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靜心讀書常有得散文隨筆

靜心讀書常有得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最近有一個多月沒有下雨了,小洋河裏的水也快見底了,不少地方露出了水底醜陋的雜物污垢,散發出陣陣臭氣。昨晚的一場暴雨算是緩解了乾旱帶來的壓力,也掩飾了種種醜陋。雨後的萬物也似乎緩過神來,重新振奮了精神,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風采。這世界真的不能缺少水啊!

靜心讀書常有得散文隨筆

今天讀到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就想,水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老子爲什麼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呢?水有什麼品德值得老子推崇呢?

從下文可以看出,原來老子發現水有如下品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最後又用“夫唯不爭,故無尤”作爲本章的小結。在本章短短五十個字中,“不爭”出現了兩次,前後呼應,可以看出老子對水的“不爭”非常看重。

活在世上,要爭什麼呢?這是個競爭的社會,你不見爲了爭面子、爭家財、爭地位……或頭破血流,或夫妻反目,或對簿公堂……如此種種,面對利益,有些人已忘乎所以,有些人至親情於不顧,甚至喪盡天良,無惡不作。所以老子提出的“不爭”思想在今天競爭的社會仍有提倡的必要。

老子用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他認爲最完善的人格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爲,不但做有利於衆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衆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不爭”不是意味着什麼也不做的消極退讓,因爲“不爭”面前還有“善利萬物”,即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這不就是我們提倡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嗎?不是不爭,而是爭的是奉獻,而不是常人眼裏的名利地位等,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也難怪老子要說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是因爲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其意思就是在人民憂之前先憂,在人民樂之後才樂。范仲淹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爲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擔憂分愁,表現出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林則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意是: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因爲個人的富貴榮辱和得失而去逃避和推卸責任。他爭的是國家利益,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在意個人的榮辱得失。

周恩來總理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爲民,集中表現爲他甘當人民公僕的精神。他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覆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爲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羣衆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

周總理逝世後,聯合國降半旗(不是聯合國旗降半,而是所有聯合國會員國國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國家的領袖不高興了,說:“爲什麼不給我們國家死去的領袖沒有降半旗?”當時的聯合國祕書長在聯合國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如果你們國家的領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卻無兒無女,如果你們國家的領袖可以在海外沒有一分錢的存款,誰做的到的,我也給降半旗。”所有人都鴉雀無聲。

他們就是最優秀的.人,具有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具有大海般的肚量和駱駝般的精神,爲了國家、人民的利益忍辱負重,不與他人爭奪私利,而是盡其所能幫助他人。他們的“不爭”,並不是碌碌無爲,而是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他們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王者。那些爲了個人名利而爭權的人,人民決不會把權力授予他們。不爭名利而爭得民心的人,是永遠不可戰勝的。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六十六章所說的:“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當然,水的品質還有很多,不僅有滋潤萬物的奉獻,還有避高趨下的謙遜,奔流到海的追求,海納百川的大度,滴水穿石的毅力……

讓我們擇善而從,不斷反省自我,不斷完善自己,不斷超越自我。願我們都能擁有水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