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2016觀後感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2016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愛打在心裏鏗鏘有力,雖是秋日,亦有豔陽,這一刻,三尺講臺上的你最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2016觀後感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2016觀後感1】

走進今天的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池北紅豐小學,不得不感嘆它的發展變化。這所不起眼的小學是省農村示範校、省基礎教育校本科研基地、省青少年寫作基地校,在長白山教育系統綜合評比中7次獲得先進校稱號。一所農村小學能擁有這樣的軟實力實在難得。追根溯源,紅豐小學這方面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孫金花二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

用心愛每一名學生

1997年,20歲的孫金花來到紅豐小學任教。當年,鐵籬笆圍成的院落裏,十幾個滿臉灰塵的孩子,踩上去直冒煙的火山灰操場,不擋凜冽寒風的校舍——這就是她所在的小學。每天從家到學校,孫金花都是腳蹬單車、身背飯盒,往返20多公里的山路。山村小學條件艱苦,一起來的同事有的落落腳就調到好學校去了,有的人覺得苦就改了行。面對種種誘惑,孫金花從未動搖自己的“教育夢”。

孫金花關愛學生就像關愛自己的兒女一樣。班裏年幼的孩子全部來自農村家庭,家長外出務工或農活繁忙,有時孩子吃不上早飯,孫金花就給他們買吃的,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有的孩子來自單親家庭,孫金花就經常找他們談心,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孫金花長年堅持家訪,鼓勵家長通過對孩子堅持不懈的督促和溝通,時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狀況;有些孩子家境困難,她便在物質上給予幫助,給他們買學習用品、衣物,讓他們能安下心來學習。18年中,她資助貧困學生11名,捐助資金5000餘元。

每逢“六一”文藝匯演,她總要起早貪黑甚至拿出週末時間來排練節目。2004年,她聲帶小結手術,醫生讓她禁聲兩週,她卻只休息了4天就回到了課堂。2005年,爲了解決農村英語教師缺乏,孩子上不了英語課的問題,孫金花撇下只有14個月大的女兒來到縣城學了1年小學英語教育教學。這期間,她的女兒兩次生病住院,她都沒能在牀邊陪伴。一次孩子口腔潰瘍,嘴裏抹着藥膏,連續打了一週的吊瓶,可孫金花看完孩子待了不到兩個小時就踏上了列車。英語學成歸來,學校缺少教師,她就教全校四個年級的英語課,每週課時達到30節,因爲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她的腿整天浮腫,就這樣堅持了半年多,直到區裏解決了農村小學英語師資問題爲止。

十幾年來,早晨最早到校的是她,晚上最後離校的也是她。面對農村師資短缺的現狀,她身兼數職,執教數學、語文、校本等課,擔任班主任和學校少先隊輔導員以及學校教學管理等工作,爲學校的文化陣地建設、校園軟環境建設、少先隊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用科研點亮育人夢想

如果僅僅是這些,孫金花也不過是全中國千千萬萬山村教師的一個縮影。可從教18年來,孫金花鑽研農村課程改革,邊學習邊完善,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結合多年從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經驗,以過程性材料爲佐證,撰寫了《讓鄉野的陽光點亮孩子的心靈》,闡述了積極開發農村教育資源優勢,做活的體驗式作文教學的觀點,被教育部教師發展基金會授予研究成果一等獎;針對農村小班額口語交際互動氛圍缺失的實際問題,她撰寫了《農村小班額口語交際問題分析與改進策略》,獲得省首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她總結多年來重視農村校學生課內外閱讀實踐的經驗,撰寫了《最是讀書能致遠——農村小學課外閱讀問題分析與改進策略》,截至目前,她已有20多篇教科研論文獲得國家級、省級等獎項,還有10多項教育研究成果受到國家級、省級表彰。她帶領團隊搞課題研究,努力開發具有長白山地域特點的鄉村綜合實踐課程,歷時兩年撰寫了《走遍家鄉》、《鄉土情作文集》、《長白山兒歌》、《做個好孩子》等具有長白山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教學研究中,孫金花深刻地體會到,現在大部分農村小學教師教學觀念滯後,有悖當前教育發展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理念。激發農村小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於農村小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孫金花帶領團隊依據“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樹立了學生主體的教學意識,着力構建了“需求式四步”教學模式,創建了以學生爲本的農村教學新課堂。新的教學模式一推行,受到家長和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多年來,憑藉出色的工作業績,孫金花先後被評爲長白山好青年、長白山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員等。她在自己的崗位上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讓他們走進了大學。而她卻始終堅守在最艱苦的農村教育第一線,爲了山裏的孩子,一點一點燃燒自己,點燃鄉村教育之火。

  【吉林好人最美教師2016觀後感2】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的是人生處處有老師。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說的是老師的作用。

加裏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杜威把教師比喻爲上帝的代言人、天國的引路人。說的是老師的重要性。

可見,教師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通過網絡去完成: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吃穿住行的所有必需品,遠隔重洋也可以面對面交流,跨國公司越來越分散龐大,遠距離合作越來越簡單,甚至,網絡教學也就是在線教育也越來越受歡迎,比如MOOC現在就成爲了一個非常時尚的教育模式。

MOOC已經成爲一股席捲全球教育界的一股浪潮,被認爲是重新定義了學校、老師、學生,重新定義了教育的模式,甚至有人斷言,MOOC的發展將會改變教育的現狀,使受教育變得更容易,知識沒有國界,學校也沒有圍牆,將會淘汰一大批老師,因爲大家都可以在網上跟全世界最好的老師學習,就不需要那些不太好的老師了。

真的是這樣嗎?未來真的會教育大同,沒有了現在的學校、老師了嗎?

我不這麼認爲。

我非常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也認爲MOOC是現在課堂授課模式的極好的補充形式,但是要記住,這只是一種補充形式而已,絕對替代不了師生間面對面授課交流的形式。

自古以來,一個好的導師都會有很多追隨者。比如孔子衆多的弟子一直追隨孔子到處漂泊流浪,不離不棄,比如楊時求教程頤時程門立雪的故事,比如王陽明與弟子天泉論道的故事,無一不是體現了獨具精神魅力的老師對學生從學識到精神上的影響。

從一定程度上說,MOOC可以教會求學者很多知識,很多有用的學問,但是它取代不了一個老師面對面教授給學生帶來的影響,MOOC可以傳播知識,但是不能傳播精神和文化內涵。

我認爲不管技術發展到哪一步,課堂授課和麪授這種形式具有取代不了的作用。

面授的場景感和儀式感是絕大部分的求學者在線上課堂學習的時候感受不到的,而恰恰是場景感和儀式感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舊社會的大家族往往可以請老師單獨教授自家的孩子,但是爲了孩子學得更好,大多都將孩子送到家塾去上學,讓幾個孩子在一起學習,或者直接請年紀相當的孩子陪讀,甚至古代有一個專門的崗位就是太子伴讀,有一句俗語說的就是“陪太子讀書”,同時延請大德有才的學者擔當老師,也就是太子太傅。

爲何一定要拜師,還要有人陪?這就是因爲讀書也是需要氛圍,需要一種場景感。有人說你是否幸福需要跟你的鄰居比較,讀書也是一樣,遙遠的人學得再好,對於你沒有切膚感覺,而在同一個老師教授的小範圍裏,你和同學之間的比較就很直接。同一個老師授課,上課時,老師的每一個表情和話語,表揚或者批評,讚揚或者反感,求學者看得一目瞭然,那種心靈的激盪是網絡課程所不能體會的。而這種感覺是父母或者朋友教授時也產生不了的,這也間接說明了爲什麼大多數時候父母不能教自己孩子,狀元郎家的公子也要請西席先生。

而儀式感則是求學過程中更重要的一種感覺。

有人說,不在乎形式,重要是內容。但是事實上,儀式感是很多時候不能省略的。不信佛教的人進了名剎古寺,看到佛祖寶相莊嚴,菩薩莊嚴肅穆,香菸裊繞,木魚聲聲,也會不由自主地對佛菩薩心懷敬畏,這就是因爲寺廟裏的那種儀式感讓人很容易受到影響。

而一個好的老師面對面傳道授業解惑對於學生思想的影響無聲而且深遠,這種潛移默化的化學反應是通過冰冷的網絡產生不可能產生的。在面授過程中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不單單是學到知識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夠直接感受到老師的個人魅力,感受到師道傳承的莊嚴,這種儀式感所產生的影響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比如布鞋院士李小文先生,如果只是在網絡裏給學生教授知識,那他的俠氣、不拘小節、瀟灑隨性不可能被學生感受到,他的風骨更不可能被身邊的後學者津津樂道。

時代越發展,我們越發需要更好的老師,而不是減少老師的數量,所以今天很多條件好的中學引進了博士當老師,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少不了老師的教育和影響,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多,但是文化的傳承卻需要由人來承擔,所以精神的力量必須由精神來傳遞,文化的傳承必須有老師的參與才行。

祝天下所有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更多熱門觀後感推薦:

1.2016年最美教師觀後感

2.2016年吉林好人最美教師直播觀後感

3.2016年吉林好人最美教師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