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神奇的桂林溶洞現代散文

神奇的桂林溶洞現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桂林有很多溶洞。銀子巖、蘆笛巖、冠巖,每個溶洞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都是桂林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神奇的桂林溶洞現代散文

  (一)

銀子巖貫穿十二座山峯,它屬於樓梯式溶洞。洞內彙集不同地質和時代發育生長的鐘乳石,因爲它們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瀉而下,閃爍出銀子一樣的光芒,所以叫“銀子巖”。

銀子巖景觀以雄、奇、幽、美獨領風騷,也被人們譽爲“世界岩溶藝術寶庫”。導遊小姐介紹說,銀子巖這一帶是一座“綠色園”:無山不綠,無水不綠,無地不綠,無樹不綠……有“詩境家園”之名,整個景區宛如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它羣山蜿蜒,百果飄香,湖光山色,令遊人陶醉。聽了導遊的介紹,大家更想觀看銀子巖的地下風景。可導遊說,銀子巖洞內特色景點數十處,一天時間是轉不過來的,我們只能走馬觀花領略一下最著名的景觀“三絕、三寶”。

三絕之一“雪山飛瀑”。當我們走進這座溶洞,就像進入了凜冽的冬天。溶洞背景是一座雪山。只見四周銀光閃爍、潔白晶瑩,石崖上掛下一道凝固的冰簾,呈“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態勢,令遊人不禁拍手叫好!

三絕之二“音樂石屏”;它由許多色澤深淺不一、厚薄各異的石幔、石片所組成的天然石屏。我走上前去,輕輕敲打石屏,它發出清脆悅耳的樂聲。好奇心使我在石屏上敲打起來,沒想到在石屏上找準了音階,奏響了《泉水叮咚》的旋律,聽着這天籟之音,我不禁慨嘆造化的神奇!

三絕之三“瑤池仙境”(又叫“廣寒深宮”):在洞內一個泓池倒影的襯托下,流光溢彩的洞壁色彩繽紛,美輪美奐,然而不免過於悽清。難怪有人擬之爲“廣寒深宮”。“仙境”是令人欽羨的,如果獨自一人長期在此流連,就不免會生出“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思緒。

三寶之一“佛祖論經”,溶洞裏一道道石幔重重疊疊,石幔下,似有一人趺坐而高高在上,即被人們想像爲“佛祖釋迦牟尼”。既然是佛祖,他的日常功課當然是在講經說法。令人叫絕的是在它下面,佈滿一羣石筍,個個似俯首曲背的信徒,彷彿正在聚衆聆聽佛祖宣傳教義。

三寶之二“混元珍珠傘”:一根造型奇特的石柱,極像一把收攏的雨傘,有傘面,有傘柄,而且上面佈滿雜色的顆粒,似綴滿珍珠。傘是與風雨有關的物件,傳說它和廟內四大金剛之一所持的傘一樣,具有不可阻擋的神力,不僅能呼風喚雨,而且能降妖伏怪。“混元”也者,就是天地開闢之前的混沌景象,以說明這把傘的來歷不凡。如今天下太平,它就被收於此洞中,成爲“鎮洞之寶”。導遊小姐告訴我們,一般石柱都是上下差不多粗細,而它卻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奇特造型,至今也沒有地質學家能夠解釋清楚是什麼原因。難道真有神仙?我想,這不過是寄託了世代大衆的美好願望而已。然而,傳說畢竟是美麗的,它也有存在的理由。

三寶之三“獨柱擎天”,這是一根石柱。奇特的是挺拔的柱身中部逸出許多丫杈,既顯妖嬈之態,又昭剛烈之風,可與混元珍珠傘媲美,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當地還流傳着一則有關銀子巖的傳說。所說當年吳三桂的一員大將,曾將大批掠奪來的銀子藏在桂林一帶的山洞裏。這是“銀子巖”之得名的又一版本。以後不少人想找到這批銀子都無功而返,但據說這批銀子數量可觀。這從一則民諺中可以看出來:“打開銀子巖(桂林方言“巖”念“an”),養活廣西與湖南。”

  (二)

離開銀子巖,我們又來到蘆笛巖。導遊說:“蘆笛巖位於光明山南側,洞深240米,遊程近500米,是景緻高度集中、景物極盡造化的神奇遊覽勝地。”隨着導遊的解說,我們已走下石階,走進突兀嶙峋的石灰岩溶洞。

走進洞內,我才明白蘆笛巖洞內的鐘乳石何止是奇形怪狀,變幻莫測。簡直是天方夜譚,讓人無法自信。潔白的石灰岩和水晶巖神祕的融合在一起,發出致幻的光彩,紅似珊瑚,綠似翡翠,黃似瑪瑙,白似積雪。我不由停下腳步,深深吸了一口氣,有一種想飛的感覺。這是在哪兒?難道我走進一座光怪陸離的藝術殿堂,這殿堂一步一景,步移景動;一步一畫,畫畫逼真;一步一詩,詩溢情蕩……我忍不住伸出手撫摸一下身旁流淌着光影的石壁,頓覺指間留下潮滑的粉塵微粒。空氣中潮溼的氣味讓我感到清晰舒暢。

聽,有滴滴答答的流水聲從石壁傳來,彷彿有人在敲打琴鍵,時急時緩,似小溪在輕輕流淌。敲打的琴鍵撞擊着我心靈火花,迸發出無數光環。我看到眼前山峯雄峻,碧流潺潺,千景萬物,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們充滿生機;那些石筍、石柱、石幔,全身都鑲嵌着數不清的夜明珠,在燈光的照射下,放出五彩繽紛的.光芒,它們層層疊疊,光怪陸離。在光彩的照射下,我彷彿是一個迷路的羔羊,在神奇林立的石柱縫隙中轉來轉去,那亦真亦幻的感覺如臨仙境,一幅幅奇妙的動物在石壁上鮮活起來,它們有的如攀枝嬉戲的猴羣,有的是亦步亦趨的大象,有的如龍似蛇,有的在摘瓜菜野果。這栩栩如生的畫面難道不是人間仙境嗎?我看一眼身旁的遊客,不知他們在想什麼?當他們在洞裏看到亞當和夏娃的伊甸園,孫悟空與妖魔的打鬥,貴妃沐浴及睡帳門簾,屋宇,戲臺,佛教朝拜,頂天之柱,雪原冬景,簾外雲山,原始森林,瀑布冰山,雪浪竹林,峽道飛橋,閣樓亭榭,母愛之乳……會有何感想?這些鮮活的畫面不僅形象逼真,還一個個惟妙惟肖。

我輕輕在腦門上敲打一下,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進《動物世界》了。瞧那一羣猴子,有的吊在樹枝上調皮的戲耍,有的手裏拿着水果在啃。它們用眼睛瞄着我,彷彿說:“來呀,有本事你也上來,咱們比試比試。”我被它們的滑稽形象逗樂了,剛一轉身,一羣熊貓盼盼正在我身後啃食箭竹。左邊孔雀開屏,右邊一條大魚正撲進大海,只有尾部露在外邊,上面魚鱗清晰可數,尾鰭似剪刀般的張開。我不由從心底感嘆,大自然你不愧是神奇的藝術家。

  (三)

2006年那次來桂林,我寫了一篇《桂林的冠岩溶洞》,後來收入了《林兒散文選集》。在那篇寫冠巖的散文中,我提到徐霞客先生:“在(冠巖的)一個溶洞中,我們見到了徐霞客先生。他端坐在石壁前,安詳地發出微笑,彷彿是在探險途中的小憩。應該說,旅遊公司把一尊人形的石筍說成徐霞客先生是大有深意的。”早在1637年徐霞客就對桂林岩溶洞進行了考察,他說陽朔有“飛流下搗,不見下流所溢……蓋地穴潛通也”。徐霞客對溶洞溶解的石灰石,形成鐘乳石或石筍,有生動的描繪,對於巖洞、鐘乳石和石筍的成因,也有獨到的見解。

值得驕傲的是徐霞客是我們江蘇老鄉。也就在這一年徐霞客先生曾三次親臨冠巖景區探險遊覽,並在《徐霞客遊記》中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佳篇。此地原名“甘巖”,因洞內泉水甘甜清洌而得名。而“冠巖”之名,則是徐霞客後來改定的,一直沿用到今天。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述了他對冠巖的探索經過。他在文中寫道:“二十六日昧爽發舟……舟轉西北向,又三裏,爲冠巖山。先是江東岸嶄崖,丹碧煥映,採豔畫山,冠巖即在其北。上突崖層出,儼若朝冠,北面山麓,則穹洞西向臨江,水自中出,外與江通。棹舟而入,洞門甚高,而內更宏朗,悉懸乳柱,惜通流之竇下伏,無從遠溯……”於是,他只好“棹舟出洞”,往上游而去,“傾之,矯首北見皎然一穴,另懸江東峯半,即近在冠巖之北。”這裏就是徐霞客進入冠巖的洞口。他記述了入洞所見:“……洞右復有旁門復室,外列疏欏,中懸團柱,分幃裂隙,東北彌深,似昔有居者……”今天我們就是沿着徐霞客老先生當年走過的路進入冠岩溶洞的。一見山水不忍去,遊在冠巖何思歸。旅程快結束時,導遊小姐說:“各位遊客,桂林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我想大家對桂林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導遊的話引起我沉思,這幾天我們一路南下,遊覽了無數風光,我的收穫是什麼?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這滿眼風光的境界中,我能營造出“有我之境”嗎?我能否將“自己”置身於山水的意境中,體會山水的安逸、寧靜、和諧,寫出一些有意義的文章,向市委和作協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我仍沉浸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藝術氛圍中,心靈上的慰藉,無法言喻。

那高貴、典雅的藝術形態,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也無法抹去……走出洞口,一座鐘乳石雄獅,蹲在洞口,像是在爲我們送行,可我遊意未盡,仍不想和它說再見。“林兒,快來吃‘荔浦芋頭’”,海鴻一聲“荔浦芋頭”,吊起我的饞蟲。我連忙和石獅告別,向他們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