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益國利民成語解釋

益國利民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發音:yì guó lì mín

益國利民成語解釋

簡拼:yglm

類型:褒義成語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利國利民

出處:《周書·文帝紀下》:“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爲二十四新制。”

解釋:益國利民: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利。

示例:這是益國利民的大好事。

《周書·文帝紀下》節選譯文

魏大統元年(535)春正月二日,太祖升任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堅持不受郡王之封及錄尚書事之職,魏帝答應,於是改封安定郡公。東魏派將領司馬子如侵犯潼關,太祖駐軍霸上,司馬子如撤軍,從蒲津侵犯華州,被刺史王羆擊退。三月,由於戰爭、勞役不息,官民勞頓困苦,太祖就命令部屬參酌古今成例,加以變通,選擇可以益國利民,合乎農時,宜於施政的,定出二十四條新制,奏請魏帝推行。

二年(536)春三月,東魏攻陷夏州,留將領張瓊、許和鎮守。夏五月,秦州刺史、建中王万俟普撥率領部屬叛變,竄入東魏。太祖指揮輕裝騎兵追趕,在黃河以北追趕一千餘里,沒有追上,將軍隊撤回。

三年(537)春正月,東魏侵犯龍門,駐軍蒲阪,造三道浮橋,打算渡過黃河。又派將領竇泰進攻潼關,高敖曹包圍洛州。太祖從廣陽出軍,召集衆將說:“如今賊軍從三面拖住我軍,又在黃河上架起浮橋,顯示定要渡河,這是想吸引我軍,使竇泰乘機西進。我軍與賊軍久久相持不下,賊軍詭計即可得逞,這不是好的計策。況且高歡起兵以來,竇泰必任先鋒,其部下多精銳士卒,屢屢告捷而驕傲自滿。如今出其不意,突施襲擊,一定可擊敗他。一旦擊敗竇泰,高歡必不戰而自退。”諸將都說:“賊軍在近處,捨棄近敵而奔襲遠賊,倘若失利,後悔就來不及了。”

魏大統元年春正月己酉,進太祖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大行臺,改封安定郡王。太祖固讓王及錄尚書事,魏帝許之, 乃改封安定郡公。東魏遣其將司馬子如寇潼關,太祖軍霸上, 子如乃回軍自蒲津寇華州,刺史王羆擊走之。 三月,太祖以戎役屢興,民吏勞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 參考變通,可以益國利民便時適治者,爲二十四條新制,奏魏帝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