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飼鳥記散文

飼鳥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去年臨近立冬的前幾天,妻子把我同學書畫店飼養的三隻小鳥,連同籠子一起帶了回來。第二天早晨夢中醒來,清越的鳥鳴一洗嗡隆不絕於耳的車流聲,眼目所觸,毛孔所感,是一種說不出的新意。

飼鳥記散文

說真的,對妻子帶鳥兒回來開始我並不贊同。一者,鳥兒是老同學的喜愛之物,老同學是書法家,花鳥書畫屬於同一範疇,鳥鳴之清越或可給墨香增添幾分潤色;二者,我一直以爲養鳥不同於飼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需要閒情雅緻,我和妻子尚在嚮往中。

對於前一置疑,妻子辯稱我的那位書法家同學近得兩籠四隻個頭大而且叫聲美妙的鳥兒,喜新厭舊,自己說出來將三隻小鳥送她的。對於後一陳見,想想,“閒”可以“偷”得;“雅”也不妨試着由養鳥而培育。

三隻小鳥三樣顏色,一黃,一翠,一藍。腦袋形同麻雀,喙卻是曲突的,類鷹;嘰嘰喳喳,鳴叫之聲與麻雀絕無兩般。我不以爲這三隻小鳥是鸚鵡,電視裏看過鸚鵡,不僅會學舌,而且個頭要大好多。因此惹得書法家大爲不悅,停下手裏的毛筆,衝我叫嚷道:“會叫的那是八哥。”鸚鵡也好,八哥也罷,單就小米、清水的基本食物要求,我想,小鳥的品種肯定不在名貴之列。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三隻小鳥彩絨錦羽,斑駁靚麗,體態修長,睛若點墨,以至動靜之間顯出的活潑、優雅之態,委實可人。

養鳥的經歷並非不曾有過。小時候父母鋤地回來,偶爾會帶回一窩鳥蛋來,最多不超出四粒,一頭大些,一頭稍尖,大的一頭常有斑點。每每我總是搶着先從熱氣騰騰的籠屜取出鳥蛋,如果是四粒,我和弟弟各兩粒;三粒的話,便主動拿給弟弟兩粒。那無疑是記憶中最爲精緻而考究的美食。暑假裏出去撥豬草,大部分心思其實是放在尋找鳥巢上的,那個季節找到的要麼是空巢,要麼是快出窩的小鳥。山雀兒天性倔強,以絕食抵制你的馴化,辛辛苦苦捉來螞蚱,強硬塞到嘴裏,都給吐出來,無奈第二天還得起個大早把它送回原處。

學會攀爬牆頭的時候,掏麻雀窩成了夏日最大樂趣。因爲常聽父親唸叨:自留地裏的黍子讓家巴子(麻雀的俗稱)“煽”空了;並且爲了防犯麻雀糟蹋就快吃到口的糧食,自己還扎過草人。那時候對麻雀沒有半點好感,把掏麻雀窩當成一種除害行爲。仇歸仇,恨歸恨,說到底,取鳥蛋吃和捉小鳥玩還是攀爬高牆的根本動因。與山雀子不同,麻雀逐人居而生息,與人類淵源較深,以至有“家”雀之稱。剛離殼的幼鳥渾身沒毛,紅紅的,凸顯一顆腦袋,很難看。你只需“絲兒絲兒”一打口哨,並把手指頭在它前面晃動,它就會張開醜陋的大嘴巴,老長時間老長時間地期待着。我餵過的幾隻小麻雀,大抵都是給螞蚱撐死的。

不出預料,大約沒過一個月的時間,妻子指着從陽臺邊角、沙發下面清掃出來的各色羽毛,有些義憤,聲言要把小鳥送人。而那段時間裏,我已經習慣了小鳥的存在。尤其遇週六日休閒在家,一杯清茶,聲聲鳥鳴,背靠沙發,手捧書卷,無憂無愁,全然忘我。偶來興致塗鴉文字,鍵盤敲打得倦了,伸個懶腰,起身步於陽臺前隔窗觀鳥。三隻小鳥,囿於方寸之間,戲逐、叫嚷,上下跳躍,敏捷輕盈。鳥自得其樂,觀者樂其樂。爲了留住清越的鳥鳴,留住小鳥活潑可愛、賞心悅目的姿影,爲了能讓距離地面十幾米的生活空間裏保留一點花香鳥語的詩意,我只好主動承擔起飼鳥之職。

飼鳥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工作量。早晨上班之前,查看一下米罐和水罐,添換之後,將鳥籠系掛在陽臺外。晚上下班回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鳥籠子取回家。夜間冷,擔心鳥兒會被凍死。逢週六或週日休閒,例行清理一回鳥籠的衛生。僅此而已。自從有天早晨發現小鳥們爭着啄食插進籠子裏的鳳梨花葉子之後,便經常放一些菜葉在籠子裏,小鳥們很樂意給它們調換口味。

妻子也僅是說說而已,她自己也未必捨得將小鳥送人。春節回老家過年,我們將小鳥放到小姨家餵養。節後,如果不是妻子提醒,說不準我會把小鳥們忘到何年何月。元宵節後,我們去小姨家把鳥兒接回家裏。三月初的一個星期天,我在電腦前專心碼字,陽臺上澆花的妻子笑指窗外的鳥籠,連聲喊我。

春江水暖鴨先知,那是江南的寫照。塞北春來晚――那是我們感覺遲鈍的緣故。你看兩隻小鳥,它們已經啄破料峭的寒風領受到陽光裏浩浩蕩蕩的`春汛了。一翠、一藍兩隻小鳥,在小木屋的頂上,反轉交頸,忘情地咬着喙,咬得那麼投入,全然不顧及它們的同類――那隻孤立在橫槓上“啾啾啁啁”叫鳴不止的黃鳥。愛、嫉妒,生物的自然屬性在三隻小鳥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此後在餵食小米時,我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黃的那一隻每每只能等藍鳥和翠鳥吃飽離開了,纔敢獨自靠近米罐啄食。藍鳥固守要地,佔據食罐,曲突之喙對黃鳥沒有一絲溫情;而對它鍾愛的翠鳥卻極盡守護之職。

此後有一天,發現一粒薄亮的鳥蛋靜臥於籠子一角。不啻,這又是一個驚喜。書法家建議我去鳥市買個鳥巢。鳥市我沒去過,也懶得去。我找了根細鐵絲,做好了鳥巢的框架,在樓下的草坪里弄了把枯草葉,用針線縫綁在鐵絲框架上,一個圓圓的不算精美,但還實用的鳥巢做成了。我把自制的鳥巢在籠子的一角固定好,並用筷子將那粒鳥蛋放進鳥巢裏,用以誘引鳥兒。小時候,母親總是留一顆雞蛋在柴筐裏,母雞就不會將蛋丟在他處了。可是,小鳥卻並不領會,第二天中午回家來,籠子的那個底角上又有一粒鳥蛋。更不可思議的是,精心製作的鳥巢讓小鳥們用喙拆毀了,巢中的那粒鳥蛋漏下鐵絲框,掉落在乾枯、散亂的草葉間。

拆除鳥巢時,我自己笑了:孵化小鳥,多麼不切實際的想法啊。籠中之鳥,即便能孵出幼雛,可它們又拿什麼來餵食?我已非頑童時的我了,即便是頑童,這鋼筋水泥營造的城市,那兒去逮得螞蚱。人哪,有時總不免忘我,以至連身處的環境也忘的一乾二淨,無憑無據地做一些白日夢。

過了五一,天極速地熱了起來。妻子建議把鳥籠放到廚房窗外的菜筐裏。這一建議有兩樣好處,一是放在北面的樓窗外,小鳥免遭暴曬,又還能享受下午陽光溫和的沐浴。二是籠子放在菜筐裏,添食換水以及清理衛生省去了系掛的手續。其實,妻子也是受了五樓西戶的啓發。

過了五一節,五樓西戶的菜筐裏多了一隻竹木鳥籠,籠子裏餵養着一隻百靈,土灰色的,樣子不好看,叫聲卻幾次讓我在窗前、樓下佇立。引領我的思緒飛回到故鄉的山岡,那碧藍澄澈的天空,那柔和欲語的白雲,輕風吹送悠揚的鳥鳴,那是自由的飛歌,是春天的樂章,是禮讚生命的詩篇。

“樓上的鳥,叫得多好聽。”相“聲”見拙之下,妻子對自家的三隻小鳥發出不滿意的感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事物沒有全美的,三隻小鸚鵡雖然沒有會唱歌的金嗓子,可是美麗的形體足以讓百靈自慚形穢。三隻小鳥嘰嘰喳喳,顯得不甘示弱;而樓上的百靈彷彿有意炫耀它的歌喉,嘀嘀留留唱個不住,樓區裏倍增祥和之氣。

日子,在愉悅的鳥聲中平淡而忙碌地過去。七月中旬,我參加市裏組織的一個培訓班到山西學習,這是繼三月江南之行之後又一次意想不到的出差機會。能夠暫把手頭的工作擱置一邊,從木格子裏走出來,到外邊去放鬆一下,興奮之情自不待說。只是一路之上,總感覺離家之時忘了什麼事。第四天早晨,在太原的賓館裏接到妻子打過來的電話,告訴我死了兩隻鳥。驀然想到,臨行之時忘交待妻子照料小鳥了。

出差回來,走到樓下習慣性地仰起頭,鳥籠依舊在樓窗外的菜筐裏,孤零零一點亮影透出鐵絲柵欄――是黃色的那一隻小鳥,呆立在籠子裏的橫槓上。對於死去的兩隻小鳥,妻子或多或少也有些疚愧,反覆辯解說,那天下午下過一陣急雨,兩隻小鳥可能是讓雨淋死的。我心裏有數,小鳥很聰明,籠子裏的小屋足以容納三隻小鳥避雨。假如是雨淋死的,從情理上講活下來的不應該是這隻黃鳥。何況,我在籠子頂端罩的防雨布好好的。那段日子,看着籠子裏孤單的鳥影,聽到黃鳥孤獨的叫聲,老想起那對小鳥溫存纏綿的情景。

責備無補於事。唯一能補過的,就是留心飼養好這隻大難不死的“剩鳥”。

沒有了兩隻夥伴爭食、嬉戲,小鳥懶洋洋的,顯得無精打采。而且食量也與三隻鳥的時候不成比例,添一回米,過上三四天查看還有少半罐。水也是一樣的,很難說少下去的水是鳥喝了還是陽光蒸發掉的。一天中午回來,一陣鳥鳴聲引我擡頭上望,籠子裏明明還只是那一隻鳥,但聽着就像有幾隻鳥在爭辯、問答。我的目光下意識地轉向西邊――沒在意是什麼時候,五樓窗外的竹木鳥籠、籠子裏百靈連同那悅耳的鳥鳴聲一起不見了。

應該給小鳥配個伴兒!藍鳥和翠鳥在的時候,就有朋友批評我們不盡情理。連歌中都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我們卻忍心讓三隻鳥兒同處於一個空間裏,讓孤單的那一隻無奈地豔羨同伴的柔情蜜意。三隻小鳥,兩隻成雙成對死去,此中有沒有殉情的行爲?這一思緒僅僅是一掠而過。

三鳥同置一籠,始作俑者非我。可是,使籠中小鳥淪陷於更大孤獨甚或悲傷之境地,於我難辭其疚。給小鳥配伴,最大的問題是不明小鳥的性別,爲此又遭書法家一頓訓斥。“你把鳥提到鳥市上,讓人家給配對呀。你不識鳥性,不等於這世界上無人識鳥性吧!”給鳥配伴之事,一次又一次地想到、提及,又一次次地被忘過、擱下,漸至於疏淡、麻木,對鳥之孤獨越來越不放在心上了。時進深秋,天氣由涼轉寒,開窗的時候少了,鳥鳴漸漸淡出耳廓。公元二OO八年十一月一日,週六,妻子回了老家的縣城,我休息在家,中午做飯開窗取大蔥時,鳥籠裏沒看着小鳥,鳥屋底角的木板無端地墜開。圓洞中看到:小鳥臥在小木屋內,眼閉着。

那頓午飯很不是滋味,滿腦子都是鳥的影子,鳥的聲音。――最近是比較忙些,但忙到淡忘了賞心悅目之小鳥的存在,忙到日子裏缺失了天籟之聲竟能渾然不覺得,確乎不能成爲理由。想想,當初還不如依着妻子,將三隻小鳥送人。兩隻情侶鳥死後,也曾有過將孤鳥放生的念頭,因擔憂小鳥不能適應籠子之外自由的空間而作罷。……罷罷罷,死於籠中,是這三隻小鳥別無選擇的命運。

朦朧的夜幕下,我將鳥籠子丟進馬路邊的垃圾箱裏。

行人、車輛。嘈雜交疊,燈光交錯,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