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後,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全片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1】

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以後,幾十年讀歷史書、看歷史劇、借鑑歷史,有時候還真分不清歷史的本真。每每掩卷思索,我覺得自己看到的歷史僅僅是一種表象。我認爲歷史分爲三種:歷史真相、史書記載的歷史、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誦的歷史。但流傳至今的包拯的故事,老百姓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自古百姓擁戴清官,今天何嘗不是這樣?我對包公本來就敬重有加,看了紀錄片《千年包公》以後,莫名感觸更是涌上心頭。

紀錄片《千年包公》與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洞穿了被遮蔽的真相,向我們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包拯不僅血液中流淌着忠義,而且從小就受到孝義廉潔、遵紀守法的家風教育,他對子孫的崇廉要求直白嚴厲,看似不通人情,卻讓他包氏道德傳家,經久不衰。包公見識廣遠,明晰爲官與富人的界限,不與富人“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不受制於人;不畏權貴,不避親疏,不結朋黨,對今天的領導幹部有警示榜樣作用。包拯的明志詩倡導清心直道,不僅是爲官的起點和道德標準,也是爲人的座右銘。縱觀古今,家庭環境與良好的家風,對爲人爲官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人首先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人,然後纔會是好官;家是文化的根,好官要從良好家風開始培養。總書記倡導的家風浸潤,真是及時雨。

紀錄片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蹟,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包公爲人人品正,臉色正,坦蕩磊落,人品高尚,讓人敬而畏之。老百姓爲他建廟立祠,不僅是對公平社會的渴望,也是對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讚美和褒獎。由於包公把老百姓裝在心裏,所以老百姓敬仰他,把他供在神龕上,雖跨千年時空,仍爲百姓所銘記。包公名不在碑,但有口皆碑,當今的領導幹部在追求金盃、銀盃的同時,更要關注老百姓的口碑。

第三集《以民爲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爲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爲官爲政思想。包公始終以民爲本,所以一直受老百姓敬仰和愛戴。牛舌案說明包公不僅是法律專家,也是瞭解百姓心態、民情的人。包公府衙前立大鼓實施開門聽訟,省卻繁雜環節,爲老百姓辦事提供方便,有利於平息獄訟,廣開言路,體察民情,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推動司法公正,嚴肅法紀。包公親民、愛民,關心民衆疾苦,並以此爲己任;他一生爲官清廉,鐵面無私,品高德厚,風清氣正。包公臉譜上虛構的“月牙”是老百姓對他寄予的厚望,像懸於夜空的明月,鳥瞰古今,鑑照善惡,爲百姓點燃希望,帶來光明。

歷史雖如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些片段被選擇性地遺忘,有些事實被有意邊緣化,有些情節被放置到歷史深處,有些過程按作者的需要進行加工處理,還有一些真相已經被惡意篡改,有些人物被箭垛式美化……歷史往往被歲月的荒煙蔓草層層掩蓋,讓人覺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許多人和事往往經不起考證和推敲。但是,關於包公,撥開千百年來集聚其身的迷霧,我們還是能夠仰視他的清心直道的本色,剛正不阿的品格,鐵面無私的形象,忠君愛民的赤誠。“鐵面包公”的形象巍然屹立,無法撼動,不僅是歷史傳承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包公雖是箭垛式人物,卻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是爲人處事的楷模。

包公的故事多是傳說,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種精神寄託。但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被世代傳頌,贏得世人的敬仰。衆所周知,大必起於小,多必起於少,如果不慎微,不慎小,會讓壞習慣成自然。我們今天的領導幹部對自己要做到潔身自好,廉潔自律,守身如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對於自己手中的公權力要有一顆平常心和敬畏心。“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權爲民所用,爲官存正氣,從政樹廉風;爲官一任,造福一方。

  【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2】

在肥東縣城,提起包公像,盡人皆知。包公像位於肥東汽車站東側,每天上下班,單位的班車都從那兒經過,因此,每天我都可以目睹到包公塑像,感受包公的威嚴與凜然正氣。

包公,名拯,字希仁,一代廉吏,政治改革家。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肥東縣小包村。他28歲中進士,因孝義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後出仕。公元1062年,包公病逝於開封,次年8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包公一生在全國許多地方做過官,但無論爲官何處,他都能做到清正廉明,因而廣受尊重。包公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有“包青天”、“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俗稱“包公”。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包公廉潔永遠是時代的需要,包公正氣永遠是人民的企盼。

包公像,是肥東人的習慣稱呼。包公像於1994年落成,高約6米,青銅雕塑。包公蟒袍冠帶,濃眉大眼,眼神犀利,形象傳神,彷彿正在爲一宗棘手的驚天大案揣摩妙計,又彷彿爲國事爲改革爲百姓思忖良策。我想起包公“護法打舅”、“怒擲端硯”等這些廣爲流傳的故事。當年,他的一堂舅仗着他的權勢,胡作非爲,欺壓百姓。憤慨之下,包公升堂審問舅舅,當衆重打70大板;包公離開端州到京城赴任,把紳士徐樂天所送端硯拋進西江中;包公不徇私情鍘侄子包勉;不畏強權斬駙馬陳世美;包公讓告狀者可以直接接觸辦案官員的訴訟制度改革;包公先後六次彈劾張堯佐……這一段段故事,展現了包公的鐵面無私,以及大義凜然的風骨和氣概。包公塑像的落成,增添了肥東濃郁的文化氣息,成爲提升肥東形象的一個載體。

銅像座基四面貼着花崗岩,正面刻着趙樸初手書的“包拯”兩個大字和包公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字跡雖斑駁模糊,但擲地有聲的字句,已烙刻於包家後人心中。這則立於一千多年前告誡家人及家族後人的戒律訓條,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古往今來,官風與家風,治國與治家,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社會制度遠比包拯那個時代優越,這就需要比包拯更明智更有力的“家訓”。爲官者不僅自己要以身作則,從嚴執法,秉公辦事,還要教育好自己的家人和後人。

“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這首詩是包公貼在郡齋裏的座右銘,是包公光明磊落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今人弘揚正氣、鞭笞腐敗的警世醒言。記得在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場面,包拯觸犯龍顏,被推赴刑場,萬民來送,甚是感人,包公說“假如天下的官都是清官,他也不會引起這樣的轟動”。官一向被稱爲“公僕”,衆所周知,僕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如果有一天,公僕真正做到清正廉潔、勤政爲民,成爲大家真正的公僕,那真是萬民之福,中華之幸!

包公像面向東南,昂首挺胸。每每凝視塑像,感覺一個真實的包公,挺着堅毅的身板、邁着沉穩的腳步走來。那廉潔奉公、超然於世的姿態,越過滾滾風雲,從古代走進我們的心裏。也許是先人血脈的傳承,也許是千年萬古正氣的延續。肥東人傑地靈,自古英才輩出,已逐步形成了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良好風氣,營造了友善、團結、和睦的社會環境,這股正氣和人文的和諧之美,讓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深深地感受到了這裏生活的幸福和安康。

包公剛正不阿、兩袖清風,是浩然正氣的化身。塑像泛着紫銅色的清輝,似一曲千年正氣歌,凜然於天地之間,更是警示肥東人忠孝廉潔的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有聯贊曰:“照輝千秋念當時鐵面冰心建讜言不希後福 聞風百世至今日婦人孺子頌清官只有先生”。願肥東這片被濃濃的包公文化浸染和滋潤的大地,更加和諧與美好、燦爛與輝煌……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觀看反腐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2.觀看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3.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觀後感

4.我的入黨故事徵文

5.做合格黨員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