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高考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爲各位即將參加高考同學提供高考作文大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大全,歡迎閱讀!

高考作文大全

  (一)重讀父母

父親在,天在;母親在,家在。今天又一次細讀父母,我明白了這一道理。

父親,瘦高瘦高的,不似山那樣壯偉,廣罩四野,不過,在我心裏,他就是天。

小時候,我是父親的“尾巴”,父親在哪,我在哪;父親晚上坐班,我也坐班,哪怕是趴在辦公桌上,或是蜷縮在藤椅裏。因爲父親在,我的心就安定,就充滿光明,就沒有黑暗,就沒有鬼神。那時我和許多小孩一樣,都怕“鬼”。

或許是生性膽怯,七八歲了,我都不敢上街,可理髮是必須的,最終都是父親陪我前去。在今天許多人看來,父親是不是慣着我呢?有一點吧,但推想父親之所以這樣做,恐怕更多地是支持與引導吧,諸如上那家理髮館,見到人如何打招呼,父親都會細細地教我。

或許是生長在教師家庭,我們幾姊妹,沒有誰沒有受到過父母的文化啓蒙教育。可能是我比較笨,數學應用題是老大難,爲此父親沒有少花腦筋。有時父親還是有不耐煩的時候,這時手指頭會敲在我頭上。有較長一段時間,我還爲此有些恨父親。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家的許多原則大事,基本上是父親說了算。如在茅草坡上修房造屋,又如大姐二姐當代課教師,再如我和兄弟定要考大學,還有賣掉老宅,調到區中學。等等。這一些,確實也該是一家之主所爲。父親要撐起家裏的天。

說父親是“天”,還因爲他勤學實戰,能教初中語文、政治、化學、音樂、美術。他育過一家三代人,桃李滿天下。

說父親是“天”,還因爲它有寬闊的胸懷。雖沒被捆綁,但還是吃了不少苦。結束後,他原諒了造反派頭目。說到共產黨,父親一直都誇“好”,他對言論是很反感的。

讀完父親,再讀母親。如果說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那母親則是家裏的賢內助。想當年,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母親那點代課津貼,要將一大家養活,實在是不容易。母親便理起了我們這個“家”。記得母親沒代課後,她就和我家婆一起,做起了酒藥,還喂起了豬(每年殺一個,賣一個),養起了蠶。還把屋前屋後和屋側邊的邊角地侍弄起來,種植各種蔬菜。

母親在沒生病前,可是走路如小跑,肩可挑,背可背的女人。母親有時自誇自己,生我二姐時,哪有什麼雞蛋,全是吃幹板菜。

可以說,父母一生都很勤勞。那些艱難的日子裏,父親帶着大姐二姐壘土造屋,上山檢柴……母親呢,則做飯、洗衣,餵豬、養雞……在我的印象裏,父母哪怕到城裏後,幾乎是不進館子的。在他們看來,飯館裏的東西不夠衛生,而且還挺花錢的。所花的錢,可以在家裏操辦好一桌哩!

不過,有時遠親來了,父母還是漸漸習慣在館子裏請吃飯。按照父親的計劃,他打算自己花錢,把一大家請在館子裏吃上一頓,因爲平時往往是“鑼齊鼓不齊”。不過父親的願望還沒實現,他就病逝了。真替父親感到難過。

20xx年父親離開我們,2014年母親又離開我們,一時間,我陷入情感的漩渦中不能自拔,天塌了,家沒了。父親在,我們一家的天空完整無缺;母親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母親不在,兄弟姐妹是親戚。父母走了,留給我們的是永遠的懷念與無盡的思考。

可以說,父親的堅韌、剛直、寬容,母親的柔順、善良、能幹,這一些都已經化作了我們作兒女的精神血脈,指引我們做人處世,指引着我們去完善美好的人性,鑄造更加輝煌燦爛的人生

  (二)把“三書”合三爲一

有作者說,人要讀“有字”“無字”“心靈”三本大書。其說法有正確的部分,但我同樣認爲,對人生的“三書”不應將其區分得如此之細,其閱讀並無先後,而是同時悄然發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

觀其說法,“有字之書”實乃書籍資料之類;“無字之書”則指向社會經驗的閱歷;而“心靈之書”是指融會貫通後心靈的感悟與昇華。由此已可看到,“三書”之間實則有所相交,且可以相互轉化。如此看來,讓其合三爲一是可行且重要的。

就中國現狀而言更可反映這一問題。如今的大學生被戲稱爲呆在了幸福塔中,其意味不言而喻。身邊已然少了那些孔子所說的讀書人,而多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們,更不論“高分低能、低德”新聞頻頻曝光。究其根源,多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將這三書相分離、剝解,而不是將其當作一個整體。人們追求的是先讀“有字之書”再看“無字”“心靈”之書,詳細的劃分反而讓人誤以爲其閱讀有所先後,並造成危害。

當然,人生要此三書是必然且正確的,但三書閱讀卻是一個整體,同時進行纔是真正的閱讀。理由如下。

首先,閱歷之深淺,取決於得之深淺耳。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對書中所汲取的知識也不盡相同。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般,其“無字之書”的閱讀應與“有字之書”同時進行,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明瞭書中所言。

再者,學書之時必得有心靈的感悟與提高,纔能有所進取。現如今所提倡的“教人育人”便是其體現。孔子教會學生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而慧能大師所言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則體現了學習過程中自我體會感悟的重要性。不經自我昇華提煉,那麼讀書便如看過往雲煙,毫無意義。

更何況,現實中有很多人都不是系統受學校教育。於他們而言,“有字之書”其實幻換成了另一種存在形式,以另外一種與生命緊密相連的姿態滲透過來。這便是“三書”融會貫通、合三爲一的極佳例子。正如前段時間爆紅的範雨素,便是很好的印證了三書的相互轉化與其並沒有明顯邊界區分的文化屬性。

人生應讀“三書”,但三書並無邊界,也無先後。把“三書”合三爲一纔是我們真正應做的。

  (三)《小橋流水人家》

潺潺的流水聲經年累月地在村邊飄起,水邊的垂柳挑逗着春風,與春風合謀不時在水面上畫上幾個圓圓的漣漪。頑皮的孩童摘下幾朵油菜花從小橋中央拋下,流水將花瓣帶向遠方,也帶走了孩子們的目光,卻留下了陣陣歡快的笑聲……

沒錯,這正是我要迫不及待地向你介紹的中國鄉村。它們不同於你們有所耳聞的“北上廣”等中國的大都市,這裏也許沒有林立的高樓,沒有閃爍的霓虹燈。但這裏卻葆有傳統中國的詩情畫意和連接中國人情感的鄉愁。

我的家鄉是江南的一個小山村,依山傍水,田地裏的莊稼用它的色彩銘記着時光的流逝。江南在中國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名詞,還是一個文化名詞。所謂“杏花春雨江南”,在江南瞭解中國鄉村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我小時候,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向村外蜿蜒而去,少數大膽外出務工的村民在這裏留下了他們尋夢的腳印。大多數人重複着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今天的小山村,不變的是村名,是村口那棵年年吐綠的柳樹。當燕子銜來春天,它依舊楊柳依依。

變化的是通往村外的道路寬了、直了,路面上多了許多車輪印。以往村民走出家門看到的是“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今天可能未出家門便聽到一陣“嗚嗚……”呼嘯而過,對,這就是神奇的中國高鐵。

它穿青山、跨河流,它過城市、臨鄉村,在中國大地上演繹着“速度與激情”,將村民帶向點燃夢想的遠方,也將遠方的客人帶來桃花盛開的地方,感受這裏的風土人情。田野上氣勢如虹的高鐵給了年輕人希望,坐在門前拉家常的大媽們有了新話題。高鐵從門前閃過,幾個懵懂的小孩也許會對它出神凝望,思考它到底跑向何方。

如果你來我家鄉做客,早上坐上高鐵出發,準能趕上這裏的午飯。一路上你可以飽覽遼闊的平原上的各種風景:金燦燦的油菜花、坐落在花海邊緣錯落有致的村莊、秀美險峻的山峯、星羅棋佈的湖泊。此時,你好比在風景畫裏面穿行。

臨近村口,柳樹早已在那裏迎接你。午餐不用擔心,一些沒有響亮名頭或叫不上名字的鄉村美食刺激你的味蕾,新鮮蔬果會讓你讚不絕口。

留宿幾晚也無妨,不必擔心鄉村夜晚的無聊。每當夜幕降臨,那些響遍大江南北的旋律準時在村廣場響起,《小蘋果》《最炫民族風》一首比一首熱烈。想必你在網上也許聽過,在這個鄉村的夜晚再次與它相遇,除了會心一笑,很難想象你有別的表情。如果你願意,可以跟隨廣場舞大媽跳上一段,她們嫺熟的舞姿瞬間激活你身上活躍的運動細胞,在這歡快的旋律中感受她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節奏。

美麗的鄉村不僅保留了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也因高鐵氤氳着現代氣息;不僅留存着擡頭數星星的童年趣味,也因廣場舞揮灑着動感。

在中國,這樣的美麗鄉村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你哪天真的想要來到我的家鄉,我希望在春天你坐着高鐵來。在鄉村,感受小橋上孩子輕盈的腳步、潺潺的流水聲、村邊的桃紅柳綠和廣場上歡快的旋律。

  (四)《從獨木橋到陽光道》

四十載歲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難以忘卻的青春記憶。從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到如今千萬寒門子弟“躍龍門”的“陽光道”,高考,已演變爲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卻隨時有跌落深谷的危險的獨木橋。我的`父輩都是農民,卻也飽受高考所帶來的利弊之苦。曾經,大學生是知識與文化的象徵,卻也是高貴與財富的象徵。那時的教育遠未有如今這樣普及與發達,能考上大學的因素也遠不止努力與勤奮,“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是最貼切的形容,反映了當時考大學之困難與艱辛。

四十年後,高考是一條寬闊穩固的陽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穫的寒門子弟的成功之道。隨着我國國力與日俱增,教育現狀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學早已並非難事,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獲得高水平知識的權利。隨着科技的進步,人文關懷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顯,使高考從一個冷酷多變的“刑場”成爲了無數人的夢想騰飛之地。

從獨木橋到高考如今的陽光大道,這標誌着一個國家的興盛,一個民族的崛起。“少年強則國強”,高考轉變爲教育的發展提供導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爲,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國力。當越來越多人不再恐懼於高考的淘汰率而轉向期待高考所會帶來的人生改變時,高考就真正達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選人才的真實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從“陽關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轉變。儘管我國的高考在對人才的培育上已獲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唯分數論”依然束縛着考生的發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變這一現狀。當文理不再分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學科,不再一考定終身,不再爲文不擇理而憂愁時,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個“自由原”,考生則是原野上馳騁的駿馬,自由而奔放,掙脫繮繩,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肆意奔跑。

高考,這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這個凝聚了幾代人理想與回憶的“獨木橋”,正完成了向“陽關道”蛻變,正聲勢浩大地開闢成一片“自由的原野”,爲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騰飛之地,理想之港。

  (五)中國一隅,美在鄉村

巍巍華夏,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中洗練,沉澱。傳統文化燦若繁星,熠熠生輝。中國之美,美在和,美在禮,但在中國地圖上,在山川與河流的走向中,與黃土地最接近的是鄉村。昨日,中國以經濟強國,文化大國示人;今日,中國一隅,美在鄉村。

鄉村之美,美在發展。

回望歷史,風雲涌動的那個年代,南海邊的小漁村還被困於層層鐵絲網之中,一夜間,高樓林立,綠樹成陰。 鄉村,似乎在中國的發展上一躍成爲最大的潛力股。當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的思想深入人心;當淳樸的民風與新奇的外界產生碰撞產生火花;當說起“生活在別處,天堂在遠方”時,鄉村竟成爲了人們遠離塵囂,享受生活的首選。你一定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那些崎嶇的小路被寬闊的水泥路替代;那些在歷史中漸漸隱沒的古鎮,有天被更多的人所欣賞,記錄;那些曾經落後的養老院開始創新,實現網上醫療;當一批批特色小鎮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如今讓我們驚歎的美麗鄉村已不止是老牛與水車;稻田與落日,不止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座“邊城”。鄉村的發展爲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麗。

鄉村之美,美在文化。

當茶餘飯後,人們不再只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是三五成羣,走出家門,走進廣場。伴隨着律動的音樂,自信地跳起舞。這是中國大街小巷尤其鄉村最爲常見的一幅生活圖景。你知道的,廣場舞這三個字這已經成爲一種民間文化。從中國古代開始,詩、樂、舞自是一家,舞蹈源於生活,當人們沉浸在輕鬆自然的舞姿裏,瀟灑恣意的節奏裏,你不難讀懂中國,那是種“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樂趣,那是種“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樂趣,而鄉村圖書館的出現,讓人們強健體魄之餘,也擁有更獨立的精神,更自由的思想。這樣的鄉村文化,是自信的,是滿足的。

鄉村之美,美在回味。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鄉村的美在發展,但仍自有一番深入人心的美,這種美,是根植於廣袤的土地幾千年,來源於生於此,長於此的智慧的人民,它就是“民以食爲天”中的美食。中國人講究吃,吃的花樣多。食材、烹法、搭配、菜系,皆是講究。你一定看過那部精緻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無論你走到天涯何方,總難忘卻家鄉的味道。那口深黑的大鍋,那口老竈能包含洞庭湖的野生魚、昆明大山的菌、湘西的臘肉、蘭州的拉麪、四川的鉢鉢雞。那種滋味兒,酸甜苦辣,刺激味蕾的同時,讓你深刻的記得這是鄉味兒,是傳統美食的味兒,亦是人生的味兒。於中國人而言,美食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更是一種對文化的虔誠,對上天饋贈的感恩,對情感的交流。誠如《晏子春秋》所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朋友,鄉村亦是“美而不言”,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發展縮影,見微知著,中國大美如斯。

  (六)一碗一筷詮中華

白落梅曾寫道:“那小小的瓷碟裏,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曠遠,地的遼闊。嘗難盡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態。”中華食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一句“民以食爲天”竟令無數文人騷客、權貴寵臣、普通百姓竟折腰,不妨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讀懂中華。

古來便有七俗:“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到如今“蒸煮炒燜燉”,火的使用,讓中國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這,恰好體現了古人們的創新精神。倘若沒有創新思維,又怎會有火苗的出現?又怎會有火種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國人性格真諦。

食物承載的還有人們的性情。廣東人好喝湯,正如廣東人的性格,溫潤謙和;四川人愛吃辣,也恰體現了川妹子、川哥哥們的好爽直率;京城烤鴨色澤金黃,製作講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兒”們謹慎機智的最好表現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酸甜苦辣鹹,五味全。五味構成一桌滿漢全席,菜式多樣,人也多樣,中國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華傳統。元旦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糉子……食物們的名稱由於諧音也被用來傳遞美好願景——年年有“魚”,湯“圓”團圓……這些都體現了先人們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誠的美好祝願。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幣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其背後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發了人們的恐慌。不知從何時起,三鹿奶粉開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紅心鴨蛋成爲了蘇丹紅漿液的代名詞,蝦不只是蝦,而是注膠蝦……漸漸地,人們談“食”色變,浮雲蔽目,食物難辨好惡,這正折射出今日中國個別商家眼裏唯利是圖,罔顧他人安全,實在是“利慾催人萬火牛”,悲哉!

所幸中華民族沒有放棄抵抗。食品監管力度的加大、有關法律的出臺、執法程序的嚴格……均在扼殺着不良商家的壞念頭。最終,蔽目浮雲將被吹薄,也不再會因爲“不見長安”而發愁了。

裝盛中華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細緻紋路,碗身描繪豔麗的花,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手藝傳承,歷史沉澱;夾食中華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堅韌,恰如中華民族性格剛直正義,不阿不諛。

中華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還有人性;烹飪方式的改進始發於人們的創新思維,源起於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縱有安全小隱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責任心之強大。捧起一碗,執起一筷,於色香味俱全的中華美食中,歆享中國特色中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