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山路彎折散文

山路彎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今年清明節回家,本打算好好休息三天,卻被父親的一個電話給叫了回去,只好整理行裝,買了車票匆匆踏上了歸途。雖說現在交通比較發達,路也修得不錯,但總喜歡坐車到鎮上下車,然後步行幾公里山路走回老家,經常問自己爲何會這樣?

山路彎折散文

老家的位置比較特殊,屬於丘陵不像丘陵,山地不似山地的一個山坳中間。方圓幾十裏都是羣山,沒有過多的平坦讓人會覺得舒服。祖祖輩輩都靠雙腳進進出出,都靠雙肩擔着行頭。記得聽村裏的老人說過,我們這以前和日本人打仗的時候,日本人都進不來,進出只有一條路,只要扼住山口,別說是支部隊,就是隻蒼蠅都難進來。不用說,聽完後那種自豪之情難於言表。仔細想想也真道是這樣,這條路的存在,確實讓村子成了個“易守難攻”的地兒,往那路中間一站,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不過,這種地形,也讓村子和外界的溝通少了許多,祖祖輩輩只能“蝸居”在這大山的懷抱裏。

山有山的原則,住在山裏的人必須要懂。我家的老屋靠近山腳,記得兒時,每天雞還沒打鳴,母親就起來生火做飯,因爲燒的是土竈,山區的氣候比較潮溼,燒的秸稈、柴火就容易弄得滿屋子都是青煙,我幾乎每天都是被這“煙味”薰起牀的。記得有一次,母親因爲要去水井邊挑水,在燒的秸稈半根從“火洞口”掉了出來,一下子就把旁邊的柴火給引燃了,幸虧那時父親發現的早,要不估計一場“大火”是難逃了。所以,常在山裏走的人一定要有“防火”的意識。

當然,作爲一個地道的山民,不單要懂得山的原則,還得要學會在山裏生存的技能。山註定沒有溜直的大道,有的`只能是蜿蜒的崎嶇小路。說起山路,總會想起魯迅先生的那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確實,山上本沒有路,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山裏人穿着草鞋硬生生的“踩”出來的,慢慢的就有了這些路的雛形。村子裏通往山外的最大的一條路,也僅僅只能容得兩人行走那麼寬度,任憑你再怎麼量,也不會多出一寸來。所以在山裏一定要學會走山路,而且還要學會讓路,特別是農忙時節,山裏人都是挑着擔子行走,就不但要有肩上的功夫,更要有腳下的功夫。

想當年,求學時,也總免不了要走山路。記憶中,家和學校有六公里左右的路程,而就是這麼點距離,經常有意外發生,究其原因是因爲中間有一段路要過一條溪流。平常時候還好,一但趕上南方的颱風季節,溪水的水量就驟然猛增,經常有羊被沖走,聽說還淹死過人,所以,每每遇到如此天氣,大家都會三五人組隊前行,挽起褲管,手拉着收慢慢的摸索着走過這段“險路”。雖說險,但其實孩子們比較喜歡這樣的方式,大家嘻嘻哈哈,邊玩邊鬧,其中滋味,相信只有體驗過的人才能感覺到。

山的廣大常常使山路處於寂靜的狀態,但山路有時也會給人“親切”的感覺。家鄉由於氣候條件適宜,很多山上都種着茶葉,這也是山裏唯一能還錢的東西。每到春茶上市的時節,村子裏的廣播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各位社員,今天村茶廠收購茶葉,請大家積極採摘”。這日子的山路就開始忙活了,沒等廣播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擔上扁擔,兩頭掛着兩個大竹籃,排着長長的隊伍進入茶園,跑到各自的地界,忙活個不停。我們小孩子也沒閒着,每個人腰上會綁個叫“茶簍”的半圓形竹筐子,然後快速的摘滿,有幾個摘得慢的就偷偷的從爸媽的採摘好的籃子中拿些放進自己的茶簍,接着就是抱着茶簍沿着蜿蜒的山路狂奔向村茶廠賣掉,自然賣掉的錢照例是可以歸我們自己拿的,可以買糖果吃。所以,奔下山的時候速度就不是一般的快,這時也感覺不到山路是那麼難走了,然而添了幾分“親切”感。遇到中途下山的大人們,要不就是一躍而過,要不就是從挑着茶葉擔子的人和茶葉籃子的中間一閃而過,等過去了,就回頭頑皮的笑笑,大人們也不責怪我們,假裝嗔怒,然後大聲在我們背後喊“慢點跑,當心摔”,山路間就會交替的想起我們的嘻哈聲,喊叫聲,大人的囑咐聲,此起彼伏。這時,山路也就不在顯得寂寞了。在山路間還有很多的見聞,但這種場面永遠的深刻在我們的記憶裏。

後來的日子,在很多地方見到過採茶的景象,總有種說不出的親切。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茶居然可以成爲中國的文化象徵,作爲一種飲品,深受西方人士的青睞。這樣,對於採茶這事又不自覺的添了幾分好感。

如今的山裏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山裏鄉親的生活開始富裕,山路也開始慢慢地被寬而平整的水泥路所取代,但不管路怎麼修,自己骨子裏還是喜歡那山路,喜歡那高低不平的顛簸感,喜歡那蜿蜒的姿態。就因爲,山路彎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