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追憶散文

清明追憶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這首詠歎清明的詩句,誦唸至今,大約讓人體味最深的便是“斷魂”一詞。一年裏最明豔燦爛的春日,也是讓人深切懷念的日子。通常清明節前後都會細雨綿綿的,但今年也許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我想起另一首古詩,宋朝程顥的《郊行即事》:“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追憶散文

這些古人的詩句正契合清明節的兩大主題——祭掃和踏青。

今年去祭拜母親提前到了清明之前,以前總是擔憂,因爲聽人說,親人去世的三年裏必須在正清明(清明當天)去掃墓。後來問過師父才寬下心來,他說掃墓祭拜是我們對已故親人思念的一種表達,沒有刻意的時間規定,哪天都可以去,只是傳統上講清明這天好像更加符合民間風俗罷了。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有一個關於關於清明節出典的傳說,古時候又稱爲“寒食節”,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爲了紀念從不居功自傲的介子推而下令全國在清明的三天不點火煮食,只吃冷的飯菜,故此得名。清明原本只是一個節氣,到了唐朝,才正式將清明這個節氣也列爲節日,也有稱爲“鬼節”的。而清明灑掃墳墓、祭祀先祖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傳統了,可以追溯上千年。

民間在各地又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習俗,其實在三月中旬,掃墓已經開始了。那日我去蘇州,下了高架一路堵車。到了墓園也見比平日多了不少人,還好不似清明那麼擁擠。我如平日祭奠母親一樣,燃一炷香,誦一部經,並將水果留在花園裏當成小鳥的食物。這樣的`掃墓不累。離開的時候,聽到其他掃墓人的哀嚎,依然是撕心裂肺地痛訴親人的離世,聲腔裏滿是悲傷欲絕的不甘願。

在我依稀的記憶中,小時候去給祖父祖母上墳,鄉下對這件事還是相當重視的。大約提早好幾天,幾乎每家每戶都開始摺紙錢,就是冥幣,準備上供的飯菜也相當豐富,作爲給故人的尚饗。外祖父去世得早,我兒時,這些事情是外祖母張羅的,母親做幫手,我好像從來無需插手。

這些活動被當作傳統代代流傳下來。約十多年前的一個清明,首次代母親去給她曾經的一位年輕病友上墳,被當時燒紙錢的情景嚇了一跳。墓園就在青浦,很大,景色也很美。記得看到過一些名人的墓碑,也有一片是孩子的,基本都是二十歲以下,覺得這些墓冢的主人很可憐,年紀輕輕就沒了性命。左側很大一片就是普通成人的墓區,前面有一大塊空地,放了二十多個超大的鐵桶,給人用來燒紙錢,還不斷有人借了鐵桶來燒。冥幣有整沓整沓的,也有疊成元寶的。火勢很大,濃煙伴着黑屑飄向了空中,十分嗆人,燒紙的人口中唸唸有詞,同一個調調大致都是讓亡人儘管花。

在那附近站一會兒,熱風帶着煙氣撲面而來,那滋味真不好受。然而這一舉動被流傳了千年,我卻頗不以爲然,覺得故人在地下(冥府)如何用到那些錢呢?不過是迷信作祟,在陽間彰顯自己的孝心罷了,厚養薄葬纔是硬道理,死後無須擺任何排場讓活人看。後來更加荒唐的是嫌紙錢還不夠,用硬紙糊成三層的洋樓、大奔馳車、蘋果手機等一起燒給故人。

幸好,在母親去世那年,我接觸到了正信的佛法。母親臨終的幾個月,無論在家還是醫院,一句佛號不間斷。母親嚥氣後,生命關懷的義工菩薩們二十四小時爲母親稱念佛號,助其往生西方淨土。我們的追思會(追悼會)也沒有用傳統的哀樂,而是以清靜莊嚴的聲聲佛號代之,以及二十位爲母親助唸的蓮友依照佛制儀軌,誦經、繞佛、迴向,期間無有大聲哭泣,我們都爲母親往生極樂而欣慰。

後來母親的祭日、清明,我也只給母親誦經唸佛迴向,想着若干年後我亦和她在西方極樂世界相見,便不覺悲涼恐懼。母親去世,第一個就度了我,我也成了生命關懷的義工。明白了生命本身是一段過程和經歷,因此凡事都不必執着。

記得去年我們關懷團成都的菩薩來上海分享她父親往生的經歷,着實讓我敬佩不已。她父親臨終時交待她,死後不必保留骨灰,於是她遵囑就把父親的骨灰撒入公園的一片樹林下,來年化作春泥更護花,而且清明的風和雨、花和草,點滴不是化作思念的祭奠。我想起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他的骨灰是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所以他的英靈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他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這是最好的祭祀。

清明,是懷念的日子,也是清麗明朗的春日,在我們誠摯的心念裏發出的呼喚是最好的紀念,一束鮮花或一盤蔬果是給予我們的慰藉。我們根本不必燒紙,更不要去爲亡人上供而殺生,不僅毫無意義,還徒增罪業。近日看到網上出現“網絡祭祀”和“代客掃墓”,客戶只需要花點錢,就能得到別人替你掃墓的視頻,實在是無聊得很,透出成人世界虛僞的一面。當然這些“新生事物”一定走不遠,人的道德、良心和素質畢竟是主導。

清明,還至本源。我們灑掃、祭祀,因爲思念已故親人,我們需勤進刻苦,爲他們超拔至善道,也以我們的福德護佑後人;我們插柳、植樹,爲大地更添一抹新綠,創建美好環境;我們踏青、賞春,更是該提醒自己,要時刻珍惜有限的生命時光,讓愛和善良惠及社會;而如果我們發自內心的思念,那麼哪一天都是最好的。

清明,最好的,還是我們珍貴的一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