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蠶的散文參考

關於蠶的散文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蠶,多麼可愛的小精靈啊!白白的身軀,胖嘟嘟的,伴隨着撕咬桑葉的沙沙聲,身體有節奏地蠕動,它的動作略顯遲鈍和臃腫,但就是這平凡的小東西創造了令人嘖嘖稱奇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關於蠶的散文參考

在氣勢磅礴的大漢王朝,江南地區的蠶桑業興旺發展,而零星的海外貿易使中華光滑鮮亮的絲綢名振海外,從而直接促成了連接中國與中亞諸國的“絲綢之路”的開通.這條道路不僅因繁榮的海外貿易聞名於世,更是打通了各國文化交流的瓶頸,中國文化得以遠播海外,而他國的文化也得以更便捷地引入,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和多元.我想,經各國人民努力的“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一個奇蹟,更是外交領域的一個偉大創舉,堪比後來唐代的開放外交、明代的航海外交以至後中新國的乒乓外交.蠶作爲這一事件的功臣理應彪炳史冊.

中國人歷來注重養蠶,蠶桑業的大發展標誌一個國家建國立基的開始,反映盛世太平的到來.孟子在答梁惠王如何治國是就提出了一條“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的策略,在他看來這樣廣大貧苦百姓就可以“衣帛”了,並將它提高到與百姓耕田吃飯同等地位上,足見那時蠶桑對一個國家意味着什麼.當然,孟子的建議太過烏托邦化了,並未完全反映當時戰火紛亂的社會現實,但卻間接反映了蠶桑在廣大士與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何況以蠶爲生的'蠶農呢.

中國古代的詩人墨客愛吟山川草木.如五嶽、長江、黃河、梅蘭竹菊四君子等,卻鮮有人以昆蟲爲題的,而蠶是個例外.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億萬人吟唱且經久不衰,讀到動情時往往叫人落淚,究其因由是在蠶與蠟燭的背後看到了鬢髮斑白的父母、辛勤耕耘的老師以及許許多多甘願奉獻、默默無聞的可歌可敬之人.

我曾養過幾年蠶,熟悉蠶的成長和習性,蠶寶寶在它剛剛破殼而出時是通體漆黑色,長着毛刺,與毛毛蟲無異,怎麼看怎麼叫人噁心.但歷經幾番痛苦的蛻皮之後就會呈現雪白肥碩的軀體,說不上什麼美豔絕倫,但是人間人愛,典型的“醜小鴨故事”翻版.其實人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生活在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小角色,與幼蠶一樣毫不起眼.幼蠶經過後來的蛻皮乃至成蛹能實現超凡脫俗,人呢,也一樣,不過蠶的蛻變是天性使然,命中註定的,而人需經過更艱辛的努力.“蛻皮”的過程就是不斷革除鄙習、汲取先進的精神文化營養的過程,每一次“蛻皮”都是一次自我重塑.當你從“舊軀殼”中抽身而出時,陽光會更加明媚,前面的道路也會更加平坦開闊.當然,“蛻變”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具備這樣素質的人漫長的痛苦之後能從“毛毛蟲”化“蝶”,甚至成“龍”成“鳳”,而熱衷“曬網”的人,註定爲“蟲”一生,即使靠不正當手段僥倖成“蛹”,出來後也不過就是隻“飛蛾”,而飛蛾註定是要撲火(自取滅亡)的.

當然,化“蝶”成“龍”成“鳳”的人畢竟是少數,而我們的大多數人會成爲什麼呢,我認爲是“蛾”,但不是靠“毛毛蟲”起家的“飛蛾”,而是一直勤勤懇懇工作的“蠶蛾”.

蠶在一生的食葉生涯後會變得通體透明,這是它將畢生的精華分泌成絲物質的結果,然後找一個小角落,用絲將自己纏繞起來,這樣就形成了繭,蠶繭有白的、黃的、橙的,這些光彩豔美的繭在蠶蛾破繭而出後就完全饋贈給了人類.蠶蛾出來後是什麼樣子?白白、瘦小的,一對窄小畸形的翅膀只能撲哧撲哧兩下,是斷然飛不起來的.就外貌而言,它比不上飛蛾,更比不上彩蝶,但它的品性比後兩者高尚得多,它破繭後不像飛蛾、彩蝶那樣搔首弄姿、狂飛亂舞、沾花惹草,而是靜靜地呆在那兒,不吃也不喝,在找到配偶交配後就產卵,爲養蠶人留下來年的希望就悄然逝去,而全過程也就是蠶爲蛾的“花季”才短短的一兩天.我想這對我們東湖分校的學生恐怕有莫大的啓示裨益:我們畢業出去後沒有名牌大學生那樣豔麗的光環,亦如蠶蛾那樣沒有繽紛的翅膀,沒有翩飛於世人之上傲視羣雄的榮耀,但我們可以像蠶那樣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點事,學點東西,即使一時不爲人注意,但同樣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成“蛹”化“蛾”,雖不能在花叢中翩舞,卻爲世人崇敬,相信我們的成績終會有人看到,而歷史也不會忘記我們的.馬列主義說得好:“歷史是有人民創造的.”凡參與過歷史創造,作出積極貢獻的,不論貢獻大小,歷史都會永遠銘記.

哲人感嘆人的一生短暫,其實蠶的一生更短暫,但蠶短站的一生卻做出了另人欽佩的事蹟,人更應如此.願平凡的人們能成“蛹”化“蝶”,做“一隻美麗的蠶蛾”,在享受美麗人生的同時爲別人帶去更多的歡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