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父親的葬禮散文

父親的葬禮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父親一生中最後的目光,留戀卻也絕望。俯首於身旁的兒子,切膚地痛感到一個人到了生命盡頭,是多麼地無奈。這便是生離死別。在這個世界上,無論長幼,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漠視死亡,因爲造物主確定了人總是會死的,沒有誰可以續在世上。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死亡便會光顧每一個人。祖父去世後,父親曾悲哀地感嘆說,該輪到我這一茬人了。好像在說一茬莊稼,種了又熟了。如今,父親永遠閉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長眠在自家耕種的土地的深處,孤獨的是我,愈是敬畏於生命的意味了。

父親的葬禮散文

按老家習俗,人嚥氣前須備口含的麻錢,穿好壽衣,左手握金,右手拿銀,怕步入陰間顯得窮困。麻錢是舊幣,壽衣是長袍短褂,金銀也是紙質的,葬俗的慣性看來可能順延一百年,起碼給以後的考古者留下誤讀的理由。此時,須從窯背上扔下一塊石頭來,大喝一聲“泰山倒了”。於是哭聲大作,四鄰趕來,有長者主事,開始部署喪葬的諸多環節。過去報喪,孝子先翻溝過樑告知老舅家,然後是親戚和村鄰,得在門外磕頭且不得入內。如今一個電話,告知去世時間和葬埋的日子。樂隊過去叫“門上阿”或“龜茲”,已演變爲嗩吶加老戲及洋鼓洋號歌舞,曲子是《祭陵》、《女兒歌》及《送別》。得請冰棺、棺轎、佈置靈堂、包席廚師、置辦酒宴、上禮簿、制孝服等各路人手。主持是曾祖父輩的老先生,吆喝接待弔唁者、把握程序和各種禮數。家祭即獻飯,到村口迎舅家的飯,祭品花樣繁多。宗法文化的禮俗,是以尊重死者爲核心,同哀共悲,順其自然,講究禮尚往來,一起面對不可戰勝的死亡,憑弔死者,寬慰生者。

在入夜的追悼會上,我作爲長子,泣讀了祭父文:

父親和府(諱)忠賢,生於一九三三年農曆十月初八,因病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二日即農曆閏四月二十三日七時十五分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父親自幼農耕,賣柿子擔草,吆騾子馱炭,靠自學識文斷字。農業社時是突擊隊標兵,去西侯鐵路當民工,社教後當過多年生產組長、副隊長、隊長、大隊農機站長,平整農田,興辦煤窯,淘氣勞神,料理村政,改善社員生活。合股辦煤礦當礦長,因意外事故坐牢十多天,忍辱負重。晚年與母親修地栽樹,自食其力。患病後,艱難度日,明白世事生死,心境淡泊,超脫安然。

父母親侍奉曾祖父多年,孝敬祖父母,侍候癱瘓的'祖母,盡其孝心。畢生勤勞智慧,起早貪黑,含辛茹苦,養育三男四女,供養唸書,成家立業,操心孫子輩成人,四世同堂,家業興旺。

父親一生正直善良,尊重長輩,教子有方,愛戴兒孫,寬嚴相濟,勤儉持家,樂觀向上,知足常樂。與兄弟姐妹情同手足,寬容大度,與自家和親戚及友人和睦相處,親近和藹。待人誠實熱心,處事公道平和,禮讓鄉鄰,樂於幫人,接濟困難戶,有情有義,德高望重。

兒女將永遠不忘父母養育之恩,銘記父母的教誨,繼承父親的遺志,團結協力,履行養老送終、撫養子孫的責任,把父親的精神代代相傳下去。父親永遠活在兒女子孫們的心裏。安息,父親。兒女子孫叩首。

之後,是招待親戚村鄰的“唱戲”。秦腔聲聲,辣耳酸心,歌舞動情,也是一訴人間真情。人生七十古來稀,父親八十有一算是高壽,也稱喜喪。婚喪嫁娶,給平時冷冷清清的鄉村,給離多聚少的鄉鄰們提供了一個“見人”和娛樂的機會,算是悲喜交集的事。父親患病六載,村上從十幾二十歲至六七十歲的人已陸續有二十多位去世,也添了許多新生的孩子,人口基本保持平衡。一輩人換一輩人,像莊稼一樣,老母親這話在理。

太陽冒紅的時候,鄉親們和孝子簇擁的棺轎離家出了村子,緩緩前往墓地。土原上的麥子熟了,金黃的土地泊了一片核桃樹苗。嗩吶嘶鳴欲斷魂,黃土飛揚,父親入土爲安了。這塊地方叫老陵,千百年間,多少先人在這裏化成了泥土,只是在族譜中留下一個個名字,連接起遠逝與活着的人。我的故鄉,我的父老兄弟姐妹啊,就這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