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代宗師諸葛亮散文

一代宗師諸葛亮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

一代宗師諸葛亮散文

裏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爲此謀,國相齊晏子。

據文獻記載,孔明好爲《梁父吟》,說的也許就是這首詩吧。此刻,我們似乎聽到諸葛亮早晚吟誦《梁父吟》的朗朗讀詩聲,和一個絕世隱士緣自內功的長嘯,如排山倒海般響徹三國雲霄。傾聽這首來自千古的悠悠餘音,我們就嘗試着走進一代宗師諸葛亮的少年時代。

在後人的印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個人格高尚,聰明絕頂的一代宗師。有關他的傳說始於三國時期劉備的“三顧茅廬”。我以爲三國自從出現了諸葛亮,才顯得特別得好看,諸葛亮之後的三國是司馬懿的天下。然而,令我好奇的不是諸葛亮作爲劉備的軍師以及之後位及蜀國丞相時,爲蜀國所立下的豐功偉績,我更好奇於諸葛在未出隆中之前或者是他遷居隆中之前,拜誰爲師?學的是哪門哪派?又經過何人薰陶?玩味這一問題,對我來說是一件不錯的心理體驗。

對於諸葛亮的少年經歷,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告訴不了我們多少有用的東西。歷史在這一方面,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記載。我們有把握的只是,孔明少年喪父,兄弟三人跟隨叔叔諸葛玄投奔袁術,之後移居襄陽城外一個叫隆中的山野鄉村。他在那裏“躬耕壟畝”長達數十年,這十年是他增長智慧、形成人格及世界觀的重要階段。他常常自比管仲、樂毅,但是世人都不大相信他的真才實學,只有司馬徽、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少數幾個摯友確定他是千古奇才。特別是水鏡先生司馬徽高度評價諸葛亮,說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但是,孔明並不曾得到當地社會名流的認可,要不然,依曹操的個性,死活也要弄到手。徐庶就是一個先例,徐庶本是劉備帳下軍師,打敗曹仁後,曹操愛惜其才智,略施小計就將徐庶從劉備的身邊騙走。所以,孔明的智慧在於大隱隱於市,他高臥隆中,如閒雲野鶴,瀟灑超然,喜好駕舟遊於江河,或訪僧侶遊于山嶺,或邀朋友坐於村落,或攜棋琴坐于山洞,這就難怪時人以爲山野村夫,而不知其懷經天緯地之才了。所以,他表面上給人的印象是遊山玩水,實際上,諸葛亮卻一直胸懷大志,靜觀天下鉅變。弱冠之年的諸葛亮對人主是有選擇性的,在他的眼裏,也許韜光養晦的劉玄德正是他的最佳人選,他的出山只是在等待最佳的時機,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才遲遲顯露真身。

孔明的.性格似乎與劉備倒有幾番相似,兩人都是志向高遠,且十分隱晦。孔明高臥隆中,蓄勢待發,志在鋪佐心中傾慕的明主,夢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對於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就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拋出驚世駭俗的《隆中對》。我們不難想象這位千年不遇的曠世奇才,在他未出隆中前脫口而出的千古絕唱,專門爲劉備一個人作的演講。

《隆中對》中所涵蓋的高深智慧,可超古人,後無來者。通過《隆中對》我們似乎看見他一雙清澈的慧眼剎那間已超越時空,將用武之地荊州和天府之國益州,在談笑之間,就劃入劉備的囊中,並以此爲基點,敞開豐富的想象,在他的藍圖中,三國鼎立近在咫尺,之後北伐魏國,東征東吳,將三國一統的完美收官當作他囊括天下棋局中的最後一個官子。難怪世人用“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我以爲《隆中對》更像是孔明的一個預言,最大程度上體現了諸葛亮作爲一個傑出的預言家和他先知先感的敏銳。正是由於劉備對《隆中對》的信服,才委孔明以重任,劉備甚至相信,得孔明則天下指日可定。

由於《三國演義》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得不信服孔明的神機妙算和處處高人一籌的超凡智慧。經過代代相傳,將孔明美化爲一代完人。那麼,孔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讓世世代代的人都願意相信他的神奇,甚至把他神化爲一個能夠呼風喚雨,事事未卜先知的神仙道士呢?

我們姑且可以暫時拋開羅貫中的定式,換一種視角來剖析諸葛亮的一生,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以爲孔明之所以選擇劉備爲人主,而不是選擇實力強大的曹操,或者是退而求其次的孫權,那是因爲孔明斷定劉備能夠給他提供一個發揮才能的平臺。當時的劉備,手無寸土,兵少將寡,剛剛失去徐州,礙於曹操虎威,走投無路,不得已寄居荊州劉表之處,下一步該往哪裏挪?劉備及其團隊成員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可見,當時的劉備所領導的是一個小型公司,資金缺乏,前景堪憂,手下幾個業務骨幹有勇無謀,很難進一步拓展新業務,所以劉備急需高級人才,爲他的團隊出謀獻策,指明方向。可以預見,孔明的加入,必定要得到劉備的重視而一展才華。而當時的曹操,兵甲威振,簡直就是中字號的大公司,其麾下人才濟濟,人滿爲患,由此可見,他作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即便被錄用,也不可能立馬得到曹操的重用。

果不其然,孔明加入劉備集團之後,立即晉升爲公司二把手。然而在關羽和張飛的眼裏,諸葛亮只不過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不服他寸功未立就晉升爲公司高管也在常理之中。關鍵的問題是,他需要儘快建功立業。很快機會來了,他用一個“火燒博望坡”就將曹操的先鋒夏侯惇燒得片甲不留,顯現其非凡的指揮才能,接着“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爲劉備爭取到荊州寶地,從而鞏固其在劉氏集團之高管職位。

但是,孔明在用人方面存在致命的弱點,特別是安排馬謖駐守街亭一事。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雖然有些才能,但長期以來只是“高參”一職,從未擔當主將。馬謖精於戰略,拙於戰術,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就將其推到主將的位置,最終因失守街亭而被殺,諸葛亮應付主要領導責任。看來,孔明在用人方面,真不如劉備的眼光。劉備曾經預言道:謖言過其實,不堪重用;而孔明卻將重要崗位交給一個紙上談兵的馬謖,最後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孔明既用之又殺之,體現了他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誤。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是一個疏於培養後備人才的主帥,就連唯一一位得意弟子馬謖也沒能教好。可見,孔明太過傑出,孔明之後卻是後繼無人,同時代與其看齊的傑出人才還未出世,以至於後蜀時代,蜀中本土無人才,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任先鋒”的尷尬局面。這與孔明在儲備人才和培養人才方面不無關係。

諸葛亮集將帥相於一身,是個全能領導。在我們今天看來,一個全能領導絕不是一位好領導。我們知道好領導善用人,業務骨幹擔任具體業務,而不是像諸葛亮那樣,身爲集團大領導既定方略又負責具體事務的實施。孔明的才智勝過下屬十倍百倍,長期以來,孔明習慣於他一個人拿主意,對下屬多不信任,進而不放權,不放手,長此以往,孔明重權在握已成習慣。直到諸葛亮死後,蜀軍還要依靠他的塑像才能嚇退曹軍,蜀軍退回西川后,就再也沒有能力對抗司馬懿了。試想一個不需要下屬開動腦筋,無需團隊集思廣益的公司董事長,在現代商業社會裏一定不利於公司的長治久安。現代企業講究團隊精神,激勵人才發揮潛力,做到各盡所能,各盡其職,而個人英雄主義在現代職場中,顯然是行不通的。

客觀地說,諸葛亮的確爲蜀國立下過汗馬功勞,還是封建士大夫的典範,爲師、爲將、爲相的一代宗師。然而,三國之中蜀漢先亡的最大原因在於諸葛亮本身也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三國學者大都認爲:蜀漢成也諸葛,敗也諸葛。諸葛亮以匡扶天下爲己任,爲了蜀國的事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偏偏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酬千古恨”的千古絕唱。所以說孔明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也是悲壯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