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打穀場經典散文(精選6篇)

打穀場經典散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爲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打穀場經典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打穀場經典散文(精選6篇)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1

我們生產隊裏的打穀場有好幾畝地,一上一下分成兩大塊,有點像梯田似的。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打穀場上鋪滿從地裏收割上來的麥子,老牛拖着大石磙子不知疲倦地在來回着打轉,村裏人稱這是“打場”。婦女們在耕牛的後面揮動着鐵叉將壓板的麥稈翻過身來,讓石磙再次碾壓。孩子們在一旁嬉笑打鬧,沉寂了一冬的打穀場此時充滿了青春活力,它把蘊藏了一個冬天的激情都盡情地釋放出來了。空氣中瀰漫着人們的歡笑聲,人們的心頭氤氳着麥子的清香。

五月天,娃娃臉,說變就變。烏雲密佈,狂風大作,暴雨即將來臨。打穀場上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齊上陣,鐵叉、攤耙、掃帚大聚會。剛纔的打場變成了搶場,很快麥稈鋪成的地毯似的打穀場上變戲法一般出現了一座座蓋着塑料薄膜的白色的小山。一羣落湯雞的孩子們滿臉的歡娛,在雨中互相嬉戲打鬧着。

很快雨過天晴了,大人們來到打穀場,掀開麥山上的塑料薄膜。家家戶戶拿來竈膛裏的稻草灰撒在打穀場上,然後兩個人一組拖着石滾開始驗場,雨後打穀場上泥土容易粘腳,撒上稻草灰在經過碾壓後場就乾燥不粘腳了,我們這裏的人稱之爲驗場。石磙的兩端各有一個十來公分長的圓木把,兩根一米多長的繩子,繩子兩頭分別拴着兩隻“框腳”,它是木料做成的,中間有個圓洞,頂端有個小圓洞繫繩子的。框腳一個套上木把,一個套上一根扁擔長的圓木棍,兩個人一左一右並排站立,兩手緊緊抓住木棍,然後兩人同時着力一起邁步,石磙跟在身後“吱呀吱呀”地像個聽話的孩子,乖乖地平行滾動着,留下了平亮如鏡的場面,像個“待嫁”的新娘,等待“麥郎”與她親蜜地接吻……

農田承包到戶後,家裏每次驗場我也跟着去。我坐在場頭摸摸這個花兒拔拔那根草,看看在泥土裏匆忙鑽來鑽去的小蟲子……我一邊玩一邊看父母拉着石磙子,很快就到頭了,兩人回過身來框腳隨即跟着轉過來,石磙子又反方向轉動起來,“咯吱咯吱”很有節奏地發出聲響來。我覺得很好玩,硬要與母親一起拉石磙。我力氣很小,走得很慢,因爲兩頭用力不均,石磙轉動的方向就打折了。母親索性讓我站在一邊,母親告訴我:“這拉石磙子啊,就像一家人做事情,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麥收過後打穀場就清閒了,除了幾個高高大大的如小山似的草堆,就剩下平坦的寬敞的場了。此時的打穀場對於我們孩子來說就是“遊樂場”,我們在這個“遊樂場”上做遊戲、滾鐵環、捉迷藏、學騎自行車……玩得不亦樂乎。

那時自行車還是個稀罕物,我的父母都不會騎,只有哥哥會。自行車都是28直槓的,哥哥大我三歲,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會騎了。讓他教我,他不願意,還說什麼“教會你跟我搶自行車,我纔沒有那麼傻呢!”我看着這個笨重的大傢伙有點害怕,但又不服氣,自己推着車子來到打穀場上,兩手扶住車龍頭,左腳踩在腳踏上,右腳使勁蹬着地面,車子就開始慢慢前行了,用力再用力,“啪”的一聲連人帶車甩倒在了地上。可我就是有一股不服氣的勁頭,摔倒了,起來拍拍屁股,再騎,再摔……如此往復無數次,我終於學會騎自行車了,那種自豪感就甭提了!

最喜歡的還是冬季在打穀場爬上高高的草堆看露天電影了,趴在軟綿綿的草堆上,聞着稻草散發的清香、看着誘人的電影,嘴裏嚼着母親給我們炒的咯嘣脆的蠶豆,那真是神仙也比不了的愜意!

打穀場是父輩們揮灑汗水收穫豐收的地方,是最辛苦又是最幸福的地方;打穀場是我們孩子盡情玩耍的地方,是快樂的天堂!

隨着時代的變遷,昔日的打穀場變成了一片農田,接着又變成了一方魚塘,再也沒有當年熱鬧非凡的場景了。打穀場隨着我的童年一起消失了,如今我只能在回憶裏或在夢境裏看到它的模樣……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2

夏日的打穀場,人峯涌動,車水馬龍。人們踏着匆忙的腳步,汗流浹背,你追我趕搶收小麥,豐收的喜悅讓他們信心百倍,辛苦並快樂着。車聲、水聲、馬蹄聲、吆喝聲連成一片,是打穀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打穀場散發着清香的泥土味道,令人陶醉,回味無窮。

灰濛濛的早晨,打穀場揉着瞌睡的眼眸,迎接晨霧的洗禮。它張開臂膀,深呼吸;東眺眺,西看看,霧氣滋潤着乾涸的嘴脣。小草伸着懶腰,冰涼的露珠滾來滾去,晶瑩剔透。打穀場露出白皙的皮膚,在幽靜的山水中閃閃發光。早起的人們,拿上掃帚和簸箕,快速地趕到打穀場。清掃雜物,騰出一塊空地,等待收割的小麥。他們談笑風生,問寒問暖。一聽到吆喝聲,探頭探腦,看看是不是自家的牲畜。而我家看管打穀場的重任落在我奶奶的身上。

我家土地山路陡峭,馱小麥費時費力。每次,總是天不亮就啓程,奶奶先要做好早餐。她先要做油餅子,把發好的面用力揉好,與發酵粉搭配均勻;再擀成一大坨面,上面撒些芝麻、杏仁、油、鹽,再捲起來;截成大小均勻的面蒂;然後擀開,放在鍋裏,出來時摸些油。看起來,黃聰聰的,惹人喜愛。油餅子做好之後,再燒些雞蛋糊糊,炒些辣椒。把糊糊裝在罐子裏,拿上碗筷,去場裏等待馱麥子的父親。

奶奶一來到場裏,堅持先用笤帚掃空地,把土中的麥粒慢慢堆在一起,用簸箕拿回家餵雞。奶奶非常勤勞,一有空就慢慢地撥鑽進場裏和草叢中的麥粒。她不辭辛勞,蹲在地上,一點一點的挪動。一顆顆潮溼而臃腫的麥粒出來了,它們伸出大拇指爲奶奶點贊。父親把麥馱來之後,匆匆在場裏吃完早餐,繼續前進。奶奶需要立麥,她把一籠麥子拿上之後,撿掉泥土,打開麥穗,讓它接受太陽的烤曬。一籠籠麥子整齊地排列在打穀場上,像守衛邊疆的解放軍,遠望去金燦燦一片。微風吹拂着它們的臉,飽經風霜的麥穗左右搖晃,麥芒眨着眼睛,臉上洋溢着快樂和自信。經歷風吹日曬,它們仍堅守崗位,茁壯成長。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帶來生活的幸福。

奶奶看着沉甸甸的麥穗,激動地說:“今年是豐收年,我們要感謝老天給我們的照應,風調雨順,不能浪費一粒糧食”。聽到奶奶的談說,我不得不想起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會農民的艱辛,生活的不易;感受成熟小麥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他們起早貪黑,用汗水和淚水澆灌着土地,用勤勞的雙手耕耘着乾涸的土地。曾多少次,踏遍滿山遍野的麥地,除草、施肥、耕作、收割,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力和耐心。我們要珍惜糧食,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積極幫助父母,不挑食,要努力學習,跳出農門,實現父母的願望。

驕陽似火,炙熱的打穀場熱氣騰騰。四周的麥垛把打穀場圍得很嚴實,沒有一絲絲涼意,只感覺眼前好像火盆在燒。奶奶不停地抽麥杆,一根根潔白而整齊的麥杆抽出來,放在一起,奶奶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痛。汗水迷糊了她的眼睛,她用衣袖擦掉汗,她口乾舌燥,手還在不停地飛速抽麥稈,奶奶是多麼堅強啊!

臨近中午,奶奶讓我看管麥粒,她回家做飯。我靜靜地呆在麥垛底下,用草帽扇涼,一滴滴汗珠不停地往下落。我害怕火辣辣的太陽,看着父親趕着騾子馱着麥粒回來了,我趕快牽住騾子,幫忙卸下麥粒,父親回家了。我學着奶奶的方式把麥粒一籠籠立好,不時地挪動位置,讓太陽烤曬。母親從地裏回來,她顧不上吃午飯,開始堆麥垛。

夏天的天氣說變就變,頓時雷聲滾滾,雨水交加。我開始給母親幫忙,給她接麥籠,母親速度很快,我咬緊牙關,跟上她的速度。母親渾身被汗水溼透了,她紅彤彤的臉頰被太陽烤曬的滾燙,褲腿上到處是麥芒,一道道血痕橫七豎八躺在手上。看到母親的模樣,我心裏很難過,頓時感覺不到熱,加快腳步,一個麥垛很快就做好了。我先讓母親回家休息,我清掃麥粒。我用手把一顆顆麥粒清掃乾淨,把麥穗擺放整齊,藏在麥垛底下,再細心地檢查一遍,才安心地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緒萬千。父母真辛苦,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重複着自己的耕作方式。他們的生活是用汗水換來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養育我們是多麼艱辛啊!爲了給我們湊足學費,父母要受到別人的冷言惡語,所以每年要多種小麥,給我們換學費。想着想着,我渾身發抖,攥緊拳頭,立志:“我一定要跳出農門,遠離黃土地,找尋輕鬆的生活方式。用毅力和意志戰勝學習中的困難,遠離打穀場,讓父母活得輕鬆,安度晚年。”

在父母親的艱辛勞動下,麥垛做好了,等待碾場。碾場是打穀場上最熱鬧的時節,家家戶戶需要互幫互助,一場麥需要十幾天才能完成。爲了公平公正,碾場需要抽籤。碾場時,需要在前一天聽天氣預報,準備菜水,饅頭,菸酒等。我家碾場的情景歷歷在目,猶如昨天。

記得,每年碾場時,父親提前一天去縣城備貨。奶奶嘮叨個不停,期盼有個好天氣。母親清掃麥垛底下的泥土,整理場地。第二天天不亮,我們姐弟去叫人,父母去掃場,掃完之後。開始拆麥垛,攤場。中間放兩籠麥,周圍把麥籠拆開平鋪,要均勻。麥子比較多,需要的人多。爲了趕速度,我們姐弟三人用架子車推麥,省時省力。麥子攤好之後,司機開始用拖拉機碾場,其餘的人回家吃早餐。父親在場裏收拾麥垛底子,我和母親回家匆匆吃完早餐。提來水壺,茶葉,生活用具等。兩個小時之後,需要撬場(把麥子翻一遍),既熱又塵土飛揚,我也加入到撬場的行列中。沒勞動過,確實吃力,火辣辣的太陽曬得脊背發燙,眼前霧氣騰騰。我屏住呼吸,緊跟大家的速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遍場撬完了。周而復始,需要三遍之後,纔開始起場。

起場是最緊張,最吃力的時刻。先要把麥草拖出去,把麥草堆成小垛子,兩個人用叉擡出去。麥草收拾完了之後,需要掃走小麥草。之後用木杴把小麥堆成一大堆,這時需要風向。我家的麥子比較多,每年用騾子起場,比較快。起場的時候,我和母親要回家,準備飯菜。人們很辛苦,碾場時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餅,小米粥或大米粥,涼菜加啤酒。人們趁着晚風,稍作休息,吃晚餐增加能量。抽抽菸,喝喝啤酒,放鬆一下。然後,一鼓作氣,揚場。節奏快,效率高,一小時之後,看到金燦燦的麥粒堆在場裏,我心情很激動。看到父母的勞動成果,心裏美滋滋的。

這時的打穀場,人們談笑風生,讚揚父母的勤勞,羨慕一袋袋麥子。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父母付出艱辛的勞動,得到很大的回報。遠去的車聲、吆喝聲、水聲漸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沙沙的麥粒聲。一個個笑臉遍地開花,晚風吹拂着母親的額頭,一道道皺紋悄悄地躺在那裏。她蒼老了許多,結滿老繭的手笨拙地挑揀麥穗;我又擡頭看看麥草垛上的父親,他滿臉灰塵,只有兩隻眼睛閃閃發光。晚風吹拂着他的衣袖,消瘦而發黃的臉讓人心痛。我心情沉重,淚眼朦朧,父母是多麼平凡而偉大啊!

夏日的打穀場,全是親人的味道,這味道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嚐,它充滿着溫馨的回憶和苦澀的記憶。我忘不了抽麥穗的奶奶,忘不了馱麥子的父親,忘不了堆麥垛的母親;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滴撫育我們長大成人。它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生活的動力;它陪伴着我們走向成功,走向未來!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3

在農村,所有人都知道打穀場,而且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一個打穀場。這打穀場是用來打穀子,曬穀,堆放稻草的。

我家的打穀場是在公路邊上,距離我家大概有十分鐘的路程。

小時候,六月農忙之時,我基本上都是在打穀場上度過的。那時,我還小,還不會走路,只能是爬着走。爸媽在打穀、曬穀的時侯,怕我隨便亂爬,一怕爬出打穀場到路上,不安全,二怕我亂爬去搗亂。於是就把我放在一個大籮筐裏,並置於打穀場邊上的樹下陰涼處。在籮筐裏久了,又沒人搭理我,心裏不免有些害怕,便想着要去找媽媽。我順着籃邊往上爬,掙扎着想站起來,想翻越這高高的籃邊,卻不料籮筐因重心不穩而倒向了一邊,我被嚇到,於是一看到媽媽就開始嚎嚎大哭。每次媽媽一聽到我的哭聲,就會放下手中的工作來抱我。

現在媽媽每每談起小時候這事,總是呵呵的笑不合攏,還打趣道,說我那時人小力氣卻很大,而且特別能爬。有時候能繞着打穀場爬好幾圈呢!

對於一般人來說,人生的第一次騎車騎的都是自行車。我呢,也不例外。

我學自行車比較遲,四年級學的車,而那時候,同齡的小夥伴們都已經可以搭自己的弟弟妹妹四處去玩了,而我卻還不會騎。

學自行車自然是離不開寬闊平坦的打穀場。

第一次學車總是那麼激動與緊張,雖然很無奈自己家裏只有一輛28寸的鳳凰牌單車,人扶車拉着走都覺得自己不夠高,自家的車是沒辦法用來練的了,那就只能去借了。倒也還算幸運——那時剛好鄰居哥哥有輛24寸的,雖也還是有些高,但總比自家的28寸要好點。於是每天放學,我和弟弟就屁顛屁顛地跑去跟鄰居哥哥借車。鄰居哥哥倒也很樂意借給我們。有時還會開玩笑道:“小心吶,可別把我的車摔開花了啊!”

打穀場確實是練車的“好”地方。場上有好幾個稻草堆,這可就給練車增加了難度了。不過這些稻草堆還是有好處的——每次車倒人摔,總是摔在稻草堆上,軟軟的,一點兒也不會疼。

學到之時才發現,學自行車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先前的時候看着別的小夥伴騎着自行車在路上很輕鬆的穿梭時,總覺得騎自行車很簡單。到學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它並不簡單,而且還相當地有難度。學車的時候,先是弟弟在後面扶着車,我在車上嘗試着踩車的腳踏板,控制車頭。說着是容易的,可車頭完全不受我的控制,它總是很調皮,一下子向左,一下子又向右,總沒個穩定。看着我總是控制不好車頭,總是摔,弟弟一臉無奈。“啊”,我再一次摔了——人倒車翻,弟弟更是沒眼看了:“這人長大了,學個自行車,咋就這麼難呢!”

摔了幾天,有些基礎了,便也能勉強地自己騎個直線,要想上路,還真的是有待加強。但,也就是這勉勉強強的只會騎個直線,卻也能讓我開心、激動不已。

打穀場見證了我學自行車的過程、摔倒的痛楚,也見證了我學會騎自行車的喜悅,更見證了我的成長。如今,打穀場已經荒廢了,長滿了雜草,也已然沒有了往日的玩耍與嬉戲,它變得安靜了。

風,細細地吹着那綠得茂盛的草,打穀場慈祥地微笑着,似乎在默默地訴說着,“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該是退休的時候了。”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4

打穀場在我的記憶中是每一個鄉村都有的一道風景,不同的是每一個打穀場都有它不同的故事。

鄉村,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離不開、無法捨棄的地方,生活在鄉村,就如生活在一幅充滿古老淳樸民風的山水畫裏,有多少故事能讓我們忘記?有多少故事能允許我們忘記?

我家離打穀場不遠,只隔一條家鄉的泉眼河,學校離打穀場很近,只須橫穿一條小路。這些都在我的記憶中,彷彿是昨天發生的事情,至今沒有走遠。

鄉村的五月,暖溼的南風一吹,層層梯田裏的小麥就迅速轉換了顏色,一個勁地黃呀黃,直到農民揮着鐮刀把它們割掉,之後學校組織我們到地裏撿麥穗,成捆的小麥被運回了打穀場。

鄉村的秋天,農民們將滿山遍野的金黃收回糧倉,這些糧倉就在生產隊的打穀場,一夜之間,打穀場上便會冒出幾個甚至十幾個渾圓的糧倉。

我的村有九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一個打穀場。我家是第七生產隊,所以我們的打穀場就是七隊場。七隊場,直到現在叫起來還是那麼親切。

打糧食的日子是熱鬧的。收割了,沐浴着這秋天豐收的味道,農民臉上的笑容燦爛如花。在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年月,所有的收穫歸集體所有,只有自己家裏的自留地的果實才可以回家。玉茭棒、高粱杆也都收回到鄉村人家,靜靜地在一個角落安神。農民保留這些是要冬季備用,或者是當材燒,溫暖農人簡單的日子,煮熟農人粗糙的生活;或者是給牲口當草料,餵飽農人生存的機器。

鄉村的早晨,鳥雀啼鳴,炊煙裊裊,當籠罩在鄉村山水樹林間的那層溼漉漉的薄霧漸漸散開的時候,鄉村一天的交響曲就開始了。公雞叫起來,緊接着周圍的公雞隨聲應和,匯聚成一組激揚的詠歎調。狗叫聲,馬牛羊的鈴鐺聲,農人們的問好聲,水桶的碰撞聲,這些農村特色的聲音活躍了鄉村的早晨,攪合着早飯溢出的香味,構成一幅忙碌的田園音畫。打穀場裏,一堆堆麥垛、谷堆也彷彿剛從睡夢中醒來,沐着嫩紅髮亮的晨光,等待農人們給它梳妝。

每年的這個時候,打穀場是最熱鬧的地方。麥秸垛、穀子堆在場上堆着,收割的玉茭棒斜靠在牆邊或者是幾捆斜搭成人字形的架子站在牆邊。偶爾看到玉茭棒上剩下的玉米穗,便撕下來拿回家裏炒玉米豆吃。一場雨過後,把麥垛、谷堆淋了個透,上面沒有打盡的殘餘麥粒和穀粒被雨水滋養成了一棵棵嫩綠鮮活的小苗,在這些乾枯凌亂的秸稈上面搖擺,在陽光的照耀下和它們的同類爭取生命的賽跑。這些麥垛、谷堆的邊緣,散落了不少的麥粒、穀子。正是它們的存在,讓打穀場更有了活力和生命的氣息。這是鳥類的一個大餐館,它們呼朋喚類,蜂擁而至,一羣羣歡快的從天而降,直撲打穀場,就像要進行一場戰鬥,唧唧喳喳落入此間瘋狂撒歡覓食。飽餐之後,彷彿有一聲統一的口令,呼啦一下全都飛起來,漫天又是一陣悅耳動聽的鳥鳴聲,羽振聲,不大一會兒,就沒了影兒。少頃,又來一羣,用同樣的方式覓食,用同樣的方式離開,一批接一批,場面甚是迷人。

夕陽西下,晚霞把天邊染得通紅,這些麥秸垛、穀草堆就會充分進入它們最具美學觀點和富有詩意的美好時刻,黃昏銜着晚霞落在了打穀場,落在這些草堆的美好時代,孩子們開始活躍起來。有的在草垛上掏一個草窩,樂悠悠鑽進去當房子住;有的從玉茭棒搭成的人字架這頭鑽進去,那頭鑽出來,玩得很開心;有的索性把鞋子脫掉撲通倒進麥垛裏,然後抓幾把麥秸放在自己的頭上身上,把衣服脫下來往身上一蓋,猜他們要幹什麼?逮麻雀唄!霎時,麥秸垛、穀子堆一副若無其事,打穀場一陣出奇地安靜。麻雀飛來了,落在衣服上面,準備覓食。一隻,兩隻,五隻麻雀多了起來,它們要專心覓食,卻不知道在它們的腳下埋伏着兇險。時機到了,衣服下面的孩子兩臂一抱,衣服就緊緊抱在懷裏,然後聽到一聲大喊:抓住啦!抓住啦!一隻麻雀就這樣乖乖地成了他們的囊中物。

在夕陽的餘輝裏,牛羊回村,鳥雀歸林,各自都尋了自己的主兒。打穀場四周的邊角上豎起了幾根粗而長的杆子,扯上電線,接上幾個150瓦的大燈泡。這時的打穀場被這詩情畫意般無邪的童趣複製到了着明亮開心的燈光裏,瀰漫和散發着清純童年的味道。燈光下的打穀場依然笑聲不斷,吵鬧不斷,誰也沒有回家的心思。

漸漸地,打穀場安靜起來。或許是大家玩累了,或許是夜晚的降臨不願意打擾了這寧靜,或許是還不想回家怕大人們來找,都靜悄悄地躲進麥垛谷堆裏。當然,這種安靜是暫時的,隨之而來的聲音會打破這種安靜的氣氛。在村巷,在樹林,在河邊,在田埂,母親那焦急而倉促的聲音迴響:

二胖,二胖,你在哪呀?

三蛋,回來喲,你這個熊小跑到哪啦!

柱子,柱子。你這個挨刀鬼,今黑夜你就在外頭不要回來啦!讓狼吃了你!

急切而盼歸的聲音在夜晚迴響,熟悉而濃厚。在這些長長的尾音裏,在這些粗陋的語言裏,充滿了鄉村泥土的腥味和鄉村母親對孩子無限的疼愛。

我也被父親這樣疼愛地呼喊過,這種幸福的味道留在我童年的打穀場,留在了我的耳邊,成了我耳邊的一道風景。

入夜,月光如水一般灑在了整個打穀場,漫過了那些麥秸垛、穀草堆,漫過了門前的泉眼河,漫過了整個鄉村,直滲到鄉村人的心窩裏。

鄉村的打穀場,是我童年成長的一塊淨地。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5

幾十年來,記憶中的打穀場,時常在我的魂夢裏搖曳,散落一地故鄉泥土的芳香,讓人無限感慨,久難釋懷。

故鄉的打穀場位於村北山丘下,有2500平方米左右。走集體的時候,全村一百多畝的水稻都要從這裏碾壓,晾曬,顆粒歸倉。許久以來,這片打穀場是全村人的盼頭和希望。

那時候,水稻一年種兩季,早稻和晚稻。每到開鐮時,田裏便人羣涌動,熱火朝天。有的鄉親頭戴草帽,有的肩搭毛巾,有的小布衫勒在褲腰間,男男女女全部彎着腰,對着金黃色的稻杆,一下一下揮舞着鋒利的鐮刀。吱剌,吱剌的割稻聲悅耳動聽,被風傳出好遠。一莆一莆的稻子在人們身後整齊地臥躺着,最後一次留戀着滋養它的田地。

稻割完了,要捆要挑。這挑可是力氣活,一百幾十斤的稻捆壓在肩上,無論路途多遠,擔都不許離肩,左肩累了痛了換到右肩,右肩累了痛了換到左肩。大家都知道,一旦下肩,穀粒容易脫落,糟蹋糧食,所以,挑稻者必須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他們在挑稻路上,你追我趕,不甘示弱,興起時,還吆喝幾聲“喲,嗬嗬”,爲自己也爲同行鼓勁加油,那陣勢好不威風。無怪乎,農村人當時挑女婿,第一句話就問媒人,小夥子能挑稻不?若能,則表示可以考慮,若不能則輕蔑一笑,沒戲。

挑回來的稻子要堆碼成垛。候在打穀場上的鄉親早早見有人來,迅速迎上前接過稻捆,先外邊后里邊,一層一層地壓住茬,慢慢地往裏收,紮紮實實地打基礎,唯恐時間一長稻堆垮塌或傾斜。一連五六天,稻穀收割完畢,打穀場上便矗立着一排排金燦燦的圓柱形,煞是可觀。村裏幾個老人常常得空來轉轉,評論一下稻垛堆得怎樣,收成如何,白鬍子一抖一抖的。

再過十天半月,稻堆的溼氣風乾後,便可以碾壓了。爲了減少稻穀沾灰粘砂,鄉親們先用鋤頭在稻場上細細地刮上一遍,剷平地面,然後挑來水,用瓢均勻地灑一遍,套上黃牛,拉上石磙,一圈一圈細細碾壓,直到碾平碾光爲止。名曰“壓場”。

之後,鄉親套着黃牛,拉着白色的石磙在陽光下碾壓。石磙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聽起來並不悅耳也不令人生厭。牲口行走在厚薄均勻的稻穀上,轉着同心圓一樣的圈,一圈一圈地來回轉動,不時偷一把稻草邊走邊嚼,惹得鄉親舉鞭呵斥。

到了起場的時候,等候在一旁的人們,迫不及待地拿着木杈,木杴,推板,掃帚等各式工具,各就各位,邊說笑邊忙碌,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白嬸手舉木杈,高高挑起一大摞稻草,用力一甩,直甩到三四米外的自家男人腳下。男人見了嘿嘿一笑,誇讚說:“還是俺媳婦力氣大吶。”不知誰接上一句:“白天力氣大,晚上沒力氣……”引起一陣鬨堂大笑,白嬸追着逗笑的後生一陣好打。

很快,稻草清理乾淨,人們開始揚穀。趁着風向,男人將剛剛碾壓下的穀子高高揚起,在風力的作用下,使穀粒和草渣、灰塵分離開。婦女不失時機地用掃帚打着溜子,最後一次淨化穀子。老隊長用手捧半把新谷,咬一粒,嗅一把,笑得眼、鼻都變了形地說,“穀粒飽滿,香着呢。”

於是,鄉親們開始深呼吸,打穀場的空氣真的瀰漫着淡淡的新谷香味。他們都喜歡這種香味。這香味讓他們忘記了烈日的烘烤,忘記了收割時的腰痠背痛,也忘記了飢渴的困擾。

那時候,我還小,我們幾個同齡的孩子,喜歡在打穀場邊玩耍,在青草叢裏捉着螞蚱,在松樹底下捉着螞蟻,還有河邊菜地的小青蛙。若遇晚上勞作,打穀場架起五六盞用夜壺做的煤油燈,亮堂堂的。全村20多個小傢伙過節似的聚集於此,成羣結隊地在平整光滑的稻場上瘋跑、嬉鬧,有的玩捉迷藏,有的玩老鷹抓小雞,有的玩丟沙袋,有的玩跳繩……我最喜歡把一雙舊布鞋脫下,當軍體課上的“手榴彈”扔向天空,然後尋找、投擲,再投擲、再尋找,樂此不疲。

穀子未進倉前,生產隊都要派人守夜。我喜歡纏着父親一起去。夜色下的打穀場,少了許多白天的喧鬧,累了一天的鄉親們回家歇息了。守夜的鄉親常常圍坐在一起,一邊吸旱菸,一邊聊家常,相互逗着樂子,開着玩笑,笑聲隨風而飄。那時的我,躺在父親身旁,仰望着星空,聽着他給我講山猴、水鬼的故事,聽着聽着,我便不自覺地進入了夢鄉。

一天夜裏,我被吵鬧聲驚醒,原來是父親逮住了一個小偷。此賊是本村最老實的社員,聲稱其父剛剛病癒欲吃乾飯,借了幾家都未如願,無奈只得瞞着父親乘夜深來偷點稻穀,回去弄飯,滿足父親。他還請求不要告發他。那年月,鄉親們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紅薯,南瓜、稀飯,能夠天天吃上乾飯,是他們最真切的心願。父親理解賊人,動了惻隱之心,與其他幾個守夜人一合計,讓小偷裝上一小袋子稻穀回家去了。事後,父親叮囑我,不可聲張此事……我不知父親的所作所爲是對還是錯,現在也不太明白,也許對錯參半吧。

除早、晚稻外,經打穀場碾壓,晾曬,歸倉的還有油菜、小麥和黃豆。雖然這些農作物種植面積不多,收成也極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壯大了生產隊的經濟,豐富了鄉親們的生活。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我慢慢長大了,讀書、上班、成家,最終離開了故土。這期間,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聯產承包,分田到戶,各家各戶的打穀場比生產隊時候的小多了,都建在各家的田頭地邊,既方便又省力。曾經火熱一時的村北那片打穀場逐漸少有人用,冷清多了。後來,鄉村不再缺吃少喝,溫飽解決了,小康實現了。各類惠民政策加強了家鄉機械化運作,提高了農村生產效率。鄉親們的經濟條件得以大大提高,各式各樣的脫粒機、收割機使得打穀場退出了歷史舞臺,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在我看來,故鄉的打穀場,碾走了曾經艱苦的歲月,碾碎了遊子思鄉的愁緒,碾來了豐衣足食的幸福日子。於我而言,故鄉的打穀場,永遠烙在我的記憶深處,終生難忘。

打穀場經典散文 篇6

春在季節的遲疑裏,邁着緩慢的步伐,悠然來到身邊,還沒等完全領略她的美,,就在幾場細雨迷濛裏,踏着灑滿濃蔭的小路漸漸遠行,留她不住,似乎趕着去赴另一場盛會。留下了滿眼的綠,讓人看着她的背影,滿心遺憾,卻不得不留戀曾經的一樹奼紫,一地嫣紅。

春的離去,雖有幾分不捨,可看着暮春滿世界的生機,情不自禁感嘆大自然的精妙絕倫,花謝處,總有許多青澀的果子滿枝滿椏,迎着朝陽沐着細雨,都會點頭微笑。無果的植物也會積極地醞釀下一季花開,等待綻放又一輪的美麗。

穀雨了,再過十五天立夏,再過十五天小滿,小滿三天遍地黃,再過三天麥上場。每年春末夏初,母親總是數着日子,數着數着,麥收就至眼前了。缺衣少食的年月,麥收對於母親而言意味着什麼,自是不言而喻,後來日子慢慢好了,母親卻一直忘不了這個習慣。我知道,母親把多少沉甸甸的希望和喜悅都寄託在那金黃的麥穗上了。看着麥苗那鼓鼓的麥囊,正貪婪的吸收大自然的甘露,一夜春雨麥穗便露出了梢頭,彷彿又看見了豐收時母親臉上幸福的微笑。

黃金鋪地,老少彎腰。每逢麥收,就在父親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裏,我們兄妹幾個每人一把小鐮刀,開始了夏收的忙碌。那時沒有收割機,麥收時節學校都會放幾天假,,各家的孩子都去麥田幫忙。常常是天沒亮頂着滿天的星星出門,飯帶到地頭去吃。說是飯,其實是幾個蘿蔔或黃瓜,玉米麪和着小麥麪粉做的餅子,還有白開水,條件稍微好些的人家會有幾個煮熟的鹹鴨蛋。我和弟弟最小,傍晚實在割不動了,就坐在地頭偷會懶,不知不覺趴在麥捆上睡着了是常有的事。等到母親和哥哥姐姐們割到地頭回來叫我們回家,已經又是一頭頂都是星星了。

父親總說,麥收最是耽誤不得。是啊,要是遇上連陰雨,一年的口糧都會受到影響。沒日沒夜的把地裏的麥子割完拉倒打穀場堆好。餘下的事,就開始打穀了。先整理好穀場,孩子們不亦樂乎的把麥捆抖落鋪平,大人們用牛或拖拉機拉着用青石頭鑿成的圓柱形的軲轆滾在麥場上轉圈,把麥粒碾壓下來,這個過程需要一到兩個時辰,再把麥草翻過來碾一遍就行了。中間這一兩個時辰,孩子們可以玩耍。不過大人囑咐不可以離打穀場太近,軲轆滾有時在轉的過程中會脫落怕傷着孩子,也不可離得太遠,否則翻場時找不着會捱罵。就這樣,白天打場時我們玩捉蝴蝶和蜻蜓,做遊戲。有時還會去偷鄰居大娘家菜園裏的黃瓜分着吃,不分會有人告密的。有時幾個玩的鐵的小夥伴蒼幾個黃瓜在草垛裏,晚上打場時拿出來吃。晚上玩藏貓貓,有一回大爺家的二毛藏在草垛邊,把自己埋在草裏,大家找不着,有的被大人喊去翻場,有的被喊回家。等我們在大爺大娘的哭叫聲裏想起二毛時,二毛自己從草垛裏爬出來,滿頭滿身都是草,大爺大娘哭罵聲大人們的安慰聲裏,夾雜着的是我們淘氣的笑聲。

七八天的功夫,各家的麥子都打完入倉,麥場上收拾得乾乾淨淨,連一絲灰塵都找不到。場四周許多草垛整齊地排列着。天氣也漸漸地熱了起來。那時沒有電視看,也沒有空調和電風扇。吃過晚飯,大家拿着蒲扇和芭蕉扇,頂着席子去打穀場乘涼。我們家沒錢買那麼多扇子,母親別出心裁,拿高粱杆一頭用刀切一道縫,把硬紙片用舊衣服的碎花布片兒粘上剪成圓形,夾在高粱杆上,一把花扇子讓我多了好幾個小夥伴。場上,大人們聊天,說笑,也有人唱歌,孩子們在一邊打鬧一陣過後,躺在大人身邊,享受着大人扇子的輕輕拍打,既扇涼也爲了趕蚊子,聽着大爺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伴着蛙鳴和蟬叫,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夢鄉,頭上依然是滿天星斗……

隨着機器轟鳴聲越來越近,很多村莊打穀場已經淡出了農家的生活。一樣的豐收一樣的喜悅,機器又省時又省力,然而,那打穀場上軲轆滾轉動時的吱吱聲,依然在我耳邊回想;那埋在草垛裏的黃瓜還在我心裏飄着清香;那場邊夏夜青蛙和蟬依然在我身邊吟唱……如今,大爺早已不在了,可那些聽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永遠的烙在了我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