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移民村的新生活的散文

移民村的新生活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家鄉移民了,從南山搬到了縣城。祖祖輩輩居住的土坯房,土窯洞被丟在了那山莊窩鋪。父老鄉親離開了黃土地,離開了賴以生活的家園,怎樣生存?生活得怎樣?

移民村的新生活的散文

去年臘月村書記劉紅民告訴我,村委會在臘月二十五開年終總結會。年終村民發福利,而且米、面、油這幾大件每家都有。我很好。奇如今的山裏人進了城生活這麼好?我要趁機探個虛實。

那天我剛到村部大門口,就聽到鏗鏘的鑼鼓聲,我猜想這一定是叔叔(垣曲鑔王維學)在打鑔。

到那一看果然是,“槐坪村,這些年,發展變化不平凡。忘不了,連着心,還是老家槐坪村……”隨着咚咚鏘鏘的鑔,我的思緒回放,山裏人當年的真實生活情境猶在眼前

槐坪,我的老家。這裏的山山水水我熟念於心。這裏的父老面朝黃土背朝天,春耕秋播靠得是牛馬犁地,钁挖杴鏟,肥料要用擔挑肩背,出門穿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走得是通行山外的蜿蜒路。

這裏山路十八彎,大大小小的村莊,大部分掩映在羣山峻嶺中間,食鹽燈油火柴等生活必須品得行幾十裏山路,從鄉里供銷社購回。每年臘八購年貨,四月初八置鐮刀叉把,要走六七十里到古城趕集,鄉親們天不亮雞叫頭遍就出發,回家時披着星星戴着月亮。交通不便呀,走出山溝全憑“11”號。這裏有豐富的物產,運不出山溝也變不成錢。

這裏除了日升月出照明,到晚上都靠煤油燈,哪家有個手電筒,也算是有電器的富庶人家。有的老人一輩子坐井觀天,就沒有走出過大山。相傳有位大爺進城看到一根繩子一拉,燈泡就亮了,驚奇不已。回去見人就侃:城裏人在葛條一頭接個臭瓜就能照明。那時山裏人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當神仙住的地方來嚮往。

這裏消息閉塞,開會放電影時,各村莊就變成烽火臺,消息傳遞全憑山莊上的好嗓子,找本書卷成筒,向着對面村莊可着嗓門叫喚。這邊叫那邊應,一個莊一個莊往下傳。全大隊只有一個赤腳醫生,想一想有多少得了病來不及治療、到不了醫院就把命葬送了。最困難的是大部分村莊沒有水,吃水要到幾裏外的河裏去挑,沒有挑水能力的只好靠旱井的雨水養活,那是死水呀,打出來的水如黃色的米湯,倒進缸裏撤上玉米麪才能澄清,生水不能喝,燒成開水還有一股泥土味。

可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儘管這裏沒路、沒電、沒水,也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當年扶貧搬遷,多少老年人不願意離開,政府幹部可沒有少做工作。

看如今的移民村,家家住着二層小洋樓,吃喝穿衣不用愁,老百姓身穿名牌服裝,腳登名牌皮鞋走在平坦的陽光大道上,父老鄉親移民後沒了土地,到縣城喝西北風的心結終於解開了。

這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從叔叔的一席鑔裏我明白了。家鄉的人搬遷了,但老祖宗的家風沒有丟。窮則思變,走出窮窩窩,邁向致富路,大家靠勤勞憨厚,誠實守信,吃苦耐勞闖天下:有手藝吃手藝,沒手藝的靠出力。有的帶着三親六故承包工程修路蓋高樓,有人開了商店賣衣賣鞋賣糧油,有人到全國各地去打工,有人搞婚慶做護工,有人推着小車拾破爛搞衛生……當然老家的金窩窩裏也還有人在淘金:養蜂、養羊、養雞、養豬也賺了錢。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年終大家賺得鉢滿兜圓,開着小車回村來過年。

如今的移民村真是一派好風光,一排排小洋樓,一片片綠化帶,一條條水泥路,鄉里鄉親住在一起,誰家有事一呼百應,那種和諧安定,那種團結熱鬧令人欣慰。不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百姓家裏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樣樣俱全,年輕人口袋裏裝得是智能手機,老年人待在家裏便知天下事。

中條山職工醫院就在門邊,吃藥看病真是方便。中條中學,移民初中,城西小學,幼兒園都不遠,小孩在家門邊就能上到高中畢業。

老百姓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一曰三餐素葷搭配,人人溫飽奔向小康,幸福指數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啊!看着村民們的一張張笑臉,那是陶醉在黨的富民政策的福窩窩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