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禹門口紀遊散文隨筆

禹門口紀遊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禹門風光甲天下,黃河古渡襯三秦。

禹門口紀遊散文隨筆

爲觀賞禹門口風光,我凌晨5點就乘班車從韓城出發了。出韓城時還是白霧茫茫,其間夾雜有零零星星雨點,可經過一小時急行程,於6點至禹門橋西頭下車,天空忽然開朗,眼前一片明麗,一輪朝陽從龍門東山冉冉升起,把山腳下的黃河輝映得金緞似的,灼灼地閃動着亮光。我在關中走訪,已有一個星期未與太陽見面了,現在在此見到太陽感到格外親切格外有紀念意義。

禹門,跨黃河東西兩岸,形勢如門闕,山險水亦險,故名龍門。相傳夏禹導河至此,鑿以通流,即《禹貢》所謂“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我見龍門山東西對峙,黃河奔流其間,兩邊無岸,岸即高聳的陡巖峭崖,崢崢嶸嶸,猙猙獰獰,形如刀削斧斫一般,令人望而生畏,驚歎不已,真乃“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瞧,涌涌的黃河在北邊的山峽中稍稍打了一個彎兒,就勢朝前衝來,硬是要從這個狹窄的山口擠將過去,如萬馬千軍撕殺而來,任何艱難險阻都不在話下!

出了禹門口,黃河變得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給人一種無限壯闊和豁達之感。

一河之隔,秦晉之分。禹門距陝西韓城30公里,距山西河津縣城僅12公里。禹門險要舉世無雙,據《水經注》載:“龍門爲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後人懷念禹的功德,龍門又稱禹門。因地當古時秦晉交通渡口,遂稱禹門口。黃河經山崖峽谷衝出龍門,威震山野,聲韻渾宏邈遠。禹在龍門的鐫跡,有似鬼斧神工。山上原有禹王廟,已毀。解放後建有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並列橫跨黃河上空,行人車輛通行無阻。河上帆影點點,三橋飛虹並馳,蔚爲壯觀。

現在的禹王廟建於公路橋東頭的.懸崖下,有亭、有碑,背後是一山洞,山洞旁還有一兩戶人家。原來的廟建於漢末和三國時期,魏明帝爲廟立碑。夏禹功大蓋世,鑿龍門山斷河山,黃河方得從這個咽喉險要之處出去,奔流到海不復回。

我在禹門口南開闊的河岸上徘徊,沐浴着一肩金曙和紅霞,踩兩腳細沙和河露,望北面陡峽峭拔雄美,瞧南面大河描繪兩岸景色壯麗,心曠神迷,情懷激盪,平生從未見過如此令人感嘆的景緻:何等險麗的龍門山,多麼雄悍的黃河水啊!在內蒙古河套地區,我見到的黃河象一位唱搖籃曲的老祖母,而在這兒見到的黃河卻象英勇善戰的一位將士,他只顧勇往直前,視死如歸,不屈不撓地撕殺,沒有後退半步的怯弱!因此給人一種大氣凜然奮發向上的精神。在這兒的公路橋和鐵路橋與別處也不一樣,全無橋墩,只憑東西峭崖拉力,其實都是索橋。我走在公路橋上,見一輛輛載煤的大卡車通過,還悠悠地發顫呢。低頭再俯視腳下的黃河,見黃水涌涌奪門而出,驚濤裂岸,漩渦大如牛,浪花直撲鐵索。

化險惡爲夷安,纔是人定勝天之壯舉也!當年大禹只有劈開龍門山之偉力,卻沒有再將其連於一起的神功,今天三橋並架,秦晉雖有一河之隔卻無一河之分了。從韓城到河津,只一個多小時的行程,秦人晉人互通有無、互通信息,實在不是一件難事了。