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絢爛璀璨的元宵節緊隨着除夕結束的腳步到來了,我的家鄉是上海,一個繁華至極而又人人忙碌的都市,但在元宵節那天,卻別有一番風景,我始終忘不了那每年元宵節看到的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也忘不了明亮宛若星辰般的花燈。

黃昏之時,絲絲縷縷的雲霞帶來了夕陽,太陽徐徐落下,在天邊渲染出粉紫交融的霞光,染了半邊天。道路上盡顯一派繁忙之景。我們家也如約而至,來到了每年必來的豫園燈會。人流不斷地涌動,彷彿吞噬了整座豫園,但依舊能看到花燈那柔和而又熾熱的光芒,聚集在一起,照亮了半個城。一路上推推擠擠地好不容易進了豫園,才見燈火通明的街道上掛着花燈無數,柔美絢爛的燈光照亮了栩栩如生的圖案,眼花繚亂之際也滿是欣喜。還記得小時候賞燈時的懵懵懂懂,只覺花燈散發的光芒,和上面描繪的圖案是如此的美麗生動,內心也不禁流露出歡喜,哀求着媽媽一個個都買下來。現在長大了,看到這一番絢麗之景,正應蘇味道筆下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般昌盛璀璨,而那花燈的光芒也照亮了我的內心與希望。每當花燈初上之時,衆人眼中便是欣喜和希望之情,我便閉眼祈福,期盼來年幸福美滿,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睜開雙眼,便見萬千燈火擠滿了整個豫園,燈火明亮映襯着繁華昌盛的街道和駐足觀賞的人流,溫暖而又璀璨。元宵節花燈的品種也是數不勝數,有的製成兔子樣,栩栩如生的雕刻,白色的皮膚上細緻地刻上皮毛,放上柔和的白燈,孩童們愛不釋手地抱着,捧着,拖着……;有的是六邊形的,在亞麻布上描摹上優美婉轉的景色亦或是古時候傳說中的片段,點上黃燈,別有一番風味;更有的是一條大龍盤旋在九曲橋下,一片片的'鱗片映襯着湖水的清澈與波光粼粼,閃現出藍紫色的光芒,精緻而又獨特的景色引來了許多遊客爭先恐後地登上九曲橋,駐足觀看,留下美好瞬間。逛到那裏都是華燈璀璨,人們的交談、歡笑聲摻雜着街邊商家的吆喝聲,熱鬧至極。大人們寵溺的看着孩童一手拖着兔子燈,一手吃着街邊的零食,盡呈一片幸福美滿之景,無盡的暖意流進了每個人的心裏,讓這一個漫漫長夜變得美好而又短暫,唯有照片留住了我們最美好的時光。

其實賞花燈的由來傳說來自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當時的皇帝信仰佛教,恰逢蔡中薜姆鴟ü槔矗稱每年正月十五時,印度摩喝陀國衆僧雲集,瞻仰迎佛舍利,觀賞花燈,是參佛的良辰吉日。明帝聽之,爲弘揚佛法,決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夜,在寺院宮中“燃燈供佛”,所有人都得掛燈祈福。經過了歲月的流逝,自然而然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賞花燈這一民間習俗經過了歲月的蹉跎,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花燈的璀璨似萬千繁星般聚集在豫園,一盞盞花燈宛如人們一個個盛開的美好希望與寄託,驅趕了冬日的寒冷,溫暖了人們的內心,似燈塔般照亮了前進的路途,指引了通往幸福的方向。願將這一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傳統發揚光大,繼承真正的中華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每逢除夕的下午,我便沉浸在一片其樂融融中;每逢除夕的晚上,我便沉溺於餃子的飄香中;每逢除夕的深夜,我便沐浴在人間煙火中……家鄉的除夕,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卻處處飽含着樸素的靜好祥和。

除夕的下午,可謂是這個洛陽小縣城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街巷上,老舊得有些落魄的白牆黑瓦被紅紅的對聯所裝飾;超市裏、肉鋪那兒,總是排着長隊;細細一聽每家院子裏,總是傳來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嗓子。外婆把幾斤重的餃子肉餡放進鐵缸子裏,一股腦兒放上許多豆瓣醬,撒上幾把佐料,不僅要放蔥,還要放蒜,嫌味兒還不夠重,再把堆成小山似的姜混進去。這可不只是洛陽人的口味重,其實也是他們與衆不同的豪邁,就和流經洛陽的黃河一樣,他們並不清澈見底,混雜着泥土黃沙,但也是這紅塵中的煙火紛亂、魚龍混雜讓他們有了獨一無二的豪爽、包容與開放。

餡料已做好,廚房裏的濃郁的香味再也困不住,整個院子都是香味。把一大袋麪粉倒進另一個大鐵缸,放入適量溫水,直接下手,把面柔和成型,一大盆軟軟的、糯糯的面就展現在眼前,隨之而來的是一股醇厚的面香。麪糰白得像瓷,兩種香味在空氣中相擁相撞,最樸素的食材,在鄉里人手中跟變戲法一樣,用手一揉,就成功詮釋了什麼是色香味俱全。

要說什麼最有技術含量,那就是包餃子了。因爲要做夠一家人吃的.,所以外婆通常都要找好幾個幫手哩!一個小廚房,黑壓壓的擠了五六個人,跟上街趕集似的,每個人邊包餃子,邊聊天,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外婆把一大缸子的餡料分了家,放到三個大碗裏,做成了蘿蔔餡的、韭菜餡的、蝦仁餡的;外公在用擀麪杖擀餃子皮,每一塊麪皮都是又大又薄;媽媽、大姨二姨都在包餃子,挑起餡放在餃子皮中間,還不忘撈一勺辣子油,手指一動,餡與餃子皮相融合,麪皮變得有了顏色,就像一位隱士,落入凡塵,就體會到了人間疾苦,也嚐到了甘甜。也是同理,再不近人情的異鄉客,來到這個小城鎮,也會沉浸在那紅紅火火的辣椒油的香味中,被它如火般的熱情俘虜了真心,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這煙火人間。經歷了寒風的人,總喜歡這樣的光明熾熱。

冒着白煙的一盤盤餃子端上了桌,輕輕一吹,一咬,一咽,那種美味,迎合着白煙嫋嫋,恐怕是分不清夢境與現實,但味蕾感受到的滿足卻是肯定的答案——這是真實,要相信餃子的美味,人間的美好。

除夕的最後一刻,也是壓軸之時。提前來到房頂上,看到的是黑夜作幕布,萬家燈火爲點綴的喧囂人間。最後的一秒,煙花在空中接二連三地綻放,五彩斑斕。即使一片漆黑,也仍會有每家的燈火充數,和煙火照亮這個小城鎮,把黑夜充作白天。

生活依舊如此循環,除夕的白天依然忙碌,夜晚仍舊明亮。月亮與落霞親吻,來到人間漫步,得以見證這個小城鎮豪放、熾熱、溫暖的除夕。我便如此淪陷於家鄉的除夕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3

家鄉的春節雖不如老舍筆下北京春節那般隆重,從臘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九歷時一個多月,但是對於人們來說也是極爲重要的,它不但是人們勞動一年後歡喜心情的表露,更是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美好祝願。

我家的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很少有人閒着無事。全家人忙着洗衣服,換牀單,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示出新的氣象。當然了,對聯、窗花、日曆是必不可少的,理應在前幾天完成,所以這裏我不做描述。

三十這天,重要性僅次於洗衣服的應該算是做年夜飯了,大人在一邊忙活着洗菜切菜,孩子們蹦蹦跳跳,想盡辦法幫個忙,卻總插不上手,只有乾着急罷了。年夜飯的品種照例是很豐盛的,依舊是雞鴨魚肉之類,但是小孩子白天中無事時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這些珍奇,只好隨便選幾樣來一品好壞,往往遺下一大堆剩菜,讓勞動一番的大人們目瞪口呆。但是無論如何大人們是不會惱的,因爲剩菜剩飯此時此刻便成了年年有餘的象徵。

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的一家人合合美美地吃完年夜飯,隨後便是孩子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糖果、水果和各類糕點,想吃就吃。全家人喜氣洋洋,其中當屬孩子最歡喜,因爲可以靠幾句甜言蜜語換得鼓鼓囊囊一大包壓歲錢。如果你問他們明天的願望,應該就是多來點拜年的了。

除夕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快樂的,但守歲這一着卻不是我能夠接受的,聽完倒計時的鐘聲,剛想閉上眼睛睡個好覺,窗外就“劈里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弄得人睡意全無,卻又筋疲力盡。

正月初一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牀,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爲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裏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初一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裏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初一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纔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爲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嘆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春節迎着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爲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歎!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製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着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裏的女人帶着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麪粉等製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製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着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製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着各種果仁的麪糰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後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製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裏。

然後便是烤制。將月餅一個個整齊的擱置在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上,幾個人合力把它平放進巨大的、用紅磚壘成的爐子裏,下面燒着旺旺的木柴。月餅慢慢烤熟的香味兒會漂的很遠很遠,烤制月餅的`時候周圍總會圍着像我這樣的一羣小孩,一邊好奇的盯着師傅在根據月餅的色澤掌控火候,一邊急切的等候着自家的月餅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時間拿幾個在小夥伴們一起嚐嚐,那時的月餅總是擱置了幾個小時,還是留着火爐裏帶着花生油香味的餘熱。

中秋節快要到了的時候,各家都是要要走親戚的。我有一個叔叔一個姑姑,六個小姨還有一個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媽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們都漸漸各自成家,所以闔家團圓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熱鬧非凡。

中秋節那天天將黑未黑的時候,爸爸就會幫我拎着好多好多酒還有月餅,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開大奶奶家還有三奶奶家的門,給她們送去這份禮物。這個時候的她們總是很開心,挽留我留下來吃飯。

最後是要到奶奶家的,叔叔姑姑還有我的哥哥堂弟堂妹都會來。一家人將吃飯的飯桌搬到小院子裏,吃完飯的時候,爺爺總是拿出每年都會給分給我們的超大石榴,我們一家人圍着飯桌,吃幾塊月餅,聽爺爺給我們講叔叔爸爸們小時候的事,講小時候爸爸帶着叔叔偷摘人家的杏子從樹上摔下來,講叔叔有一天離家出走只是因爲看了李連杰的電影想出家當和尚,講曾爺爺在村子裏埋藏的至今還未被找到的幾桿槍,講以前村子裏被挖出來的一罐銀元,講爺爺自己年輕的時候用幾把斧頭成功敲擊發射的一顆子彈。

過去的時間即是傳統,這樣傳統的中秋永遠在記憶中鮮活,筆記笨拙,道不出十之一二。現在在學校,也已是有幾年不曾動口吃一口月餅,今年不能回家,便希望家鄉的親人能和我在心裏一起吃一口月餅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燦爛時,老街上的小店紛紛張燈結綵,緊鑼密鼓地爲元宵節的到來作最後的打算,該擺的擺好,該掛的掛好,迎着喧雜聲歡笑聲,走進老街,撲面而來的是久違的馬橋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鋪內井然有序地掛着盞盞燈籠,形色各異,紙糊的布藝的玻璃的,赤紅的金橙的墨綠的,兔子燈荷花燈宮廷燈,應有盡有;往前走幾步,湯圓店的濃煙便會熱情迎接你,混着湯圓的香甜店內的喧嚷聲一起飄在街上,升騰上天;一時間,人潮漸漸涌動起來了……

這時,不遠處傳來“嘿―吼―嘿―吼”的歡呼聲,在人羣的掩映下,隱約看見像是一班人馬正在舞獅哩!各種明豔的顏色快速交織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我過去。走近了,只見圍着欣賞的人羣裏一層外一層,便只能踮起腳伸長了脖子,擡着頭不斷地張望着,看清了――是家鄉的特色“手獅舞”。

仔細觀察那隊人馬,表演隊員們腳下踩着一致的步伐,兩腿有力地踢擡,身體隨動作前後扭轉,極爲輕盈;雙手緊握舞棍,用力甩動着獅身,將獅身上的布墜甩得搖搖作擺,珠寶裝飾物叮咚作響。據我所知,這些獅舞的表演風格可分爲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今天出演的是文獅,這類表演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自然靈便,毛髮顫抖飄拂,活脫的姿態像是在爲觀衆祝福與人們嬉戲。“文獅”頂適合行街表演,而“武獅”就有所不同了,它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以翻騰跌滾撲動作爲主,適宜廣場表演。“看獅”又稱太獅,表演時獅身內燃燭光,夜裏表演時小獅圍着大獅魚貫穿梭,雲飄獅躍,人隨燈轉,遊覽嬉戲。

近處,手獅舞悄無聲息地到了尾聲,卻帶動起了整個老街,整個馬橋的元宵節奏;遠處,各個小鋪都擠滿了人,湯圓店更?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aihao/qiaopai/' target='_blank'>橋牌鵒艘惶醭ち?2碌潑鍘⒐業屏?⒊蘊澇病⒖詞ㄎ瑁?凳敲β擔?梢膊環δ諦牡南蒼謾U?怯辛蘇廡┮淮??舜?邢呂吹姆縊?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news/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才讓人們把節日過得開心充實,讓節日變得更有意義了。所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接好這個文化傳承的'擔子,在保護文化的同時爭取發揚與支持文化的發展,留住傳統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元宵夜的燈籠亮起來了,元宵節的氣溫升騰起來了,連塵土都是別樣的味道,一切都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6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裏,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玩手機。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牀,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迴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薰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着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和爸媽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爲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接着就要將家裏的被褥牀單衣服什麼的全部洗乾淨,將屋前屋後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几淨,乾乾淨淨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酵,發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在想來家裏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現在的對聯一般是買現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的,因此小時候是特盼着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爲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着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着放煙花,點着了放孩子手裏,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後爸媽打牌,爺爺奶奶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們大的孩子,就鬥地主,把瓜子當錢,可有趣了。到了十二點的時候,奶奶就會開始準備湯圓了!

然後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裏給長輩拜年。

從初幾就開始拎着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才能算結束。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我是四川人!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河南,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衆多傳統民俗源遠流長,也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五年級的寒假裏,我充分感受了故鄉春節民俗的風采和濃濃的親情。

臘月二十五的清晨,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氣,聽着遠處隱約傳來的鞭炮聲,我感到年節的味道愈發濃重了。走進屋裏,一切都煥然一新,做好準備迎接新春:牀單換了新的,窗戶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擺放着新鮮的水果,家電傢俱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節前總會念叨的民謠:“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臘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聽到更多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走進客廳,全家人都圍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選着春聯。我悄悄地挑出一個大紅的“福”字,在它背後粘上幾段雙面膠,再把它倒着貼在門上,寓意着福“到”了。“貼得好!”外公讚賞地說,我也開心地笑了。媽媽在窗玻璃上貼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動有趣:正中央有一頭憨態可掬的小豬,小豬的腳邊有一方池塘,池塘裏盛開着蓮花,水裏有游魚在嬉戲,正所謂“連年有餘”!小豬的.頭頂有蝙蝠在飛舞,象徵“福”到了……窗外大雪紛飛,紅紅的窗花映襯着皚皚的白雪,窗花越發紅豔而白雪越發晶瑩了。“瑞雪兆豐年”,這個詞在我腦海裏突顯出來。

下午,外公在廚房裏剁着肉餡,外婆揉着麪糰,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麪糰,就收穫了外婆嗔怒的批評。終於能包餃子了,大家齊上陣——媽媽包的像金元寶,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卻奇形怪狀,各不相同,有一些卻不合時宜地張開了“嘴”,需要大人們來加工。歡聲笑語中,年夜飯準備好了,大家放開了肚皮,一邊盡情地享用,一邊相互說着吉利恭喜的話,歡聲笑語讓房間裏溫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開心地搶着紅包,間或着打電話給遠方的親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聲中,走來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陽從窗簾縫隙中射入,讓我看清了牀頭四個鼓囊囊的大紅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們收起來,就跟着爸媽出去向親朋好友拜年了。我們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是我給五姨婆的祝福,讓她老人家臉上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熱鬧的大街上,大人們時不時地停下腳步,熱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們呼朋喚友一起去逛廟會。廟會裏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條街上烏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獅的地界兒,大家看着身體通紅而鬃毛金黃的“獅子”,在舞獅人的操弄下,“獅子”嘴巴一張一合,靈巧地在木樁上騰空跳躍,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們陣陣驚歎和雷鳴般的掌聲。賣糖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表演魔術雜耍的,唱着我聽不懂的家鄉戲的,還有各種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物品的,隨着大家彼此的恭賀新春的祝福聲,家鄉的年俗味道就在這裏蒸騰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春節走遠了,我們也踏上了歸途。不管我身在何處,不管我年方几何,這家鄉的風俗和濃濃的親情,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每當農曆五月初五,外婆家門前,原本賣鬆糕的小攤上就擺滿了糉子,來光顧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別好。那時,外婆家門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爭着搶着買賣糉子和茶葉,孩子們也紛紛跑到文具店,精挑細選,挑選自己喜愛的風箏,再約上幾個好夥伴,一邊嬉笑,一邊頭也不回地朝綠草地奔去。孩子們臉上掛着笑,像極了一面面小太陽。

每當到了端午節,從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誰不是一想到那軟軟的糯米,香香的餡兒,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糉子,就像是披着綠衣裳的娃娃,腰間還繫着“細腰帶”,十分可愛。讓人感到回味無窮的,還有那個煮熟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糉子,實在誘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像個跟屁蟲那樣跟着外婆,總是喜歡拉着扯着外婆的`圍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嬌:“外婆,外婆,我想吃糉子了,快要好了嗎?”外婆總是回答:“別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嗎?嗯……這樣可能會快一些。”我懇求到。外婆笑了,說:“別急呀,你現在還太小啦,等長大以後,外婆一定教你做。”我聽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個接一個小三角,心中默默記下,盼望快快長大。

感覺白天好漫長。過了好一會兒,中午到了,我們一家子坐在圓桌旁,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總是邊津津有味地吃着糉子,邊把腦袋湊在一塊兒講悄悄話。我輕輕剝開糉子外邊的糉葉,大口咬下軟軟的糯米,一瞬間糉子的溫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貪婪地享受着糉子的美味。

現在因爲繁忙,在端午節假期間,我們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過節了。不過雖然不在家鄉,但是端午節的快樂與溫暖是無處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糉子已經“端坐”在客廳裏了。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拆開了快遞,取出一串串糉子,急忙遞給媽媽,說:“媽媽,您看外婆的糉子又來了,快點兒,快把它煮了,我們一起吃吧。” 媽媽接過糉子,慈愛地說:“好,好,別急,糉子又不會長腳跑了。” 過了許久,我和妹妹的肚兒再次不爭氣地叫了,糉子那濃濃的香味便早已透過了廚房的門,混合着板栗的味兒,在客廳亂竄。那可好,讓我的口水不停在嘴裏打着轉。

“來嘍,來嘍!久等啦!” 媽媽端着一盤又大又香的糉子來到客廳。我見了,急不可耐地說了一聲“謝謝媽媽”,就毫不客氣地抓起一隻,剝下綠綠的糉葉,迫不及待地咬了來,放在嘴中細細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個兒大個兒的糉子,突然明白過來,這糉子,不僅因糯米,肉,栗子而飽滿,而且包含了家鄉的親情,外婆的愛。不僅是紀念屈原,更是家人歡聚一堂的快樂,這就是端午節。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熱乎的糉子,也會想到親情的溫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兒時的回憶,再次浮現在眼前,端午節的溫暖,也再次圍繞在我們的身旁。

家鄉的風俗作文9

你聽說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裏,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裏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爲什麼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戶戶都在說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麼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說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曆正月廿九又稱後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爲,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裏要爲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孃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麼有情義的傳說,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說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爲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說,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徵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蘊含着母親的希望:願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纔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複雜,但我還是硬着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於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後,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纔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後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纔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後放置小蒸籠裏,用小火蒸10分鐘後起鍋,加上適量的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裏全部溶解後,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着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後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外婆家,那裏的過年風俗可謂是與衆不同。

常德的團年飯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說:“一家人齊聚,無論何時何地就是團圓。”爲了與家人團聚,人們會推遲或提前吃團年飯,只爲享受歡聚一堂的喜悅與幸福。而在去年,因爲我到外婆家過年,所以團年飯就提前到臘月二十八舉行。在開闊的包廂,一位位認識不認識的親戚陸陸續續地進來。他們相互打着招呼、討論着過去一年的年景。興趣勃勃的孩童、高談闊論的`大人,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我閉着眼睛,感受着撲面而來的年味兒,不禁輕聲讚歎:“過年真好!”

就在這時,一陣誘人的香味兒從我鼻子前飄過,我猛地睜開眼睛。“這是飯菜的香味!”一道“油燜大蝦”被服務員端了上來。人們不再談話,紛紛坐上圓桌。可坐50人的包廂,竟座無虛席。外婆說:“吃團年飯坐圓桌,本就是過年的一種講究,它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來年風調雨順。”菜一道道上來了,桌上的氣氛也越來越活躍。“臘豬蹄、紅燒肉、鐵板魷魚……”一道道佳餚數不勝數。“紅燒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頭……”咦?在這樣的盛宴裏,爲什麼會有青菜和芋頭之類的尋常菜?我心中暗暗稱奇,決定問問媽媽:“媽媽,爲什麼在這麼多美食中會有青菜、芋頭?”“噢,你想知道嗎?”媽媽笑着問。“當然了!”我肯定地點了點頭。“那幾道菜都有着特別的寓意。芋頭寓意來年有個好兆頭;粉條象徵勤儉持家、細水長流;蔬菜有着健康長壽的涵義。”媽媽耐心地回答。“原來是這樣。”“這還不止呢!在常德,吃團年飯會擺上一條生魚,寓意年年有餘。這條魚還必須是鯉魚,表達“鯉魚跳龍門”的美好意願。這些菜即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依然是團年飯必有的菜餚,再加上味美而價廉,即使在物慾橫流的現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聽着媽媽的話,看着桌上那幾道樸實無華的菜餚,頓時覺得它們就像歷經歲月的老人,無論何時,他們依然守望着人們內心最單純的心願,直到永遠……

走出飯店,幾個忍不住誘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陣陣爆竹聲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團年飯,常德的祭祖也顯現了獨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帶上香燭前往祖墳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時是不放鞭炮的。而過了午夜十二時,家家門口都會點上香燭,點燃鞭炮。在“噼裏啪啦”的聲響裏,新的一年悄然而至。這個活動叫“迎新春”,有辭舊迎新,祝來年美好幸福的涵義。在正月初一,人們會來到祖先墳墓前祭拜,並唸叨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計劃。這些活動,都充分表達了常德人民對先輩的緬懷和尊重。先輩們絕不會因生命終止,時間的流逝,而被後輩遺忘,他們會被珍藏在內心的最深處。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過年風俗。

我喜歡常德過年風俗。這些風俗無不顯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勞善良、重情重義。你還知道哪些風俗習慣?快來和我一起分享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快來幫幫忙,馬上就要敬月光啦!”媽媽喊着。咦,今天晚上怎麼熱鬧啊?原來,今天是中秋節,我的家鄉在廣東河源,這裏都是客家人。中秋節被我們客家人稱爲八月節,這可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呢!

大人們早早地就在庭院裏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放着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月餅等供品。這擺供品也是大學問的,我們客家人擺供品時一定要放上一盤芋頭,因爲芋頭的“芋”字在客家話中的讀音有點像“護”字,有“護頭”的意思。而且這芋頭的擺放講究“母子相連”,也就是在盤的中央放芋母,周圍擺芋仔,寓意閤家團聚。桌上還擺了一個大香爐,在香爐的一側還有一小碗茶,據說這茶的功效十分獨特,小孩子如果經常尿牀,當晚只要偷偷喝上一口,從此就不尿牀了。但前提是不能讓他人發現,否則就不靈驗,十分有意思。

天黑後,就要開始敬月光了。不過男人們可不敬月光,他們在八仙桌旁的走廊上架一張小桌子,再泡上一壺茶,邊喝茶邊聊着天。敬月光的大多都是婦女和小孩,我學着女長輩們的樣子在八仙桌的前面,雙手合十,向月亮的方向拜了幾拜,還要默唸:“願月神祝我學業有成,考得好成績……”。儀式過後,大人們搬來了一張大圓桌,竟然把敬月光的供品全都放在了圓桌上,還叫上左鄰右舍一起吃!我疑惑極了,心想:之前拜神的時候供品是不能吃的,怎麼這次就可以吃了呢?我看向爸爸:“爸爸,這供品不是給神吃的嗎?我們怎麼也能吃呢?”爸爸放聲大笑,我更加迷糊了。他拍了拍我的頭,笑着說:“這可不是給神吃的,這是我們在感謝月神並向他求平安,讓月神把祝福賜在供品中,然後我們再吃掉供品,代表接受了月神的賜福。當然跟拜其他神不一樣啦!”

原來是這樣啊!我點了點頭。這時媽媽丟給我了一個沙田柚,並說:“快點殺柚子嘍!”意思是讓我剝柚子皮,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外婆端來了一盤五仁月餅,天啊,這麼大個五仁月餅,佔了桌子的三分之一,怎麼吃得下呀(而且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吃五仁月餅)?眼看外婆就要讓我吃了,得開溜啊!我和弟弟趕緊嚷嚷着要讓媽媽帶我們去大街上看燈籠,媽媽拗不過我們,只好拉着我和弟弟去看燈籠。

來到街上,這裏可真漂亮!整條街都掛滿了燈籠,紅的、綠的、黃的、紫的、藍的'、粉的……五彩斑斕,有木頭做的,有竹子做的,有紙做的,還有用玻璃做的。我們客家的這種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裏,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彩旗、銀鈴等,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還可以掛在大街專門用來掛燈籠的地方,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中秋節的天上本來只有月亮,而沒有星星的,但這燈籠就像是星星一樣,和月亮一起照亮每一個人的心。

這就是我家鄉中秋節的風俗,你們的家鄉風俗又是哪些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窗戶外天越發黑了許多,天似乎被一張黑布罩住了,空氣中散發着一股淡淡的蠟燭味。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王爺上天,在我們朝東埭也不例外。

爺爺在廚房裏發出喊聲:“小寶,來幫我一下!”

“來了,來了,急什麼急!”我從二樓像一樓廚房奔去。

此時,爺爺把插放蠟燭的蠟燭釺放在桌上,他的旁側還有被黑夜映襯下格外乾淨的空盆。我手裏拿着一把香,近距離一聞,那種香氣似一陣清涼的微風,把我的煩惱一吹而散。這時有人推了推我說:“幹什麼呢?把香先放桌上,你先去拿幾樣水果和一把糖果。”我好像打開了馬達似的,一路跑都帶着風。把已準備好放在桌上的幾樣物品拿入廚房,將它分好類別,裝入空盤中。看着盆中美味的食物,我的口水似一條糖絲從嘴中流出。

“爲什麼要送竈王爺上天要用水果和食品敬他呢?”我發出了提問。

“這你要聽我慢慢講。”爸爸邊說邊打開手機。

“不帶你這麼玩的!”我雙手插在腰上,裝出生氣的樣子。

“我又沒查,只寫了一份稿子而已!”爸爸開始耍帥。

“哦,今天怎麼這麼勤奮啊!腦子好使啦?”我語氣中帶着一絲嘲笑。

爸爸拍了拍我的'腦袋說:“別耍貧嘴了!聽我講:傳說在古代,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個兒子,兩人十分疼愛這個兒子。但因家中太過於貧困,只得讓兒子去挖煤。兒子久而不歸,可把老人給嚇壞了。”挖煤有沒有什麼困難的?“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一口否決:“不,挖煤可危險啦!一個不小心就會送命的,你們這個年代的孩子不知道。”爸爸繼續講:“這天老太婆不放心,叫老漢到煤礦地去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了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邊走邊聊,聊得十分熱鬧。閒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地收一百名礦工,老漢很着急,祈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答應了。老漢見了兒子故裝生病,要兒子侍奉左右。他兒子一時無法下井,便跟老人回了家。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四夜裏,老漢想起三年前的事情,忍不住跟老伴說了,誰知被竈王爺聽見了。二十四夜裏,竈王爺把這些事情告訴了玉帝,玉帝惱羞成怒,懲罰了光腳片,又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爲此,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給竈王爺吃糖,希望他吃糖時嘴巴被糖黏住,無法去天上與玉帝告狀。”爸爸拍了拍手說:“故事結束了,你們快去弄吧……”

爺爺將火柴點燃,把蠟燭粘上火種。我輕輕拿着香,把頭放在蠟燭上,左右轉動。火苗是一位活蹦亂跳的孩子,用他的身體溫度來溫暖香那冰冷的內心,將香蠟燭上拿走,香還上還帶着火。輕吹一口氣,將香上的火吹滅,插入香爐裏,我雙手合一一臉嚴肅的站在竈王爺面前說:“竈王爺,上天把我家好事告訴玉帝。也需要竈王爺讓玉帝把我這學期學習棒。”然後我把竈王爺的畫像弄火燃燒掉,送他上天。

雖說這只是一種形式,但家家戶戶都要做。這一天我不僅學到了如何送竈王爺,還聽到了一些關於他的故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我們過春節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介紹我的家鄉——浙江餘姚的春節吧!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等。我們家也不例外,全家總動員,經過大家的努力,家裏瞬間變得煥然一新。另外大街上也人山人海,各家店鋪門口張燈結綵,促銷廣告五花八門,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大家都忙着準備年貨,必不可少的年貨是瓜子、花生、糕點、水果等等。有的在買家裏裝飾用的年畫、燈籠、春聯,有的在買新衣、新褲……講價聲和買到後的歡笑聲在街上不斷迴盪,真是熱鬧非凡啊!

除夕,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我們全家都沒閒着,作爲家裏最小的我也忙着寫春聯,寫“福”字。每年爺爺都要挑一幅稱心如意的`春聯讓我寫,今年選的上聯是:天地和順家添財,下聯是:平安如意人多福,橫批:四季平安。寫好後,在爸爸的幫助下,貼到了大門上,紅紅的春聯,透着喜慶,寄託着我們對新生活的美好願望。我們還把兩個大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口,準備迎接新年。下午,重要的祭祀開始了。點上蠟燭、香火,全家人都要在桌前拜三拜,以表示對祖先的尊敬,並各自許了一個願望。我許的願望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全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我能在升學考中取得好成績,考入理想中的學校。晚上的年夜飯可算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飯,雞、鴨、魚、肉樣樣有,滿滿一大桌,看着就讓人垂涎三尺。還要吃上一大碗湯糰,預示着團團圓圓,美美滿滿。飯後我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吃瓜子,奶奶忙着送竈君,完事後也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一家人其樂融融。我還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等到晚上八點整,我們準時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每年雷都打不動的必看節目。當晚上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時,整個城市沸騰了,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迎接着新年的到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年初一,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新衣、新鞋,給爺爺奶奶拜了個早年。早餐是奶奶準備的湯糰赤豆年糕,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這個,預意着新的一年團圓、節節高。我們家初一不走親訪友,在家休息。奶奶還說:初一不花錢,不拿菜刀,不掃地等等。

大年初二開始,挨家挨戶去拜年,每戶親戚家吃一天。大人們天南地北地聊起來,有的說去年的收成如何如何,有的說新的一年打算如何如何······我們小屁孩們看電視,吃零食,玩遊戲也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家到大年初七親戚拜訪得也差不多了。初八開始,大多數店鋪開張了,人們的生活也陸續恢復正常。我也快要開學了。

我的家鄉雖然不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但春節同樣過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過年的喜悅同樣在我們心中盪漾,久久不能散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武漢也不例外。

家鄉有句諺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潔工具,爲迎接新年做準備——掃塵。掃塵寓意着掃除陳舊,把晦氣掃出門。

一大清早,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媽媽像是司令官一樣,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開始分配任務,個兒高的爸爸負責打掃房頂和櫥櫃,細心的我則負責擦玻璃,說幹就幹,我先打來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後擰乾,在玻璃上擦來擦去。可是不管怎麼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記。我十分不解,便去問媽媽,媽媽拿給我一塊幹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發時,再拿幹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記”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不一會兒,玻璃就鋥明發亮了。

轉眼間,又到了春節的一個高潮“除夕”,除夕吃餃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今年,我們家準備包帶有紅,綠,黃,白四種顏色的元寶餃子。其中有三種顏色分別用胡蘿蔔,菠菜,玉米打成汁揉進麪粉做成。

接下來,是包餃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麪”。爸爸把麪粉和雞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溫水,用筷子慢慢的攪拌,直到碗裏成了麪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準備好的三種顏色的蔬菜汁分別倒進麪糰裏,不停地重複揉搓,揉到麪糰的表面十分光滑時就開始醒面。這時,我們就有了紅,綠,黃,白四種的麪糰。

然後,便是調餡,調餡十分簡單了,媽媽把準備好的芹菜,豬肉,芝麻合在一起攪拌,放入佐料調味。

最後,便是元寶餃子成型了,此時,爸爸變得像是司令官一樣,一邊拿着擀麪杖擀麪皮,一邊指揮我和媽媽包餃子。我拿起爸爸準備好的梯形的皮兒,將餡兒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兩圈,可是一卷,餡兒不聽話的跑出來了,我一急,手一抖,餃子皮帶餡兒全掉地上了,我一臉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過來給我做了一個示範,皮和餡兒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樣,服服貼貼的粘在一起,形態像極了一個元寶,爸爸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多試幾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來按照爸爸的步驟,小心翼翼的試着包一個,慢慢的一個不太像元寶的餃子包成了,我高興的拿給爸爸看,爸爸誇獎我真棒,接着一個一個的真正元寶餃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過參加包餃子全過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不怕失敗,堅持一定會成功”。

夜幕降臨,四種餃子排隊跳入鍋中,鍋裏先是“咕嚕咕嚕”直響,“噗”地一下,鍋蓋就被頂了起來,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鍋中倒入涼水,才見那一個個餃子浮出水面,餃子端上桌,媽媽告訴我:元寶餃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我夾起一個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放入口中,嚐了嚐,味道還不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歲。你聽,窗外聽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新的一年到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炊餘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裏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爲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餵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爲,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糉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糉葉碧綠如洗,飄在水裏的糉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糉葉,回家後,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糉葉。糯米放入水中後,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後,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糉葉,捲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裏塞糯米,糯米塞滿後,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糉子捆一週,最後再扎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糉葉,試着捲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糉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於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裏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後,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後,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糉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糉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後的糉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糉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兌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裏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薰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裏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爲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糉子,並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糉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爲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糉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