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吃飯的故事-散文隨筆

吃飯的故事-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吃飯的故事_散文隨筆

吃飯的故事-散文隨筆

飲食是一種文化 ,而中國的飲食文化我敢說,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匯入了飲食文化之中。

誰也說不清中國有多少種美味佳餚,有多少種烹調技術,至今尚未有人編出中國食譜大全或中國菜餚大全來。不要說全國,就是某一個省,某一個地區有多少種美食,也難以數計。

據說清朝的慈禧太后 ,不只權力慾極強,在飲食方面,也是野心勃勃,恨不得將天下之美味,盡收一己之小小胃囊。她每次用餐,餐桌上羅列百餘種菜餚,每日必有一種新的菜餚,是她平生沒有吃過的。對她無底的欲壑,她的御膳廚師們只能竭力設法去填塞。可見,中國人關於飲食藝術的創造能力,是無窮的。

然而,使中國人關於飲食藝術的創造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還是那個年代的那場大饑荒。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中國人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偏偏能爲無米之炊。

那時我年紀雖小,對許多事情已有清晰的記憶。奇怪的是,在那村村都有人臥屍於野的歲月裏,我對飢餓的記憶並不深刻,只記得我那時主要的感受就是厭食害怕吃飯,害怕吃飯的時間的到臨。所謂吃飯,就是吞嚥那黑的、綠的、灰黃的、顏色斑雜的硬饃饃,那饃饃中很少含有糧食,就是糠的成份,也少得可憐,主要的成份是野菜。那時,有一種天然食物是很受歡迎並極爲珍貴的,那就是榆樹的嫩樹籽和榆樹的裏層皮。

吃飯的時候,媽媽總是要對我哄着,罵着, 甚至我還爲此捱過打。那些饃饃,我吃了沒有?我想肯定我是吃了,至於我怎麼吃下去的,饃饃的味道,我記不清了。一個人童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在饑荒的年代,大自然對人們關於野菜的賜予,也是吝嗇的。人們很快就把傳統經驗中可吃的野菜吃光了,村裏村外本來不多多的榆樹,因被剝光了樹皮,而挺着光溜溜的白色樹幹。這個時候,就需要人的智慧,人的創造能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奇蹟。

奇蹟真的出現了。有人發現一種樹葉在最嫩的時候可以吃,又有人發蔥的根鬚也可以作爲食物,將這兩種東西煮熟,可以成爲饃饃的一部分。這兩項發明,果然有效,使人們乾癟的肚皮有了新的填充物,但人們也要爲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前者,使人的.臉色向樹葉的顏色轉化。後者,使人彎轉的肚腸又多了幾回曲轉。而一種更新更大膽的發明,向人們身體的分泌和消化機能發起了挑戰將玉米芯磨成粉狀,以實現其麪食的價值。但事實證明,這項發明超越了人類肉體的物理極限: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吃後排不下屎來,要用筷子往外摳......至於這三項發明與我發生了什麼關係,我也記不清了,不過可以肯定,既便是與我發現了某種關聯,其關聯度也是不高的。因爲,我的食物中,有一部分來自特-供,我的特-供食物的來源地,是我的姥姥家。

我姥姥家離我們有十幾裏遠,與我們有一山一嶺之隔。

姥姥二十幾歲時喪夫守寡,服侍公婆幾十年,直至公婆安然入土。姥姥不願離開她生活了幾十年的屋院,用一雙小腳,一副柔肩,挺起了只有一個人的家。姥姥性格剛強,爲人善良,村裏人交口稱譽。她最有效地利用着她的屋前房後,牆裏籬外的每一寸土地,她的小院像變魔術一樣變出各種食物來,不斷託人給我捎來。當然,她本人也和村裏人一樣,忍受着飢餓的煎熬。

以後媽媽告訴我,那個時候,我之所以沒有像別人那樣捱餓,完全是由於姥姥對我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

姥姥一生也沒有體驗到充足的食物帶給她的幸福。

有些恩情,是無法報答的,但是我想,人活着的第一要義,應該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