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給母親的信散文

清明給母親的信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又是一年嫩草萋,春風依戀燕銜泥。清明時節存西域,遙想慈賢子淚啼。這是我近兩天寫的一首拙作,以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清明給母親的信散文

人的生活,如果在閒暇無聊中度過,就覺得時間太長,如果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忙碌度過,那麼一天的時間確實很有限。是啊,沒覺着怎麼的,春花爛漫的陽春三月天即將過去大半,再過幾天已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公祭日了。

十幾年了,由於常年在外,清明節都是妻子和弟妹倆人替我們弟兄倆代勞,如今弟妹和弟弟帶着父親進城了,我依然在路上,今年的清明節,只有妻子和小孫子在家,只有妻子代勞了,路上的我,給母親又能說點什麼呢?

記憶中的少年時代,只記得清明節吃清明飯,去大槐樹跟前,和一羣夥伴蕩父親用井繩栓的鞦韆,去溝邊的老柳樹上,折柳枝製作柳笛和涼帽。等大人們上墳時,自己打着靈旗跟着跑前跑後湊熱鬧,挖野蒜拾薺菜。那時候自己不曉得什麼七情六慾,那裏懂得人生還有生老病死,以及由此帶來的悲喜哀樂。自然就更不懂得祭祖上墳的傳統禮儀,因此就傻傻地、稀裏糊塗地度過了春天般的童年,就傻傻地樂呵着成了人子人父,枉披了一張人皮……

是的,如今已經是有兒女,有子孫的人了,應該說是長大了,也懂得了人間的飯香屁臭,懂得了什麼叫痛不欲生,什麼叫忤逆不孝,也知道了什麼是祭祖,什麼是追思先人。用老家話說:“太陽已經曬到了自己的門上。”然而,懂得了這許多又能怎麼樣,我照樣地白白消耗着人間的五穀美食。懂得卻還不如不懂,如果就讓我傻傻地活着當一個傻子多好,古人說了,“難得糊塗”嘛。然而,這僅僅是一個幻想,現實生活可能嗎?雖然已經懂得了,我依然是沒有機會去看看我的母親,沒有時間陪母親坐會兒,給她送去春天般的溫暖……

人生那麼多的夢想,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看,曾經夢想當一位秦腔演唱家,如今的老家秦腔劇團大多數解散,留下的舉步維艱;曾經想當一位教師,可人民教師這個名詞,已經被時代的某些人和某些行業打進了狼的範疇;曾經夢想當一位作家或者書法家,然而作家書法家如今也不是職業,如今只要能寫出來文字都是作家,書法家已經被鍵盤代替,自己看來的確不是那塊料子,它們更不能當飯吃。因此我的人生,僅僅是努力尋覓能夠歇腳吃飯的門樓子,先解決自己的飢腸轆轆,然後才能幹自己喜歡的事。至於回家探親,回家祭祖給母親上墳,對我來說都已經成了奢侈,成了妄想,因此還望孃親您多多包涵你的傻兒子吧……

爲了這個養家餬口這個門樓子,兒子今生沒了人情世故,沒了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更沒了親情的傳遞,也沒了親朋好友的情誼續延,沒了對於祖先的拜祭,還沒了充足的時間來看你。

如今再看看兒子是誰,我竟然連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原來兒就是那個實實在在的.空中飄蕩的塵埃,兒就是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今天的我活得就如此地狼狽,竟成了一個沒有了七情六慾的行屍走肉罷了……

爲了生活,十幾個春秋了,沒有回家爲祭祖而祭祖,爲團聚而團聚。有時候就想,如果世間沒有手機電話,還有人能想起我嗎?是啊,只要是人,生活在這若大的紅塵,簡直太不容易了,近幾天又快到了一年的清明祭祖時節,我又能怎麼樣啊,我只能自己絮絮叨叨,囉嗦一通而已。

往年清明節祭祖,家裏還有父親帶着兩個兒媳和孫子們一起,去給遠在那邊的母親送去兩張紙錢和陰票,和母親說說話,而今年春天,父親和弟弟帶着孩子們都進城了,家裏就剩下我的媳婦和最小的孫子,我真不知道今年清明節,又有誰來看望可憐的母親?

人常說:“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我又能做得了什麼,我只能腳踏西域的疆土,淚眼望着東方的晨曦,謹以此文,以寄託哀思,寄託我對母親的思念,願母親地下安詳,永遠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