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票證的故事高三哲理故事作文

票證的故事高三哲理故事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春節前的一天,我走進書房,就看見爸爸獨自兒翻弄着一堆花花綠綠的小紙片。起初,我以爲爸爸在欣賞郵票,走近一看,才知道不過是些商品供應票證。“可別小看了它們,每種留一張,留給你們作個紀念。”聽到有紀念品,哥哥湊了過來。“瞧這五百多斤糧票。”他指着桌上的一疊厚厚的糧票說,“我去年就要拿二百斤換個打氣筒,奶奶不肯。看,現在沒用了,多可惜。”正在收拾客廳的奶奶聽到了,也走了進來:“可惜啥?全國都不用糧票了,再也餓不着了,高興還高興不過來呢。”奶奶的話使我想起了老人換蛋的事。10斤糧票換12個蛋時,奶奶捨不得;換8個蛋時,奶奶仍捨不得;換6個蛋時,奶奶還捨不得;去年賤到20斤糧票換一個蛋時,奶奶更捨不得了。在奶奶每次費盡口舌與小販討價還價又沒換成蛋時,好奇的我總要問個爲什麼,爲什麼捨不得?奶奶就像捨不得糧票似的,只說一句:“怕餓着。”

票證的故事高三哲理故事作文

打“三年自然災害”時起,各種票證就以比鈔票更重要的特殊身份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一用就是30年。那時,買糧要糧票,買油要油票,買布要布票,買糖要糖票,買菸要煙票,買肉要肉票……吃的要票,用的也要票。要票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有的城市乾脆每戶發一份印上了200個號碼的“購物券”。於是,逢年過節,商店門口便貼着一律的告示:1號券買酒,3號券買蛋,5號券買魚……”“萬能票”的發明也稱得上中國一絕了。然而它給人留下的只能是無奈的一笑。因爲無論計劃供應是帶來了一人一份的“公平”,還是增添了難以擺脫的煩惱,票證當家的日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

社會的商品嚴重短缺。

據說,10多年前,臺灣曾經從大陸各個省、市收集了五花八門的票證,在島上搞了次票證大展覽。毫無疑問,這是他們對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奚落與嘲笑。可是,曾幾何時,這些柴米油鹽票也被大陸人送進了歷史博物館,當作了茶餘飯後談笑取樂的資料。爲什麼這些年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原因就在於我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就在於我們成功地進行了農村的改革,逐步克服了計劃經濟的弊病,調動了工廠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就在於我們勇敢地啓開國門,把一個開放的中國展現給世界。於是,社會財富便被神奇般地呼喚到市場上來了。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標誌,“票證”的消失是歷史進步的見證。“票證”作廢了,票證的故事留給我們、留給後代的思索與啓迪卻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