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呼喚失去聯繫的學子回校參加慶典散文

呼喚失去聯繫的學子回校參加慶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學校百年慶典,國內外學子紛至沓來,雲集母校歡聚一堂。他們共同回顧艱辛創業,相互傾談如今輝煌。此時,人們想起了長期以來一直牽掛的一個深受委屈、深受傷害的班級——77(2)班。

呼喚失去聯繫的學子回校參加慶典散文

  【兩位外籍學生】

一提起77(2)班,很多老師都會記起來,這個班有兩位外籍學生。一位叫林玉,一位叫黎紅。林玉苗條、白皙,真有幾分像林黛玉;黎紅,圓臉、脣後、微黑,像一位印度少女。她倆都說一口標準的中國普通話。林玉善彈琴,黎紅喜歡唱歌跳舞。林玉性格含蓄,看人時總送給人嫣然一笑;黎紅性格開朗,快言快語,笑得響亮、燦爛,還喜歡和男同學答腔說話。她倆對老師很有禮貌,“老師”兩字叫得特別甜。她倆對同學非常友好,常聽女同學講中國民間故事,有時還擠在同學縫裏看男生打球,也鼓掌。她倆與同學上完課也去參加勞動。儘管領導叮囑過不安排她們勞動,但她們還是跟隨去了農場,剝剝豆、拔拔草什麼的。

林玉、黎紅吃住都在學校,吃在教工食堂,住在教工宿舍的平房裏。星期六下午,有專車來接她們回家,星期日下午或星期一早晨送他們來上課。在當時,他們是學校一件新鮮而又神祕的事,師生都好奇不已。他們的家長,一個學期還會有一兩次校訪,配有一個女翻譯。家長關心最多的是他倆的學習和人緣情況。當翻譯把我的評語轉譯給他們時,家長很高興,並用中國話生硬地說“謝謝”。

不知什麼原因,兩位學生在76年,即畢業前一年離開了學校。哪天,林玉、黎紅站在我面前說:“老師,我們要回家了。”我點了點頭說:“好,你們回吧。”當時我以爲像平常一樣,請個假還會回校,不知道這個回家就回國不再來了。因爲學校反覆向我交代過,對外籍學生不能知根知底去打聽什麼,所以直至今日都不知她們是哪個國家的。她們這一走就再也沒有見面了。我若知道他倆是一去不再回,我一定會爲他們舉行一個歡送會。對於這件事,我很久都感到遺憾。

林玉、黎紅在我班同學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和同學們都很想念他倆。雖然至今我們還不知道他們走後的情況,但她們仍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回憶。

  【聰明、可愛的77(2)班】

77(2)班學生聰明、學習刻苦、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不少學生把書藏在懷裏,勞動休息時就悄悄拿出來看看。有時勞動也偷偷蹲着看書。這可招來了管理員的不滿,甚至還會把狀告到我這個班主任這裏來。

這個班同學勞動幹勁大,完成任務既快又好。在籃球場上,他們則活像幾隻小老虎,學校籃球賽是銳不可擋的第一名。運動會男、女接力賽,77(2)班是出盡了風頭,無隊可比。這個班在團支部書記和班長的帶領下連續兩年都被評上了紅旗班。

1,命運的不公平

就是這樣一個紅旗班,在77年部分省市高考時,竟全部落榜,這個無情的打擊,實使同學無法接受。當學生離校向老師告別時,他們都淚流不止,哽咽無聲了。

其實,老師心裏都知道,不僅僅是77(2)班同學全部落榜,那年,整個學校的高中畢業生全都落榜了,剃了一個徹底的光頭。那77(2)班落榜不是意外、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如果中學學制不是四年而是六年,如果不是半日制而是全日制,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無休止的所謂開門辦學,今天修路明天挖水庫,後天去農場,如果老師解除“緊箍咒”都能放開手腳去教,學生又能有充分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何愁他們比不過“老三屆”?何愁北大清華,工大科大、交大醫大、體院美校會沒有7(2)班的學生呢?他們太委屈了,太冤枉了,命運的安排太不公平了,這是歷史、時代造成他們的不幸。

古代傳說天塌一角有女媧補,像77(2)班這一代青年,錯過了花季耗費了青春、荒廢了學業,誰去補?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誰都無法補。

可虧了他們,在那知識極度貧乏,資料書籍奇缺的境況下,他們沒有低頭,沒有頹廢,憑自己的孤身薄力頑強地去奮鬥。沒有老師,真正的老師去農村接受農民再教育了,能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也不敢講知識,只有那位農民老師講農技課,講得眉飛色舞,講得口沫飛濺。他們靠苦學苦讀,靠課後偷偷摸摸去問問慈善有良知的老師而獲取一點知識。他們是何等的艱難和困苦,又是何等的堅毅和執着!

落榜後,有一部分同學毅然回到農村接下父親的犂、耙,面朝黃土背朝天,春播秋實,成了地道的農民。

有一部分經過自學、復讀、招工、考幹或接班頂替等渠道,也有了一個着落和安置,他們爲國家爲人民盡職盡責奉公守法地工作着,奉獻着。有的事業有成,成爲單位、系統甚至某一領域的骨幹。他們付出的艱辛與代價比如今的學生不知要多多少倍呀!

幾十年來,我爲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欣慰、爲他們那種不擇氣候、不擇土壤而發芽、生根成長爲參天大樹而自豪。他們是英雄,最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毫不遜色於北大清華的畢業生,是母校的佼佼者,是時代之驕子!學校要重重地寫他一筆。是的,學校正在積極從各個渠道尋找他們,正在完整他們的資料,放入校史資料冊,可是仍有一部分同學咫尺無信,天涯無音。

2,這些同學在哪裏

幾十年來,飽經滄桑的77(2)班同學,同樣有個心願,希望有朝一日,要在一起聚一聚,暢敘往事,傾瀉友情,吐吐心中苦水,談談創業艱辛,又是如何揚帆起航,駛向成功的彼岸?可是,有些同學自畢業離校後就從未見過面。同學們相互打聽、到處尋訪。仍然不知去向,仍然不知下落,沒有結果。同學和老師都非常惦念着這些同學,這些同學去到了哪裏?最後衆口不一地都在猜想:

莫非從軍,分配到邊關哨卡,在那裏提幹後安了家?

莫非經商深圳又展轉在國外?

難道她像“昭君出塞”一樣遠嫁異國他鄉?

難道他隨援建工程隊去了非洲,或下了海南或去了新疆、西藏?

有可能,什麼都有可能。在當時的境遇下,參軍、投親、靠友,也是人生的一條出路。如今改革開放,正是這些同學大鵬展翅之時,說不定這些同學事業有成,成了一方之主,也在思念曾經共讀的同窗。

同學們:母校百年大典之日,正在召喚學子,你們在何方?若聽到音信,請帶着自己的兒女、陪同妻子或丈夫,一道回來參加母校慶典,看看今日的母校模樣!她,今非昔比了。她,面貌更加清晰,形象更加生動,丰姿更加綽約,儀態更加可親。母校沒有忘記你們,母校知道你們在艱難困苦中已脫穎而出走上輝煌寫出了新篇章。

同學們:老師也很想念你們,尤其是吃苦最多,受委屈最大的77(2)班的同學們。

“碧落山下,錦江之濱,集合着生龍活虎的我們……”還記得吧,這是我們曾經唱過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