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秋月滿時散文

中秋月滿時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土耳其的秋夜,清淨、恬然,秋月,也有幾分姿色。月牙之時,看着那點點一彎,不由得生出一絲憐愛;過了幾日,漸漸豐滿,潔白如玉,不由得又平添幾分愛慕;眼看着就要滿盈,偶爾一片雲彩飄過,忽而一陣清風,思緒便似那嫦娥的秀髮,飄飄灑灑,連綿不絕……

中秋月滿時散文

月滿中秋,我不禁感慨,自己已是三年沒有在家過一個節了。中學便離家住校,大學離家更遠,工作以後更是千萬裏之遙,對於我來說,中秋只有那點點孩童時的記憶,也正是這些點點的記憶,讓我從不覺得家的遙遠。

記憶裏的中秋不是一天,卻是那一段時間。

在我的家門口,有一口水塘,裏面長滿了藕,退卻了夏日茂盛的荷葉,鮮豔的荷花,即使相比那蓮蓬裏甜甜的蓮子,我更喜歡的是那一片枯枝爛葉下面的藕。一般年份裏,由於水稻用水,水塘到了中秋收割之時,水漫不過小腿,我常常在某個傍晚,和哥哥一起,下塘崴藕。夕陽西下,天不很熱了,我們穿着小褲衩,挎着竹籃子,一躍跳進水塘,沾了一身污泥,選好一處後,用手將枯枝爛葉扒開,再沿着枯枝,順藤摸瓜,說摸不是用手摸,卻是用腳探,探到之後,我們半傾着身子,手腳並用,將藕周圍的淤泥和板泥刨開,慢慢抽出藕節來。然而我們卻常常沒有那麼幸運,大多數時候,崴了半天,手被刺了,腳被紮了,下面卻沒藕,有時摸到一根大的,由於力氣太小,拽不動,卻也只能望洋興嘆,抑或胖胖的藕節被我們拽斷成了幾節,看着那雪白的藕孔裏連連不斷的藕絲而後悔不已。即使這樣,也全然消退不了我們崴藕的熱情,中秋前後,我們便常常在傍晚時分變成穿着小褲衩的兩隻小泥猴,挎着半籃子斷藕高高興興回家來。

水塘南下,走過幾塊田地,有一口更大些的水塘,那是我家的菱塘,由於地勢低窪,每每中秋時分,還有半塘的'水,滿塘的菱葉凋零,藏在凋零的菱葉之下的滿是碩果累累的菱角,菱塘四周的菱角早已被我們拽完了饞嘴。我們需放一塊大木板到水裏,拿一根竹竿“撐船”,也是在夕陽西下,放學時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我們撐着木板,收穫一籃一籃的菱角。

菱塘再南下,有一條澗,那是雞頭的盛產地。由於稍遠一些,加上不是自家地盤,自然去得少,但去一次,必然不虛此行。雞頭的吃法最是有趣,一個個雞頭放在鍋裏煮熟,從鍋裏撈出來冷卻,然後再將雞頭剝開,裏面是滿滿的圓圓的雞頭米,雞頭米還有一層皮,這一層皮是不能吃的,我們用一根細細的竹籤,從一端插進去,拿着竹籤的一端,將雞頭米或往桌上、或往牆上敲打,那層皮便落荒而逃,一顆顆白白的雞頭米便成了我們的美味。

還有那饞人的月餅。我的爺爺是個小販,平日裏,挎着小籃子,走家串戶,賣糖果、餅乾,還有自家炸的麻花饊子,中秋節前後,便賣起了月餅。爺爺常常晚上回來籃子裏會剩下一兩個月餅,成爲我們最好的零食,我們也常常偷偷跑到爺爺房間裏,找那個熟悉的籃子,偷月餅吃,大多數時候,籃子裏沒有月餅,但能有一捧月餅屑,抓一把放在嘴裏,幸福很久,偶爾還能有幾根月餅裏掉下來的青絲紅梅,那更是讓我們如獲珍寶。

最讓我們感覺神祕、敬畏的是祭月。不像“早過清明晚過冬”那樣的祭祖,祭月需等到月爬樹梢時刻,當然也不像祭祖那樣在堂屋面北而祭;一張小桌放在院子中央或大門口,朝向月神,將事先準備好的藕、菱角、雞頭、石榴等等圍繞月餅形成衆星捧月之勢,最外端一支香爐,上一枝香。由於中秋正值秋收時節,爸爸媽媽常常還在抓緊收稻、碾稻,祭月常常由我們代勞。皎潔的月光下,高高的白楊樹梢輕輕擺動,廣袤的田野裏不時傳來手扶拖拉機的轟鳴,一塊塊田地裏,或彎腰割稻,或抱稻裝車,或身體前傾拖稻把的忙碌身影是同我父母一樣勞作鄉親。待到月上樹梢頭,一枝香燒完,我們卻趴在祭月的小桌邊進入了夢鄉。

我常常想,其實祭月的不是那藕、菱角、雞頭、月餅和香,卻是那勞作着的父母的身影和汗水,卻是那我們從小就有的崇敬之心,卻是那記憶中永遠抹除不去的清淨、恬然的場景。

又是一年中秋月滿時,土耳其的夜空一樣的清淨、恬然,中秋時節兒時的記憶再次在腦海鋪開,雖然沒有月光馬兒、沒有兔兒爺爺,崴藕、摘菱、打雞頭、祭月卻成了我們記憶中永遠的歡樂與嚮往。

又是一年中秋月滿時,親愛的朋友們哪,也許你和我一樣身在異鄉遊蕩,你還記得起兒時那充滿歡樂的家鄉嗎?也許你被生活工作所累,你還能抽出閒暇在月光下清淨、思考片刻嗎?也許你身在高位,如祭月的月餅一樣被衆星捧月,你還保持着兒時的那顆純淨、敬畏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