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高考作文智慧與傳承

高考作文智慧與傳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高考作文智慧與傳承

民族智慧需要我們去傳承,不然總有一天是會要失傳的。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高考作文智慧與傳承!

高考作文智慧與傳承

小時候的我對什麼都容易產生好奇,但一切都只是好奇而已,根本不會像爺爺那樣專注地做一件事。每當提到爺爺我都會想起爺爺用玻璃做佛龕的情形。

我曾經聽說過爺爺少年時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少年,然而在我看來爺爺並不像衣來伸手的大少爺。爺爺生活的那個年代恰逢侵華戰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我的爺爺做過地主也當過農民。因而我總覺得在爺爺的身上彷彿能夠看到舊時代與新時代的縮影。這樣的時代經歷也讓爺爺身上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積攢下來的智慧。智慧不僅凝聚在了爺爺的大腦裏,更凝在了他的手上,融合在了他的血液裏。

我爺爺的手工活特別厲害,每次看他做東西的時候總覺得他的身上閃耀着光芒。佛龕是專門用來供奉神像的,爺爺做的玻璃佛龕精巧細緻,每一條花紋都是對稱的,每一條接縫都是筆直的,放到現在,一定有人會說爺爺是“有強迫症的處女座”。

除了玻璃佛龕之外,爺爺令人嘖嘖稱奇的小玩意兒還有很多。紅紅綠綠的膠片唱片剪成各種花色圖案,貼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燈。元宵節的時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塑料或紙質的兔兒燈也好荷花燈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舊了的衣服,爺爺戴上老花鏡,一雙粗大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竟縫出一個小布包。別看這布包小,裏面竟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暗袋,錢財放進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竊。最妙的.是爺爺親手做的一根柺杖。普通的柺杖上,爺爺用榫卯安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柺棍正好4根,柺棍瞬間變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後,爺爺去世。我便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精巧的佛龕,也再沒有見過那樣玲瓏剔透的花燈。爺爺給我做的那隻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櫃裏。可不管是媽媽還是姑姑,都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手藝。只有那個帶小凳子的柺棍,悄然間成爲廣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個早,便能看到滿大街都是拄着這種柺棍的老人。那時候爺爺已經過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們能想到的總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用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他們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覺得,另一種智慧也不容忽視。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細思量,甚至不覺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斑斕色彩。這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積攢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爺爺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東西算不上“作品”,更談不上“有造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後,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隨風消逝再也不見蹤影。華夏文明傳承千百年的漆雕、精緻中藥、古琴演奏、宣紙刺繡等等,這些凝聚着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正在慢慢消亡。沒有傳承人,我們終究會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們,輕輕感嘆一句:我們的祖先真有智慧!

發展科技是爲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曾經燦爛輝煌的智慧的結晶。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傳承文化的瑰寶,人們的生活才能更豐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更高一層的智慧?

爺爺在世時做的玻璃佛龕還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裏,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做出比這更精巧的佛龕來。把這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下去。

  高考作文智慧、知識與德行

智慧是什麼?仁者見仁更仁,智者見智更智。

它是知識、記憶、能力、經驗,它也有情感、邏輯、文化、操守、德行、境界。“剛健篤實,輝光乃新”,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培育氣象和境界的過程,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必然是有着無限闊大的生命境界。智慧之人是由“知識我”、“德行我”再到“宇宙我”。

孔子在河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莊子品秋水而明悟“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牛頓“上帝的蘋果”而聞名遐邇;貝多芬一生磨難,而在他的葬禮上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的題詞寫道,“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餒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一個人纔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近期一位老人褚時健的褚橙大賣,而其背後所折射出的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的智慧之悟。近幾日的“東方之星”遊輪傾覆,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海軍“蛙人”部隊成了衆多搜救力量中的尖兵,而蛙人中我的江蘇東臺鄉友東海艦隊某防救船大隊一級軍士長、潛水員丁春東,隱忍着喪父之痛,不顧兒子的高考,奔赴長江沉船救援現場,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操守使然、道德使然。古今中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人蔚起,智慧輩出。哲人的智慧牽動着芸芸衆生之心絃,文人騷客的音符,捕捉着天地之萬物,商人的故事又描述出人生之萬象。

智慧之人,當然需要知識。人的生命是不斷超越的過程,知識是智慧不可或缺的基礎。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立”的過程——在茫茫天涯路上鑄造“知識我”的智慧形象。當下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需要靠知識來自立。一個獨立意義的生命,它不能脫離這個世界秩序的洪流,它在與秩序的協調中,創造新的生命。知識的獲得是生命積澱的一種過程,必然同時也附有重要的“行”。“知行合一”,即知識實踐的過程,“知識”和“實踐”兩者不可偏廢。

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這裏把“知識”演繹爲“良知”,他在闡釋“良知”是一種不經後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範。前兩天母親節,我給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母親道母親節問候的時候,母親一句話“你還能想起我”讓我眼角溼潤。十七年前母親患食道癌症,當我把她推到病房時,她給我說的一句話是“多讓你費心了”,五年前她不小心摔倒在地,當我趕回家在付清醫院的醫藥費時,她把我喊到身邊,一句“又讓你花很多錢了”令我錯愕。近年來我常常“同理心”掛在嘴邊,我不知道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母親,她總是爲她的兒子,爲他人想的這種質樸是不是一種沒有知識學習的道德,我爲我有這樣的智慧母親而驕傲。

當下中國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社會也充斥着欲求高漲,戾氣升騰,精神疲勞,信用困頓。而所有這些正考量着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智慧”。“德行我”告訴我們,幸福生活不是生命的全部,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慾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人們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感覺良好,當一天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

智慧也是一種悟的能力和判斷力。春節間一篇“博士返鄉記”躥紅,然而上海大學的王磊光博士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返鄉記”,無外於農村淪陷、知識階層的無力“鄉愁”、感慨“農村生活讓心腸變硬”、“對鄉村未來迷茫”等等,在我看來這或不是智慧的判斷。近來“互聯網+”炙手可熱,一些人在“+”的概念上有紛爭,僅僅“+”出電子商務,還是“+”出互聯網的哲學、思想,並用它去改變傳統行業,改變用戶體驗,改變商業模式。智者自然在這中間有着“道”上的認知,而非在“術”的層面上。

“萬物皆備於我”,什麼事物都讓你佔有,怎麼可以呢?萬物皆備於我,是心靈和世界的融合。當你融入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是你的空間,存在都是你的所有,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宇宙我”的智慧,強調着人的精神與世界、與行爲活動的一致性,韞德修身和人格完善也就在於此。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而嚴正崇高,心靈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