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利益的作文

關於利益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下面是關於利益的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關於利益的作文

  放下利益1

有那麼一陣子,我覺得,萬物之主,不再是人類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

利益欲,金錢欲在人心中潛滋暗長,吞噬了道德主義。矇蔽了善良的心,使它變得險惡、深不可測。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段子:早上,從劣質的黑心棉被中爬起來,吃了路邊的五毛含鉛的油條與豆漿,呼吸着二氧化碳,買了一本五毛盜版書。中午吃了一碗黴豆芽,晚上吃了一粒臭西紅柿,鑽進黑心棉中做了一個黃粱美夢。這就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病態阿Q生活,被利益薰昏的雙眼的人,一心只想着如何“攢錢”、“貪圖利益”。然後,這種病怏怏的慾望,已經盤踞在許許多多年輕人心中了。

利益,利益,利益!爲什麼普遍人都把利益看得那麼重呢。隨着商業發展,“推銷”也成爲了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名片了。

幾年前在泉港區,看到一羣人圍在一棵榕樹下。撥開人羣,走進一瞧,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人,鼻子裏淌着鮮血,旁邊有個小男孩,挽着那老人的一隻手,眼淚婆娑,茫然無措。人羣嘰嘰喳喳地圍觀,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幾分鐘後,有個發傳單的,擠進人羣,對那小男孩說:“小弟弟,拿好這張,帶你爺爺去那兒哦。”語末,把傳單硬塞進男孩手中。幾年過後,當我再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時,依然歷歷在目。現在的人,到底是怎麼了,爲何會被利益矇蔽了雙眼,連那僅存的憐憫之情都被扼殺了。

我感嘆天地,卻被稱爲“杞人憂天”;我譴責人心,卻被稱爲“賊喊捉賊”;我諷刺利益,卻被稱爲“虛情假意”。

我不知如何是好,但我想,總還是有救的。

放下利益吧,哪怕只是一點點;拾起道德吧,不過只是彎彎腰。

不要萎靡,不要頹廢,捨去利益,挽救這已經麻木的社會吧。

總還是有救的。

  合作與利益2

合作和利益是一對“死對頭”,你得到合作,你就會變成高尚的人;而相反,你就會變成一個狹隘的人。

爲什麼這麼說?先請聽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同學,他總是虛心請教別人,與別人合作,事事都想着他人,想着集體,總認爲只有合作才能獲得一切。每當他所在的.集體獲得榮譽時,他總是在團隊裏面歡呼,慶祝,從不向別人炫耀。最後,競選班幹部時,他總是全票通過。

看來合作是一個優良的品質。

在樂隊中,指揮官的手指哪裏,哪裏就響出一片悠揚的音樂。這,其實也是一個合作的典範:指揮家指揮着樂師們演奏,樂師跟着指揮演奏樂曲,這不是合作嗎?如果沒有指揮家,那麼不就會“羣鼓亂舞”,“羣釵亂敲”,“大小提琴開party”的情況嗎?

看來,合作中每一個人都必不可少。

而不合作,又會是什麼情況呢?

讓我們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同學,她每次都很自私,不想着別人,一心想着自己的利益。按老師的話說,她把她心中的那個“我”放的特別大,不願意奉獻。有時,她甚至會因爲自己所要求的利益而要挾別人、脅迫別人,甚至出陰招誣陷別人。很快,她就遭到了全班所有人的歧視,沒人理她。

其實,沒有合作只有利益的人是最痛苦的。

這還有一個故事:一頭驢發現牆上有一簇青草,十分眼饞,可它又夠不到,所以它只好用梯子上去。可它發現,它需要羊來扶着梯子才能上去,最後它因自私而放棄了。

故事中的驢太看重個人利益,不願與羊一起合作,所以才吃不到青草。其實不妨換個想法:如果驢變得寬容點,與羊合作,不看重個人利益,這樣的話,兩個人都有利,都能得到好處。

所以,合作與利益中,合作比利益更好。我們要學會合作,拒絕利益,共享未來!

  利益面前平常心3

有一個小和尚,每天在廟裏潛心研究佛經,參禪打坐。十年後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佈要挑選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職。從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卻感到自己不進反退,原來僅有的一點佛心反而變得若有若無了。他很納悶,於是就去問方丈。方丈沒有直接給他解釋,卻告訴他下午要到集市去買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時候他們來到了一個賣甜瓜的攤位前,挑中了一個甜瓜,攤主拿起來隨手掂了掂,說:“一斤六兩。”小和尚感到很驚奇,就用旁邊的一個秤稱了稱,結果絲毫不差。這時候攤主說:“我賣瓜賣了40多年了,絕對不會錯的!”小和尚更爲驚異。

旁邊的方丈大師卻突然說:“我們只要一個甜瓜,如果你能夠猜中有多重的話,這錠銀子就歸你了。”說着拿出了一錠銀子,大家一看足有一兩重,夠買這一個攤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滿懷希望地看着這個攤主,結果攤主把甜瓜拿起來用右手掂了掂,覺得不合適,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說這個瓜一斤三兩。隨後方丈把秤拿起來稱了稱,卻是一斤半,整整差了二兩。衆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納悶。

老方丈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過程的話,他的雙眼一定會被矇住,所以說不管做什麼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回去後潛心修行,終於成了後來有名的大愚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