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作品個性與閱讀理由散文

作品個性與閱讀理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個性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經常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是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精神面貌,由於這種傾向的個性特徵比較鮮明、獨特,往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個性化則是在大衆化的基礎上增加獨特、另類、擁有自己特質的需要,打造獨具一格、別開生面、與衆不同的效果。

作品個性與閱讀理由散文

文學作品個性是指貫穿或蘊涵於全文的深邃思想內涵、機敏思維方式、獨特表達技巧、生動語言風格等特點,是作家的稟賦天性、性格氣質、藝術素養、審美趣味、價值取向,理想追求等個體的特徵在作品中的一種奇特而鮮明的表現,是一個作家區別於其他作家的標誌,是作品和作家走入讀者的自然理由。

成功的文學作品是作家個性的自我表現,是個體生命在作家心靈熔爐中的顯形。作家與世界相遇,個體的差異性又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千差萬別,並由此形成他們的個人經驗,因而作家創造作品時的世界是獨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世界,即一個作家一個世界。個性化創作意味着個體生命的全面洞開,是文學作品藝術魅力的根本和源泉。而個性的消彌不僅降低文學作品的藝術質量,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文學生命的泯滅。

國際關係學院中文系教授郭小聰《路遙的詩意》說:“有一家青年報做了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爲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而且呢,這一切都是悄悄發生的,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於默默的閱讀。奇怪的就是,爲什麼路遙作品中那些穿着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衣服,說着那個時代特有語言的人物,卻能打動今天的年輕人。”

路遙始終認定自己是“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着‘農村味’又帶着‘城市味’的人”,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認爲“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爲充實”。他始終以植根於內心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陝北大地作爲一個沉浮在他心裏的永恆詩意象徵,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陝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在那裏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中篇小說《人生》通過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充送着一種對於變革現實的熱烈期待和深情呼喚,即要避免象高加林和劉巧珍那樣的生活悲劇重演,要在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中正視民族文化心理的衍變。這是一場極其複雜而又令人思緒紛壇的人生悲劇,但在複雜的悲劇表象下卻隱約地透出生活的某種確定性。悲劇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作品對城鄉交叉地帶的細緻描寫使其洋溢着濃厚的黃土氣息,對困苦中的情與愛的感受和表現完全遵循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底層勞動者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潛在的傳統關係感人肺腑。表面上,路遙似乎在帶領我們觀察一座座陝北農村的現實村落和客觀生活,實際上是在引導我們去體驗隱藏在這些善良的普通民衆身上的偉大情感和優良品德,肯定了傳統美德爲行爲準則而不斷進取的追求意識和奮鬥精神。

與《人生》相比,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更具人性高度。小說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爲中心,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鬥的兩極經驗。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給予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傳達出一種溫暖的人性情懷。

把生活的苦難、殘酷和卑微描寫出來,這並不是不是路遙的特色,因爲幾乎所有作家都會這樣。以一種詩意的態度把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寫得如此無辜、純潔甚至可愛,纔是路遙的不同凡響之處、路遙作品的獨特個性所在。

在燦若繁星的中國現代散文作家羣中,沈從文的散文以其豐厚的本土性、濃重的民族色彩顯示出他獨特的審美眼光與藝術創造力。熔遊記、散文、小說於一爐的沈從文式散文,字裏行間總是詩情汩汩,盪漾着濃郁的人性美。情感深沉豐厚,又蘊含着淡淡的孤獨悲哀。語言樸素自然,卻又含蓄雋永。在《湘行散記》裏,他將散亂的生活素材凝聚成有機的藝術整體,向人們展示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情交織的.奇妙藝術世界,既樸素平淡、純任自然,又清逸靈秀、柔美抒情,因而無論思想、內容、結構還是表達,沈從文散文都洋溢着獨特個性的魅力。

美國傳奇女詩人艾米麗?狄金森生前喜歡穿着黑色長袍,挎着藍子,在自家花園裏伺候玫瑰花。她的人生經歷很簡單,唯一和邂遇的律師有過一段短暫的戀愛,最後無疾而終。她死後,人們在整理她遺物時,才發現她在空白紙上和報紙空白處寫下了大量詩歌。對生活的訊問,對情感的呵護,對人生的疑惑,使她筆端下的玫瑰帶着腥紅的鮮血。一個孤獨的身影,卻有深沉的靈魂,艾米麗?狄金森及其詩作因其個性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於湖北女詩人餘秀華而言,詩歌是她的信仰,爲她在文學的王國裏支撐起灑滿陽光的心靈院牆。她的詩歌視覺獨特,語言奇幻,詩作色彩塗滿了人生畫布。她內心深處種着一株株詩意的幽蘭,以文字的餘香贈予試圖沾染她氣息的萬千讀者。讀她的詩歌,讀到的不是詩歌散發的魅力,而是感受到穿透我們每一寸肌膚的心靈力量。餘秀華說她不關心人類之類的大問題,只管自己過日子。這話聽起來大逆不道,但因爲她認真生活,忠於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的召喚而寫作,所以寫出了打動讀者的詩作。一名身體殘疾的鄉村婦女,其詩作能躥紅並激活沉寂已久的中國詩壇,作品個性不容小覷。

餘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麼今後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雖然,人們有一千個閱讀的理由,或者說閱讀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根本不需要理由,但閱讀歸根結底是個人的事,讀者只有發自內心地投入閱讀,並使之成爲一種生活習慣,纔可能實現提升個人素養、養成高貴人生觀和高雅處世觀的願景。因爲在現代社會,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獲取互聯網資訊拓展知識面,哪怕不懂外語也不要緊,翻譯過來的文字就夠我們閱讀若干年。如果脫離獲取知識層面上的功利目的,則唯有個性化文學作品纔會使我們在豐富知識的同時得到愉悅,受到感動,增長智慧,從而有利於人們的心智成長以至人格完善。個性化文學作品如一眼清泉,一座富礦,淨化心靈領域,提升審美追求,並由此成爲讀者的精神伴侶和導師。文學名著就是凝聚了人類思想和藝術精華、可以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給人們以深沉思維空間的極具個性的作品。

有報道稱,現在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圖書就有幾萬、十幾萬冊、甚至幾十萬冊,這其中包括依仗輿論造勢和商業炒作來傳播的所謂流行文學作品,雖然這類作品也有助於人們及時掌握社會發展動態和方向,但往往經不起嚴苛歲月和一代代讀者挑剔眼光的檢驗。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永遠無法通曉所有的知識,只能選擇對我們最有益的書來讀。惟其如此,讀者選擇個性化文學作品閱讀的理由非常充分,那就是這樣的閱讀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與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