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憶年味

憶年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憶年味1

年前的陰雨天氣有點令人掃興,可過年的喜氣早已滿滿地擠進陰雨的天空,不時看見街上的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東西急匆匆地往家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笑意。

憶年味

人們的手上免不購有新衣服,這不禁使我聯想起過年穿新衣的習俗。記得小時候能穿上新衣服,會覺得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樣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會歡欣不已,就會覺得是過年最好的禮物,是一年裏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節來臨前,爲迎合新年的喜慶氣象,爲節間展示給親朋好友一個全新的面貌,家家戶戶都會把家裏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並在過年當天在門上貼上一副大紅春聯,祈求來年好運。如:什麼“財源滾滾”、“步步高昇”、“富貴滿堂”什麼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話語。

做年夜飯是過年的一件大事,據說,年夜飯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來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們一家子一般都會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外公包餃子的手藝最好,由他做傳統的美食餃子;媽媽和她姊妹幾個一起洗菜、切菜、燒菜;爸爸和家裏的男人們負責殺雞、殺魚等“粗活”;而我們幾個小孩子和外婆就負責“打雜”,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擺設等等。

一切準備就緒,大約五點多一點,傳統的祭神請祖儀式開始。由外公帶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門口擺上貢品,點燃香紙,虔誠跪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請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樣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結束後,年夜飯正式開始。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鬆心情,大人們開懷暢飲,孩子們恣意吃喝,好不熱鬧。一年一度的年夜飯能充分地體現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在吃完年夜飯後,大人們就開始守歲。

過年最讓小孩子們高興的不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爲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即紅包。因爲紅包象徵活力、愉快和好運氣,大人們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寄託長輩對孩子的關心與希望。

在一聲聲的爆竹聲中,春節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學期已經來臨。但年味仍是揮之不去,仍給人們無盡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縈繞在我的心裏,永遠不會褪色。

憶年味2

好多年沒吃過老媽做的臘八粥了。參加工作後,就很少能碰到臘八節時休息回家看望老媽了。等我們姊妹幾個都長大離家後,家裏就老媽和老爸兩人了。每次打電話回去問他們,做臘八粥了沒?老爸都說,你們不回來,你老媽都懶得做了。

偶爾回家碰上臘八節,老媽要做。我怕麻煩,也怕老媽累,不讓她做,就說不想吃。記得那時的臘八粥,老媽前晚就泡好紅小豆,黃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牀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進去一起熬,再擀點麪條,放些青菜豆腐,還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臘八粥的香味把貪睡得我們早早勾引起來,每次吃飯挑食的我,都會吃兩碗還不放手。臘八粥講究吃剩,所以家家都會做多,熱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瘋了的我們,就在夥伴家吃了,吃完還不忘品評下誰家的好吃。

後來看書,才明白,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看來這個節日由來已久。而各地的臘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門了。現在,超市裏各式的甜味臘八粥,吃起來,還是沒有了兒時那碗鹹香的臘八粥好吃。老媽說,你們現在就是“劉秀喝豆子麥仁“,好的吃多了,不覺得香了。這個典故,老媽講了好多次了。說的是,劉秀當年起兵打仗時,有天行軍一日,粒米未進,又渴又餓時,來到一位老婦人家,老婦人用家裏僅存的一點麥仁和豆子,煮了一鍋麥仁粥。劉秀吃了後,覺得真是天下美味。後來劉秀當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覺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麥仁粥,就讓宮裏的御廚做,劉秀吃了,覺得太難吃了,就換人做,還是難吃,一氣之下,殺了幾個御廚。有大臣就建議皇帝,把老婦人找來。老婦人找來後,老婦人做了一碗,劉秀吃了口,覺得難吃。老婦人就對他說,”你當年覺得好吃,是因爲你當時又餓又累。現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體味不到美味了。“劉秀聽了,慚愧不已,派人送老婦人回家。我想,現在的我們,覺得食之無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過年,自然就體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體驗不到以前那些濃濃的年味了。

憶年味3

不知不覺,年關將近。

母親忙前忙後準備採購年貨,張羅着整理屋子,滿街紅豔豔的燈籠充滿了溫馨的氣氛,外地的遊子急衝衝地趕回,噼裏啪啦的鞭炮點燃着喜慶。

濃濃的年味兒在人們忙活的身影中漸行漸遠,孩提時代積攢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隨之趨淡。不再是那個我們所熟知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長了一歲,與其說春節是個最快樂的時候,不如說是個讓人猛然意識到時間流逝之迅速、壓力爲之重大的關口。輕輕推開那扇門,歲月深處漸次褪開沉重的外衣,透出那熟悉、溫馨、喜慶的年味兒,我伸出手想要採擷這份久違的釋懷,卻怎知越推越遠……

兒時,臘月的那些日子,翻看削薄而陳舊的日曆,泛黃的卷角散發着淡淡的菸草味兒,像是沉淪了一個世紀,細數臨近春節的日子,只覺得心急得想衝破障礙。爸媽們收拾着雜物塵俗,每一次輕微地撣塵、擦拭,都是那麼仔細,如待珍寶。鄰舍家也燉起了年貨,煙霧氤氳着整個廚房,恰似着撲面而來的醉人年味,叫人無可阻擋。香撲撲的氣味,熱騰騰的美味,惹得玩鬧的孩子紛紛嚐鮮,滾燙的熱食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瘡,也不肯放下。最終耐不住性子,叫上一羣夥伴,滿世界地瘋鬧。只見那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均是熙熙攘攘,紅燈高掛,一派喜氣洋洋的面貌。忙忙碌碌中,似乎一整年的努力,更多的是爲了這幾天。

香香的年味、臘味、節日味,全都跟着年關的腳步的來臨而開始瀰漫,充滿每個感官。直到三十除夕,吃上歡樂的團圓飯,其樂融融,一家臥在沙發上,什麼也不調換,在春節聯歡晚會的一顰一笑中守歲,度過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

鐘聲敲響,大年初一的爆竹熱鬧了,拜年、紅包、煙花……不亦樂乎。是繁忙,是歡樂,是不捨?是厭倦,是喜慶,是依戀?十幾年來,循規蹈矩,我想是累了,但爲何內心總涌起深深的不捨,若割捨了這傳統的日子,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相聚、祝福?這是個平凡的日子,只是要我們短短的一次團圓,我們不會累,爲了這短短的一次團圓!我們抱怨年味的淡去,我們感慨時光的逝去,但是否會在一個午後,回憶那遠去的年味兒,這是一種幸福、溫馨的體驗。

追溯匆匆數十年,記憶中的年味兒,是福,是樂,是我們永久的依戀。

憶年味4

“媽媽,我想吃年糕。”

“好呀,等到過年的時候媽媽就蒸年糕吃給你吃。”

“媽媽,我想穿新衣服。”

“好呀,等到過年的時候媽媽就給你做新衣服。”

“媽媽,我想買個布娃娃。”

“好呀,等到過年的時候,媽媽就給你一個壓歲包,你就可以買布娃娃了”。

……

小時候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過年了,至今,我依然記得那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糧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賣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過年了,逢着一個趕集的日子,我便纏着父母趕集去。集市上人山人海,熱鬧極了。我緊緊的拽着媽媽的衣角,看到賣糖的嚷着買糖,看到賣鞭炮的嚷着買鞭炮,看到賣瓜子的嚷着買瓜子,媽媽全都會答應,還會給我買一套新衣服。別看他們平時不肯買這,不肯買那的,但這時候卻特別大方,等到回家的時候已經是大包小包的肩扛手提的了。

我們幾個小夥伴們從小攤子上買來摔炮裝在口袋裏,東家跑西家串,隨手把摔炮摔在地上,“噼啪”一聲銳響,嚇到雞飛狗跳的,大人們也不怎麼惱。

真到到了除夕那天,一家人都起得很早。爺爺熬好了漿糊,爸爸把漿糊往每個房間的門側和門上刷一層,然後接過爺爺手中的對聯和“福”字貼上去。那一張張對聯上寫着“爆竹聲中一歲除”“桃符萬象更新”之類的祝福語;“福”字是倒着貼的。奶奶和媽媽則忙着準備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我們小孩子早在一旁垂涎三尺。吃過了年夜飯,媽媽總是燒開一鍋熱水,一家人都要洗腳。媽媽說除夕洗腳能夠洗掉一年的災病邪祟,來年一定會消災免禍,添福添壽的。

第二天天矇矇亮的時候村裏的鞭炮聲如同雷震,我驚醒之後一骨碌從被窩裏爬起來,揉揉眼看着爸爸挑起一掛鞭炮,用火柴點燃,隨後一陣噼裏啪啦的響聲,煙霧騰起,在院子裏瀰漫……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年”不同。現們,人們的物質水平提高了,只要人們願意,天天都可以過年,天天都可以穿衣服。但不知怎地,我還是喜歡以前的“年”,總覺得它似乎更有味些。

憶年味5

兒時春節,家鄉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要貼春聯。記憶中最濃郁的年味,就是小學時街上手寫春聯時飄着的墨香味兒。

又是一年春節將至,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春節越過越沒年味”的抱怨。也許沒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們不像小時候那樣,從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習俗講究一環接一環;可能工作節奏太快,我們忙到一切都來不及準備……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抱怨的同時,我們也淡忘了那個記憶中的春節味道也需要傳承。讓我們一起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像小時候那樣過年,讓我們和身邊的孩子永遠記得,就算如今的物質生活再豐富,過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時候最盼望的過年環節是“發錢”。不過可惜發的錢多數要上繳,媽媽的說辭總是不一樣。最早說他們要給對方的小孩壓歲錢,只有不用“回給”錢的纔是我的;後來又說,錢會幫我攢着,還是我的,至於攢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後來反應過來了,只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纔是屬於自己的!這個時間段一般發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須不能錯過!

爺爺很大方,從我有記憶時已是一張嶄新的50元了,後來漸漸“漲”到1張大團結,2張大團結,包裏揣了錢就馬上上街各種暗爽,上了街又各種捨不得動,最後還是買菸花,買零食,買平時媽媽總也不給買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時候對錢沒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給了一張20元,因爲只有薄薄的一張,便忍不住大哭了起來,誰都勸不住,最後大姨爲我換成了20張一元錢,手裏厚厚的一摞,才終於高興了。

過年時,小孩不像大人那樣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種玩。那時,賣鞭炮的攤子熱鬧得很:有沖天炮、旋轉炮、刺花炮、摔炮、禮花炮、黑蜘蛛炮,還有大炸雷……女孩喜歡買比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歡二踢腳,以及五顏六色的禮花炮……到了夜晚,整個天空燈火通明,閃耀着五彩的禮花……

那時的除夕夜,特別是零點前後,電視裏的春晚即使開着最大音量也完全聽不清楚,因爲到處都是隆隆作響的鞭炮聲。“從小就聽長輩講放爆竹驅逐年獸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聲,會很不習慣地覺得沒有了年味。”

憶年味6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可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了。每到過年,無數的無論是海外還是內地的中國人,都會想盡辦法與家人團聚。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物質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的很大的改變,而正是由於這些種種的原因,使得過年期間濃濃的年味成爲了回憶。

什麼是我們以前我們所留戀的年味?穿新衣,放鞭炮,吃團圓飯,看新年晚會,甚至是鄰里之間一起聊聊自己的經歷都會成爲新年的期盼。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是跟我說那個年代的他們生活很拮据,最期待的就是過年了,因爲過年有肉吃。然而到了現在,物質水平迅速發展,人們告別了貧乏的生活,吃不吃肉都無所謂了,即使每次都會有大魚大肉,非常豐盛的菜餚,但是根本沒人願意動筷子,只是應付式的吃幾口。

小時候總是喜歡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玩鞭炮,放煙花,每當外面的聲音響起來事,我總是搬個凳子和爺爺一起看着天空中那絢麗的顏色,和那美麗的一瞬間,甚至可以邊看邊聊一個晚上都不睡覺。然而到了現在,因爲一句污染環境,大到城市,小到鄉鎮中都貼着“禁止鞭炮”的標誌,走到外面再也沒有看到過煙花帶來的色彩,也沒有聽到外面人們的歡笑聲了。

小時候也總喜歡在電視前等待着新年晚會,看蔡明和潘長江的小品,聽着明星唱歌,然而現在,小品和歌曲已經變成了青春偶像劇,而更是因爲手機的存在,已經不在侷限於看晚會了,更多的是朋友之間微信聊天和搶紅包…

新年之際,走親戚是最常見的事。然而新年初一的晚上我只是個父母在電影院看電影,接下來幾天哪都沒去,一個人靜靜的坐在電視機前,吃着零食,烤着火。時不時的有個親戚發個紅包來,給個祝福,一天兩天就這樣過去了…當別人來家裏送節,母親拿紅包給別的小朋友時,我才反思到,我好像很久都沒有感受過親自拿紅包的感覺了。

也許真的時代的節奏太快,物質水平提高得太快,我們的思想改變的也太快了,但是時間一去不復返,我們是否還能找到屬於記憶中的年味?

憶年味7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過小年,就要祭竈。記得小時候,奶奶都要做一個花饃,蒸好好,擺放到竈神旁,上一柱香,拜一下。母親不信這個,所以分家後,家裏也不祭竈神了。過了小年,大人們就開始爲過年準備了。每年的冬天,會裁縫的母親都是最忙的。村子裏的左鄰右舍,這個給孩子做件外套,那家做條褲子。母親都會答應。每晚,踩着縫紉機做到半夜。母親說,以前我們小時,家裏經濟緊張,做衣服給家裏補貼家用。後來,日子好了,礙於鄰里情面,還是要幫忙做的。每年,我們姊妹幾個的衣服,母親都是忙到年三十夜裏纔給我們趕製出來。

相對母親的忙碌,我們可是悠閒多了。常常幾個小夥伴相約,走上2里路,去鎮上看大戲。那時還是公社,在鎮裏建了戲園子。平日裏是鎮上開大會,或者審判會時用。臘月裏,就開始唱大戲了。小孩子,對秦腔的熱愛,源於可以順理成章的向家裏人要幾角零花錢,買一毛錢的瓜子,或者一個米花糖。那時,興高采烈的我們,在戲園子玩夠了,拿一角錢,從小販手裏接過用舊書卷起的一小筒瓜子,站在臺子地下,一顆一顆放進嘴裏,砸吧一會,再吐掉皮。一把瓜子,慢慢地吃,等戲散了,還有一多半,有時就帶回家給家裏笑的弟弟妹妹吃。我對秦腔的瞭解,也就從那時開始吧,記憶中最深刻的秦腔名曲,《周仁回府》,《鍘美案》,就是那時深植於記憶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戲院就荒蕪了,記得初中的學校就在戲院旁邊,每日放學都會看到孤零零矗立在那裏的舞臺,臺下空落落的,幾個小孩在玩耍。而戲臺上那些,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包公,藍臉的道爾頓,那被遺棄的秦香蓮,那驕橫的公主,成了永遠的記憶。後來,戲園子也拆掉了。前段時間回家,路過鎮上,以前戲園子的地方,開發成了家屬區,蓋起了高樓。年味,就在人們追逐好生活的路上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憶年味8

又是一年除夕將至,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

剛到老家,姥爺忙起來了。他帶我去商店買了“福”字。經過姥爺一番叮囑,我們開始認真貼“福”。姥爺說“福”字是帶來吉祥幸福的,能祈禱在新一年過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貼,我們一聽,幹得不亦樂乎。我拿來一張金“福”字,往上貼時,姥爺說該把“福”字倒着貼,才能“福到”。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貼“福”字也講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門上倒着貼“福”!

除夕這天,姥姥忙了起來。她把磨好的麪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紅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鬆糕的原料。姥爺早已在竈前把火燒得旺旺的,姥姥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會功夫,熱氣騰騰的咖啡色的鬆糕出鍋了。我看得眼花,來不及歡呼,姥姥又嫺熟地撒上芝麻﹑紅棗。在一旁的我早已饞了,趕緊切下一塊嚐了嚐,嗯——又香又甜,又鬆又軟,好地道的家鄉民間口味!

中午,姥姥用紅薯粉做了紅薯餃,餡是蘿蔔﹑瘦肉﹑豆腐﹑烏賊幹,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傳統的調料。一段時間後,姥姥把一個個紅薯餃放入蒸籠,過了一會,蒸籠周圍散發出陣陣香氣!出籠後,只見個個晶瑩剔透的紅薯餃衝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爲快,夾一個放入口中大嚼起來,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姥姥累得滿頭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對我笑了笑說:“孫子,多吃點,這可是家鄉的特產,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過年,我們家都會收到壽桃,這是50﹑60﹑70﹑80﹑90甚至100歲老人的子女把壽桃送遍整個村子,他們送來時臉上洋溢着笑容,能讓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壽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長壽”。今年是姥姥70大壽,爸爸和姥爺挨家挨戶地送壽桃,增進了鄰里之間的親情友情。家鄉過年的味兒就是也不一樣越!

初八,祠堂裏又開始唱戲了。祠堂裏樓上樓下是人滿爲患,笑聲不斷傳來。我看了一會就不看了,因爲我看不懂,也許是我沒耐心,只能看熱鬧。最後只剩下媽媽和姥姥看。走出祠堂,鑼鼓聲、二胡聲還能傳出來很遠。整個祠堂則五彩繽紛,臺上的戲子演得惟妙惟肖,贏得觀衆們的陣陣掌聲……

初九,我們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鄉熱鬧的情景像電影一樣浮現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濃!

憶年味9

已經有一個多星期沒有給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打電話了,臨近期末工作繁忙併不是一個充足的藉口。每到近年關,思鄉心更怯。對於一個遠嫁的女人來說,特別是到了過年。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要入鄉隨俗改變二十多年的過年習俗,真的是很不適應。每每到了近年關,總是愈發懷念鄂西北老家過年的味道。

特別是小時候的年的味道,如春天在山上挖來的毛草根,帶着泥土清香的甘甜;又如夏天在樹上摘來的野山棗,酸中有甜;更如峭壁下的山泉,清涼可口。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

八十年代的農村並不富裕,更沒有解饞的零食,不像現在的孩子走出家門,超市裏有琳琅滿目的可口零食。一年到頭,吃到嘴的零食就是炒蠶豆、大鍋做出的米飯鍋巴、兩分錢的冰棍,餓了的時候揉個圓飯糰就點醃製的蒜薹和蒜頭,也是吃得滿嘴生香。平時邊炒花生都不是那麼容易吃到嘴,豐收的花生除了做來年的種子,父母還得去賣個好價錢,爲孩子們交學費。早上吃得的最美味的早餐就是雞蛋炒米了。有時一個月難得吃上雞鴨魚肉,除非是家裏來了客人,纔可以吃上一頓。到了年底,才能吃到可口的爆米花,“嘭”的一聲巨響,除了帶給我們驚嚇,更多的帶給孩子的是驚喜和快樂。畢竟大米各家各戶還是有富餘的。至於糖果、桔子、蘋果之類的就更是罕見了。記得父親那個時候在大隊作治保主任,平日裏偶得一兩塊糖果,也是和哥哥姐姐咬碎成幾塊一起分吃,如今想來仍是甜到心底。七八歲的時候得到一根香蕉,半天不知道怎麼下嘴。咬上一口,頓覺生澀,這個被城裏人視爲吉物的水果,至今厭惡。

那個時候真是窮,物質也匱乏,即使有也買不起。

“大人盼種田,小孩望過年”說得一點兒不假。離年關越近,心裏就越歡喜,掰着手指頭查還有幾天到除夕。也只有這一天,才能穿上父母給買的新衣,也只有在這一天,纔可以放開了去吃各種美味佳餚,各種稀罕的零食,所謂“稀罕”不過是平日裏吃不到而已。如今記憶裏最清晰的就是一種糕點,三十多年過去已忘記了它的名字,再也沒有在市場見賣過。它長得像“

憶年味10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家鄉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姥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裏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戶裏鑽進屋裏,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着一點點早晨的溼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着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着,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牀,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裏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裏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裏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着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裏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着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裏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了的雞從草棚裏不緊不慢地踱着步過來。有一次,二姐帶我到後院摘了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瀰漫着,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了。

家鄉味是大鐵鍋裏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戶戶的煙囪裏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裏翻炒着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憶年味11

這是我18歲過後過得第一個年,記憶力的張燈結綵都還殘存了那麼點。親情的溫暖或許在慢慢減淡。出於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理由,整個重慶市在20xx年歡慶之際。沒有同往日的張燈結綵和熱鬧喧騰。整個大街上儘管是大年三十也少了一絲紅色。今年的信念姑娘或許結了婚,羞得不敢再出來見人,我無比希望她不會永遠躲藏,能有從來見我們的一日,那日必定熱鬧非凡,光暈和彩色充斥佔滿整日重慶,大街小巷上必定全都是歡慶着新一年的人兒,爲了一年的忙碌生活,爲了展望新一年的歡慶景象。

我們都將會在大年三十里站在空地上,在夜市裏(估計大年三十也不會有什麼夜市出來,畢竟是人團圓的日子)。我們會把自己雙眼閉着,共同期許我們未來美好幸福的明天。共同爲自己昨日而感恩祝願。許下新一年的願望。我想,一定是充滿愛與光亮。

但我覺得年味消逝不僅如此,許多天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中國的幸福感隨着城市的發達而減少。的確,我們如今的生活在平日裏也能得到以前不易得到的一切。原來過年纔有的渴望,包括六零年代的米飯,八零年代的布衣,xx年後的甜蜜糖果,在平日裏,我們都能遇見都能動用我們如今很豐裕的現在去實現我們以前的渴望。

金錢的富裕卻降低了我們的幸福度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時代的退步。但把這歸結給進步這個東西,實在有些不大合理。進步是一件好事情,究根結底,是我們越來越浮躁的心,我們想要什麼呢,想要的很多,只是我們以前那麼渴望的東西變成常日裏隨處可見,只是由於自己缺失了一個對平凡的渴望。有人在評論裏寫了這樣一段話。平時吃鮑魚,過年也吃鮑魚。把過年的味道和風俗糟蹋的到底。過年是什麼。是隔了很多月沒見的親友朋友相互寒暄,互相關心。但是如今都變成了互相敷衍,網上的段子很搞笑。也很現實。

做了一段過年時候親友的問答。當時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覺得心裏還是有些寒心的,爲什麼如今的過年和人們的心變得如此。把別人的關心當做了負擔,我也承認有時候他們過於關心的話語確實挺讓我們無奈。讓人感到特別沒趣。

憶年味12

年,不僅是中國古老傳統的團圓節日,還是記錄歲月的標識和載體,映射漫長歲月里人們生活狀況的鏡子。

在童年的記憶裏,從進入臘八這一天就預示着忙年的開始。這天清早,母親會將浸泡好的八種糧食倒入我家那口大鍋中。和往常一樣,10歲的哥哥用力拉着風箱,伴隨着“咕嗒、咕嗒”的節奏聲,竈膛中伸出了長長的火舌,驅散了嚴冬的寒意。

那時,臨近年根的幾天最忙,蒸饅頭、做花捲、薰魚、炸蘿蔔丸子常常都是通宵達旦。那時麪粉供應量少,做饅頭時先把白麪粉和好擀成皮,再把黑麪團包起來,蒸熟後從外表看一個個雪白的大饅頭真是喜人。那時候我們和外公住在一起,每天吃飯時,外層的'白麪皮都要剝下來讓外公吃,這是母親給我們訂下的規矩。

每年這個時候,父親總要蒸上一隻雞,這可是我們家過年時的主打菜。做法很簡單,將已掏空內臟的雞腹填足大料,然後用厚厚的白菜葉裹緊放入鍋中,蒸熟冷卻後再將雞肉、白菜撕成絲裝入罈子放在室外以延長保質期。父親做蒸雞味道獨特、鮮美可口,是我童年記憶裏過年時難忘的美味。

期待已久的除夕夜終於來臨,全家人坐在熱炕上,吃着父親做的韭菜炒雞蛋、涼拌白菜絲、蒸雞、蘿蔔丸子,說着、笑着、喝着、吃着,盡情享受着美食,體會着濃濃親情的溫暖。

吃完年夜飯,母親就給我們拿出新衣服,再每人發一個紅包,裏面有五角錢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父親會拿出幾掛鞭炮分給我們,這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時光,因爲接下來的幾天裏,我們不需要忙年了,可以盡情玩耍了。

過年,是當時的孩子們最快活的日子,對我來說就是新衣服,就是壓歲錢,就是平常吃不到的好飯菜,就是無拘無束地撒歡瘋玩。如今,人們再也不會爲新添一條滌卡褲子而興奮,也再不會爲買幾斤凍魚起大早在寒風中排上幾小時的隊。但是,我們也慢慢淡化遠離了往日那濃濃的“年味”,心中不免生出一縷淡淡的惆悵。

  

憶年味13

一年四季卯足了勁兒,期待的大年三十就這樣平常稀鬆地走過了場。遙想當年待字閨中,守在父母身邊的年味,似乎是從第一場雪,或是從第一場霜開始的,母親開始着手納全家人過年穿的新鞋的底了,納着鞋底,大鐵鍋裏蒸着做凍水糖的糯米,而或是大鍋的熟紅薯條,囑咐我們:等到過年了就炒制好,給我們吃。年味在心裏會種上個大半年。

一待寒假開始,當老師的父親,便總被村人邀去做凍米糖,四個生產隊,百來戶人家,大都是我那老父親踏制的。凍米糖是我兒時家家戶戶過年招待客人上好的零食。

過年豬殺了,父母們又開始炸油豆腐,爸爸掌勺,媽媽守竈火,濃濃的年味也穿滿了每一片瓦、每一塊磚,從門縫裏,窗戶裏衝出屋外去。

哥弟們已把柴火堆得滿樓高了,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火爐堆能通宵紅火、溫暖。年味在醃肉的缸裏,年味在大缸中大白鹹菜裏,年味在剛制好的凍米糖裏,在剛蒸好的白饅頭裏,在鎮上放着音樂的大喇叭裏。

等母親帶着我大搞衛生,父親招呼我替他按好對聯的另一頭時,那真的是快過年了,做錯點事父母也不再大動干戈地批評了,殺雞了,平日裏板着臉的爸爸也特地不把公雞尾巴上的毛浸溼,乾乾地拔下,溫和地遞給我,讓我做雞毛毽子來踢。

過了小年,耳邊總是鄰居們,和爸媽們的“今天廿七”,“今天廿九夜要燒年子了”。父母竈上竈下忙着,任着我們四個孩子上竄下跳,等到大年三十的那天,母親大人就早早地囑咐着,洗好腳,可以先穿新鞋子。那一刻過年的味兒已滲透到每一個毛孔裏了:等着我們的全是玩樂,美食,走親訪友這些開心的事了。

呵呵,年味應該沒有淡吧?那淡的是什麼呢?淡的是沒有父親製作凍米糖的身影,淡的是沒了母親新納的鞋子穿了,淡的是不會再有我們哥弟妹四個排着隊等爸爸發配我們啃豬頭骨的情景了!

遠處偶爾傳來幾聲鞭炮聲,窗外是晰晰瀝瀝的下雨聲,明天是大年初一,新的年輪又另起了個頭,我願我有能力將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過出點“年味”來。

憶年味14

一天,我吃着棒棒糖走在回家的路上,遠遠地便看見了家門口的那家雜貨店,一些童年的畫面不由得跳入了我的腦海……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風兒輕輕拂過臉頰,令人無比愜意。我漫步在小道上,帶着幾元錢,到雜貨店去買吃的。

一進門,我便看見了一大罐棒棒糖。那時,我最愛吃棒棒糖,看到這麼多各種顏色、各種口味的棒棒糖,我也沒心思看別的零食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這些棒棒糖。

緊接着,我又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棒棒糖的單價,是一元一分。隨後,我假裝在店裏逛,心裏卻在盤算着:一元一分,不僅是一元,還有個一分!可是,我根本就沒有一分的人民幣,這可怎麼辦?如果沒有一分,我就買不到,更吃不到美味的棒棒糖了。唉呀!我突然想起,媽媽不是買東西經常砍價嘛,那我也砍價唄!

但是,我又有些猶豫,如果沒砍成怎麼辦?不僅得不到棒棒糖,說不定還會讓我很難堪,看來我得三思而後行。

最終,我經不住美食的誘惑,壯着膽子走向了收營臺,不等我開口,營業員阿姨便熱情地問:“小朋友,你想買什麼呀?”

“我……我想買兩……兩根棒棒糖,”我緊張極了,心想,現在反悔還來得及,但我轉念又想,爲了美味的棒棒糖,我一定要勇敢地向營業員阿姨砍價,“兩根棒棒糖本來是兩元兩分,能不能就兩元呀?”

營業員阿姨一愣,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我的心也立刻被提到了嗓子眼兒,天哪,營業員阿姨看來是不會答應了,我當初真不該問。

可是,我的憂慮完全是多餘的,不一會兒,營業員阿姨的笑容又重新出現在了臉上,她親切地說:“好啊,就兩元,你自己挑兩根棒棒糖吧!”

聽阿姨這麼一說,我的心纔算又落了下來。我拿出兩元錢,這才發現手心上潮乎乎的,全是汗。

買到了棒棒糖,我哼着小曲兒,蹦蹦跳跳回了家,心裏別提有多自豪、多快樂了。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戰勝害怕的心理,成功砍價呢!

“嘀嘀——”一陣汽車的聲音讓我回到了現實中,我舔着棒棒糖,嘴裏滿是童年的味道。

憶年味15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前,沒有一刻是安靜的,遠在異鄉打工和上學的人們經歷春運的重重考驗,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共慶新年。大街小巷,人們緊鑼密鼓地籌辦年貨。我也隨爸爸媽媽一起上街購買各式各樣的年貨,挑選嶄新的對聯,籌備做年夜飯的食材。

貼對聯

貼對聯咯!年三十一大早,我還沒起牀,就被爸爸的喊聲喚醒。我十萬火急地衝出房間,快過來,先把麪粉和成漿糊。爸爸吩咐道。待一切準備就緒,我取出對聯,把黏黏的漿糊塗在對聯背面。爲了貼得更整齊,我用捲尺把上下距離量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貼上去。紅色的大字在陽光下閃着金光。看!吉祥如意財源滾,萬事順心平安春。喜慶的對聯端端正正地站着我家大門兩旁,火紅的燈籠也過來湊熱鬧,在老爸的幫助下,爬上了屋檐,好一幅紅紅火火,喜慶祥和的畫面。

團圓飯

燕燕,快過來幫我做團圓飯了。每年除夕的年夜飯更是重中之重。年夜飯即團圓飯,預示着新一年的開始,一切都要十全十美,不能有半點馬虎。隨着媽媽的喊聲,我急匆匆地走到廚房,幫媽媽清洗碗碟、洗菜,切菜,拿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當一切準備工作都就緒後,廚房就是媽媽的天下了。媽媽動作麻利,是做飯的好手,用不了多久,一桌豐盛的飯菜就擺在桌子上了。蒸丸子、黃燜雞、炒年糕、清蒸魚媽媽認爲有了這些菜,預示着來年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天漸漸地暗了下來,我們一家人圍着桌子坐了下來,吃起了團圓飯。我看着一桌子豐盛的佳餚和熱騰騰的火窩,饞得直流口水。這時,爸爸拿起手中的酒杯說:今天是除夕夜,爲今年的最後一天乾杯。於是,大家都站了起來,舉起手中的杯子高呼:乾杯,除夕夜快樂。碰完了杯,我們又坐下來吃飯,大人們一邊吃着香噴噴的飯,一邊講着過去的事情。我們小孩子則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食。我們有說有笑,可高興啦!

雖然,年已匆匆離去,但那濃濃的年味卻依然在心頭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