀升了一格。

也從《三國》的第五十回(義釋曹操)中悟出了關羽仁義的精神,雖然曹操是自己的敵人,但關羽把曹操的位置放的很重。在關羽詐降到魏國時,曹操爲了留住他,日日大型款待,關羽的赤兔馬,便是曹操所贈送的。後來,關羽雖然回國了。但他也很仁義,不忘曹操所贈送的每一件物品。所以,當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關羽這個仁義漢,放過了曹操。這就等於放虎歸山啊,可是關羽這個仁義將,就是白白將虎歸了山。有些人說:“關羽真是個愚蠢的大將。”我卻極不認同這種說法,雖然三國相爭,拼殺各不相讓。但總是一個世界啊,我想:劉備也該在心裏高興,因爲有了一個仁義的大將,他都能對敵人仁義如親,還愁對義哥不仁嗎?讀到這,關羽這個忠義大將在我心中的位置徹底攀升到了頂層。

關公這個有膽有識、赤膽忠心的將軍,他忠心耿耿、殉節報國的精神,感動着無數人。在這裏,我想說一聲:“關公,你的英雄形象會被無數人所傾佩的!”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

“唐宗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之家”。《書劍恩仇錄》一書打響,“金庸”作爲一個神話由此誕生。金庸作爲近代最爲著名的武俠大家,仍然本着“藝精靠磨鍊”的道理作文做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武俠小說中度過的,隨書中的人物一起涉險江湖,獨霸武林。他雖然文章情節寫得波濤洶涌,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但他的性格卻只是平靜如一杯水。

他的得意之作《射鵰英雄傳》中,刻畫人物各有性格,獨成一體。即使他們屢逢兇險,屢遭奇遇,但表達的仍是一個人生價值觀:做好人,做好事,勤奮努力,不強求,上天自有安排。金庸筆下的文章離奇曲折,武俠奇遇歷險共冶一爐。忠厚仁義的郭靖一邊對楊康不離不棄,一邊和俏黃蓉上演着血色江湖中的愛情故事,一邊又行走武林,對師傅洪七公等,盡忠盡孝;對兄弟楊康等,仁至義盡;對愛人黃蓉,柔情似水,即使再危險,也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盡職盡責。金庸筆下的江湖早已灰飛煙滅,但正直仁義的性格卻能永恆。

《三俠劍》一書中,情節更是扣人心絃,足見金庸先生文筆嫺熟。在這部小說中,聖英的平淡仁義、飛天玉虎蔣伯方的豪爽急躁,詼諧老人張平化的義薄雲天,賈銘的幽默可愛。即使在兇險迭出的武林中,每個人依然能保持獨立性格。聖英步步小心、寸寸留意、招招謹慎,而蔣伯方卻能“藝高人膽大”的笑傲江湖,沒什麼能耐的賈銘卻能大大咧咧行走其間,分外緊張時,他和所謂的“乾巴雞楊鄉武仍能成爲大家的開心果。

金庸先生創造了武俠小說的奇蹟,爲我們送出一幕又一幕的片段,這種藝術上的成功正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5

如果說一個人不仁不義,必定是貶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敗壞。自古以來,聖人賢士都以仁義來嚴格律己,孟軻“捨生取義”,譚嗣同“殺身成仁”,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仁義”二字,可見,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兩個字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做人,就要做仁義之人。

“仁”是大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何謂惻隱之心?如果你看到東風無力百花殘,原本絢爛的事物在一個溼冷的夜在記憶中離去,只剩滿地殘破的軀體,你是否心中有所觸動,慼慼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襤褸,眼神因爲飢餓而黯然無光,雙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頓生憐憫,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惻隱之心在暗中慫恿,而人之爲人,是不可離了這顆惻隱之心的。沒有惻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仁”,人,就成了高山上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熱心,社會也就永遠處於冰凍狀態,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試問這樣的世界怎麼會惹人留戀?都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應當胸懷仁心,讓人間有情。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於以平衡的原則來處世,所以也把“正義”作爲行爲的準則之一。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何謂羞惡之心?《詩經》有言:“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爲人,要懂羞惡,顧廉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也正是指的這一點。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誘惑肯堅持自我,做到爲人有“義”的?今年四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款數達5100萬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貪念是爲了買樂透,小中了幾次之後就頻頻向金庫伸出黑手,而這兩個人竟都是該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員,難怪結案后街巷老人要連罵他們“不顧廉恥”了。義,應當成爲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積澱的精蘊。

仁和義向來是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作爲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千年的迴音,也要成爲當今社會中人們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堅持仁義,做仁義之人,才能成就坦蕩蕩凜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昇華,社會纔有桃源之和諧。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6

如果一個人不厚道,不公正,那麼他的劣等人格和道德敗壞一定要受到斥責。自古以來,聖賢以德義嚴於律己。蒙克“爲義捨生”,譚嗣同“爲仁自殺”。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義”字。可見這兩個字,重如千石,是支撐人的兩塊基石。作爲一個人,必須是一個正直的人。

“仁”是偉大的聖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對仁的理解是“惻隱之心,仁是目的”。那麼什麼是慈悲呢?如果你看到,東風已起,百花齊放,原本絢爛的東西在一個溼冷的夜晚留在記憶裏,只留下地上破碎的軀體,你心裏是否感動,是否失去了什麼;如果你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他的眼睛因爲飢餓而變得暗淡,他的眼睛深陷,你會不會覺得可憐,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慈悲心就被暗中鼓勵,人類就離不開這種慈悲心。沒有慈悲,就沒有“仁”。人成了山中無法融化的永久冰雪。momo已經取代了熱情,社會永遠是凝固的,沒有情感,沒有光明,沒有溫暖。這樣的世界怎麼能引起人們的留戀?大家都說:“人不是草木,誰能無情。”既然人是人,不是草木,就要心地善良,讓人有情懷。

“義”的本義是“儀”。中國人習慣於生活在平衡的原則下,所以他們也把“正義”作爲行爲規範之一。孟子曰:“廉恥之心也,義之終也。”什麼是羞惡?《詩經》有句話:“老鼠有牙,人無止境!人沒有盡頭,爲什麼不去死?”所以,做人要懂得羞恥和羞恥。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正是這個意思。但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抵擋住堅持自我,做到“義”的誘惑呢?今年4月,震驚全國的邯鄲農業銀行金庫特大盜竊案結案,金庫被盜金額高達5100萬。但犯罪嫌疑人一開始貪財買彩票,小學時幾次後頻繁將黑手伸向金庫,兩人都是銀行現金管理中心的倉庫保管員。難怪結案後,街上的老人甚至罵他們“魯莽”。義應該是做人的根本立足點和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們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

仁義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作爲儒家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和人生理想,它不僅是這個千年的回聲,也是當今社會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只有堅持仁義,才能成就坦蕩凜然的男子漢,才能昇華人格,才能達到桃園的和諧。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7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國的君主。劉備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爲是一個惜才如命、寬厚仁義的人,是一個公認的仁義之君。可是,有一句歇後語卻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難道劉備的仁義都是裝的嗎,他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仁義嗎?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路諸侯爲了爭奪領地而不擇手段,唯有劉備劉皇叔特立獨行,爭取領地一定不能殺人,事事以仁義爲先。徐州太守陶謙被曹操以“殺父之仇”的名義討伐,他求遍了各路諸侯,但沒有人願意相救。只有劉備,冒着危險來幫助陶謙迎戰曹操。雖然他只有區區幾千人嗎,但就是因爲這個舉動,讓陶謙感激涕零,讓他的仁義之名天下皆知。曹操退軍後,陶謙出於感激和尊敬,要把徐州這塊天下諸侯無不夢寐以求的風水寶地讓與劉備,可是劉備竟然拒絕了,說自己無才無能,不能接受。陶謙更是對劉備讚歎不已,最終在臨死前還是執意把徐州讓給了他。接管徐州後,呂布敗兵來投靠他,他不但盛情款待了呂布,還把徐州給了他,自己只在城外的一處小城屯兵,這一舉動又讓劉備仁義的美名傳遍天下,透視更讓許多人感到不解。此後,劉備摔阿斗、拒劉表、三顧茅廬等事更讓他的寬厚、仁義之君的威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讓他徹徹底底的穿上了“仁義”的外衣。

可是,劉備真相表面上看上去那麼仁義嗎?其實,只要細想,不難找到答案。當時,所有人爲了領地不擇手段,曹操更是放出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誑語,讓那個時期的老百姓對這些人又恨又怕。這時,劉備出現了,他真的是特立獨行,別人越不仁義,他就表現得越仁義,所以很快得到了一方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可是,“仁義”這兩個字從此就像一個枷鎖,牢牢地束縛了他。爲了仁義,他放棄了許許多多,犧牲了許許多多,不得不做了許許多多。在所有人中,龐統無疑是最瞭解他的那一個。劉備大軍去西川幫助劉璋,龐統想借機奪取西川,可劉備因爲劉璋是自己的同宗兄弟而堅決不同意。醉後,龐統不得不用自己的死來換劉備仁義的一個藉口,只爲了讓劉備能順利成章的奪取西川。

劉備真的仁義嗎?其實不然,他和董卓、袁紹、曹操一樣野心勃勃,想要坐擁整個天下,但他比他們聰明的地方就是善於僞裝,他用仁義作爲外衣掩蓋自己的野心。因爲他深知:得民心者的天下。所以,他披上了仁義的外衣,甘願做一隻披着羊皮的狼,來獲取更多的東西。

由此看來,劉備不是真仁義,而是假仁義,而且,他非常不容易地把仁義做的徹頭徹尾,讓後人被他的仁義所迷惑……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8

仁義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義是每一個人都應有的良好品質,仁義就在我們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關注了一本書,叫《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羅貫中,明朝人。我剛聽到書名的時候,感覺不好看,但是當我看到書面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帶有英雄豪氣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我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水滸傳》裏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張飛、關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還要數關羽了,因爲他特別重情義,講仁義!

記得那次,曹操發兵二十萬攻打劉備,關羽拼死堅守,但靠孤軍奮戰也是不行的,曹操還是攻破了徐州,劉備匹馬投奔了青州袁紹,張飛也中計敗走芒殤山,劉備的家眷和關羽被曹軍重重包圍,曹操勸其投降,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我只向漢帝投降,決不屈服於曹操;二、兩個嫂嫂那裏,請撥皇叔的俸祿贍養;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也都要去投奔他。這三缺一,關羽就決不投降!曹操一心只爲招降關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應了。於是關羽就開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生活。這難道不叫做“仁義”嗎?你看,關羽寧可死,也不願投降自己的敵人,當今社會上像關羽這樣的人簡直太少了,甚至沒有。我想如果我是關羽的話,在當時無奈的情景下,一定也會投降於曹操的。而關羽則不,他還記得當年在桃園發過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報國安民!這就叫做“忠義”吧。雖然關羽暫時安身於曹營,但身在曹營的關羽卻時時刻刻不忘故主劉備,我認爲這也應該叫做“仁義”。當關羽打聽到劉備的去處時,就想去找劉玄德,可曹操不惜讓這麼一員良將如此走掉,就越發對關羽好,先是送給了關羽許多金銀珠寶,又贈了一件戰袍,接着又送給關羽一匹好馬。關羽雖很想念劉備,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動,決定報答曹操,於是就幫助曹操斬袁紹兩位大將。我認爲這更叫“仁義”。當關羽報答完曹操大恩之後,就去找劉備,但曹操設下種種阻攔,可關羽爲了兄弟情義,毫不畏懼,過五關,斬六將,這也叫“仁義”。當時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圍得水泄不通,但關羽又想起在曹營時曹操待他不薄,又顧念舊情,就又把曹操放了,這也叫“仁義”。當時吳國爲奪回荊州,周瑜被氣死,吳蜀之間的怨恨更加深重。這時吳國魯肅居然宴請關公赴會。面對東吳擺下的鴻門宴,關雲長卻是不動聲色,單刀赴會。這叫做“忠勇”。

有一次,關羽在與曹操奮力抗戰的過程中中了箭毒,關平請來華佗爲他父療傷,華佗爲關羽刮骨療毒,而關雲長卻談笑着與馬良下棋,另一隻手還拿着雞肉。華佗拿出一把尖刀,讓隨從在一旁接血。華佗先割開關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見得到骨頭,只見骨頭已經發青,華佗用刀颳着骨頭上的毒素,發出“沙沙”的響聲,帳上帳下的人都掩面失色,關公卻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笑着下棋,臉上不見一點痛苦的神色。不一會兒,血就流了一大盆。華佗刮盡關公骨頭上的毒,就敷上藥,再用線將皮肉在縫起來。手術剛做完,關羽就大笑着站起來,還伸了伸手臂,說:“手臂伸舒想過去一樣,不痛了。先生真是神醫啊!”從這裏可以看出關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們,早已嚇得昏了過去,而且那時候沒有麻醉人的藥,把骨頭刮出來那得有多疼啊!而關羽還能談笑風生,顯得如此輕鬆,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義”這個字可真奇妙,雖然只有三筆,但裏面所包含的意思卻深奧的不得了。關羽就配得上“義”這個字。因爲他特別仁義、忠義,還很忠勇。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淺吶!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9

大張小張家,世代都是農民。家裏也比較窮。當村裏較爲富裕的人家都蓋起了漂亮的樓房時,他們家還住在土房裏。父母主要靠種地爲生,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緊巴巴。那年,大張考上西安一所重點大學,一家人在高興之餘,着實爲供大張上學的事情犯難。坐在一起商量,開學就要上高中的弟弟小張首先開了言。他說自己從小就學習一般,看來也不是上大學的料。他願意出門打工和父親一起供哥哥上學。哥哥大張當時雖然心存內疚,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能先這樣辦。

就這樣,弟弟放棄了上高中上大學的機會,初中畢業後早早就步入社會,到建築工地當小工。掙下的工資他一分錢都不亂花,全部交給父親資助哥哥上學。此間,也曾有人對他說:“你這樣癡心地供你哥上學,傻呀!就是你哥記着你的好,但將來有嫂子管着,你能得到回報嗎?”可不管別人怎麼說,小張都不爲所動。他想,既然是一家人就應該多奉獻,少索取。爲了自己家人做事理所當然,怎麼能求回報呢。在哥哥上大學的四年間,父親也沒閒着。他除操勞地裏的農活,照顧常年身體不好的妻子外,農閒時間幾乎天天出門做小生意。賣雞蛋,收廢舊塑料,只要能掙錢,什麼都幹。就這樣,一家人齊心協力艱難地供哥哥大張到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後,爲了謀得一份收入較高的工作,哥哥大張遠走他鄉在南方一家金融機構就業。憑着農家子弟能吃苦的精神,他年年被評爲先進,幾年後每月就有七八千元的穩定收入。自己生活好過了,他沒有忘記幾年間爲自己做出犧牲的弟弟。每當想到弟弟爲了自己在工地上天天汗流浹背地勞作時,他心都在流淚。他發誓要回報弟弟,改變弟弟的現狀。回家後,徵得父母親的同意,他好說歹說地把弟弟從建築工地上拖回來,送進了一家高等職業學校學習水電安裝技術。學制三年,三年間他包下了弟弟學習生活的全部費用。弟弟畢業後,由於學的專業對路,弟弟沒費什麼勁就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現在日工資三四百元,也不比大張少多少。

就這樣又過去了若干年,哥哥大張在廣州貸款買了房,買了車,並且結婚成家。弟弟小張日子過得也不錯,在縣城裏買了房,還娶了妻子,家裏原有的土房也早已被漂亮的樓房所代替。屋裏有自來水,有燃氣竈,有洗澡設施,有空調,家用電器更是一樣都不少。兄弟倆爭着掏錢,讓父母這幾年逛了不少地方。父母親深深地爲他們生養的兩個兒子自豪。鄉親們也都爲大張小張這仁義哥倆的事蹟所感動,將他們作爲活教材,來教育自己的後代。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0

提起“五常”,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古代的名人故事。唐太宗仁義佈於四海,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仁”;關雲長“義薄雲天”,讓我們知曉什麼是“義”;花木蘭替父從軍,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禮”;文與可“胸有成竹”,讓我們懂得什麼是“智”;“千金難買季布一諾”,讓我們理解什麼是“信”。而在這“五常”中,“仁”是最難做到的,可是在經典故事——仁義衚衕中兩戶人家都做到了“仁”!讓我看見了一朵美麗的鮮花。

現在的仁義衚衕在很久以前是兩家緊緊相鄰,並沒有路。一天倆家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做官的人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爲了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於是他便在家中的信裏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千里捎書爲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意見,並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話說:“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爲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麼辦呢?這裏正缺一條南北通道,於是就修建了一條衚衕,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衚衕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避免不了像這兩戶人家這樣的矛盾,但是我們的心中常懷着“仁義”凋謝的花朵也會重新綻放。人們之前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和與人爲善,當發生爭執和摩擦時,退一步將會海闊天空,還可能和仁義衚衕故事裏一樣換取對方的尊重和友愛,換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做人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會謙讓並不在於年齡大小、貧富貴賤、無論是兄弟之間,還是朋友相處,謙讓都應該是大家執守的良好品格!

俗話說:“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則先從別人開始!”仁愛先從我開始,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仁愛,少點爭執,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現在就開始出發吧!

寒風瑟瑟,可我渾身暖暖的,融融的。回首反思,我嗅到了仁愛的氣息,它在風雨中顯得格外醒目,猶如盛開在我們心中的一朵鮮花,正默默地迎風吐豔呢!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1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千年。其中的道德,可以涵養性情,高雅脫俗,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先賢的諄諄教誨,穿越時空縈繞在耳畔。那是對爲人處世的精準總結,讓我們有了日常行事的準則,使其化爲自己的思想和靈氣。

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範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爲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着傳承傳統美德的重任。古有“程門立雪”的尊師,有“孔融讓梨”的尊長,有“三顧茅廬”的恭敬,有“負荊請罪”的謙讓團結等等。

然而,一個人做到這些之前,最基本最主要的那就是要有仁義道德。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傾向於講和善的本性,現在提倡的就是要善於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及時給予欣賞和表揚,以激發其積極向上的內在潛能,這體現了與人“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這是一句熟知的名言,但裏面闡述的道理,早在千年前就被撰寫了下來。《弟子規》中有這麼一段:“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俞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設想,當我們去宣揚別人的過失,對方假如知道了,可能會非常難受,所謂“背後之議”,背後的議論,說他人是非,非君子也;如果過分地憎惡,對方就會惱怒,“受撼者,常若刻骨”,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頭裏面去了,時時想着報復你。所以別人做了壞事,不是說不要和他鬥爭,但鬥爭要講究方式,注意策略,光憑一時的意氣,貿然行事,往往會出問題,甚至招來大禍,所以言語不可不慎。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祕密不想讓他人知道,我們也不能說出來。人家當你是朋友,你不可以不仁不義,出賣朋友的隱私。好友就當相互善勸,相互勸勉,要毫不猶豫指出對方的缺點,要幫助督促改正,這樣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不會在品行上留下任何缺陷。“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因此,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要記得坦誠相待。

仁義,它可以使人趨於高尚,使人愈來愈能瞭解真正的美麗,並從中體驗到快樂,同時也用盡一切方法讓其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中,這就是仁義之美德!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2

提起我最喜歡的一個漢字,我要大聲地告訴大家:“它就是‘仁’!”

仁——對人寬容,助人爲樂,正所謂: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仁”字是由“亻”、“二”組成的。“仁”字的“人”似乎在快樂地幫人推車,讓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我喜歡“仁”字,還因爲它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別人若是一不小心犯了錯誤,而不是明知故犯,就要原諒。對朋友要熱情,團結友愛,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一定要給予幫助,力所能及啊!要學會以快樂這本爲信念。

要問我爲什麼喜歡這個漢字“仁”?

原來,我更因爲它能組成許多詞。比如:仁慈、仁愛等等,每一個詞兒聽着都覺得令人佩服。“仁慈”這個詞兒,是在我們對人寬容,助人爲樂時體現出來的品質……原來“仁”是對我們人生的洗禮,學會此人生之道,相信我們的明天更精彩!

“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聲有色,充滿溫情氣氛!

“仁”呀,我將來一定要認你爲榜樣,學習運用“仁”字帶來的道理。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3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龍鳳成祥,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迴,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纔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爲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繼承是前提,創新纔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爲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着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鬥精神的傑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方誌敏、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爲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着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着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4

李明—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我和他簡直就是形影不離。放學,上學都在一起,連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倆人都分不開,只要我們已有時間就在一起說話,聊天。有一件事使我們的感情更濃厚了。

記得有一次下課,我正在訂正作業,正當我要去交時,不小心就碰到了他坐上的黑色墨水。那一剎那,我愣住了,不知道說什麼,卻一個勁的說‘對不起。李明頓時眼眶中擠滿了淚水,不停地往外流。“這是我媽媽幫我新買的`本子,你陪。”李明哽咽地說着。“對不起!”我回答道,“我不是故意的。”李明無情地說:“我從此以後再也不理你了!”我一瞬間感識到了斷裂的感覺。我一氣之下回答道:“我跟你絕交。”在、說出這話時,心裏真不是滋味。

回到家,我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小輝啊,你一定要學會寬容,不要爲了一本本子而破壞了你們之間的友誼啊!”聽了媽媽的解釋,我似乎開竅了。我從新買了一本嶄新的本子上面有着李明最喜歡的哆啦a夢卡通圖像,我準備找個時間給李明“負荊請罪”。

第二天,我把本子給了李明,說:“對不起,我不該把你的墨水打翻,吧你最最心愛的本子給弄髒了。”李明說:“我也有錯,我其實不該爲了這些芝麻大的小事而斤斤計較的。”教室裏傳來了陣陣的笑聲。

我覺得這就是“仁”。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5

仲尼創儒學,立仁道。《論語》以“仁”始一。且問:何爲仁?

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以此度之,“仁”可分爲民、持家、忠國。

且談爲民。“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雖此爲政客博弈之道,卻不容忽視“民”字。東坡晚年貶謫海南。海南在當時卻爲蠻夷之地,生產落後,教育廢弛。東坡開設私塾,興辦教育,教導人民耕織漁獵,興盛農業。此多貢獻,鄉里所敬。

民,國之根本,文化之根本。

再論持家。家中父母爲大,故孝至關重要。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寸草報春暉。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古二十四孝,只堪愚孝,拋卻不論。今有陳斌強背母上班。那根布帶,凝聚的是二十年的養育之恩,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一根布帶,綴連了母子血脈,古今文化,歷久彌新!

孝,持家之道,仁之道。

其次忠國。屈子《離騷》,嶽元帥《滿江紅》,韓愈《佛骨表》,文天祥《正氣歌》,忠國表赤心。辭賦詩詞。若繁星,不勝數。漢討匈奴,衛青李廣霍去病,百戰黃沙穿金甲。縱古來征戰幾人還,亦要帶吳鉤,收關山。寸田碧血染,青天史爲鑑。

國,民之所依,家之所安。

金庸有“俠”字一說。俠之大者,爲國爲民。仁無大小。仁者爲民,爲家,爲天下。

今有說:仁者無敵。此言,切之。仁者爲民,則有民爲友;仁者爲家,則有家爲盾;仁者爲國,則有國庇佑。何來敵?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6

“仁、義、禮、智、信”五字之中,仁排在第一位,禮排在第三位,從孔聖人口中我們可以聽到他們兩個之間的祕密

“人而不仁,如禮何?”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又如何來施行禮呢?古時的仁與禮,在現在便是道德與規則。心中有道德是一個人遵守規則的前提。沒錯,現在的法律和一些基本法則無一不是在道德的前提下擬定的。因爲我們不願傷害他人,心存善念,所以有了故意傷人罪;因爲我們不願傷害自然,心有敬畏,所以有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因爲我們的仁,所以生出了一系列成全人的規則,這就是仁生禮。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剋制自己,遵守禮,天下的人就會有仁德了。遵守規則是心中有道德的前提。當我們有意識的不闖紅燈,我們便有了爲他人着想,爲生命負責的道德;當我們不亂在大街上亂塗亂畫,我們便有了爲社會環境的美好而負責的道德;因爲我們的遵守,所以才生出了善、信、義等多姿的仁。這就是禮生仁。

仁生禮,禮生仁,以此我願意用生物上的一種關係來定義他們共生。禮與仁就像是豆類植物的根和根上的根菌一樣,相互依靠共同生存。

禮離不開仁,仁同樣離不開禮,我們的生活因有禮而有規則、有秩序,因有仁而有美好,有快樂。

我們既要做有仁之人也應作有禮之人。仁德使我們變得美好,禮使我們在一起變得美好、和諧。

仁愛和禮節是一對雙生子,不相剋,只相生,生生不息。而我們是這對雙生子的載體。我們應當善良、講義氣、變得充滿人的芳香,我們應當遵規守紀,變得充滿裏的規則,變成一個仁禮兼具的好青年。

願仁之花開遍中華,願禮之規走遍天下。

當中華兒女有仁有禮,華夏定當繁榮昌盛!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7

這個世界上有倆種人。衆所周知,一種是好人,另一種人就是壞人。

好人彷彿是爲別人而活的。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爲別人貢獻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從來也不求回報,也不會爲了討好別人而故意獻殷勤。他們不是有心機的人,只是腳踏實地的人。他們可能是兢兢業業的農民,或是默默奉獻的工人,也可能是勤奮學習的學生……

壞人也可以分許多種,如陰險狡詐的資本家,在背後說人家壞話的長舌婦,也可以是爲了某種目的而去親近別人、討好別人的人的幹部。如果意圖達到了,他們會繼續放任自己,危害社會。但最後當一切精心策劃的陰謀敗露時,他們會被人們所唾罵,或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好人和壞人只在自己的一念之差,所以要好好運轉自己的大腦,別讓它出差錯!

當壞人改過自新時,我們要用好人的寬容和愛心去接納他,這樣,這個有人的世界纔會真正充滿“仁”!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8

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顛沛流離以後,他帶着弟子們終於回到了那片深深思念着的土地。一輛破舊的馬車在城門前緩緩停下,他踩着飽經滄桑卻堅定不移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下馬車。走到城門前,他帶着弟子們背對漫天黃沙,面朝故土的方向深深一拜。這一拜,使我看到了一位老者內心的企盼,看到了他的'深切。老者即爲孔子,哪管世間滄桑變化,他的思想卻依然存在,他的精神依然被我們追逐。

從小我們都喜歡追星,有影星,歌星。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會去追不同的明星。在我看來任何一個人追星,無外乎是因爲所謂明星的身上真的有像星一樣閃亮,令人仰慕的地方。而孔子,一位被炎黃子孫共同追了兩千多年的明星,他的仁義,他的智慧,他的堅毅,永遠都是中華文化的中流砥柱從未更改。他的思想,爲世世代代的人們學習,爲世世代代的君王採用,他的爲人處世之道,他的治國理念,任時間的打磨,依然在歷史中巋然不動。就像那岩石在水底深深紮下永遠的萬年根,它絕不離開原處。哪怕是流水時而用風浪,時而用柔波從它上面流過,使人們看不到它,但它在中國的歷史中依然不離不棄。他和弟子所倡導的仁義宛如一顆巨石,矗立衆山之巔屹然不動。

子貢曰:“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孔子一生廣推仁義,他希望用講學授課的方式將大道弘揚。所謂道,不過是國家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他希望創造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和諧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他理想的社會關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他一生所追尋的目標。孔子用盡一生心血只爲弘揚道和仁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沉甸甸的一句話道出了孔子沉甸甸的責任和他的穩重。他將如山的“仁”作爲最高的道德標準,發出那句令千古智者爲之共鳴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唱。仁者愛人,短小精煉的四個字將他的全部理想囊括,仁者,不在於說的多麼宏大,他所要求的是平等地對待每個人,對所有人都懷有一份關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君子有道,倘若每個人都心懷感恩,對他人愛之,敬之,並以禮之心回敬於人,那社會又能有多少不必要的矛盾?君子之間以禮相待,那麼離“仁”的實現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仁,是孔子所有主張的概括,如同一汪大海,碧藍澄清,冷靜,寬廣,將信義容納,將誠實包容,將厚德載物的精神一併收入懷中。所以孔子爲一代大儒,所以他的思想得以流傳千年,所以他的個人修養達到了登峯造級的境界,所以他世代爲人們所追逐。故子貢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19

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同樣在這真誠與美好的世界裏讓我們互相幫助吧!

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擁有不同的文化;我們有着不同的語言。但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地球孕育了我們的生命,爲此我們更應該互相幫助。

無論是誰都應該有着寬大的胸懷,我們應去幫助別人,給別人溫暖,別人纔會給你陽光。

我們曾學過一篇文章,文中的故事讓我記憶深刻,使我難忘。文中說一位黑人幫助白人,可白人卻歧視黑人,黑人幾次想和白人做朋友都被拒絕了,還罵他是小黑鬼呢。可當白人因患肺炎住院,而又無錢治病的時候,黑孩子毅然決然地捐出了自己辛苦存的錢,並一直默默的祈禱讓他快點好起來。雖然最終白人還是不幸去世了,但當白人爸爸知道黑孩子爲了自己的孩子捐出了自己辛苦賺的錢的時候,十分感動,並且擁抱了黑孩子,要知道,之前他是非常討厭黑人的。

幫助別人從小事做起,讓我們信守這一點,互相幫助吧。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0

今天我們去了浩仁,聽說這次是去研學。

我外婆就住在浩仁,我可是經常去那裏玩的,對那裏我可比較熟悉的。

走了不久就到了浩仁村。一路上的景觀讓我們歎爲觀止,花紅柳綠、鳥語花香。我,當然是小導遊,給旁邊的同學講解了一路。

到了浩仁禮堂,只見一位先生到了講臺上,原來他就是本次演講人滕爺爺。滕爺爺是浩仁村的退休教師,還當過我們琅琊小學的校長呢!

首先,是吳校長和村書記一個“雙堂雙進”活動德育基地的授牌儀式。然後是滕老師給我們做了講座。

浩仁村原名不叫浩仁村叫“皓塍”,後來因爲發現村民老和鄰村鬧糾紛,才改成“浩仁”村,說也奇怪,村裏的風氣竟然慢慢變好了,糾紛也少了。

滕老師還說,浩仁有三好,分別是山好、水好、環境好。環境我們已經見識過了,村裏綠樹成蔭,道路整潔,小橋流水,亭下小魚嬉戲。山好,浩仁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山上的木料、竹子,給村民們帶來許多受益。水好,大巖水庫的水都是浩仁的水,又清又甜,使得這裏的西瓜、茭白特別可口有名。在這裏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很快樂,並且心中都有一個字“仁”。浩仁村還有一個柳塘,因爲這個池塘旁邊都是柳樹,所以才叫柳塘。那裏風景優美,是村裏人最愛玩的地方。

我明白了,其實這次研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把浩仁村的“仁”精神傳遞給後人,讓更多的村子變得像浩仁村一樣美麗、和諧、仁愛。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1

我以前覺得除親人、老師外,同齡人不可信,大家都總是嘴上答應,實際卻言行不一致。比如和別人說一件事,叮囑絕不能告訴其他人,他滿嘴答應,可實際卻和別人說了。

我有一位年長我一歲的朋友,名叫李俊龍。他是個小短腿,平常從不和同學發生爭吵,每天都過得平靜安寧。我起初問他是不是因爲自己小個子,吵起來鬧不過人家,才這麼佛系平和。他卻說自己在班裏沒有什麼不和不順,每天和同學相處都十分和諧。看見了他說話總會先思考自己的話有沒有傷害別人,做事時總是先關心別人,自己放到最後。他是怎麼做到的?難道他從不發生紛爭嗎?發生了又該如何化解?我真想讓他體驗一下我們班的氛圍,特別是中午,沒事都顯得不正常。一會兒這位筆盒丟了,一會兒那位作業本找不到,班級裏“小偷”可多了。

有一次,我看見他與一名同學幹起“嘴仗”,那位同學剛要動手時,我就跑去叫來“扶助員”來。不過李俊龍沒怎麼說,就放了那人一馬。我不懂爲什麼這樣做,他回答道:“那位同學並非故意找事,既然他沒大的舉動,我何必要還人家一擊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人一馬,海闊天空。”聽了他的話,我領悟到了“仁義心與寬容”究竟是什麼。它不任由別人做壞事,不是不打架。它是一種爲人處世的方法,是對待人的一種態度,以禮相待,以誠相交,是一種仁義。既然選擇了一個人做朋友,便不因爲特別情況而疏遠他,是仁義。生活中處處都是細節,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不讓人都滿意,但要人收到答覆,言有信,事有果。

與他交往,看他種種行爲後,我變了。不再隨意生氣、不爲小事而斤斤計較,不對事情的結果抱怨,不將責任推給別人,他是一面鏡子,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以他爲榜樣,來改變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必須讓身邊的人感到輕鬆和愉悅,我改變是爲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2

唐朝時,每逢朝廷有什麼喜慶活動,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給皇上送禮,禮品主要是各地的特產。

有一年,有個叫緬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到太守的委託,送一隻活天鵝到京城去給皇上進貢。因路程遙遠,還要照顧天鵝,緬伯高一路上很是辛苦。

當他走到一個大湖邊時,覺得很疲倦,就決定休息一下,洗個臉再走。他下了馬,洗了把臉,覺得精神好了許多。他又把馬牽過來讓他也喝了點水。他見那隻天鵝身上灰撲撲的,就把天鵝也拿到到水中洗洗,天鵝下了水,異常興奮。緬伯高一時疏忽,那隻天鵝在水中游了兩下,忽然翅膀一抖,飛了起來。緬伯高一見,汗都嚇出來了,急忙伸手去抓,哪還抓得住,只是抓掉了天鵝的一根羽毛。

緬伯高看到天鵝跑掉了,心裏非常憂慮。回去重拿吧,時間來不及,空手進京也肯定不行,怎麼辦呢?他低頭看着手中的鵝毛,靈機一動,心想,也只有這樣了!於是就把手中的鵝毛收好繼續上路了。

緬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趕上皇帝召見各地使者。大家都帶上禮品,去朝見皇上。各地送的禮品都是珍奇異寶,只有緬伯高與衆不同,他兩手託着一根羽毛,恭恭敬敬地呈獻給皇帝,說:“我們路途遙遠,太守派我千里跋涉,專程送來一根潔白的鵝毛。禮品雖然很輕,但我們尊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樣,是很真誠的。”

皇帝聽了,很高興地收下了鵝毛,還給了他很豐厚的獎賞。

從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對待朋友或長輩,送的禮物不一定要貴重,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對待他們就好了。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3

字典裏說“仁愛”是指同情、愛護與幫助別人的思想感情,對我而言,這只是一串文字,並沒想過它的真實含義,而那一次,讓我發自內心得認識到了這種感情不是由人憑空捏造,想象出來的,而是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憐愛之情。

尤記得那是去年盛夏的一個傍晚,父母帶着我與表弟一起到東華門夜市逛小吃街。在經過地下通道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位五六十歲左右的乞丐,半跪在那裏,每經過一個人,都要狀似可憐兮兮的張口要錢,這種現象我已經司空見慣,每看到這裏都有一種憎惡的感覺,而這時弟弟拉着我的手對我說:“咱們給他點錢吧。”我驚愕地望着年僅9歲、尚且年幼單純的弟弟說道:“弟弟,你難道沒聽過大家對這些乞丐的評論嗎?”弟弟瞪大了純真的眼睛,反問我道:“什麼事?我怎麼不知道?”我一聽他不知道,霎時來了說話的興致,把街頭巷尾那些對乞丐的不利言論一股腦的傾瀉給了弟弟。而且誇大其詞地說:“這些乞丐可有錢啦,比咱們父母一年掙得錢還多,別看他們白天打扮成這樣,晚上回家喝着美酒,吃着烤肉,用騙來的錢在那裏享福,所以說你給他錢就等於助長他這種不道德的行爲,你要是留着這點錢,待會兒還能多買幾串你最愛吃的羊肉串…”我正說的起勁時弟弟打斷了我說:“‘大道理’哥哥,我知道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可你看看那個乞丐的樣子。”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向那乞丐望去,面容枯黃,嘴脣龜裂,看上去像兩三天沒有進食了,這時弟弟的話又傳來:“萬一真的是我們誤會了他,都不給他錢讓他買飯吃,那麼他的心一定會冷了,哥哥,我寧可給他錢讓他回去吃烤肉,也不願意誤會他讓他吃不上飯啊!”我驚詫的轉過頭望着弟弟,頓時有種羞愧的感覺,是啊!如果因爲我們的一時偏見,如果這個老人真的是在渴望我們的幫助,我們卻如此冷冷的對待他,那麼……我憐愛的摸了摸弟弟的頭與他交換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我們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點點零食,輕輕地放到了他的面前。老人充滿滄桑的臉上霎時間堆滿了笑容,不住的與我們說謝謝,我們歡笑着跑出了地下通道。後面傳來父母親讚揚的聲音……

之後每一次再遇見沿街乞討的人,都會想到弟弟樸實無華的語言與沒有被世俗污染的純真心靈,讓我情不自禁的伸出友愛之手,而不去計較對與錯,每每那時都會想到地下通道的那個老人與弟弟純真的話語,他們讓我感悟到了“仁愛”的真諦!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4

當我呱呱落地的時候,我已經記不起是什麼情景了。總之,十幾年過去了,在我身邊,來了多少人,又走了多少人,他們帶來的或拿走的,都會給我留下一道道傷疤,只有我,還是一個人走着,走着,我將會懷着怎樣的心情來觀看沿途的風景。

我帶着鮮爲人知的傷疤走着走着,因爲那個傷疤很難看,所以我小心翼翼的遮擋着,我只是想與周圍的人一樣過着平凡的生活,而不願意讓別人窺見到它,並帶着驚異的眼光看我,這樣,我會很不自在,因爲我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東西,怎麼能眼睜睜的看着已經回不來的去帶走更多的幸福。

沿途的風景的確很美。有時,我會爲了親友的一個溫暖的笑容而忍受着我無法忍受的痛苦,因爲我從他們的笑容中看到了點燃生命的火花,那團火花會融掉我心中的不愉快,讓我溫暖,讓我感動。

然而沿途的風景未必都是美麗的,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每個人都有權力使自己活的輕鬆快樂些,我平庸的雙眼,怎麼能將一本“人生之書”看透?當我遇到不想看見的事情時,只能沒有骨氣的黯然落淚,走掉的東西,是再也回不來的,這些我都懂,年少無知的人是不該追求觸不到的虛無飄渺的東西。只是在我心中,仍然保留着一個窗口,裏面盛着直覺所看到的東西,我會慢慢地看它開花。

眼睛不僅僅看不透什麼,而且會被欺騙,有些曾經讓我感動的純真美好的事情,也有着它的另一面,漸漸的它變的太快了,我已經無話可說了,只能再度擦乾眼淚,繼續去趕我未完成的路。

即使以後會受到委屈,我也不願讓人看到我的傷疤,因爲它真的不好看,它會讓我與你的心一起滴血。無論外界怎樣變,我還是我,過我原有的獨一無二的生活是值得的,我毫無怨言,他們不瞭解我,我走沒走錯,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已經無所謂別人拿哪種窗口看我,因爲我活的問心無愧。

然而夢醒了:不管眼睛是否欺騙了我,我都會選擇一個明亮寬闊的窗口,選擇一顆堅強的心。我會始終懷着愉快的心情去沿着路途走近終點。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5

我有一個同學,是從省城來的。據說是犯了什麼紀律被迫轉學的,反正學習很不好,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他,覺得這是個“問題生”。果然,相處幾天,便發現了他的怪異之處:在餐廳,他打完飯總是端着餐盒,穿過窄窄的通道,坐到最裏面的一個位子上去。我終於忍不住問他:“坐邊兒上,吃完了就走,多方便啊,還能及早回教室裏寫會兒作業!幹嗎非要坐裏面,等別人吃完走了才離開呢?”他淡淡一笑:“我麻煩點,不是給別人方便些嗎?”

這讓我很是汗顏。每天聽到鈴響就急匆匆跑到餐廳,最先打上飯,佔據最便利的位子,吃完迅速回教室學習,爲此我還不止一次受到老師表揚,說我“刻苦好學,懂得惜時如金”,卻從沒想過自己佔據的優勢資源,是以損害別人的便利爲前提的。

奇怪的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驚詫地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越來越多的同學,包括我,都養成了一個習慣:端着餐盒穿過窄窄的通道,坐到最裏面的位子上去。

想起我住的小區,也有這樣一位被稱爲“缺根筋”的老人。小區的大門口和四個角落裏,分別安放了垃圾桶。但人們多圖個方便,總習慣把垃圾順路丟進門口的垃圾桶。這樣,往往是門口的垃圾箱裏滿到溢出來,惹得蒼蠅蚊子亂飛,角落裏的卻是空空如也,悵然若失。偏偏有那麼一位大爺,步履蹣跚的,卻總是顫巍巍捨近求遠。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老人心裏想的,一定是自己多走幾步,把方便留給那些急着去上班、上學或者接送孩子的人吧!我毫不猶豫地決定,以後早下樓兩分鐘,多“惠顧”那隻角落裏的垃圾桶。

孔子說:仁者愛人。我想,所謂“仁者”,所謂“愛人者”,不一定非得心懷天下、治國安邦吧,像我的那位同學,像小區裏的老人一樣,心裏始終裝着他人,並用自己小小的舉動默默付出並帶動更多的人行動起來,爲大家的便利、社會的和諧做一份貢獻,恰恰是最真實的“仁愛”啊!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6

字典裏說“仁愛”是指同情、愛護和幫助別人的思想感情,對我而言,這只是一串文字,並沒想過它的真實含義,而那一次,讓我發自內心得認識到了這種感情不是由人憑空捏造,想象出來的,而是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憐愛之情。

尤記得那是去年盛夏的一個傍晚,父母帶着我和表弟一起到東華門夜市逛小吃街。在經過地下通道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位五六十歲左右的乞丐,半跪在那裏,每經過一個人,都要狀似可憐兮兮的張口要錢,這種現象我已經司空見慣,每看到這裏都有一種憎惡的感覺,而這時弟弟拉着我的手對我說:“咱們給他點錢吧。”我驚愕地望着年僅9歲、尚且年幼單純的弟弟說道:“弟弟,你難道沒聽過大家對這些乞丐的評論嗎?”弟弟瞪大了純真的眼睛,反問我道:“什麼事?我怎麼不知道?”我一聽他不知道,霎時來了說話的興致,把街頭巷尾那些對乞丐的不利言論一股腦的傾瀉給了弟弟。而且誇大其詞地說:“這些乞丐可有錢啦,比咱們父母一年掙得錢還多,別看他們白天打扮成這樣,晚上回家喝着美酒,吃着烤肉,用騙來的錢在那裏享福,所以說你給他錢就等於助長他這種不道德的行爲,你要是留着這點錢,待會兒還能多買幾串你最愛吃的羊肉串…”我正說的起勁時弟弟打斷了我說:“‘大道理’哥哥,我知道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可你看看那個乞丐的樣子。”我順着他手指的方向,向那乞丐望去,面容枯黃,嘴脣龜裂,看上去像兩三天沒有進食了,這時弟弟的話又傳來:“萬一真的是我們誤會了他,都不給他錢讓他買飯吃,那麼他的心一定會冷了,哥哥,我寧可給他錢讓他回去吃烤肉,也不願意誤會他讓他吃不上飯啊!”我驚詫的轉過頭望着弟弟,頓時有種羞愧的感覺,是啊!如果因爲我們的一時偏見,如果這個老人真的是在渴望我們的幫助,我們卻如此冷冷的對待他,那麼……我憐愛的摸了摸弟弟的頭與他交換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我們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一點點零食,輕輕地放到了他的面前。老人充滿滄桑的臉上霎時間堆滿了笑容,不住的和我們說謝謝,我們歡笑着跑出了地下通道。後面傳來父母親讚揚的聲音……

之後每一次再遇見沿街乞討的人,都會想到弟弟樸實無華的語言和沒有被世俗污染的純真心靈,讓我情不自禁的伸出友愛之手,而不去計較對與錯,每每那時都會想到地下通道的那個老人與弟弟純真的話語,他們讓我感悟到了“仁愛”的真諦!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7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所產生的觀念會發生變化,委屈和仇恨也可以放下。生活在人羣中的人總是在尋找美與善。

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亞歷山大馬內特醫生就是一個例子。

1857年1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個陰雲密佈的夜晚,馬內特醫生走在塞納河碼頭附近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希望藉着結霜的空氣爲夏天降溫。他過去住在博韋。他起初是一名年輕的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最近一兩年他在巴黎越來越出名了,所以這個被打亂了。他被邀請去治療。

病人不需要治療。一個是17歲的男孩,受了刀傷。劍擊中了要害部位。如果他沒有握緊胸口,他可能早就死了;一個是20多歲的瘋狂美少女,胳膊被皮帶捆着,嘴裏就一直嘟囔一個,兩個,三個,一直到十二點。

從男孩的嘴裏,曼內特醫生知道發生了什麼。

請他來診治的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已婚有孩子,弟弟卻搶走了平民。這個女人是他們房客的女兒,她已經訂婚了,但他設法讓她的未婚夫過度勞累致死,並佔有了她。女方家裏不肯同意,弟弟來理論,吵了一架。她沒有殺死害蟲,而是冒着生命危險。幾天後,這個女人也死了。

馬內特醫生是個誠實的人。知道了這一切,他寫了一封信,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事告知法庭,並指控他們犯下暴行。但是,他沒有料到這封信會落到這對孿生兄弟的手裏,因爲他們是當地的侯爵,也是著名的埃佛瑞蒙德侯爵的兒子。他的家被監視,他自己被送進了監獄。他的妻子死於抑鬱症和抑鬱症,女兒兩歲時失去父母成爲孤兒。

十八年後,醫生越獄逃往英國。她來接她十七歲的女兒。他們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父女受到人們的愛戴。他們的朋友中有銀行家勞裏、律師、革命家等等。

女兒說三歲的時候,一個男人愛上了她。這個人首先向曼內特解釋了他的想法,並想告訴他他的生活故事。然而,曼內特醫生不得不服從女兒的意願,不急於聽這個年輕人的生活故事。在女兒結婚的那天早上,小夥子按照約定向曼內特醫生吐露了自己的身世。原來,小查爾斯就是陷害他入獄的仇人,孿生兄弟的哥哥的兒子。

知道了這個消息,馬內特醫生要求查爾斯忘掉他的人生經歷。雖然他已經發現查爾斯非常討厭自己邪惡的家庭,但他還是在管家的幫助下離開了家庭,離開了法國,來到英國當老師,還答應了女兒的婚事!

他們在英國過着穩定的生活,馬內特醫生的女兒露西有自己的女兒,三歲的小露西。

1870年法國大革命開始,埃佛瑞蒙德侯爵的兄弟被處死,管家被關進監獄,善良的查爾斯回家營救老管家。革命者發現他是侯爵的後代,被關進監獄。

聽到這個消息後,曼內特易生帶領女兒和小露西去救她,但她成了女婿查爾斯的原告。

因爲在他入獄的第十年,他寫了一封信,放在監獄的牆上。這封信是德伐日找到的,他來接他。這個德伐日的妻子是被自己的孿生兄弟迫害致死的女人的妹妹,是被利劍刺傷送到別人家保存的後代。這時,德伐日太太知道了這一切,她成了大革命的女領袖。德伐日呢?成了這場革命的領袖,他們夫妻的革命精神支配了他們。報仇的機會來了,他們決定報仇。她用這封信把查爾斯送上了斷頭臺。

我們知道,如果查爾斯被處死,曼內特醫生會傷心和瘋狂,這不是他的本意,因爲他在知道自己身世的時候就接受了查爾斯,不再爲自己報仇!無辜的露西和小露西將承受失去丈夫和父親的痛苦,所有幸福的生活都將失去。

看到一場大災難即將來臨,一位年輕的律師挺身而出,用和查爾斯外貌上一樣的優勢取代了在獄中的查爾斯。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他是西德尼卡爾頓,律師。他是他們家的朋友。他深深的暗戀者露西不忍看着心愛的人遭受不幸。爲了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幸福,他買了自己的藥來迷惑查爾斯。代替他,他已經抓住了巴塞羅那的把柄。他威脅特工爲他打開查爾斯監獄,把困惑的查爾斯交給露西。他理解德伐日夫婦的意圖,安排醫生的家人和勞裏一起逃走。

文章還寫了普羅斯爲曼內特家的德伐日夫人之死辯護的總結,寫了60多歲的勞裏爲曼內特家奔走的一切。

這一切都是一種呼喚的聲音,就是呼喚人們回到歡樂和愛,而不是復仇!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8

助人爲快樂之本,助人爲樂是一種美德。而讓你產生了幫助人的心理的是什麼?是對人的仁愛。

王雨馨是我的朋友,和我也是同一個班。我和她天天一起學習,互相幫助。

有一個星期三的的早晨,英語練習冊的題目有一題她不會做,就拿着本子來找我:“樑瑩,我有一個填空不會做,你能教我嗎?”“行!”於是我拿出了練習冊對她說:“這題主要是關於人稱代詞和物主代詞的聯繫”可能是我說得太快了,王雨馨有點糊塗。於是我又一個一個慢慢地講解,終於講解完了,我們兩個點點頭,笑了笑,就開始做題了。

仁愛,是幫助的源泉,幫助人,讓我們親密地走在了一起。我願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七彩的陽光!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29

仁愛是一種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仁愛的種子遍地花開。

記得暑假裏的一天,我在市裏參加完鋼琴考級後,決定在市裏四處玩玩。那天,我拿着父母給的零花錢先到了熱鬧的萬象城。我買好麥魯小城的門票後,就在旁邊閒逛,打算買點自己喜愛吃的零食。逛着逛着,我被一塊貼滿相片的廣告牌吸引住了。走近一看,原來廣告牌上貼的是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的照片。廣告牌旁邊坐着一位樸實的中年婦女,在她面前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着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這些玩具有新有舊,有大有小,中間還有個捐款箱。出於好奇,我走前去,想探個究竟。

“你們知道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都吃什麼樣的飯嗎?你們知道他們吃到大米飯時的興奮神情嗎?你們知道他們的書桌是破舊坑坑窪窪的嗎?你們知道他們去割豬草需要背多大的一個籮筐嗎?……”那位阿姨深情地給大家介紹着。阿姨還說桌上的小玩具沒有規定價錢,售出後換來的錢用於貧苦山區孩子們的學習、生活。

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牌子上貼的一張張照片,照片上的那一雙雙眼睛,樸實而純淨,更有着對知識的渴望……此刻,我腦海中閃過《弟子規》裏的一句話“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孟子也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都是仁愛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

我不再想着去買零食了,我掏出口袋裏所有零花錢塞進了那個紅色的捐款箱,換了一個手指大小的玩具。那位阿姨輕輕地向我說了一聲:“孩子,謝謝你的愛心捐贈。”我笑着蹦蹦跳跳地跑開了,那一刻,我心裏那麼踏實而愉悅。

我從小就喜愛閱讀各類經典國學書籍。我要從“國學經典”裏借點仁愛的種子,把它播撒在每個人的心田上,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讓每個人都可以呼吸到愛的空氣。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0

仁愛是人人心中必需的東西,是一位慈祥和藹的上帝,洗淨我們的心靈。少了它,塵世間便少了一份溫暖和光亮。

記得小時候,我也曾感受到仁愛的存在:那是一個雨天,“嘩嘩譁”的餓,豆大雨珠摔在地上,裂成了八瓣,風狠狠地颳着,如一位猙獰的巫婆,放肆地張牙舞爪着。此刻的我正坐在車裏,不用承受風吹雨淋的痛苦。

車內正放着悠揚的音樂,我躺在寬敞的後座上,一邊玩着手機,一邊哼着小曲兒。

“砰”,我的額頭猛地磕在車座上,真疼。正當我埋怨着,扭頭一看,原來爸爸來了個急剎車,車窗外有個四十上下的女人,正頂風頂雨地前行,雨傘被狂風吹得歪歪扭扭……她突然發現了我們,爸爸費勁地做着手勢,她纔不好意思地上了車。

“你好。”看上去,很靦腆,還略帶幾分倦意。我倆坐在後排,她的衣服被打溼了一大塊,髮梢上沾着水珠。她好像很冷,但在竭力掩飾。可車內沒有預備保暖的毛毯之類啊,看在眼裏卻難過在心裏。

就這樣,沉默了好久。我細細地端詳着她,清秀的臉龐,那玲瓏剔透的眼眸透着無限智慧,雖然頭髮溼了,有些雜亂了,但仍感受的到她的矜持與友善。她儘量踮着腳尖兒,好像生怕把鞋上的泥巴站在車墊上。我很不忍心,但不知道說什麼。

“住哪兒啊?”最後還是爸爸親切的話語打破了沉默。她微笑了一下,臉上微微泛着紅光,低聲報出了具體地址。原來,在街道辦上班呢,負責車輛環保監測的,這不,正從辦公室趕回家呢。“如果有需要,儘管來找我啊!”她仍舊壓低聲音說,“謝謝哦,要不是遇上你們,我還真了落湯雞,這雨——”她的感嘆,讓我有一種神聖感。爸爸媽媽你一言我一語,打着圓場,儘量不讓車內空氣凝固。

幫了別人,也愉悅了自己。這種感動,也許不常有,但我們心裏一直都裝着。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1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個世間精靈,帶給一個家庭溫馨與歡樂!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帶給我們希望!於是,小朋友就成爲了我們心中的寶,含在口裏怕化,捧在手心怕丟。同時也寄予了濃厚的希冀,未曾實現的夢想希望在她們身上得以實現,未曾達到的目標,不惜創造條件也想讓她們登上一個更高的平臺。

我們先分享關於一下關於老鷹的故事。小鷹在學習飛行時,老鷹爸爸及媽媽會逐步丟棄巢中的羽毛、茅草、小樹枝,讓鳥巢變得越來越不舒服,接着它們更會把巢也丟棄,此時失去巢的小鷹蹲在光禿禿的樹枝上,只好學習如何去飛行。如果小鷹膽怯,老鷹爸爸及媽媽乾脆就會把小鷹推出巢。如果小鷹沒有展翅,老鷹爸爸及媽媽就會飛去撐起小鷹,再把小鷹抓回巢裏,直到小鷹學會飛行爲止。

此時此刻,我們更多是一種折服吧。原來,放手也是一種愛。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思想,要有一種正能量的引導,培養一個善於思考的小朋友。一個人懂得思考就明白自己想得到什麼,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通過什麼方式得到?但是前提,這種方式必須是正面的。例如,你想在考試中得到好的成績,如果又不是天生聰慧,那必須付出的努力比別人多,時刻讓她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掉下來,也有可能是陷井。

每個小朋友都是愛面子的小朋友,要有一雙發現優點的眼睛,培養一個自尊自愛的小朋友。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自愛才能得到別人的愛。這種尊重和愛是基於自身足夠優秀的情況下的,外表清新,尊師重長,團結友愛都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在你的小朋友身上都有與衆不同的獨特之處,我們要善於發現它,並將它放大,讓小朋友有信心把自持所短也像自有所長一樣做到更好。

每個小朋友都是需要陪伴的小朋友,哪怕是什麼都幫不做,培養一個有安全感的小朋友。陪伴不是包辦,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一起,她也會感受到被重視。你重視她,重視她所在乎的,她也會關心你所關心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反哺"吧!

每個小朋友都是聰明的小朋友,以身作則,培養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小朋友。先成人再成才。小到家之孝,大到國之愛,都要從成長成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開始。作爲父母的我們更要以身垂範,修養自身,少些說教,多些行動。

流沙在我們緊握的手中會越來越少。試試放開手,讓小朋友獨立去做該她們做的事,想她們該想的問題,現在或許我們還有能力讀懂閱讀題,分析出數字題,但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不能應付的一天,越早放手會越多一點時間磨合。或許在小朋友們心中也會有這樣的呼喊:"放開你們的手,我們會走得更遠更快,握在手心是一種愛,放手也是一種愛!"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2

秋風拂頸,涼意滿懷。秋天的枝頭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而在這個美的季節,尤爲美好的,是這個九月裏有一個值得紀念的節日------教師節。

這許多年過去,記憶中最難忘的,還是初三的化學老師----張老師。

張老師叫什麼,早已不記得,只記得當時的張老師最多也就是四十多歲的年紀,他個子矮小,臉色黝黑,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總是顯得有些單薄,又圓又小的腦袋上頭髮稀疏,一雙半眯着的小眼睛卻總在微笑着。於是,就有調皮的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茄子頭。

那時候的我,別的科目都學得很好,唯獨化學甚是迷糊,那些定義公理總是搞不明白,每次考試都剛剛及格。張老師單獨教了我幾次,可我越不會越不願意學,化學成績越來越差。我的同桌是一位從外地轉來的補習生,成績好的不得了,張老師特別喜歡她------這從張老師的眼神裏就可以看出來:每次見到她,眼裏都是慈愛的近乎於寵愛的笑,而看我的眼神,則是一種輕蔑的,看不起的神色,好像在說:你別的科目都好有什麼用?化學考不好,照樣不能考高分。

籠罩在他的“這種眼神”之中,我的內心卻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一股被蔑視的惱怒充斥着一向要強不甘落後的心靈。於是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學好化學,不讓這個“茄子頭”看不起。我開始認真的學化學,從書的第一頁開始一個定義一個公式的學起,一道題一道題的練習,不會的寧肯問同桌也不肯去問張老師。我在心裏暗暗的和張老師較勁,張老師呢,還是一如往常的淡淡的看我,一如往常的向我同桌綻開笑臉。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年的中考,我以全鄉第二名的成績考取省屬中專,而最令人興奮的是,我的化學考了滿分!去學校看分數的那天,張老師高興地幾乎要抱我一下,但終於沒有,只是臉上綻開花朵般的笑,對我我說:“太好了,你考得太好了。”那時,我早已被幸福和羞澀衝擊的不會說話,卻還記得張老師曾經的眼神,只是對着張老師笑了笑,跑開了。

如果,沒有後面的事情,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一直誤會張老師。

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時間,同桌來我家玩,無意中我說起張老師蔑視的眼神,同桌朗聲笑了。她說:“張老師怎麼會看不起你呢?你知道爲什麼每次你問我題目當時我講不清楚,第二天就能詳細的講解給你聽嗎?那是他看你別的科目都很好唯獨對化學沒興趣,纔想起的激將法。張老師和我說好了,若我會就由我來教你,我不會,張老師講給我,我再講給你。這個辦法果然有效!”被驕傲和自尊漲滿的心突然的被一股暖流悄悄的灌溉。張老師寧肯忍受着被學生誤解的痛苦,依然無怨無悔,用自己愛的胸懷,爲他的學生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昇華空間。

時光荏苒,轉眼已過去二十年。因爲學校的搬遷,再加上自己內向羞澀的性格,二十年竟然都沒有再見到張老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些年張老師不知已送走了多少學生,我只是他碩果累累的枝頭最不起眼的一個,然而,他的樹上掛滿了仁愛,枝葉充滿了激勵,天空飄滿了慈祥,給無數個我這樣的孩子以最切身的愛和鼓勵。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3

我每天上學路上必要經過一個豎立在人行道邊上的垃圾箱,垃圾箱面對面總有一個40多歲蓬頭垢面的黑瘦女人相對而坐,無論風寒雨淋,每天以黑色垃圾帶紮成高高的帽子裹頭、以一捆捆黑色垃圾袋交扎着披掛全身禦寒,又手提一捆捆黑色垃圾袋作爲她流動的牀,在這一堆堆黑色系列裏幾乎看不出她原有的容貌,只能搜索到她落寞而怪異的眼神和因寒冷的蜷縮坐態,她的這麼一團黑影時時對着那個垃圾箱喃喃自語,不斷的傾訴,似乎整個世界只有這個木頭般的垃圾箱能解讀她內心的傷痛。每次經過她,我會不由自主放慢腳步,生怕驚動了她的傾訴,心中爲她升起一股悲憐,哎,可憐的人,她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裏,一顆分裂的心靈!

其實這樣的人如今半個小時內在同一條街上幾乎都能見到一個,昨天又驚聞福州十一中一個男生因爲抑鬱症產生輕生的念頭,從六樓跳下落在三層的平臺。據說由於頭部沒撞地,落地半個小時內思維尚清晰,能說話,開口便充滿撕心的痛苦和悔恨“我不想死啊,求你們快打電話叫媽媽來,救救我,我不想死!”半個小時後,由於內臟俱碎,搶救無效,鮮活稚氣的生命永遠寂滅於心靈的蒼白脆弱和親人撕心裂肺永久徹痛中。嗚呼,悲哉!

茫茫人海中,萬花筒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爲了適應這個社會,人們越來越冷漠、狡詐、算計、貪婪、自私、、暴戾、瘋狂,這些思想上的毒素象瘟疫般在人的精神上迅速傳染擴散,累及親人手足間、婚姻家庭、同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間,幾乎讓人忘卻瞭如何真正關愛自己那顆暫時還跳動着的心――溫熱而柔軟的存在,遺失了人類最美好的最賴以生存的最強大的和諧力量――仁愛。

如今來自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精神壓力狂增,使衣不遮體蓬頭垢面自言自語的精神失常者滿街可見、抑鬱輕生者屢見不鮮,觸目驚心!每每見到這般,總是掠起心痛、悲憐和無奈,深深體會到整個社會各階層在心靈上的嚴重缺失,惡性循環,這是極其可悲的,修心對自己、對家人乃至對社會對國家,已經刻不容緩。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4

2035年,以“關愛老人”爲主題的仁愛醫院開張了。作爲院長的我和夥伴們一起創辦了這所醫院,我想這是我多年來最明智、最正確的選擇。

記得在我九歲那年,看見新聞上播報數位高齡老人因無人照顧,在家中牀上病逝,遺體多日後才被家人發現,我當時心裏就埋下了一個長大要當醫生的夢想。隨着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我的夢想從“做一位醫生,救活更多的人”變爲創辦一所“關愛老人”的醫院,使他們平時受照顧,生病有人治療並且苦悶時心理問題有人疏導。

我們把病房打造成可視病房,全玻璃的陽光房不僅從外界可以毫無阻隔的看見病房內的情況,還可以恆溫、恆溼。病人呆在醫院任何角落都不會感到頭暈,因爲整所醫院都配備了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老人們住在這裏,每天可以盡情的享受陽光和潔淨的空氣。一旦身體有任何不適,只需要“嗯嗯”兩聲,頭頂上的顯示屏就會出現醫生關切的面容,詢問他們哪裏不舒服。很快,值班的醫生就會走進房間,給老人們做更全面的檢查。在“仁愛醫院”,醫生不是稱呼老人們病牀號,而是親切的稱呼“趙媽媽”或“王爺爺”。半年前,我的叔爺爺經常晚上會做噩夢,也常常失眠。於是我建議他來我們醫院檢查身體,我們發現他的身體沒問題,而是因爲有煩心的事情。所以我們給他做了心理疏導,很快他晚上做噩夢的次數就明顯變少了。

現在,科技有了極大的進步,智能化的機器人醫生已經在我們醫院大面積使用。電子醫生們利用各種光學探頭、電子探頭深入病人體內近距離觀察病竈。機器人醫生們的機械臂精細的操作着納米級的聲波手術刀、激光手術刀進行手術操作。機器人醫生會在手術前下載中央處理器分析並且做好的手術方案。

手術方案分成ABC三種,分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手術的風險可以降到最低,我們醫院自豪的宣佈,現在手術成功的比例是100%。

因爲我們的醫院是非盈利機構,我們更加關心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所以更多的人們開始選擇我們。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老人們願意住到我們醫院來,我們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5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大多感謝自己的親人,感謝自己的朋友,感謝一切幫助過自己的人,但是今天我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對手甚至是我的敵人。 生活中需要對手。對手是個助推器,他迫使你進步。對手是面鏡子,他毫不留情地利用你的缺點來進攻,這就幫助你改正缺點。對手是座警鐘,他時時刻刻在提醒你:無論你取得多大的進步,都決不能自滿。正是有了對手的存在,使我們有了奮鬥的勇氣和動力,從而激發我們的鬥志。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日本北海道的一種魚,叫鰻魚。這種魚肉味鮮美,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撈上來過一會兒就死了。活鰻魚的價格是死鰻魚價格的好幾倍,當地的漁民都想不到用什麼好方法來讓鰻魚多存活些時間,唯獨有一個老漁民撈的鰻魚到市場後,仍然是活蹦亂跳的,不但沒有死,而且還都挺精神的。其他的人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那位老漁民告訴他們,辦法很簡單,就是在放鰻魚的水裏放入幾條鰻魚的天敵——狗魚,讓那幾條狗魚在衆多的鰻魚中間鑽來鑽去,攪得鰻魚不得安寧,這樣鰻魚就會活動起來,只要鰻魚活動起來,那它們就死不了。因爲有他們的天敵狗魚存在,也就是他們有對手存在,才使鰻魚得以生存。

孟子曾經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確實是這樣,如果沒有狗魚的存在,那些鰻魚安於快樂,不思進取,缺少精神,沒有鬥志,很快就會死亡。而有了天敵和對手的存在,它們就會害怕,就會活動起來,反而生存得更好。沒有對手,下場是可悲的,就像孟子說的那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懂得爲對手喝彩的人是大度的,懂得爲對手開拓的人是聰明的,懂得爲對手感恩的人是無私的。讓我們與對手用互動的雙手搭成一道彩虹,一起通向成功的彼岸,一起走過水深火熱,走過繁花似錦,走過泥濘沼澤,走過烈日陽春,然後,推窗望月,心澈如泉,心朗如天。生命在彼此的幫助下得到昇華。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6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舉世無雙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把一個腐朽的封建時代里人民的地位化爲平等,同時,他也用《論語》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推崇到了極至。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中飽含了“仁”、“禮”的精髓,孔子一生都將“仁愛”、“親仁”當作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羣雄逐鹿、亂世紛紛,孔子的知音真是寥寥無幾!“知音少,斷絃有誰聽”的處境並沒有阻止聖人的步伐,他提出了“仁者愛仁”的重要思想,在那血雨腥風的戰亂中,人們也因爲孔夫子的崛起,樹立起了向仁愛前進的風帆!

亂世中,也許積德很容易。有人會問:“現在的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什麼是仁?”我的理解是,孔子思想中的“仁”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歲月的蹉跎而泯滅。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如孔子所說,在和平年代裏,處處都充滿了仁愛:公交車上,一個讓出的座位;捐款箱旁,一個空了的錢罐;醫院病房裏,一朵盛開的鮮花;馬路兩邊,一個善意的攙扶……這些,不都是文明、仁愛的表現嗎?

“不學禮,無以立”是論語的佳篇。“禮”從何來?從對別人的尊重、關心來。禮貌演變成了文明,文明演變成了博愛,博愛演變成了偉大的仁。仁,最終演變成了孔子思想的巔峯:勇敢、忠義、誠摯、信用等不朽的優秀品質。

每當我上公交車時、去看望病人時、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仁的概念都會敲響警鐘:我是否給予別人幫助,我是否做到了少先隊員應盡的職責?

仁愛,已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仁愛成爲人類的生命源泉,源遠流長。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7

由於媽媽是醫務人員,所以這兩天我與母親觀看一部電視劇叫《心術》。從那複雜的醫患關係中我品出一個觀點,多一些仁愛。

古人常說:“仁、義、禮、智信,人們把“仁”放在頭一個上,可見“仁”之重要性,有一個老教授說:“治病,是仁愛的體觀,一個人醫術精湛,只能說是一個合理的醫生,而一個有仁術可堪稱一個真正的醫生,“在我國人們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將”將“仁”與“智”並提更可以突顯出“仁”地位之重。

仁和人才和,在當今這個社會,糾紛無處不在,吃飯時有些時候由於質量問題大吵大鬧;看病時也少不了醫患糾紛,若是人人心中充滿仁愛,那麼這些糾紛就可以避免了嗎?仁愛,其實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化解矛盾和糾紛的鑰匙。

仁愛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得以體現,與人說話,交流溫文爾雅;對於社會上的人一視同仁;對於人們的見解耐心聽取;別人成功時真心祝福,心存仁義,就則仁愛就身邊。

回頭想一想,這個世界的缺陷,無非寬容、大度、無煩惱、慷慨、平等、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個詞仁愛、仁者、集禮、義、智於一身;愛者、匯博、大、廣爲一體,仁愛是偉大的,也是應有的。

仁愛就如一杯當你口渴難耐時的水,那一刻的甘甜沁人心脾;仁愛也如睏倦時的一杯苦咖啡,那一瞬的濃香令人久久不能忘懷;仁愛更如筋疲力盡時的一面牆,讓你我感到支持的力量。

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人而不仁,如禮何?擇不處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這些儒家的名言無疑不體現了仁愛的重要性

讓我們用仁愛溫暖世界,讓我們用仁愛點亮生命,讓我們用仁愛來譜人生的幸福,仁、愛、天下和,心存仁則爲人仁!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8

人生路漫漫,我們所行之路數不勝數,但我記得有那樣一條路,我渴望穿過迷霧,到達溫馨的天堂。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臺上的人深情地朗誦着,淚光朦朧了我們的雙眼,我的思緒不禁飄到過去的時光中。曾記否?那綠肥紅瘦。

她是帶我成長,授我知識的老師。她曾經和我們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曾想,那天校園裏恰好芳草萋萋,枝頭落紅已化作春泥,我們從容踏上考場,不知未來若是無她陪伴,該如何是好?

曾記否?那燈火闌珊人未眠。當夜深人靜,我們與作業奮鬥之時,她也在與書本拼搏,當我們進入夢鄉時,她卻徹夜未眠,思考着該如何用知識澆灌我們。夜色濛濛,燈火闌珊,今夜我們註定無眠。

曾記否,那風急雨驟。老天突然翻臉,我焦急地冒雨站在街邊打車,頭頂上的雨傘是您仁愛的化身,您將它贈與我。管他風急雨驟,有您的地方就有溫馨。

所有的那些往事呀,我怎麼會忘記?我知道,那些點滴是讓我們行走在仁愛和溫馨的原因,那裏面,凝聚着您對我們寬厚的愛!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我能想象,您在臺下泛着淚光,回憶起我們相識的點點滴滴。

我知道這條仁愛溫馨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因爲人生不會就止步於此,我們的足跡會踏遍萬水千山。感激,奮進,拼搏,珍惜……這些都會是這條路上光輝絢麗的風景。

人生之路數不勝數,但我記得有一條仁愛溫馨的道路,穿過了迷霧,到達天堂。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39

曾記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金,在他面臨白人的種種歧視和美國政府的種種壓迫時,儘管義憤填膺,卻保持冷靜的頭腦,用人道主義的方式爭取平等,用和平、正義的方式爲黑人爭得了自由。試想如果他沒有廣博的心胸,沒有足夠的仁慈去包容一切,後果將不堪設想。

戴爾卡內基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只有一個,即吸取對方的長處”。憎惡對方,恨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只能是自己焦頭爛額,心力盡瘁。卡內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饕餮對手,而是吸取對手的長處作爲自己強身健體的鈣質。

是啊,寬容,其實是成功的有效良方。林肯對自己的政敵素以寬容對待,從而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着回答:“把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的朋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潘江錚這樣回答國外記者的提問:“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反對者的存在可讓你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可激發你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寬容如硎,磨礪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鋒芒。

寬容是一種美德,對人對己都一樣。古語有“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說法。在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壓力沉重的情況下,不僅要對別人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以平和的心態迎接生活的挑戰。

如果人人都具備了寬容的美德,那麼生活將會展現給我們最美的一面。而狹隘卻導致我們偏激,甚至心理陰暗,這樣的心境只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事物的不足,無法真正地享受生活。

但我要提醒,寬容不是無原則的容忍,要針對不同的人和事。對敵人,我們決不姑息,否則會貽害無窮。魯迅先生說,“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教訓多麼的沉痛!

小河對溪流是寬容的,所以它壯大了;大江對小河是寬容的,所以它壯大了;大海對江河是寬容的,所以它才無邊無際。古人云:“有容乃大,能讓爲高。”讓我們用寬容的心靈去待人待物。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0

我每天上學路上必要經過一個豎立在人行道邊上的垃圾箱,垃圾箱面對面總有一個40多歲蓬頭垢面的黑瘦女人相對而坐,無論風寒雨淋,每天以黑色垃圾帶紮成高高的帽子裹頭、以一捆捆黑色垃圾袋交扎着披掛全身禦寒,又手提一捆捆黑色垃圾袋作爲她流動的牀,在這一堆堆黑色系列裏幾乎看不出她原有的容貌,只能搜索到她落寞而怪異的眼神和因寒冷的蜷縮坐態,她的這麼一團黑影時時對着那個垃圾箱喃喃自語,不斷的傾訴,似乎整個世界只有這個木頭般的垃圾箱能解讀她內心的傷痛。每次經過她,我會不由自主放慢腳步,生怕驚動了她的傾訴,心中爲她升起一股悲憐,哎,可憐的人,她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裏,一顆分裂的心靈!

其實這樣的人如今半個小時內在同一條街上幾乎都能見到一個,昨天又驚聞福州十一中一個男生因爲抑鬱症產生輕生的念頭,從六樓跳下落在三層的平臺。據說由於頭部沒撞地,落地半個小時內思維尚清晰,能說話,開口便充滿撕心的痛苦和悔恨“我不想死啊,求你們快打電話叫媽媽來,救救我,我不想死!”半個小時後,由於內臟俱碎,搶救無效,鮮活稚氣的生命永遠寂滅於心靈的蒼白脆弱和親人撕心裂肺永久徹痛中。嗚呼,悲哉!

茫茫人海中,萬花筒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爲了適應這個社會,人們越來越冷漠、狡詐、算計、貪婪、自私、以權謀私、暴戾、瘋狂,這些思想上的毒素象瘟疫般在人的精神上迅速傳染擴散,累及親人手足間、婚姻家庭、同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間

,幾乎讓人忘卻瞭如何真正關愛自己那顆暫時還跳動着的心――溫熱而柔軟的存在,遺失了人類最美好的最賴以生存的最強大的和諧力量――仁愛。

如今來自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精神壓力狂增,使衣不遮體蓬頭垢面自言自語的精神失常者滿街可見、抑鬱輕生者屢見不鮮,觸目驚心!每每見到這般,總是掠起心痛、悲憐和無奈,深深體會到整個社會各階層在心靈上的嚴重缺失,惡性循環,這是極其可悲的,修心對自己、對家人乃至對社會對國家,已經刻不容緩。

人們常感嘆“知音難求”,其實這隻能照見自己內修不夠,不如常修內德,外施關愛,時時站在與別人同一高度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包容他人。常懷着寬容仁愛、平等慈悲之心的人,必定四海皆兄弟,處處有知音。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1

關愛是無處不在,只要你肯伸出一下手,彎一下腰,總會得到一句話:“謝謝!”

有一天我在大街上走,突然看見一個老爺爺拉一車東西賣力的前進着,老爺爺滿頭大汗,這時他多麼希望有人幫他一把呀!可是路上的行人,若無其事,誰也不肯幫他一把,這時有一位小姑娘跑過來,用他那肉嘟嘟的小手擁着車,老爺爺覺得輕了很多,轉過身一看是一位扎着羊角辮的小姑娘擁着車,小姑娘用笑臉面對拉爺爺說:“爺爺,我幫你擁着車,你會更輕些!”小姑娘過去,拉着車,到了下坡路,老爺爺停下說:“小姑娘謝謝你!”小姑娘說:“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小姑娘蹦蹦跳跳的離開了,老爺爺看了很久,才拉着車回家。

同學們,一位小姑娘獨有一顆仁愛的心,那你爲什麼沒有呢?同學們讓我們富有一顆仁愛的心來面對每一個人,可能是一個個小小的動作,就能幫助別人,只有你幫助了別人,別人纔會幫助你,知道關愛他人,生活會更快樂,學會關愛他人,社會將更美好。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2

在我們那條村子裏的大街上,甚至在整個村子裏,只要說起我奶奶,不論男女老幼,都是要豎起大拇指的。

關於我奶奶的仁愛故事,村子裏誰都能信口說上一籮筐:張家的婆媳不和了,是我奶奶給勸好的;李家和王家鬧糾紛了,是我奶奶給調解的;誰家遇上什麼大事小情了,我奶奶總是第一個到場,張羅着忙裏忙外的……

對街坊鄰居的熱心,爲我奶奶博得了一個好名聲,夏天家裏的水管壞了,冬天雪蓋房頂了,總有鄰家叔伯們主動過來幫忙,這也讓身在外地的我爸爸和我姑姑十分放心。但是對於那些走村串巷的外鄉人,我奶奶的“仗義疏財”作風,則總惹來一陣怨懟。

中秋過節回家,奶奶拿出一套嶄新的廚房電器,還得意地誇口說“這是高科技產品”!哪知到了炒菜的時候,電磁爐啞火了,不粘鍋漏水了,奶奶一下子傻眼了。在姑姑的一番追問之下,才道出了真相:原來是前些天來了一夥外地人推銷,天天早晨做“講座”,奶奶就和村裏人搬了小馬紮去聽,可人家多是奔着臨場贈送的小禮物去的,一袋洗衣粉呀,幾件小餐具呀什麼的,真買的沒幾個人。“你怎麼那麼實在呀,這些電器哪件沒有,還花那冤枉錢……”姑姑忍不住數落她。奶奶就像做了錯事的小孩,不安地絞着衣襟,待姑姑埋怨完了,才低聲辯解:“人家出門在外的也不容易,就當幫了一把唄!”

暑假裏有一日,村裏來了耍把式賣藝的,大篷車停在村外小河邊,安營紮寨了。爺爺下地回來,說那些人真可憐,就舀那髒兮兮的河水做飯吃。奶奶聽了二話不說,接了兩桶清水,非逼着爺爺開了電動三輪車給送過去。到了晚上看演出,當那個刀刃上爬起來的河南老人轉場子討錢時,人羣頓時散去大半,奶奶卻毫不猶豫地將早已備好的50元放進那隻髒兮兮的帽殼裏——那可是她從牙縫裏省下來的辛苦錢啊!

每每回味着這一幕幕,奶奶常說的一句話就回蕩在耳畔:“人和人哪,就得相互幫襯着活。”這,不就是對“仁愛”最樸實的註解嗎?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3

推開那扇黑乎乎的破木板,走進這個院子的時候,我們都爲它的破敗和狼藉震撼了。

伴隨着一股燻人的羊羶味,迎面入目的是一堵殘缺的土牆,牆體裂開了兩指寬的縫隙;院子裏堆積了厚厚的一層羊糞和碎秸稈的混合物,踩上去軟綿綿的,卻教人忍不住地乾嘔;正面,是三間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房頂長滿了雜草,糊窗紙被一層塑料薄膜代替,也是破爛不堪,像風中搖曳的一面面小白旗。

院子的主人,叫小寒。一個矮小而猥瑣的男人——準確說,應該是個老頭,陰着張皺巴巴黑乎乎的臉,寒氣逼人,見來了人也不招呼,打開門自顧自進了去。當然,這間狹小的房子,也沒有地方可以落腳!

小寒自顧自進了去,不招呼客人,卻招呼起他的一屋子夥伴來。“咪咪,乖乖的,回炕上去!”一隻皮毛亂哄哄的黃貓和一隻髒兮兮的花狸貓,就乖乖地躍上火炕,蜷到牆角去了。“虎子,乖乖的,臥下!”一隻半大不小的黑狗,還是瘸了腿的,就聽話地伏在地上,討好地搖着尾巴。“燕兒燕兒,乖乖的,回窩裏去!”“撲棱棱”一陣響,房樑上躥起兩隻燕子,靈巧地鑽出窗櫺,不見了。

小寒終於轉頭笑了,露出滿嘴的黑棗牙,示意我們可以進屋了。我們小心翼翼地跨進去,在一堆盤盤碟碟間尋找着落腳的縫隙。“當”一聲,劉叔不慎碰到了腳下的一隻破碗,

再次激起了“衆怒”:原本剛剛被小寒安頓好的那些動物們紛紛作勢要撲上來,裏間又“呼”地躥出一隻肉滾滾的黃狗,兩隻健壯的黑狸貓,把我們嚇得一陣哆嗦。

小寒又是一陣忙碌,安撫這個勸慰那個。劉叔就說:“看吧,這家子多親。”小寒再次露出了笑意,還有幾分得意。

可是,可是這個家也太……

劉叔看出了我的疑惑,長嘆一口氣,說:“小寒的家庭狀況,就不說了……我只告訴你,這些小動物都是小寒從街上撿回來的。”

回來的路上,小寒和他的“親人”們融融洽洽的一幕始終浮現在眼前。那滿是狼藉的家,卻散發着仁愛之光,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仁義禮智信作文 篇44

我並不贊同林清玄先生的觀點。

人類不同於其他的生物,我們的思想更復雜,我們會有很多的情緒和更復雜多變的社會關係,所以,人類需要仁愛,我們需要對彼此都有一顆憐憫的心,在一定的範圍內包容他人,給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會讓我們的生活、社會、國家變得更加美好。但有些仁愛,卻會成爲放縱。不但無法使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保持這所謂的仁愛之心嗎?

我有一個朋友,初一時就和我一起玩,但漸漸的,我發現她很喜歡找我撒氣,不管我有沒有做錯事,只要她生氣了,她首先傷害的對象就是我,一年以來,我都沒有衝她發火,也沒有和她吵架,我帶着我最大的寬容和她好好說話,並每一次都是我主動找她和解,我想知道我有什麼地方做錯了。但是,她仍然如此。在我終於忍受不住委屈向她堅定地說出內心中的想法,與她絕交後,她卻一改從前的態度,來和我和解,和我說對不起,而她在過去的一年裏,從未對我道過歉。

有時對待事情,盲目的仁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像那隻老鼠,你放過了它這一次,但你能保證它下次不會來你家咬電線、偷糧食嗎,它不會感謝你善良的行爲,不會因爲你的悲憫而改變自己。做了,就得得到相應的懲罰。就像一個罪犯,他殺了人,就得接受法律的制裁,因爲他危害了他人,違反了規則,如果對這樣一個罪犯產生憐憫而寬恕他的話,人們的生活會怎樣,社會又將會怎樣。

所以我認爲,仁愛應該以我們所在的陣營的利益爲主體,我認爲我們應該追求的仁愛,不是盲目的原諒,不是無條件的施捨,而是給那些犯了錯且尚存良知的人,一個機會,一個開始。這個機會,是彌補錯誤改過自新的機會;這個開始,是他人生新起點的開始,也是他造福身邊人,心懷感恩的開始。人從一生下來,都在同一起點,這時,他們會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有人善,有人惡,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們能將在善惡中徘徊,找不到方向,或誤入歧途,又尚存良知的人拉回來,那未何不可呢?將仁愛面向全世界的,是普愛,我們不該像聖母一樣到處施捨仁愛,如果這樣,仁愛就變味了,變成了施捨的工具,而非社會的良藥。

如果對那些心靈已經扭曲,靈魂已變渾濁的人仁愛,他們真的會悔改嗎?他們真的會感恩嗎?不會的,一次次的悲憫只會是他們在罪惡路上前進的最大動力,他們將成爲危害社會的毒瘤,對這樣的人仁愛,就是對自己的殘忍了。

有些時候,選擇了,就無法回頭,我很贊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對他人的悲憫,就是自己的毀滅。在自己身處一個險惡的環境時,爲了生存,又怎麼會有仁愛這一說,面對整個世界而言,仁愛只是我們人類喊的虛假的口號,是人類在同類和比自己弱小的生物之間才存在的,如果在宇宙中,我們遇到了比我們更加強大的存在,這種關係還會存在嗎?我認爲,是不會的。所以,想對所有事物仁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這就像世外桃源,就像大同社會,都只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非現實。

人們在善與惡中選擇,但又孰善孰惡,孰黑孰白?壞人也做過善事,好人也曾犯過錯,誰都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過,我們看的,是他們是否有迴歸正道的決心和願望,而仁愛,正是對這樣的人開放的,這纔是仁愛的本質,也是人類對人仁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