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母親母愛的散文

關於母親母愛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三七”祭母(寫在中秋)

關於母親母愛的散文

今夜,中秋團圓;今夜,秋雨綿綿。下雨的中秋亦如我下雨的心情。今夜,我的心中一片黯淡,因爲那指引我人生一路前行的明月已不在,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是我人生路上的明月,指引我前行,她教會了我很多,小時候她教會了我怎麼做事,長大後她教會了我怎麼做人。今夜沒有了母親的陪伴,今年的中秋註定是一個傷感的中秋,以後的中秋註定是一個思念母親的節日。

母親不幸身患重疾因醫治無效於2014年8月18日20時35分不幸辭世,享年70歲,到今天她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1天了。雖然當我們知道母親的病情後都明白我們與母親相處的日子不會很長。但,我們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而且是那樣的急促,讓我們無法面對和接受。事後想想,這一定是彌留之際的母親不忍心她所深愛的子女爲她勞累所以才這樣匆匆地走了。直到今天我老有一種感覺,我有時感覺母親好像並沒有離開我們,她好像出遠門了,過段時間她就會回來,可當靜下來的時候,我知道這一切只是我的妄想,母親走了,走到了一個我今生無法再見的世界裏。從今以後,我的身邊不會再出現母親的身影,我的耳旁不會再響起母親的笑聲,我的世界也將永遠失去母親的關愛;我知道,我的淚水換不來母親的重生,我的千言萬語也說不盡對母親的思念,我只能勸慰自己要學着堅強,跟母親一樣堅強。今夜,愛我的母親已去了天堂,我只能任由淚水無聲的流,並通過鍵盤寄託我對母親的思念。

母親一生平凡偉大,她爲我們這個家傾注了畢生心血,靠着父親的微薄工資養育了四個子女。她勤勞堅強,樂觀開朗,善待友鄰,受人尊敬,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她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她用畢生的精力和辛勤的汗水,營造了我們美滿的家庭。“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正當我們要報答她的養育之恩時,她卻撒手人寰,如今天各一方,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她的笑顏,聆聽到她的聲音。

母親嫁給父親時,父親家裏很窮,兄弟姊妹八個,父親又是家裏的老大,因此母親嫁過來後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母親沒有怨言,她和父親義不容辭地擔起了這個擔子,父親因爲要上班,所以家裏的一切都要母親去做。母親個性要強,有不服輸的性格,她白天在田間辛勤耕作,晚上在家裏紡線織布,雖然辛苦,但家裏的日子還算過得去。母親的勤勞能幹是大家公認的,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裏,母親沒讓我們受過一天凍,捱過一天餓。她可以把大人的舊衣服給我們改了做成樣式好看的新衣服;她可以把地裏的野菜給我們做成香甜可口的麥飯。冬季我們的棉衣棉鞋總是最暖和的,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母親卻還總能給我們每人拿出不知什麼時候又做好的新衣新鞋。母親心靈手巧,手腳麻利。還記得7月份和我們同遊馬嵬驛時,當時她已身患重疾,但示範引導同行遊客手搖紡車,仍熟練灑脫,大家都說母親是個老把式,我清楚地記得母親當時臉上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那個笑容永遠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裏,這也許是對我一生的一個安慰。在母親當時的病情下,我們做兒女的也許能做的只能是讓她在剩餘的時間裏每天都能開心一些,再開心一些。

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因爲她不但讓我們享受到了濃濃的母愛,還言傳身教地讓我們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做飯洗衣,縫縫補補的我們都會。

母親知書達理,富有愛心,待人真誠,重視教育。我們常開玩笑說母親的骨子裏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外公家原來是地主,母親也應該算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她生前和叔嬸、鄰里的關係處理得非常好。不管誰家有事,只要是母親知道她都會去幫忙。記得小時候每次開學報名時家裏總會有人過來借錢給孩子交學費,沒見母親回絕過一次,我知道母親再難也不會讓娃娃們半路輟學,她喜歡孩子們讀書,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我始終認爲母親是一個優秀的母親、一個成功的母親,她的教育方法只有兩個字,嚴、慈。小時候我們頑皮犯錯後寫下的檢討書至今還在蘆蓆下留存不少;小時候家裏的農活再多,母親沒有讓我們拉過一天課,每次放學回家我們四個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在那樣艱苦的歲月,她和父親要把四個孩子撫養成人,其間所吃的苦,所受的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她和父親一個農民,一個工人,平平凡凡、簡簡單單,卻讓我們姐弟四個都走出了農門,這在農村實屬少見,這也是她一生中最爲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所以我想說,我的母親是一個智慧的女人,我感謝我的母親。

母親一生把她的愛無私地給了我們,那份愛是那麼深沉和厚重,她愛她的所有子女,也包括女婿、媳婦,她把女婿當兒子一樣看待,所以他們對母親也非常孝順,特別是在母親生病住院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人日夜守在母親的身邊,只是爲了多陪陪她,讓她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不會孤單,無情的病魔吞噬着她的身體,我們眼睜睜的看着她痛,看着她苦,看着她熬,看着她一天天的消瘦下去,我們卻束手無策,無能爲力,我們的悉心照顧沒有感動老天,母親還是走了。彌留之際,母親對生命充滿了無限的留戀,她放不下她所疼愛的子女,她放不下這人世間的親情,但她又是帶着微笑走的,因爲她是樂觀的,她不會在別人面前表露她的痛苦,她帶給我們的永遠是歡笑和豁達。在她離開的最後時間裏,她沒有表現出一絲的恐懼,正如她說過的,她對死亡無所畏懼,因爲她所疼愛的子女一個個都已成家立業,孫子孫女一個個積極上進,她此生無憾。母親走了,留在我們心中的是寬容,是勤勞,是善良,這些我們將永遠銘記在心。

寫到這兒,淚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雙眼,恍惚間母親的聲音在我耳旁響起,“小時候就你愛哭鼻子,這麼大了還不改,堅強點”。當我回過頭想要去看時,卻什麼也看不到,只有冰冷的牆壁和檯燈下我的身影。擦乾淚,我告訴自己不能哭,要像母親一樣樂觀堅強,永遠把微笑留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母親,請您放心,我們會繼承您的堅強,會遵循您的遺願,姐弟團結,和睦共處,我們會把在您身上沒有盡完的孝道在父親身上延續下去。您留給我們的母愛足以溫暖我們一生,您這輪明月也足以照亮我們的一生。

中年遐思

走在濱河新區湖邊。湖水中央竟然形成明顯的分界線,水中形成一河流。所謂河流是有細平的波紋與周圍層層漣漪的不同造成的視角感受。同樣是水波盪漾,從湖的四周激盪起的漣漪更加壯闊一些,夾在中央處水的波浪顯得緩慢而細柔,仿若湖心有一道河流。

湖邊翠微層疊,各種樹木一片一片錯落有秩,各色的花兒妍姿豔質,此起彼伏地綻放。每在這樣的時刻,心中溢出“面朝大海,春曖花開”,雖然,這是一處人工湖,湖邊是種植的花草,給人的美感不亞於海子最美好的想象。

去年此時,每天傍晚帶着小狗點點,繞湖而行。爲着鍛鍊身體,其實更因那是非常愉快的陪伴。喜歡湖邊璀璨斑斕的美麗,風的輕柔,道路的平坦、安靜,夕陽的絢爛。

此時無聲勝有聲。陪伴,不需要太多語言,只要在一起。

有一隻小狗陪着是那樣的快慰。人,有時只是需要一種無聲的陪伴。什麼也不用說,陪伴就是最好的語言,最溫暖的慰藉,最貼心的關懷,最是安穩踏實。願意看小狗歡蹦亂跳忽前忽後或左或右地跟隨,它絕對忠誠,不離不棄,不煩不惱。不管它有多淘氣,它會關注你,一如你關注它一樣,還因它會尊重你的意願,隨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這是與人做伴最大的不同。人,因爲思想意願的不同會產生分歧,與小狗不會。

生活裏有好多事,不是我們想做就能做。就連養一隻小狗的願望也得等待。因爲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它。它有生命,同樣需要陪伴,我不能整天將它鎖在家中,那樣它也會不快,會可着勁的鬧騰,折騰得家中亂七八糟,讓你氣惱卻又不忍心將它丟棄。

養育過的每一隻小狗送人,都很糾結很不捨,但又無奈。自從去年將養育時間最長的一隻小狗送人,一直想念。因爲,人到中年,多多少少有點落寞寂寥,有這一階段的情感起伏。父母年邁或是遠離,總在一種欠疚或是思念間徘徊;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在他們的年齡還不能理解父母希望他們常回家的願望,因爲年輕時我也不懂;最好的朋友也沒有了曾經常聚的熱情;青春遠去和健康漸變小恙不斷,時常被這樣那樣的不適困擾;思緒不由自主地會淪陷在回憶中,越是這樣越是憂傷浸染;還有一顆年輕略顯躁動的心,總是嚮往遠方的美麗,卻又身不由已或無力遠行,這樣那樣的牽絆,抑或僅僅是心裹足不前。就連年輕時一些朦朧的夢想,似乎也變得悽慌不安,總想趁着還有精力想要實現,可現實還是逐多限制;兄弟姐妹誰有誰的家,誰忙誰的事,都在爲了生活奔波。除了工作,只與老公一起,只有他的陪伴是無怨無悔的,可是,兩人相處久了,總是凸顯出話不投機半句多,要麼爭吵要麼不語,知道他很大度,對我也是無微不至,但那種莫名的孤獨還是揮之不去。這也許就是更年期吧,無事生非的年齡。想想,除了老公,又有誰能受得了這樣的情緒無常。竭力調整自己,不要傷害陪伴在身邊的人,要知道,有一天剩下自己那該是多麼的淒涼。這是一個多少有些焦慮的階段,總是擔憂,看着漸漸蒼老的母親,怕她生病,怕她不快,也因時常沒有去陪陪她而內疚。也因懂得了父親不在時母親的孤獨寂寞,常常內心不安。有時母親總是擔心這個牽掛那個,無論哪個子女有點不愉快的事都會給她添堵,知道在母親的年齡已經無力承受。母親是盼着誰都好,可生活那能都隨人願。小妹的婚姻帶給母親很大傷痛和煩惱,這是父親走後對母親打擊最大的事。時常勸慰母親,她幾十歲的人了,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您管不了,別再操心了。這些說教太過蒼白,如何又抵得了親情難捨。無數次地告誡母親再不要染髮了,對身體不好,可卻不敢看不染髮時異常滄桑衰老的母親。難怪妹妹們經常給母親染髮,她們只是不想看到母親的衰老,是怕那一份滄桑讓自己不安。

人到中年,看得太透,懂得太多,時光加速,這是存在心裏的感觸,正因如此,纔多了一些悽婉、感嘆和悲涼。但身體日漸衰老時,想輕鬆自在,隨遇而安地度日,卻又特別希望兒孫繞膝,甘願爲了兒孫忙碌不停,因爲那是一份快樂,一份能驅走孤寂的愉悅。都說兒孫自有兒孫富,不爲兒孫做馬牛,可有幾人能改變幫着兒女領孫子的老年生活。道理不錯,養兒方知父母恩,爺爺奶奶會寵壞孫子,可中國目前的現狀,但凡有工作的年輕人,爲了餬口,誰又能爲了孩子,隨隨便便放棄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所以,道理歸道理,現實不容忽視。閒散在家的父母不幫工作忙碌的子女帶孩子,說不過去,也有傷親情,也少了老來時的那點快樂。但也有子女不考慮父母的身體狀態和想法,認爲這是父母必須的義務,這就錯了。父母的義務是將兒女培養成人,沒有將孫子養育成人的義務。有些子女覺得父母不給他們帶孩子,他們將來也不孝敬父母。知道嗎,父母生你養你培育你,給你一個家,這已經是盡心盡力了。父母的一生,大半輩子,除了工作,多是爲了兒女。任何一個兒女,可以將最好的好不吝嗇地給兒女,卻不一定能給父母。向下延伸的愛。誰都要做父母,誰都會老,子欲孝而親不待,這些道理都明白。所以,愛不要只是向下,向下延伸的愛有更多機會,向上的愛,機會漸行漸少,珍惜吧。要想不留太多遺憾,那就從現在開始,多關注自己的父母,多陪伴他們,多與他們聊聊天。

跟隨時光的腳步,一直向前,不知不覺就會失去很多。父母不能一直陪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不能陪兒女一直走下去,所以,失去是必然的,珍重在一起的時光。

一包花生米的故事

那個年代,做小買賣的人家不多,一個小門臉就是一家人餬口的營生。

城北沿街就是商鋪,鋪和家連爲一體,家既是鋪,鋪也是家。在偏遠的城鎮還能見到這樣的家庭商鋪。

孩子們喜歡上街玩耍。看見一個寬門小鋪面,店面裏一位老者在賣小食品,孩子眼睛有準星似的緊盯着攤上油炸花生米,在陽光下散出誘人的香味,小孩一邊看,一邊饞得流口水。捏捏口袋裏的錢,怯生地向攤位靠近,靠近。最後勇敢地舉起手中的錢,遞到老者的面前。買2元一包的花生米。

老者接過錢,上下打量着那個滿面髒兮兮的小孩,心裏頓生猜疑。不會是偷拿家裏的錢吧。

他的臉上堆着商人慣常有的笑容,說:家人讓你來的?

孩子不懂得說謊藝術,一句話問得無言回答,遲疑片刻,還是點了點頭。

那個年代人們都很窮,父母很少陪孩子上街,怕孩子嘴饞,買吃的;怕孩子手癢,要玩具。每一分錢都有計劃和安排,囊中羞澀會讓孩子沒面子,父母臉也少了光彩。

寧買虧心物,不買便宜嘴。東西買貴了,明天東西還在,還能使用;食品買的便宜,吃完,明天什麼也沒留下。這是那個年代人的流行消費觀。

那位老者看懂了孩子的心,這樁買賣並非家長安排。

老者臉上依然掛着笑地說,那我見見你家大人好不。

老者包好花生米,拿上5塊錢和要找的零錢。

老者側前半步走,孩子拖後一步跟,兩隻腳很不情願,但又不能不跟着往前挪。他想轉身跑掉,錢還在那人手裏捏着。心裏想說,我不買了,不吃了,把錢還我,讓我走。心思想着,回家肯定捱打,責罵,不大工夫,來到了自家門前。

這是你家的孩子吧,都一樣愛吃零嘴。家長數落着孩子不懂事,算是賠情。

老者說着話,錢遞到家長手裏,順手抓出10多粒油炸花生米,塞到孩子手裏。轉身,他走了。一趟辛苦,一分錢沒賺。他沒讓孩子身上的“錯”延續,救贖一個頑童的心靈。孩子的成長各種各樣的錯誤也在生長,小錯誤會在孩子心裏萌動,發芽,你把它掐滅了,孩子就告別了邪念。

不能賺的錢,絕不伸手,那是一種境界;今天,只要有機會,賺錢絕不放棄,又是另一種境界。還孩子一個乾淨的心靈空間比賺錢更重要。

不能拿孩子的錯賺錢,商家的良心不能賣,也許是那一位老者的信條。偷偷拿家裏的錢是孩子常犯的錯。自那件以後,孩子在家裏,見到擺在明面上的錢,他再也不伸手了。那老者一次沒有成交的買賣,永遠在他心裏留下了記憶。

賣花生米的老人早已作古,他慈祥的模樣,那能穿透人心的眼神,像是還在眼前,就如同發生在昨天。他的故事還讓人記在心裏,2元的花生米,有着金錢所不能衡量出來的價值。賣花生米的老人,沒有賺到錢,贏的是品德。

母愛如燈

傍晚,當夕陽最後一抹雲彩散去,街頭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依次亮起,小城變成了燈的世界,燈的海洋。不知怎的,每當漫步街頭,我便想起家鄉的燈火。

上世紀80年代前,農村沒有電燈。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成了父母紡花織布、做針線活以及學生們讀書寫字的必備之物。

煤油燈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一個空墨水瓶,一小塊薄鐵皮砸成直徑約半釐米的圓筒狀燈杆,串上棉線燈芯,一個圓形鐵片做成燈蓋,再將瓶裏灌入廉價的煤油,一盞能夠照亮農村孩子人生歷程的煤油燈就誕生了。那時,我們把它叫做洋油燈。在煤油燈下讀書,第二天一準會咳出一大口黑色的濃痰來。

那時,上好的煤油燈,叫美孚燈,又叫罩子燈。罩子燈下面有一個玻璃燈座,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旋鈕,可以調節燈芯的高度,一個俗稱“蛤蟆嘴”的金屬物緊扣在燈芯上,最上面是一個圓筒狀的'玻璃燈罩。這樣的燈比起我們土法制作的煤油燈來,異常明亮。誰擁有這樣的一盞燈,便覺得格外自豪。不過,那時罩子燈大多是新娘子的陪嫁之物進入家庭的。像我家一拉溜五六個破小子,家裏窮得叮噹響,是不敢有此奢望的。那時,即使用墨水瓶製作的土煤油燈,燈裏也是常常缺油的。所以,我在那搖曳的煤油燈光下讀書時,耳邊常常回響着紡車的“嗡嗡”聲。母親用一雙充滿滄桑的手在如豆的燈光裏牽拉出歲月,描繪着希望。母親說,等你上了高中,就不用在煤油燈下讀書了。微弱的燈光下,母親瘦弱的身軀在空曠的牆壁上留下高大的影子。在煤油燈的映照下,在母親的呵護下,我走過了童年、少年,讀完了小學、初中,升入了縣高中。直到那時,我纔在亮如白晝的日光燈下讀書。

而我的學費以及身上的衣服大都是靠母親在那盞熒熒如豆的燈光下紡花織布所換來的錢供應的。母親50歲不到,就已滿頭白髮,而且早早地就駝了背。

母愛如燈。多年來,孱弱的母親像那盞羸弱的煤油燈一樣一直在我人生的路途中照亮我前進的路。我常想,啥時間家鄉也能用上這鋥光瓦亮的電燈就好了,母親再也不用在這昏暗的燈光下紡花織布了。

在人們殷切的期盼裏,電線杆一根根地立了起來,到了村頭,到了家門口,我村家家安裝了電燈。很快,電就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

不幸的是,我家安上電燈不久,母親就離我們而去。但是,母親像那盞煤油燈一樣仍然照亮着我前進的每一段路程。

媽媽的故事

媽媽是一個平平常的農村婦女,不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但在我的印象中,媽媽身上有讀不完的故事。

媽媽19歲那年,經過一個遠房親戚介紹,認識了比她小一歲的爸爸。那天,媽媽躲在門後遠遠地看了爸爸,心裏十二分的不願意,嫌爸爸個子太低。那個遠房親戚安慰媽媽:“別看他現在個子低,還正在長呢!再說了,嫁人要嫁個人品好的,這人心眼好着呢,而且還是高中畢業呢?”。只有小學五年級文化程度的媽媽含含糊糊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儘管到後來爸爸個子一直都沒媽媽個子高,媽媽還是和爸爸結了婚。

結婚的時候媽媽20歲。她嫁給了出身清貧,從小失去母愛的爸爸,從此,爸爸和爺爺告別了缺衣少穿的生活。爸爸在村裏做民辦教師,爺爺又年邁,種地的活都是媽媽一個人完成。她白天種地,晚上紡線,織布,織好布就可以給爸爸和爺爺做衣服,而在這之前,爸爸和爺爺的衣服要不是鄰居給的,要麼是補了又補的破衣服。一直到我們姐弟三個上小學,一直都穿的媽媽純手工製作的粗布衣服,雖然不是很好看,但是非常乾淨。

媽媽一共生養了姐姐、我和弟弟三個孩子。我出生的那天,剛好是正午,屋子裏傳來響亮的哭聲,爺爺高興地告訴爸爸“這是個男孩,午時子,長大保準有出息”。我三歲那年,爸爸被檢查出肝硬化腹水,送到鎮上醫院的時候,鎮醫院不願意接收,媽媽一下慌了手腳。一邊是六歲的姐姐和三歲的我,一邊是已經病得有氣無力的爸爸,還有唉聲嘆氣的爺爺,手邊連給爸爸看病錢都沒有,我可以想象媽媽當時是多麼的無奈與無助。媽媽找家住鎮上,條件稍好一點的姑媽商量,最後爸爸送到了離家三十公里的縣醫院。託了熟人縣醫院纔給爸爸安排了牀位,由煤礦退休的姑父照料。安排好後,媽媽就匆匆忙忙回了家,要生產勞動,還要照顧爺爺、姐姐和我。在爸爸住院的那段日子裏,媽媽幾乎沒有時間熬煎,因爲她要照顧好爺爺、姐姐和我,還要種地、紡線。兩個月後爸爸出院坐長途汽車回到鎮上,那天下着小雨,媽媽借了一輛自行車把爸爸從鎮上接回來,走進村裏,遠遠望着我和姐姐牽着手踩着泥濘的土路迎面走來,媽媽和爸爸頓時淚流滿面。

我相信,好人有好報。小時候家裏日子儘管不算富足,但是媽媽爸爸知道節儉過日子,供我們姐弟三個上學。

有一年,媽媽在自己地裏灑了一塊錢的白蘿蔔籽,那年雨水特別好,家裏收穫了不少的白蘿蔔,簡直多得吃不完,媽媽用個架子車,把多餘的白蘿蔔推到鎮上去賣,居然賣了十多塊錢。就這樣無意中媽媽發現種菜比單純種莊稼來錢快,於是,就種了蓮花白、辣椒、黃瓜、蘿蔔,是家裏的經濟條件改變了不少。家裏不管多苦多忙,媽媽都不忘記鼓勵我們姐弟三人好好讀書,我們也算沒辜負媽媽的苦心,先後都考上大學。

現在,我們姐弟三人都定居在西安,媽媽也慢慢地不再年輕了。不知道是家鄉水土的原因還是遺傳原因,媽媽的牙齒居然掉了不少,甚至不能吃稍微硬一點的食物,我們多次勸媽媽換上假牙,可媽媽總是以太貴爲由拒絕。那年,弟弟買房子手裏錢倒不開,我和姐姐都給他資助了點,媽媽知道後,也送來了三萬塊錢,真不知道她和爸爸怎麼攢了那麼多錢。媽媽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有點小病都捨不得看醫生,一下子拿出來那麼多錢,弟弟哭了,說一定要讓媽媽過上好日子。

去年,媽媽一下子變老了,稀疏的牙齒已經擋不住唏噓,我和弟弟專門把媽媽爸爸接到西安,花錢在給媽媽換了假牙,適應期過了以後,媽媽說她想吃花生,媳婦專門跑到市場買了花生,幹炒的那種。那天下午,我和媽媽坐在沙發上吃花生,嘮着家常,和暖的陽光灑在屋子裏,我感覺坐在媽媽身邊特別幸福,看着媽媽吃着花生,我還開玩笑:“媽媽您這幾年牙齒不好,不敢吃硬東西,這下好了,開始報復性吃花生,逗得媽媽爸爸直樂!”

媽媽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辛苦了一輩子,卻從無怨言。我成人了,媽媽也老了。我和媳婦兒商量過了,就讓媽媽爸爸住在城裏,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這樣就好。

一個人的雨季

四月,清明,小雨,山路。

折柳爲笛,一聲聲婉轉悠揚的笛音在空蕩蕩的山路上蜿蜒。

燕兒雙雙,在水平如鏡的湖面輕掠而過。

楊柳依依,把心事折成紙船,放飛在碧綠的湖面,孤孤單單地飄泊。

綠柳,綠湖,綠水悠悠。墨燕,墨字,墨香醇醇。如此幽靜的秀色,如此寧淡的美景,在清明時節,紛擁而來。

順流而上,沿着折折曲曲的小路前行。小雨濛濛,山霧渺渺,人煙茫茫。

又到了一個人的季節,一個人思念的季節,一個人緬懷先人的季節。

一束束來自五湖四海的心香,隨意飄灑在寂靜的天空。各種顏色的鮮花紙錢,四處可見,簡約樸實的追悼方式已經成爲清明時節對先人的禮節。

山路彎彎,草長樹密,花香水清,又是親近大自然的良好時節,又是適合一個人治療傷口的良好時機。

上山,尋找靈堂角落裏的熟悉面孔,媽媽那寫滿等待的相片被潮溼的空氣遮住了笑顏。輕輕試去照片上的溼氣,哽咽的思念已經泣不成聲。

抽出寫上媽媽姓名的紙錢,緩緩放在那個小小的窗口,擺出媽媽生前最愛吃的果品,翻開雨季裏的層層思念。

命運就像一場無法預料的大雨,總在晴天時突然來襲,讓你措手不及,來不及帶上雨傘,來不及撐開生命裏的保護傘,你已經被淋漓的大雨全身溼透。

一段被時光遺棄很久很久的記憶,在這個溼答答的雨季,不經意地被提起。

小時的記憶總是很輕很淡,輕得就像一陣風,淡得就像一場霧,還沒有細細品嚐童年的無邪稚氣,青春的腳步已經步步逼近。

那些與大雨親密接觸的畫面,歷歷在目,因了家境的貧寒,因了條件的簡陋,在大雨紛飛的日子裏,只能赤着腳飛步跑在粗糙不平的小路上,生怕一不留神會被雨婆婆捉了個正着,留下什麼病根。

可能窮孩子的生命力總是特別頑強,在大雨傾盆的早晨,在狂風暴雨的黃昏,幾次次與雨婆婆玩你追我趕的遊戲。雨勢稍大時,便馬上衝進人家的屋檐下躲雨,雨勢略小時,立刻在雨簾裏奔跑。當跑跑停停後,回到家被媽媽罵便成爲了家常便飯。

“怎麼那麼笨?下雨了,怎麼不等雨停了再回家?”媽媽總會有意掩飾臉上的擔憂,狠狠地責備我。

“我怕太晚回家,你會擔心嘛!”我總會拉住媽媽的手,不停地撒嬌,直到她臉上的怒火消失爲止。

“以後,下雨了,在學校等着,如果雨不停,媽媽會去學校接你回來!”媽媽終於發話了,而且是我最想聽,最愛聽的承諾。每次下雨天看到同學有的帶雨傘,有的穿雨衣,有的則有家長接送,唯有自己什麼都沒有,心裏總感覺酸溜溜的。

媽媽向來說到做到。事過不久,果然接連幾天下起了大雨,有一次,我被豆大的雨點嚇壞了,生怕冒雨回家會感冒,便一個人留在班裏等。那天等到六點多,就在我以爲媽媽不會來學校時,我頂起了書包,衝出了教室。

當我跑到校門口時,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校門口徘徊,啊,是媽媽!我激動極了,迅速跑上去,緊緊地抱住了媽媽。媽媽拉着我的小手,把雨傘往我這邊遮,自己的身子都淋溼了……

“媽媽,香快點完了!”兒子的叫聲把我從往事中拉回。

捧起心裏的縷縷思念,我把漣漣愛意放進康乃馨裏,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兒,含露如泣,串起我內心的絲絲苦楚。

“媽媽,不知不覺,你已經離開我們快一年了!這一年裏,我們都過得很不開心,時常想到你,夢到你,我們真希望能看到你在另一個世界裏過得幸福快樂!”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希望媽媽能夠保佑父親在一個人的日子裏,更加健康地生活下去!

雨聲,鞭炮聲,哭泣聲,聲聲把心蒸。

煙香,鮮花香,金紙香,縷縷斷人腸。

時光的腳步從未停止前進,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又到了清明這個欲斷魂的傷感時節,又到了一個人追憶先人,憑悼過往的季節。

生老病死向來是人生字典裏不可更替的常用名詞,作爲一個失去摯親疼愛的女兒,我每天都以雙倍的感恩在這個紅塵遊蕩,我願意傾盡一腔柔情,交付身邊的每一位朋友,期盼夢海的款款深情能夠溫暖每個孤單寂寞的人。

夢海的思念潺潺不斷,流經三月的煙雨,流經四月的紅塵,流經春天裏的每一處角落。帶着陽光般的微笑,與真摯的友愛相融合,不欺不騙,不曖不昧,唯願自己的真心能夠換取友人的三分真心,唯願自己的真情能夠換取友人的三分真情。

親情之泉在生命裏永遠流淌,友情之樹在生命裏永遠常綠,愛情之花在生命裏永遠不謝。帶着純真美好的願望,我在一個人的雨季裏躊躇,渴望再次遇見那個錯過的背影,渴望再次遇到那份牽掛的情緣,渴望再次遇到那段雋秀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