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罩衫、袖籠和假領頭散文

罩衫、袖籠和假領頭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罩衫、袖籠和假領頭作爲服裝或附屬品,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慢慢地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然而我們怎麼也不應該忘記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就是這些上不了檯面的衣飾,不但爲我們節省了不少布票和鈔票,而且還爲我們保留了麼一點點起碼的“面子”。

罩衫、袖籠和假領頭散文

罩衫,顧名思義就是罩在最外面的那件衣衫(當然還有罩褲)。我們小時候(四、五十年代)沒有棉毛衫、衛生衫等保暖內衣。記憶中棉毛衫稍早出現,衛生衫好像是到了六十年代纔有的,剛面市時大家都叫它“司偉鐵”,像是加厚的棉毛衫。那時候,我們夏天穿布衫或赤膊,春秋在布衫外面加一件夾襖,冬天就穿棉襖,沒有棉襖,就是兩件夾襖當棉襖。在我們看來,夾襖和棉襖都是比較貴重的,而且洗起來比較麻煩,洗了又不容易幹,往往得在灰缸裏抽乾以後再在太陽底下曬,所以大家就在外面罩上一件罩衫。一則使裏邊的厚衣服得到保護,不容易弄髒,二則如果裏邊穿的是破舊衣服也可以遮蓋一下,以免因衣冠不整被人譏笑。罩衫單薄單,髒了就洗,洗了很快能幹,即使是“黃鼠狼獨張皮”,晚上洗掉,在火缸上烘一夜,明天就可以穿了,照樣乾乾淨淨。

七十年代中期,我已經三十多歲,好容易結婚成家,就請裁縫師傅做了一件當時挺流行的棉襖,咖啡色的人造棉面子,襯的是舊棉毯打鬆的棉花,(那時候買新棉花憑票,一個生產隊才幾張,社員們抓鬮分配,所以很難買到)黑布裏子,就這樣並不值錢的棉襖同樣也做了一件灰色的罩衫,爲的就是使棉襖不被弄髒,少洗幾次,多穿幾年。

我老婆是上海姑娘,當然比我時髦,她做的是一件湖藍色的棉襖(我叫不出是什麼布料),襯的是駱駝毛,不但暖和,看上去真的'十分鮮亮,可她不但做了一件駝色的罩衫,而且在棉襖的袖口和下襬都用青絨沿了起來。這可是給新棉襖上了“雙保險”,大大降低了它被弄髒的可能,可謂用心良苦。

那時的衣服大都全是廣袖的,即使有了罩衫,裏邊的衣服還是很有可能被弄髒和劃破的,再說我們學生一天到晚不是趴在課桌上寫字,就是到操場上運動,罩衫的手肘部位也十分容易磨破,於是好多同學的家長都給自己的孩子做了袖套籠。

我的第一副袖套籠是媽媽用手工縫製的,沒有人家用縫紉機縫製或買來的那麼精緻。媽媽撕下哥哥穿破了的的毛藍布罩衫的布片,一針一線地依樣畫葫蘆做成了袖籠,雖然她年紀大了,眼力不好,針腳又長又亂,但是上下兩頭裝上鬆緊帶以後套在袖子的外面,和樣子很好的袖籠作用還是一樣的。就是這一副土不拉幾的袖籠陪伴着我念完了中學。

袖籠和手套、飯單、工作帽一樣是一線工人的勞防必需品。那時最流行的畫片上紡織工人的標準畫像就是這麼穿戴整齊的,農民們沒有人給他們發這些整齊劃一的裝備,特別是婦女們心裏就十分羨慕,她們會千方百計地向親朋好友討要這些裝備,上面印着廠名或圖案,一則可以保護衣服,二則好像這也是一種榮耀。

假領頭是我們鄉下人的叫法,商場裏標的是經濟領。它的實質是假的領頭,它的作用是經濟實惠,所以也有人美其名曰“節約領”。

現代人穿的襯衫,花色花樣,品牌繁多,一個人擁有幾件乃至十幾件都是平常事,不少人還專穿名牌甚至是進口的,可在我們那個年代,買一件襯衫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得陪加愛惜。困難如我,穿的都是媽媽一針一線自己縫製的中式布衫,好容易去裁縫店做了一件中山裝當做罩衫,也只是在過年過節時穿一穿,外面穿了中山裝,裏邊卻是中式的登領,鏡子一照,總覺得不倫不類,再說不穿襯衫中山裝的領口就容易穿髒、磨破。很想有人家那樣的翻領頭襯衫,可是去做一件襯衫是很貴的(那時,買一件襯衫更貴)聽說好多人穿的都是假領頭,於是就動起了讓媽媽自己做假領頭的腦筋。

媽媽將大哥已經穿破的襯衫的領頭剪了下來,可這領頭正面也早就破了,只有反面還是好的,只好把鈕釦拆下來訂到裏邊,將領頭反過來穿。穿着穿着,領頭從中山裝領頭裏鑽了出來,沒辦法,再在假領頭的下襬定兩條帶子,帶子穿在腋下,領頭就不會高出來了。這麼寒酸的領頭,我還當作像寶貝一樣愛惜。

後來市面上出售的經濟領越來越多,樣子好,價錢也不很貴,就設法買回了幾隻,再也不用請媽媽動手自己一針一線在燈下縫製了。

市面上的假領頭不僅有襯衫的,還有棉毛衫和毛線衫的呢。

時至今日,這些“下里巴人”的東西早就無人問津了,我估計今天我寫這篇短文很可能也會被人視作“迂腐”。不過老朽以爲,時過境遷,東西可以捨棄,但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切切不可丟掉!暴斂天物終究是莫大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