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詩境黔靈山散文

詩境黔靈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一座城裏有座山,一座山掩藏在一座城裏,這便是詩的境界。常常,我們在生活裏尋覓着詩意。到了貴陽,踏上黔靈山,我便知道,我就在詩的境界中了。

詩境黔靈山散文

九曲徑。九曲十八彎,喜歡這樣的意境。在其中行走,便有了入佛的感覺。沿石階而上,在古佛洞前買了把香,低頭嗅着。香的氣味,濃郁芳香。一路上,有香陪伴,心境自會飄搖迷離。

山道上,擁擠着數以千計的遊人。向來清淨的我,與這樣的環境彷彿格格不入。但那天我破例了,歪着頭顱,向着無數的遊人微笑着。有的時候,詩的氛圍需要清靜,但有時,它也需要喧鬧。鬧中求靜,需要一種禪的境界。

依次進入彌勒殿、觀音閣、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經蟠懸掛,如來大佛正中端坐,左右分別是文殊師利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兩旁是十八羅漢,羅漢後面是佛經璧畫。我和衆多香客一樣,點香跪拜,也買了條印有吉祥字樣的紅布條栓在手腕上。我是一個不善於模仿的人,可是,在一些時候,一些地方,我必須隨緣,必須入俗。除了某種祈福的心理因素,也含着對黔靈山的虔誠。我恍惚悟出:隨緣、入俗。這是一道門檻。只有跨過它,纔會進入詩境,從而昇華到禪的境界。

大佛身後,左右兩柱書着:“苦海無邊望我佛大發慈悲宏開覺路,靈山新建造願衆生勤加磨礪脫迷津。”塵世皆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些詩一般的句子是佛的教導。它的消極意義毋庸置疑。可是,佛又在啓示人們脫離苦海,解除迷津。於是,我看見,佛像前香菸嫋嫋,祈求安福。

這屬不屬於詩的境界?我有點迷糊。迷迷糊糊,閱讀過許多詩,朦朧如煙雲。

檀山下有個溶洞,洞口,有一巨型石筍,不知何狀。導遊介紹道:它爲麒麟。我知道,它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爲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清代學者聶尊吾寫過一首《麒麟洞》,全詩記不清了,意思是說天上的麒麟被囚禁在黔靈山這個溶洞裏。我記得詩的最後的兩句是:“羨彼牛羊羣,寢詆山左右。”這兩句是說真實的牛羊,還是其造型?我搖搖頭。黔靈山的許多細節,是無需明瞭的.。所謂詩的境界,就在於抽象之間。

這,正好構造了黔靈山的神祕。

麒麟洞與貴州其它溶洞相比,不算太大,但也有十幾米高,洞內有鐘乳石和岩漿滴水。滴答……滴答……凝神,宛若一首短詩的標點符號。腳下漆黑,洞越走越窄,只好摸索着前行。一般的遊人,不在洞內作過多的逗留,很快從另一洞口鑽出來。然而,我向往如此的環境,在黑暗中感受心靈的呼吸,往往會有頓悟。

轉彎,便見光明。是誰說過:恍然如夢?誰又說過:柳暗花明?在黔靈山上,我時時撿拾着詩的隻言片語。

黔靈山的鐘靈毓秀始於赤松和尚。在赤松之前,這裏不過是土司羅妙德的“一片荒涼之地”而已。35歲時,赤松和尚從四川來到貴州,在白雲寺閉門修學,三年後名揚全省。1672年,他立志在黔靈山的三座山峯相交的埡口處建剎修寺。羅妙德便把這片山林施捨給了赤松和尚。赤松積二十三年的操勞,建成了貴州第一大禪林———宏福寺(現名弘福寺),這就爲黔靈勝境做了很好的鋪墊。

山頭上,一片雲霧飄逸。它是一種自然的意象,彷彿一首詩的意境。眺望着那片白雲,我在想象着赤松和尚的胸懷。在一片不毛之地上修路建寺,宛若一個詩人在揮毫賦詩。毫髮之處,墨跡斑斑,一首曠世的詩篇便應運而生。

這樣的比喻,的確不錯。

“鳥語松風趣自生”、“日照霞烘翠擁藍”。這是古代詩人對黔靈山富有靈性的兩句詩。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融入這座山時,纔有了情趣,纔有了所謂的景緻。因此,我羨慕生活在貴陽城的人們。黔靈山的靈氣,是會滲透進人的身體和思想的,不然貴陽人怎麼會這樣水靈,如此機靈?人傑地靈。一處地域,一方水,一座山,是隨了人氣名聞遐邇的。好像,這是唐朝文人王勃的高論。清人吳旦在《貴山聳秀》一詩中也曾論及山與人的關係:“山能特立方稱貴,人必孤行始足傳。縱使岱山高萬丈,若無孔子亦枉然。”可見,山之靈氣在於人。

我看見了黔靈湖。古希臘哲人泰勒斯說過,“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如泰勒斯一樣,我的生命裏,註定了對水的虔誠,也決定了我的審美情趣。一看見水,我便身體裏的血液就會汩汩流淌。黔靈湖是攔水築壩的產物,湖的面積達到了28公頃。由於黔靈山的庇護,水質清澈,靜雅宜人。廓橋水榭,綠楊碧柳。水的盪漾,賦予了黔靈山詩人般的靈感。

湖邊的風,如詩的翅膀,自然,清爽。我躺倒在湖邊,蜷縮成一首詩的形狀。

一座山,是一個詩人。一方水,是詩人研磨的硯臺。而那個巍然聳立在黔靈湖西岸的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應該是詩人手中的一柱巨筆。這樣構想着,我的心靈裏,就又增添了沉甸甸的感覺。

詩的境界是用來養心的。登臨黔靈山,讓我在生命的奔波之中,解除了勞累,脫去了煩惱。一個俗人,只有進入了詩的境界,才能出世脫俗,也才能獲得哲人的感悟。

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再來黔靈山,感受那濃濃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